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海丝古城泉州,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是世界上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它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泉州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都是中国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
海丝古城泉州的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了海上贸易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丝古城泉州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泉州古城墙。
泉州古城墙始建于14世纪,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周长约为6公里,高约为10米,上有城楼、角楼和箭楼等防御设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壮丽景色,并且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除了古城墙,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开元寺、清源山庙宇群和西洋楼群。
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建于公元686年,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清源山庙宇群包括清源寺、惠安土楼等,是泉州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庙宇群。
而西洋楼群则是泉州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泉州富商为展示财富和追求现代化而兴建的,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
例如,泉州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泉州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有鱼丸、肉粽、海蛎煎等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泉州的浓厚文化氛围。
海丝古城泉州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城市。
如今,泉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但它始终保留着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辉煌。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
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说谋闶呛I丝绸之路。
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
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被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泉州,古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我的家乡。
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泉州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2年的东汉末年。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见证了泉州的变迁和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泉州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与海外贸易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与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建立起贸易联系。
因此,泉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在泉州古镇的街道巷弄中,可以欣赏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泉州采取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中式传统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胶南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并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细节。
著名的建筑如开元寺、陈氏书院等,都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除了建筑遗产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泉州是一个具有较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地方,许多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仍然在当地保留着。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的“泉州开门红”活动,全城的人们会身着传统的锦绣礼服,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泉州还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漳州剪纸、德化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泉州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海滨城市,泉州以其丰富的海鲜资源而著名。
当地的海鲜制作技艺独特,融合了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
特色菜品包括鱼羹、海蛎煎、海蛏干烧等,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泉州还以其特色小吃而闻名,如肉燕、鱼丸、八宝粥等,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除了建筑、传统文化和美食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景观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例如,泉州还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如清源山、开元湖等,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了解泉州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窗口。
明朝时期最火三个港口

明朝时期最火三个港口明朝时期最火三个港口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泉州港、漳州月港和苏州刘家港成为了当时最为重要的三个港口。
这些港口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还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
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在明朝时期,泉州港依然保持着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
泉州港由多个分港组成,如东石港、石井港和安海港等,这些港口共同构成了泉州港的庞大贸易网络。
●●东石港:作为唐宋以来“泉州港”的著名分港之一,东石港在明朝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泉州湾地区的重要贸易港口,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东石港的繁荣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泉州湾的东南部,靠近台湾海峡,便于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东石港的贸易商品主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商品通过东石港运往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石井港和安海港:这两个港口是郑芝龙郑氏家族的重要基地,用于通贩东西洋的贸易活动。
郑氏家族在明朝时期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这两个港口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也从海外带回香料、珠宝等珍贵物品。
石井港和安海港的繁荣不仅体现在贸易量的增长上,还体现在港口设施的完善和商业文化的繁荣上。
郑氏家族在这两个港口建立了完善的港口管理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确保了贸易的公平和有序。
●泉州港的繁荣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港口设施。
泉州港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拥有深水良港和广阔的腹地,便于大型船只的停泊和货物的集散。
此外,泉州港还建立了完善的市舶司制度,对进出口商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征税,确保了贸易的有序进行。
漳州月港: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星漳州月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海澄县(今龙海市海澄镇),是明朝中后期迅速崛起的一个新兴港口。
月港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兴起,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我眼中的泉州——海丝的起点——承载着海丝文化》黄惠洪

我眼中的泉州——海丝的起点——承载着海丝文化黄惠洪指导老师:林丽清泉州的地理位置是坐落于中国福建南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
历史上,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的经济开发始于周秦,西晋末年,由于战乱,大量中原士族入泉,使得泉州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展露萌芽,并逐渐完善。
泉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名称、行政区域频频变更。
这也使得泉州的文化丰富了起来。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泉州成了众多文化在中国的汇集之地。
于唐时,它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于宋时,它是东方第一大港。
而这些,足以说明泉州作为海丝之路的起点的意义和优势,足以说明泉州作为海丝之路起点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其雏形在汉代形成,在宋元时期蓬勃发展,是中国和外国跨洋交流的通道。
在这些海外国家中,阿拉伯国家频频通过泉州进入中国进行贸易等活动。
可以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建立一个“跳板”,使得泉州迅速发展。
昔有张骞出西域,尔后便有了丝绸之路通往中东等地区。
再有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使海内外的商人、使者跨洋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丝文化的象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外的艺术、文化传入国内,与国内的艺术、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色。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带来的,不只有于当时的蓬勃,还有一个绚丽的未来。
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以上的种种,能够展现出来的,也只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利端的冰山一角,可见海丝文化对泉的影响多么巨大。
如果说海丝文化是一段冗长的数据,那么泉州就是一个加密的硬盘,现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遗迹、民间艺术不过是共享的、数量有限的数据资料。
如果说海丝文化是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泉州名胜只是一条水量不多的支流。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亚、中亚、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主港起点是泉州,广州,宁波。
其中,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又代之而兴起。
到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
1.南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
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
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2、东海航线东海起航线最早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
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附件列表:。
泉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

1 . 1 泉 州地 区海 上 丝绸 之路 文献 整理 意 义
2 0世 纪 3 0年 代 ,张 星 娘 先 生 出 版 《 中 西 交 通 史 料汇编》 ,l l 该 书 从 中外 史 籍 中 辑 录 了 大 量 有 关 1 7 世
献 的搜 集 、整 理 及 开 发 利 用情 况 进 行 研 究 ,
旨在 提 升 图 书馆 自身价 值 ,辅 助 学 校 教 学 科研 工作 ,服 务 地 方社 会 经 济 。
[ 中图分 类 号 ]G 2 5 0 . 7 3
理 本 身 即属 于文 化 保 护 举 措 。文 化遗 产 是历 史 留给 我
责 ,应 该 尽 快启 动 并 加 以 施行 ,否 则 多 年 以 后 因各 种
原 因 造成 这 批 珍 贵史 料 的损 毁 消 失 ,将 是 海 上 丝绸 之
路文献整理不可挽 回的损失 ,并使得一众学者无不感
到 良心 的 自责 、学 术 的遗 憾 。
( 3 ) 对 泉州 海 卜丝 路 文 献 的 整理 是 服 务 国家 “ 一 带 一 路 ”发 展 战 略 ,服 务 泉 州 社会 经 济 的举 措 。在 党 中央 “ 一带 一 路 ” 发展 战 略 指 导 下 ,华 侨 大 学 作 为 一
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研究 、泉州华侨华人研究以及中外
文化 交 流具 有 重 要 的 学术 价 值 。 泉州 相 关 文 献 既 是 记
按 时 间先 后 顺 序排 列 ,并 对 其 中 的地 名 和史 事 等作 了
重 要 的考 释 。 1 9 5 9年 ,泉 州海 交 馆 建 立 ,吴 文 良先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和域外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吸收优秀成果,才能促进本国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为例,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
0 引言
丝绸之路有陆、海二道,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通道。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广东的广州、福建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
它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衰弱于明清,它与陆地“丝绸之路”南北呼应,相互补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 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原因
1.1 海岸线绵长,自然条件优越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海岸线绵延曲折,长达3000Km,位居全国第二,而海岸线的曲率则占第一,因此天然港湾较多,有120余个。
不但海阔水深,可当做优良的港址,而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海外贸易。
泉州北连莆田、福州,南接厦门,东隔宝岛,泉州港位于泉州市东南部,古代名为“刺桐港”,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地气候适宜,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温适合,年平均气温20.5℃;水文条件优越。
在历史上,泉州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享誉世界,联合国认定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2 泉州经济繁荣发达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先秦以闽越族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闽越地区,闽越人对造舟航海非常擅长。
秦始皇立闽中郡,至汉朝,闽越人开始向汉族迁移,同时北方人口南下,促进了汉族和闽越族的经济交流,但显然闽越族经济较为落后。
西晋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爆发,受其影响,北方许多阶层的人都先后来到福建,生产方法和技术工具也随着劳动人民涌入,为闽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海外贸易逐渐繁荣,宋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
1.3 人口数量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唐朝初年到天宝年间,这段时期,福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更多的人口迁往福建,泉州和福州当时的人次分别达到约61000人、76000人,与唐初相比,此时两地总人数超过了初年的整个福建省。
随着人口的增多,各项生产活动先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泉州已有农业灌溉之事。
唐朝贞观年间,泉州凭借自然优势凿塘灌溉、大兴水利,农田灌溉面积达千余顷。
之后,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耕地规模逐步扩大,平原和山区均得到开发。
茶叶及种桑日益流行,为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各种商品。
另外,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更新,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产生了许多外销商品,以宋元时期瓷器为例,福建当时窑址众多,如惠安、浦城、晋江、松溪、同安等。
而丝织业更为发达,泉州尤甚,生产的丝绸绢纻销往世界,是海上丝绸贸易的重要部分。
1.4 航海术和造船术较为发达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航海术和造船术的进步则直接推动了海上贸易。
早在春秋时期,此地的闽越人就比较擅长造舟航海,有文字如此记录“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
到南北朝时期,远洋木船已经出现,可驶向南洋、
印度等地。
至唐朝,造船技术更为发达,作为当时的造船中心,泉州已具备制造大型华丽海船的能力,船长约18丈,底宽2丈,高有五尺,尖圆形状较为常见,舱舷可容纳许多物品。
宋朝随着指南针的出现,航海术和造船术达到又一个高峰时期,当时“海舟以福建为上”。
从近代泉州出土的宋朝古船来看,此船呈扁阔形状,长约34m ,宽为12m,型深近3.3m ,载重高达200多吨,与唐朝“路上丝绸”相比,此船运量与700多头骆驼组成的驼队总运量一致。
而且船内设置有水密隔舱,此技术极为先进,要先于欧洲近1000年,同时,航海罗盘和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的影响
2.1 为中国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
丝绸、茶叶、药品和瓷器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输出商品,泉州的丝绸全国文明,茶叶产量多,瓷器行业发达,加上泉州港的港口便利,很适合发展海上贸易,将各类商品输出。
据元朝《岛夷志略》一书描述,从泉州输出的各种商品销往海外60多个国家,以丝绸为主,贸易相当频繁,“刺桐缎”在当时享誉海外。
宋朝时,泉州的丝绢等物在朝鲜、东南亚地区均有销售,贸易进一步扩大,此时以瓷器为主,如泉州青瓷、德化白瓷等,远销海外,广受欢迎。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105年,有李姓商人从泉州出发,载白绫、生绢、瓷器等物东渡至日本进行贸易。
同时宋朝,福建建阳生产的黑釉器是一种重要的输出商品,该物俗称“建盏”,形如漏斗,口大底小,质感温润,颜色碧丽,黑釉上有一条兔毫状的银光细毫,故又名“兔毫盏”,传入日本后,被当做国宝级文物收藏。
2.2 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福建的文化也高度发达,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
以刻书为例,当时麻沙享有“图书之府”的美称,刻书规模最大,刊刻内容涉及儒家经典、文学艺术以及日用百科等。
这些刻书从泉州港向海外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大意义。
至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十分发达,从泉州逐渐传入日本,直接推动了日本的印刷术,随后日本开始模仿刻汉族书籍及各种佛经。
可以说,由福建出版的书籍,通过泉州港的传播,促进了汉字文化在亚洲的重要发展。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无法超越的高峰,不但推动了国内文化的高度发展,还传向海外,促进了航海的大发现,而火药的传入,对欧洲封建骑士阶层的摧毁起着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吸收海外文化
在我国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海外文化,为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交往国家来看,宗教文化的输出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均源于南亚和西亚,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这些国家交往甚密,不但经济联系密切,而且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融合。
在宗教文化的交往中,许多精神思想传入我国,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泉州,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诸多宗教共存的局面,是世界级的宗教文化宝库。
如今,还存有开元寺、清净寺、老君岩、摩尼光佛等许多石刻,是古代泉州宗教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见证。
3 结束语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担负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为我国与海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其作用在历史上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 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化融合[J].收藏家,2012,24(10):143-144
[2] 黄德旺. 浅谈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港[J].福建文博,2009,20(4):132-133
[3] 豹鹿岛,溪克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J].前进论坛,2011,21(3):145-146
[4] 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J].丝绸之路,2010,22(1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