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推理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验探究,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学法: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罩,音叉,乒乓球,烧杯,闹钟,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体产生一些声音。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同学们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喉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1.你在说话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喉部在振动?2.你知道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桌的器材产生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各有什么特征?教师活动: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活动,概括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简要提示——声音不一定消失。
教师活动:物体振动发声的事例有很多,如:音叉振动发声。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振动发声音叉发声时,我们能否清晰地看到音叉的振动,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到哪些方法会使得音叉的振动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使音叉振动更加明显的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展示,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利用水证明音叉的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溅起水花。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音叉振动放大的具体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传播性质及产生过程;(2)掌握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论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最基本概念和特征;(2)利用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会声音的传播性质;(3)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4)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统性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2)声音的产生过程;(3)声音传播速度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解与计算;(2)声音的产生过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声音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且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2.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将音源放置在教室一端,然后向音源传送声音。
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声音的传播性质。
教师提供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3)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速度是多少?3.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和课件,向学生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产生过程等。
教师利用图示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介质中的声音的传播情况,鼓励学生总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5.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计算声音传播速度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巩固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教学资源:1.教学用书:八年级物理教材2.教辅资料: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声音传播性质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2.设计探究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三、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地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重点难点】重点: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教学准备】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 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能传递能量,声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利用回声测距.【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3节声的利用1.声波是一种波动.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课目的 ]1.理解各种各种的声音有三个共同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理解音调。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次相关。
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0Hz.高于 20190Hz 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
3.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明确音色。
[ 教课重、难点 ]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课方案 ]1.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的声音下手,提出声音的特征。
导入新课。
2.经过实验研究音调与频次;响度与振幅;音色与资料、构造的关系。
[ 教课过程 ]一、前言夏季来了,让人厌烦的长脚蚊的飞舞声与草地上的牛吼喊声的声音能否同样呢?经过议论与剖析,导入教课。
二、新课教课【声音的特征】生活中,我们听过各种各种的声音。
如牛、羊、马;猫、狗、猪和公鸡等。
只管这些声音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因素: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我们称之为声音的三特征。
【音调与频次】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如下图,把一把钢尺放在桌子的边沿,伸出必定的长度,使劲按下,察看尺子的振动快慢与聍听声音。
若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每次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按下,尺子的振动与声音有什么变化?实验表示:尺子伸出的长度不一样,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是各不同样的。
尺子伸出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可见;音调跟物体振动的快慢相关。
物体振动的快慢常用频次来表示,即 1s 内物体振动100 次,那么物体振动的频次是100Hz。
所以。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次相关系。
【超声波与次声波】研究表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190Hz的声音。
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 2019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响度与振幅】声音不单跟音调相关,还跟响度相关系。
什么是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如下图:把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用线悬挂起来的乒乓球,察看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单元复习声现象

复习声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知道声音的三大特性,理解声音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乐音和噪声,知道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重点难点重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难点:乐音和噪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4.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提问: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4.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提醒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与科学知识的紧密结合:本案例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手机铃声、音乐欣赏等,将抽象的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速与介质、温度等的关系,如“声速与介质种类有什么关系?”“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如“为什么会出现回声现象?”“如何减小噪声污染?”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声音现象,如讨论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总结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2.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如探究声速与介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如讨论声音特征的影响因素,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4.组织小组竞赛,如设计比赛、实验操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如探究声速与介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如讨论声音特征的影响因素,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如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总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将钢尺按在桌面上,保证伸出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实验1:在讲座生(不让学生看见)用钢尺敲打玻璃杯和塑料杯。
请同学说出是哪一个杯在振动发声?
实验2:播放视频“乐器乐音”。请同学说出某一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4)知识运用:我们在钓鱼时,能不能大声说话?为什么?
(5)知识运用: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用铁棒“听”音乐。
(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7)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产生,为什么先看到闪电?
3.学生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4.教师点拨或精讲
三、学生质疑:
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看看本节课内容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找学生回答问题或板答题然后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或精讲。
(三)本课总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四)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声源?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介质?
以什么形式传播?
3.什么是声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什么是骨传导?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课题
§2.2声音的特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全体学生都能准确叙述声音的特性
2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频率是影响音调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频率越高,音调越大。
4.全体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5.全体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会骨传导的原理。
教材分析
重点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并操作相关实验,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骨传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叉等发声物体、录音机、歌曲磁带、耳塞等
学生准备
橡皮筋、泡沫球
教学过程
主备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体会实验过程,全体学生准确叙述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通过观察音叉敲击和鼓面振动等具体的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3.通过观察真空铃声实验,认识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即真空不能传声,并初步认识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看看本节课谁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预设质疑:说一说女生声“尖”,男生声“粗”是怎么回事?
4、拓展训练
(一)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学生自己编题交流解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那么所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听起来都一样吗?比如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钢琴与二胡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本节我们来学习——声音的特性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预设的问题:
1.声音的特性包括哪些?
2.什么是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是频率?
教师预设质疑:
1.什么是回声?2.回声产生的条件?
四、拓展训练
(一)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学生自己编题交流解答。
请你当个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
(二)教师为巩固本节课知识点拟定的练习题:
基础性练习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2.风吹树叶时发出飒飒声是由于________振动而产生的;吉他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___________振动而产生的;小河水流的潺潺声是由于_______________振动而产生的.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各种声音”
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预设的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声源?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介质?以什么形式传播?
3.什么是声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什么是骨传导?
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阅读教材P27-P31,并利用桌面的实验器材,解答自探提纲的相关问题。
二、合作学习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别人没解决的问题
全班合探。
2.学生展示内容预设:(解答或板演)
(1)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一个声音,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用二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然后发出声音。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
(3)知识运用:宇航员在太空中或在月球上能不能面对面的交谈?为什么?
3.通过音叉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识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教材分析
重点
声音的特性
难点
区分声音的特性,了解它们各自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钢尺、玻璃杯、水、音叉、带有细线的乒乓球、鼓、泡沫颗粒等
学生准备
钢尺、泡沫球
教学过程
主备内容
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容
3.什么是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是振幅?
4.什么是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并总结规律。
二、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别人没解决的问题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内容预设:
(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实验:将钢尺按在桌面上,伸出长度1/3,1/2,2/3,拨动钢尺,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注意使钢尺振动幅度相同)
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的快
慢物理量;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
次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
3.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A声音传播比光传播快B声音传播比光传播慢
C闪电远,雷声近D以上原因均有可能
拓展提高练习题
1.运动会上,100米终点计时员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计时才比较精确?()
A听发令枪声B看发令枪冒出的烟雾
C看运动员第一个起跑时D听“预备”口令
2.在一根充满水的长铁管(足够长)的一端用榔头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