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合集下载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泉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有“刺桐港”之称。

在古代,泉州与海外交往密切,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千百年来,从这里出发的航船、来自海外的
商船络绎不绝,把这里建设成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从地图上看,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隔海与
台湾海峡相望,北与厦门隔海相望。

隋唐时期,泉州是我国古代
四大商港之一。

当时世界上最长、最宽、最高的船都出自这座城市。

泉州的经济繁荣发展是有原因的:一是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就已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二是地理位置
优越,地处海防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是海上贸易发达,对外贸易商品品种繁多;四是人文荟萃。

闽南文化、佛教文化、
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今天的泉州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在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清真寺、天后宫等
佛教、伊斯兰教庙宇和历史建筑。

—— 1 —1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引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简介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武平。

一、形成与发展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但只有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他城市并无获此殊荣。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三国时期,由于孙吴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据张大可著《三国史》,孙吴造船业尤为发达。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多是平底内河船。

孙吴造船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

孙权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造船工场。

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

泉州历史意义总结

泉州历史意义总结

泉州历史意义总结1. 异域文化交流的窗口泉州,古称“泉州府”,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从唐宋时期开始,泉州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进行贸易交流的窗口之一。

由于丰富的港口资源和发达的航运网络,泉州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与亚洲、非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纽带之一。

这种异域文化交流对于泉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吸引了大量外来商人和移民,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泉州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国际色彩的城市。

泉州的建筑、艺术、音乐等方面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上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2.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自唐宋时期起,泉州与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世界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传播。

泉州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往来,使得该地区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泉州也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财富,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

3. 文化名城的典范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东晋时期以来,泉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文化中心。

泉州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景观。

泉州的传统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泉州建筑代表了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精髓,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开元寺塔、海外交通古遗址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泉州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习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泉州的庙会文化以其盛大的规模和浓厚的宗教氛围而闻名。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4. 历史遗迹的宝库泉州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遗迹的城市,这些遗迹见证了泉州古代的辉煌历史和文化成就。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海丝古城泉州,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是世界上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它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泉州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都是中国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

海丝古城泉州的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了海上贸易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丝古城泉州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泉州古城墙。

泉州古城墙始建于14世纪,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周长约为6公里,高约为10米,上有城楼、角楼和箭楼等防御设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壮丽景色,并且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除了古城墙,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开元寺、清源山庙宇群和西洋楼群。

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建于公元686年,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清源山庙宇群包括清源寺、惠安土楼等,是泉州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庙宇群。

而西洋楼群则是泉州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泉州富商为展示财富和追求现代化而兴建的,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

例如,泉州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泉州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有鱼丸、肉粽、海蛎煎等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泉州的浓厚文化氛围。

海丝古城泉州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城市。

如今,泉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但它始终保留着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辉煌。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泉州,古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我的家乡。

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泉州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2年的东汉末年。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见证了泉州的变迁和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泉州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与海外贸易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与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建立起贸易联系。

因此,泉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在泉州古镇的街道巷弄中,可以欣赏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泉州采取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中式传统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胶南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并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细节。

著名的建筑如开元寺、陈氏书院等,都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除了建筑遗产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泉州是一个具有较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地方,许多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仍然在当地保留着。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的“泉州开门红”活动,全城的人们会身着传统的锦绣礼服,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泉州还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漳州剪纸、德化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泉州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海滨城市,泉州以其丰富的海鲜资源而著名。

当地的海鲜制作技艺独特,融合了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

特色菜品包括鱼羹、海蛎煎、海蛏干烧等,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泉州还以其特色小吃而闻名,如肉燕、鱼丸、八宝粥等,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除了建筑、传统文化和美食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景观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例如,泉州还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如清源山、开元湖等,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了解泉州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窗口。

《我眼中的泉州——海丝的起点——承载着海丝文化》黄惠洪

《我眼中的泉州——海丝的起点——承载着海丝文化》黄惠洪

我眼中的泉州——海丝的起点——承载着海丝文化黄惠洪指导老师:林丽清泉州的地理位置是坐落于中国福建南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

历史上,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的经济开发始于周秦,西晋末年,由于战乱,大量中原士族入泉,使得泉州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展露萌芽,并逐渐完善。

泉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名称、行政区域频频变更。

这也使得泉州的文化丰富了起来。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泉州成了众多文化在中国的汇集之地。

于唐时,它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于宋时,它是东方第一大港。

而这些,足以说明泉州作为海丝之路的起点的意义和优势,足以说明泉州作为海丝之路起点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其雏形在汉代形成,在宋元时期蓬勃发展,是中国和外国跨洋交流的通道。

在这些海外国家中,阿拉伯国家频频通过泉州进入中国进行贸易等活动。

可以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建立一个“跳板”,使得泉州迅速发展。

昔有张骞出西域,尔后便有了丝绸之路通往中东等地区。

再有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使海内外的商人、使者跨洋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丝文化的象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外的艺术、文化传入国内,与国内的艺术、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色。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带来的,不只有于当时的蓬勃,还有一个绚丽的未来。

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以上的种种,能够展现出来的,也只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利端的冰山一角,可见海丝文化对泉的影响多么巨大。

如果说海丝文化是一段冗长的数据,那么泉州就是一个加密的硬盘,现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遗迹、民间艺术不过是共享的、数量有限的数据资料。

如果说海丝文化是条源远流长的河流,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泉州名胜只是一条水量不多的支流。

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

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

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1.海上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点,50字左右吧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

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影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据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并进一步证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像电话或是电报技术进入人类通讯的视野一样,“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很好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使其他有关生存状态的信息,以其他载体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传达. 因此,“丝绸之路”上传递的不仅有丝绸,还有一种信息.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是一种夹带着精神的物质.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份,相互滋润,使得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即是指西汉张骞始而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这条“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丝绸西传的“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 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许多条类似射线的路线,其中的一路可以到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而另一条可达伊拉克,进而跨越叙利亚沙漠,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帕米拉、安都奥克等地,并可以从这里取海路到达罗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马亚朝时代,“丝绸之路”进而从开罗通过北非沿岸西进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我国的造纸术从巴格达传至开罗后,一方面由意大利传入德国,一方面又由摩洛哥传入法国和英国,这正是因为“丝绸之路”远达伊比利亚半岛的缘故. 和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还有一条传播中国丝绸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我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通过陆路与世界各国交往贸易的同时,我国还通过海路与亚非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这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和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换产品、相互往返的需要,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使用骡子作为运输工具,将已经蜚声世界的蜀地和云南丝绸运至印度,又转运至欧洲.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正好与今天的川滇、滇缅、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经过的地区历史上曾分布有六个少数民族,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在当时是一条各民族往来的走廊.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一条以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商道.“丝绸之路”被认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然而同时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物质的交换在相同的时空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种自高级文明部落向次高级文明部落流动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传播者或者叫做把关人也许是在有关“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内容了.丝绸古道上的所有关于传播者的叙述都被笼罩上了一层神话的外衣.最早的传播者可以。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亚、中亚、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主港起点是泉州,广州,宁波。

其中,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又代之而兴起。

到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

1.南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

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

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2、东海航线东海起航线最早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

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附件列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

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

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

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

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

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

"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

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

"足见当时泉州的
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

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

沿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泉州,无疑扮演了陆路和海路的中转站的角色。

再者,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商人之一的闽商,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福建自古以来就有"八分地一分水一分田"的说法,因为耕地少,从商的人也就相对多,尤其是闽南这一带。

闽南人秉承"爱拼才会赢"的理念,开创了属于闽商的新天地。

姑且不论它形成的根源所在,只要看看当时的情况,便可略知一二。

南宋末年,泉州有一蒲氏巨贾,原是阿拉伯人的后裔。

后南宋灭亡,投元,做了市舶司的主管,有条不紊地管理着当时泉诈的海外贸易。

此外,闽商还广泛地奔波于这些航路之间,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也开拓了与各国交往日益密切的新局面。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闽商似京剧中的"跑龙套",是牵线者,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者。

我们看其历史,看其现实,还要看其自身的有利条件。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介于上海和湛江两大港口之间的海岸线中段。

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多海湾良港。

正是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当时的起点就是从泉州
港开始的。

泉州港就在晋江的入海口处,不冻、不冷、不淤、避风港湾宽广。

所有的这样的地理条件,足足让泉州港辉煌时。

只是后来由于淤积泥沙,这种优势才逐渐减弱的。

泉州之所以成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真可谓是天造地设。

泉州,正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