苍鹰的眸子您所不知道的金一南
金一南讲稿

金一南讲课讲稿提到新时代,大家想到最多的可能是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科技,但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时代是年轻人开始担当大梁,这是我们最厉害的地方。
1949年建国的时候,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因为我们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
但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用7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二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我们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国,从建国时只占世界制造业的2%、3%,到2016年的26.7%,世界第一。
而2025年,预计将占 40%-45%。
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涵盖37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大家注意,是唯一。
《华盛顿邮报》最近有一篇评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理工科毕业人才;中国是首个年度专利申请突破百万的国家,约占全球总量的40%,比美国、日本、韩国加起来还要多。
奥巴马总统在2013年3月在迈阿密港口演讲时,要求各路资本进入制造业,重塑美国制造业辉煌。
一阵风吹来,把他后面吊车上的一面美国国旗吹掉了,露出了“上海振华重工”的标识。
美国记者报道说:美国总统在中国重型装备之下呼唤恢复美国制造业。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这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这就是今天中国的工业能力。
福建平潭岛是我们距台湾最近的一个岛屿,现在平潭跨海大桥通了,修建得非常不易。
按照海上施工的标准,六级风以下才能施工。
但是台湾海峡长年累月六级风以上将近两百天,施工的工期只有一百天。
中国的建筑工人、桥梁工人通过各种加固措施,最后改成八级风以下可以施工,这样就争取到了一年能在平潭大桥施工将近两百天。
德国汉堡科技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动与中铁大桥局联系,要求德国的本科生到平潭工地实习两个月,德方全部支付费用。
实习干什么?与工人在一起捆扎钢筋,浇灌混凝土,下沉箱,学这些基本的工业动作。
金一南演说整理

金一南演说整理
金一南演说整理是一份关于金一南先生在某次演讲中的整理文档。
以下是对演讲内容的概要:
主题: 未来的机会和挑战
概要:
金一南先生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未来机会和挑战的观点。
他强调了技术革新对于社会的影响和破坏力。
他认为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快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需要以更加灵活创新的方式来应对。
重点观点:
1. 技术革新的影响:金一南先生认为,技术革新将对各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提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 变革的速度和不确定性:金一南先生指出,未来的变革将会更加迅速和难以预测。
他提醒人们需要保持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才能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
3. 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金一南先生强调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以应对未来的机会
和挑战。
结论:
金一南演说整理呈现了金一南先生对未来机会和挑战的观点。
他认为技术革新将带来巨大的影响,未来的变革将更加迅速和不确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保持灵活性、创新和合作的精神。
这份文档是对演讲内容的简要概括,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金一南
演说的主题和关键观点。
终版金一南《一堂好课》文字版.doc

金一南《一堂好课》文字版中国人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我们不允许任何力量干预和介入,这不是声明的问题,这是实力的问题上课之前我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大家刚刚呼喊着口号中的最后一句“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它的前提:敢于胜利。
我觉得不仅是军人,而且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一份子心中,今天都需要腾起的这样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经常想,你说我从哪里来?我从我们社会一个最基层来。
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我们从我们近代深重的苦难中过来。
我觉得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句话: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三句话:由此上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从1840年一个深重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
东亚病夫名号怎么戴上去的?就这么戴上去的。
西洋西洋打不过,东洋东洋打不过。
当时在北京有个英国人,李欧尔卡克,他讲句话:“他说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登出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
“我们近代以来,真正富而不强,一定要挨打。
又有财富,又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财富,一定要挨打。
这是我们近代以来灾难的来源。
孙中山当时形容了中国一句话:“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孙先生1925年去世了,他再也看不见他去世之后六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月华北沦陷。
卢沟桥今天有我们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每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人孩子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在卢沟桥,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
但是我经常想,我说我们如果参观的队伍里面,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问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国家之间战争为什么没有在边境爆发?为什么在卢沟桥爆发了?为什么卢沟桥成为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地?你说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该怎么回答!这个不懂事的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卢沟桥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地。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报告会,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2016年11月在的一次演讲视频,让我不禁泪流满面!新中国一路走来是如此得不易,100年前多少仁人志士尝试拯救山河破碎的中国,他们前赴后继,无畏无惧,九死一生,真可谓惊心动魄!多灾多难的中国之所以屹立不倒,只因不同时代都有中华民族的脊梁出现,这些民族之魂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无私无畏,只为救国图强。
我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在历史书上模糊而知,我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如此得担当,如此得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寻找一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光明之路,路在何方?!当我的心与先辈起来时,心中隐隐地痛,在车上痛哭了一场。
他们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现如今我们不配做他们的子,因为我们活得没有担当!良知之心是如此地柔软,如此地易痛,如此地易感,当心渐渐开始光明起来,那一刻我触到了先辈的心灵,致良知唤醒了我那颗久被尘封的心!当年四万万中国人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观念,没有组织观念,人民的心在昏睡。
当年抗日英雄靖宇被身边的人出卖,很多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有功利。
老乡劝靖宇不如投降,靖宇说过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惊天动地的一问,视死如视归,中国的脊梁就是心中的那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十三人,有的牺牲、有的叛变、有的被开除、有的当汉奸,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从头走到尾:和董必武。
几十年之前,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如此艰难,没有红地毯,没有夹道欢迎,不尽的流血牺牲与叛卖,为了什么?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觉醒!说:“没有,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
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们的先辈如此轰轰烈烈、前赴后继,而我们如今做了什么?我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什么?此心被问得实在惭愧,此心被问得生生地疼!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一路走来,今天我们物质富裕,丰衣足食,但我们又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无尽地迷茫,路在何方?! 是醒来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辈肩膀头子很硬,扛过来了。
金一南《一堂好课》文字版

金一南《一堂好课》文字版中国人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我们不允许任何力量干预和介入,这不是声明的问题,这是实力的问题上课之前我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大家刚刚呼喊着口号中的最后一句“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它的前提:敢于胜利。
我觉得不仅是军人,而且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一份子心中,今天都需要腾起的这样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经常想,你说我从哪里来?我从我们社会一个最基层来。
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我们从我们近代深重的苦难中过来。
我觉得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句话: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三句话:由此上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从1840年一个深重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
东亚病夫名号怎么戴上去的?就这么戴上去的。
西洋西洋打不过,东洋东洋打不过。
当时在北京有个英国人,李欧尔卡克,他讲句话:“他说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登出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
“我们近代以来,真正富而不强,一定要挨打。
又有财富,又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财富,一定要挨打。
这是我们近代以来灾难的来源。
孙中山当时形容了中国一句话:“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孙先生1925年去世了,他再也看不见他去世之后六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月华北沦陷。
卢沟桥今天有我们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每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人孩子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在卢沟桥,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
但是我经常想,我说我们如果参观的队伍里面,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问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国家之间战争为什么没有在边境爆发?为什么在卢沟桥爆发了?为什么卢沟桥成为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地?你说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该怎么回答!这个不懂事的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卢沟桥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地。
从百年沧桑金一南演讲稿

从百年沧桑金一南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金一南,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各位分享我对于百年沧桑的一些见解和思考。
百年沧桑,是我们国家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历史跨度,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更是我们奋斗拼搏的源泉和动力。
在过去的百年中,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荣光与屈辱,太多的痛苦与欢笑。
我们曾经饱受列强欺凌,遭受战火洗礼,历经内忧外患。
但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骨气和坚毅,从不屈服于困难和逆境。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和信念,我们才能够从破碎中崛起,从困境中奋起。
回顾百年沧桑,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实现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百年沧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依然面临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社会结构的变动等。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发扬百年沧桑的精神和智慧,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首先,百年沧桑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自强不息的奋斗。
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有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正是这种奋斗精神,让我们能够从一穷二白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百年沧桑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只有不停地追求进步和改善,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百年沧桑告诉我们要坚守正义和公平。
在百年的历程中,我们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和压迫。
这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够持久和谐。
在推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要保持公正和公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我们要坚决打击贪污腐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
最后,百年沧桑告诉我们要保持勇于担当的精神。
百年的历程中,我们面对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始终不畏艰难,勇于迎接挑战。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每一个人都勇于担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百年沧桑金一南演讲稿

从百年沧桑金一南演讲稿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回首,试图从过去的岁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金一南的演讲稿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百年沧桑的认知。
百年之前,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满目疮痍。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尊严被肆意践踏。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黑暗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金一南在演讲中深刻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困境和挑战。
他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不仅在军事上落后,在思想、科技、制度等诸多方面都远远滞后于世界潮流。
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差距,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觉醒。
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变革尝试,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探索。
然而,这些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力量薄弱,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但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牺牲,终于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着信仰,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
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我们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金一南在国防大学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金一南在国防大学总结大会上的发言(转)今天站在这里面对台下同志,不知从何讲起。
在多年前,我们当时上中学,我的一位同学的哥哥是军人,我们凑上前去问他当了多少年兵,他回答说“八年”。
当时把我们都吓了一大跳。
“八年”对我们这些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以想像的时间概念。
今天,我入伍33年了,四个八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时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疾速奔驰在我们的军旅人生,刚才屏幕上那些过去的片段让我想起33年前,在那趟满载新兵的列车上,周围战友在新兵连长指挥下唱《我是一个兵》、《日落西山红霞飞》,整个车厢热血沸腾,我坐在车厢一角也跟随着唱,但声音很小,仿佛不是这群欢乐群体的一份子,我觉得周围哪个同志都比我强,自己是这群体中最差的一个。
这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
参军之前,当过两年工人,从最简陋的工厂——街道小厂——最艰苦的工作烧玻璃瓶干起。
记得在师傅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车间,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车间四壁被煤油灯熏得漆黑,室内布局是,两条长长的木桌上,四个煤油灯在风机作用下吐着蓝色的火焰,工人坐在长桌两边的木椅上,急速转动手中的一节节的玻璃管,炼制着阿斯匹林药片的药瓶,一张张脸分不清男女,都是鼻灰脸黑,满头流汗,面孔被高温煤油灯烤得通红。
这个烟熏火燎的车间就是我走向社会第一个起点。
三十多年来不管我遇到什么困难或什么挫折都没忘记自己的起点。
2003年我被学院评为学院杰出教授,有人说我是天生当教员的料。
我一下就回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工厂时被称为天生的好工人,当时我一天能烧2000多个瓶,作为一个学徒工我被选为外厂学习车工,为了磨好车刀,在充满氧化铝粉尘的砂轮间一待就是四十分钟;为了支援越南前线,我在C620车床上连续突击了解情况36小时,下班时脚下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昏沉沉的不知怎么回的家。
紧张的工作中我的右手手背被车床的顶尖划破,因为当时转换车刀时右手没抓住车刀,打到车床的顶尖上,血一下就涌出来,当时紧张的金属切割不能停止,我就一边往裤子上擦一边干,一会师傅走过来,看见我工作裤的右侧都是血吓了一跳,大叫起来,以为我受了严重的工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鹰的眸子——您所不知道的金一南苍鹰的眸子——您所不知道的金一南2009之春,新著《苦难辉煌》,让战略问题研究专家金一南再次名震京华。
西单书厦,一位导购员告诉我,这本书上架的时候,粗一翻觉得文采飞扬,像是战争文学作品,因此最先放在楼上的文艺类。
它的左邻右舍,都是小说。
后来,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摆放这本书的书架附近人越聚越多。
再后来,不少人进了书店直奔电脑检索处,张口就问:“《苦难辉煌》在哪里?”什么样的“小说”有这样的吸引力?其实,金一南讲的不是虚构的故事。
他不过是以一种冷峻的俯瞰,回望了人民军队的前辈们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真实足迹。
对今天的不少人来说,历史越是真实,越是前所未闻。
人们读懂了:正是在偶然与必然经纬交织的历史大棋盘上,刻下了中国革命狂飙突进的雄浑场面。
无数人深深慨叹:“金一南,长了一双透视历史迷雾的慧眼。
”尽管,此前金一南就有很高的知名度。
但是,他那双慧眼,还是吸引无数读者追问:“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金一南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
走进他的家,除去众多军事书籍就是飞机、坦克、火箭、舰艇模型……这里,是金一南思绪发散、聚合的枢纽。
深思的时候,他不吸烟;写作的时候,他很少喝茶。
但有时,他会低低地放上一段喜欢的乐曲……悠扬萦回的乐章,顿时让斗室生辉,也让房间里唯一的一件“世俗”工艺品——一只铜制苍鹰的眸子光芒四射!从“好工人”到“好教员”。
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没有什么人是天生的14岁,金一南刚刚初中毕业,“文革”风暴袭来,一夜之间,金一南成了“黑帮子女”。
1971年,他进街道小厂当了一名烧阿司匹林药片瓶子的学徒工,一天最多能烧两千个瓶子。
后来,他作为优秀学徒工,派去外厂学车工。
为了磨好车刀,他一个人在充满氧化铝粉尘的砂轮房一待就是40分钟。
为了完成加工支援越南抗美前线、代号为“525”的输油管接头,他在车床上连续突击36小时,右手背被车床尾座顶尖撞破,鲜血直流,他一边往工作裤上抹血一边继续干。
师傅走过来,见他工作裤右侧全是血,吓得大喊,以为金一南受了严重工伤,被强行从车床上拖下来,送到卫生所包扎。
在卫生所门口,车间主任说了一句话:“金一南天生是个好工人。
”1972年底入伍后,从空军地勤机械员到北京军区通信团无线电技术员和技师,金一南经历了12年的基层连队生活。
在夏季炎热不堪、冬天滴水成冰的宿舍兼工作室里,他把维护电台的经验体会记了一本又一本。
今天,这些笔记已毫无用处,但每次搬家他都舍不得扔掉。
翻开那些密密麻麻、用各种颜色画笔写满各种标识的记录,不懂技术的人也能懂得其中包含的心血。
当他凭这些技术积累取得全团技术竞赛第二名、被破格提拔为连技师时,有人说金一南“天生是个好技师”。
后来,他又在国防大学图书馆工作了11年,学计算机、学英语、搞数据库。
为搜集资料,他先后跑过7个大军区、15个省军区、11个集团军和3个海军舰队,坐过火车过道,也曾睡过座位底下。
当他主持开发的“国防相关信息情报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军事训练信息网上运行的第一个大型情报信息系统之时,有人说金一南“天生是个好馆员”。
今天,当金一南的课不但在国防大学,而且在全军很多单位深受好评,他本人也连续三届获得“国防大学杰出教授”称号时,很多人又说金一南“天生是个好教员”。
怎样看待从“好工人”到“好技师”、“好馆员”到“好教员”这些评价?金一南回答说,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没有什么人是天生的,“我们这一代人从一个动荡的年代走来,注定了没有比别人更优越的条件,注定了在同样时间内,要做比别人更为艰苦的工作,走比别人更为艰苦的路程。
”“人生途中,的确有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把握。
我能把握的唯有一条:从来没有厌弃过、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干过的任何工作。
对自己干过的所有工作,都是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把它干好。
我相信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就从热爱工作开始。
一个人如果热爱祖国,就从干好工作开始。
”在书海里,他发现了“历史硬币”的另一面。
这是一个挑战参军之前,金一南仔细通读了三本书。
一本是《毛泽东选集》。
他印象最深的一篇,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分析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发展的精辟见解和实事求是态度,令金一南掩卷长叹。
第二本书,是《鲁迅全集》,一卷至十六卷他全部细细研读,写下一本读后笔记。
几十年过去,纯蓝墨水的字迹氧化褪色,只留下一张张字迹模糊的白纸。
但是,鲁迅文章匕首和投枪的战斗风格,却深深刻进他的脑海。
第三本书,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描述的那种坚定、沉稳、刚强、不但“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微光”,而且“敢于跟随这线微光前进”的人,给金一南留下深刻印象。
入伍第3年,他有了一个试验这句话的机会。
那一年,连队给他报了三等功,只要射击优秀,就可以戴上军功章了。
射击考核那天,金一南先是在壕沟里当报靶员,眼睁睁看到前面的战友一枪枪全都打在胸环靶的右上角。
他拿着小圆牌指示了一次又一次,却没有人校正。
“会不会是枪有问题?”他向连长报告,连长决定把那支枪换下。
这时,金一南突然脑子一亮,觉得已经掌握了这支“歪枪”的特性,就说:“连长,我就用这支枪打!”连长说:“可以,但不是试枪,要计入你的射击成绩。
”别人都不用这支枪了,如果再打偏,年底的三等功肯定要泡汤。
但金一南没有犹豫,他压抑着内心的兴奋,拿起这支“歪枪”,把准星缺口射击基线向左下角稍稍移动了一下,连续3枪,全部是10环!这次射击,他就用这支“歪枪”打了7个10环,成为他入伍以来打靶成绩最好的一次。
后来他说,这件事对他的最大提醒就是:能够发现并且敢于跟随发现前进,对于一个军人是何等重要!然而,他此后瞄准的,不再是普通的靶纸。
一年,他参加部队理论辅导组,部队有一个封存的资料室,辅导小组的成员可以到里面翻看“反面教材”,但每次只给半个小时。
翻开第一本书,金一南就大吃一惊——那是朝鲜战争外军对中美作战评价的一个译本,作者对双方损失比例的说法,与国内大相径庭。
“这是怎么回事?”半个小时过去了,金一南还在捧着那本书,最后是战友们硬把他拽出来的。
在“禁书”堆里,他发现了“历史硬币”的另一面。
这是一个挑战——能不能从暗夜里发现未知世界的萤火微光,敢不敢追踪这点微光前行?击水三千,是对体力耐力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2005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金一南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位即便在他的祖国也几乎被遗忘的前苏军将领身上。
一篇《帕夫洛夫大将的悲剧》,刊登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上,进而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金一南讲述了“一颗流星的陨落”——上世纪20年代末期,苏军组建了两个坦克试验团,从全军选出两个优秀团长,一个是朱可夫,另一个就是帕夫洛夫。
二战前,他们先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但是,帕夫洛夫断言“利用坦克军奔袭敌人后方不可能取得胜利”,竟然写了一份要求取消坦克军的报告,获得苏联军事委员会批准实施。
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帕夫洛夫的部队被德军装甲部队合围,全军覆没。
1941年7月8日,帕夫洛夫背负着败将的耻辱被枪决。
4年之后,朱可夫率领苏联坦克部队攻克柏林…… “这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苏联元帅的目光,一定会穿过欢呼声浪,穿过战火硝烟,痛惜地看到同伴消失的身影!”这是金一南的结束语。
此文问世,网上点击率两天之内达到21万人次。
其实,追溯这篇文章的思路源泉,至少要回到22年前。
1987年,金一南如愿以偿进了国防大学图书馆。
这一年,他35岁。
迈进书库,他眼睛直了——那么多的“大部头”著作!于是,他开始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料研究军事理论,写一些有感而发的文章。
1995年,他写成22万字的《装甲战》一书,详细记述了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军事变革——传统步骑战向机械化装甲战的转型。
可惜,这本书稿送到出版社,历经种种变故,最后居然被编辑弄丢了。
22万字!当时金一南还不会用电脑,这本书全部是手写的,他心痛不已。
让他心痛的,不仅仅是书稿的丢失。
就在这一年,全国举行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研讨会。
金一南写了一篇近5万字的《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顶着三伏天的太阳,骑着自行车送到论文征集单位。
后来,这篇论文也泥牛入海。
还有更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他写了一篇描述评价初现端倪的新军事变革的稿件《蓝色挑战》,但一家报纸编辑嫌他名气太小,在文章前面竟然冠了另外一个学者的名字,把他的名字排在第二不说,还把名字印错了……一次,记者问金一南:“您最爱好的运动是什么?” 金一南说:“游泳。
”默默潜游,击水三千,是对体力、耐力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金一南说,最喜欢那种周围静悄悄、冰凉的水无声无息流过全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