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化交流纽带,对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的兴起和兴盛使得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而它的衰落则意味着这种交流和互动的减少甚至停滞。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和衰落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兴起始于汉武帝时期,当时中国汉朝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与西部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并维护边疆稳定。
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展开了与西域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罗马帝国也派遣使者到中国,加强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
由于中国生产了精美的丝绸,这一珍贵商品成为两国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的卓越质量和独特工艺使它在国际市场上倍受追捧,促使丝绸之路的兴起。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主要出现在汉朝和唐朝时期。
汉武帝航海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中国特产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西方,而西方国家也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珍贵的产品,如黄金、玛瑙、埃及棉等。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受益于丝绸之路的发展,佛经、佛像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迎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贸易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而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中外间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纽带。
然而,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一方面,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得陆上贸易的地位逐渐下降。
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开始将贸易路线转向海洋,通过航海探险开辟新的贸易通道,从而减少了对丝绸之路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亚地区政治割裂、战乱频发等问题也使得丝绸之路的通行受到限制。
蒙古帝国的覆灭、世界大战等事件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进一步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总体而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兴起和繁荣得益于中西方国家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共同需求,以及政治稳定的背景环境。
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_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

历史小论文: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_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荆州市江陵中学2017级10班刘小丫本文为江陵中学2018年历史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作品在先秦时期,南方沿海地区由于地近海洋,造船技术水平高,已经开始了远洋迁徙,秦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发岭南的措施,岭南发展很快,造船技术规模水平已很高,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期奉行重农抑商制度,但总体奉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对商人影响不大。
文景之治后,商业势力蓬勃发展,商业地位的提高,使更多人去经商,沿海贸易增多,海上交通路线已出现。
西汉时期丝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沿海地区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周边各国开展贸易往来。
三国时期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由陆地转向海洋的关键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均有丝绸生产,而吴雄踞江东,传统陆上丝绸之路阻于北国,只能致力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又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长江上作战及海上交通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制造技术先进,规模大,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对海上丝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对峙,随着南方海洋航海技术发展,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六朝政府实行积极发展海外关系政策,使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孙吴政权加强南方海外贸易,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由于作战需求,孙吴造船业极为发达,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主要为军舰和商船推进了海上贸易,推动了丝绸业的发展和海上丝路贸易。
隋唐统一后,加强了对南海的经营,促进了海上丝路的发展,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交往得到重视。
隋时期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隋大将陈素伐陈时,曾在永安(今四川奉节)建造能载八百人的大战船“五牙”。
高百余尺,前后装有六根高达五十尺的拍杆。
唐代造船水平和规模都超过前代。
着名经济学家刘宴任盐铁转运使时,曾在扬子县设置十个造船厂,专门建造漕运船只。
唐初将作大匠阎立德仅在洪州(今南昌)一地即造“浮海大船五百艘”。
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解析

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解析近期有一篇文章《破除对“一带一路”盲目乐观》见诸一些网站,引起颇多关注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有事实上的,也有观念上的。
是著名学者,在参政议政方面素有直名,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很大的社会影响力,部分观点可能会造成人们的误解,故谨与就其文章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商榷。
一文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又说,“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这些都是对的,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对丝绸之路历史的正确认知。
问题在于,一文说:“安史之乱后,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并且说,“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
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
——为什么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呢?一文认为,是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
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事实上,被断定为没有价值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了近千年时间,直到十八世纪欧洲近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才严重的以曲线下降了。
正如在们现实生活中,更有规模更具效率的超市卖场始终没有代替杂货店一样,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衰落,并非是海运更先进的结果,而是衰落于复杂而现实的市场需求逻辑,简单认为海运就必然应该代替陆运,一则不符合史实,二则容易导致悲观但未必理性的现实预期。
唐之后数百年的明朝,海上贸易已经大规模兴起,但事实上,这同时也是陆上丝绸之路贸易极为繁盛的时代。
当时西域诸国与中国的丝路贸易,主要是以使节团入贡的形式完成的——双方其实心知肚明,那些其实仍然是符合彼此需求的贸易,而外交使节团的成员,也都是商人。
这段时间的丝绸之路贸易有大量的中外史料来佐证,比如《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就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1419年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庞大使团访问中国的一次交易经历——那是个携带大量货物、拥有500人规模之多的的庞大使节团(商团),作者是使团的随团画师火者·盖耶速丁。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
随着明朝的兴起,中国的海路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走向了衰落。
明朝初期,以郑和为代表的航海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远洋航海,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庞大,数量众多的官员和军队都随行,以展示明朝的国力和统治。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贸易,并且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明朝的地位。
在郑和的航海下,明朝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
然而,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郑和的航海活动。
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也非常重视,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贸易的繁荣。
首先,明政府放宽了外国商人的贸易限制,允许他们进入中国贸易。
其次,明政府对外商实行统一的海关制度,简化了进出口手续,降低了海关税率。
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运往外国,进口商品也纷纷涌入中国市场。
在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一个兴盛时期。
明政府支持了大量的外贸活动,使得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备受欢迎,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深化。
许多外国使节纷纷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农业技术、科学技术等。
这些互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并非永恒的。
在明朝后期,由于外国航海家的竞争和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明朝的海上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一方面,外国航海家开始发展自己的航海技术,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他们发现了更快捷的航线和更便宜的贸易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选择他们的航线。
另一方面,明政府内部的腐败和经济问题也对海上贸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海关税率的提高和控制的加强使得贸易变得困难,商人们纷纷转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地方。
关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

关于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古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亚欧非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东西方物质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前后,当时西汉朝与西域诸国开始进行对外贸易,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随着汉武帝所派遣的张骞出使西域,进而拓展了对外贸易的版图,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奠定了它在世界贸易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后世的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
1.2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丝绸之路是古代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它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促进了各种商品的交换和人员的往来,推动了各国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还在于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传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马匹等商品也进入中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
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带动了各国之间的思想、信仰、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丝绸之路被誉为古代最重要的商业道路之一,对世界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2. 正文2.1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随着中国汉朝的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隶属于西汉王朝的海员开始踏上了勇敢的航海探险,穿越南海、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次大陆。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
高中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

高中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它起源于中国,经中亚、西亚,一直延伸到地中海地区。
本文将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方面进行描述。
1. 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汉代。
当时,中国的汉朝统一了中原地区,希望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为此派遣了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流向中亚、西亚,同时也引进了草原上的香料、马匹等商品。
2. 丝绸之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汉代后期至唐代,丝绸之路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隋唐政府通过修筑道路、建立驿站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的繁荣期1. 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期主要集中在唐代。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各种商品的交换和流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等产品畅销中亚和西亚,而中亚和西亚的香料、宝石、马匹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佛教、道教、艺术、哲学等文化传播到中亚和西亚,对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亚和西亚的宗教、文化、科学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三、丝绸之路的衰落1. 经济衰退唐朝后期,丝绸之路的贸易势头开始衰退。
一方面,宋代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取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东方商品需求量减少,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逐渐缩小。
2. 政治的动荡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密切相关。
当中亚和西亚地区出现政治动荡时,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也受到了冲击。
例如,蒙古帝国和塞尔柱帝国的兴起使得丝绸之路的东段和西段的商业往来都受到了阻碍,间接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衰落。
丝绸之路 的衰败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
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
公元前138 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
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
所以,公元前119 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 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
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
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
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
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
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
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兴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大动脉,它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
丝绸之路不仅是货物转运、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知识传播的通道。
公元前2世纪末,古代希腊、罗马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首次获知中国。
他们把丝绸称为“赛里斯织物”,将东方盛产丝绸的民族称为“赛里斯”。
一般认为,“赛里斯”一词源自汉语“丝”的读音。
在古代欧洲人的心目中,赛里斯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度。
公元1世纪的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赛里斯有一种独特的树木,上面长有绒毛;赛里斯人先用水将绒毛弄湿,然后将它们梳爬下来,最后做成赛里斯织物,赛里斯人“身材要比一般人高,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可以活到140岁。
到了公元1世纪中期,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模糊地知道东方有个被称为“秦尼”的国度。
最早记载“秦尼”的是《厄立特里亚海航海记》。
这是一部用希腊文撰写的航海指南和贸易手册,书中写道:越过印度恒河地区继续向北航行,“在大海尽头的最北端”,有个叫做“秦尼”的地方,那里盛产各种丝绸。
显然,这里所说的“秦尼”就是指中国。
不过,这部著作并没有提到赛里斯,更不知道这个“秦尼”与“赛里斯”都是指中国大地。
公元2世纪,托勒密不仅努力探究“赛里斯”与“秦尼”之间关系,而且还在地图上将它们表现出来。
托勒密在他用希腊文撰写的《地理学》中提出,“赛里斯”位于亚洲的东方,群山环抱;“赛里斯”以北及以东地区,都是未知的土地;南部边界的西段与印度接壤,东段与秦尼接壤。
托勒密进而认为,“秦尼”以东是未知的土地,它的南面一直越过赤道,然后向西延伸,最终与非洲大陆相连,这样,印度洋就成了一个被陆地环绕的巨大湖泊。
显然,托勒密的东亚地理知识得自传闻,充满了错误。
在托勒密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同样绘有“赛里斯”(Serica region)和“秦尼”(Sinarum region),其中“赛里斯”被标绘在亚洲东部的内陆地区,“秦尼”则一直延伸到赤道以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
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
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
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
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
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
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
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
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来”的诗句。
以货物论,这条海上商路往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瓷器、茶、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则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除中国人出海经商外,当时汇集广州的各国外商也很多,甚至出现了集中的侨居地(即所谓“蕃坊”、“蕃市”、“蕃学”等),堪称“蕃汉万家”。
开元二年(714年),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来华船只及关税等问题,由此可见当时的对外贸易之繁荣。
鼎盛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以后,由于游牧民族不断肆虐南下,北方商路完全断绝,而正因为如此,海上商路也变得愈为重要。
这一时期,泉州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元代由于蒙古人的关系,对外交往更为广泛,当时与中国产生联系的海外国家及地区有220个左右,数量上远超唐宋。
宋元时期出口的货物大体不变,进口的货物则主要有宝物(如象牙、犀角等)、香货(如沉香、檀香等)、木材、皮货、杂物等八大类。
明朝初年,为防止残余反对势力与外人勾结,朱元璋宣布实行“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及“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的政策。
不过,这一政策也有例外,即准许非朝贡国家船舶前往广东贸易,并由广州市舶司进行管理。
及至明成祖时期,明朝政府开始主动组织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这就是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1年间,在郑和的率领下,明朝官方船队七次南下西洋,一路上到过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麻林地(今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
“郑和下西洋”堪称中国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壮举,每次出访时,船队樯橹如云,云帆蔽日,数万人马如同出征,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编舰队,也不为过。
据《明史》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今151米),宽十八丈(今62米),“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宝船分四层,船上9桅,挂12帆,锚重上千斤,每次起航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出海。
毫无疑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海船。
明成祖之所以要派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对外商贸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宣示国威的政治用意(另一说是寻找逃往南洋的建文帝)。
和之后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更大、船只更多、人员更众、时间更久,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在明朝官方的作用下,李约瑟认为明代已有大帆船(非郑和船队)到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并进入过大西洋水域。
这一经历,对后来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并开辟欧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线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始于秦汉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朝已达高峰。
禁海令与一口通商
清朝以后,为禁止并截断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与海外的联系,清廷先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颁布禁海令,禁止商民出海贸易。
直到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康熙皇帝才接受东南沿海的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前期的海禁政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沿海为通商贸易地点,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此即“四口通关”时期。
尽管海禁已开,但康熙并不鼓励国人出海与西方贸易,在他看来,“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宁波、漳州、云台山三地口岸而只保留广州一地口岸,此即“一口通商”时期。
与中国异曲同工的是,东邻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也下达了类似的“禁海令”,日本人海外航渡即以死罪论处,由此中日间的交往日渐稀少,官方更是断绝往来。
不过,中日两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商贸交往,如中国在广州实行“十三行”制度一样,日本也只开放长崎一地供中国及荷兰商人前来贸易。
在种种限制下,由东亚人(包括中国与日本)主导的海外贸易开始日趋衰弱。
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实行的是“一口通商”,但与各国的进出口贸易依旧逐年增长。
从乾隆末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在广州的贸易增加了八成,而美国则几乎增长了三倍,中方收入也由1792年的白银1300多万两增至1837年的5500多万两。
当时的广州,由于海外贸易的存在而呈现出极繁荣的景象,英国商人威廉·希克就曾感叹说,“珠江上船舶运行的忙碌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
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
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几英里长的帆船更为壮观了。
”1830年,在对曾往广州进行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英国议会也得出结论:“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其他一切地方都更顺利。
”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的逐步放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中外航路由此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当下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年代里,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以此为契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重续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