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
葡萄沟

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
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狭长平缓。
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
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
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
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8月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至90℃,故有“沙窝里煮鸡蛋之称”。
但在葡萄沟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
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
1994年沟里种植葡萄315.6 公顷,生产鲜葡萄8601吨。
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 13个品种。
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脑,而有的绿若翡翠。
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
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这里的葡萄可是名驰中外,享有盛誉的哦!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可多了,满大街都有卖的,你到葡萄沟一边欣赏歌舞一边吃葡萄,那可就是享受了!。
新疆葡萄沟介绍

新疆葡萄沟介绍
我的家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那里有一个美丽
的葡萄沟。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35公里处,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
葡萄生产基地,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
这里出产的葡萄
种类多达1000多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采摘。
葡
萄沟内有一座古城堡,它建于元代,是新疆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
堡之一。
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
葡萄沟的风景优美,它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怀抱中的明珠。
沟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葡萄架、葡萄沟瀑布、水帘洞、无
量观等。
葡萄沟里有很多古老而奇特的树木,它们高大挺拔,有
的甚至有几百米高。
里面还有许多动物,如:兔子、孔雀、山鸡等。
那里还有一种树叫火棘,它的果子红红的,就像一颗颗红宝
石一样漂亮。
葡萄成熟时是最美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葡萄园里摘
葡萄。
那里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葡萄:黑绿色的“无核白”、金黄色的“马奶子”、粉红色的“玫瑰香”……葡萄都长在树上,远远望去像一串串珍珠挂在枝头上。
—— 1 —1 —。
《葡萄沟》课文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葡萄沟简介 • 《葡萄沟》课文内容解析 • 葡萄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 《葡萄沟》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与教育意义
目录
• 《葡萄沟》课文中的语言艺术 与修辞手法赏析
• 《葡萄沟》课文教学设计与实 施方案建议
01
葡萄沟简介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葡萄沟的美丽景色描绘
葡萄沟的葡萄
葡萄沟的葡萄品种繁多,有马奶子、红玫瑰、紫葡萄、无核 白等,其中尤以马奶子最为著名。葡萄沟的葡萄生长在山坡 上,枝叶茂密,果实饱满,颜色鲜艳,口感鲜美。
葡萄沟的自然环境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 差大,这些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在葡萄沟里, 除了葡萄之外,还有杏子、桃、石榴等水果,形成了一个丰 富多彩的水果世界。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是吐 鲁番盆地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 地带。
气候特点
葡萄沟气候干燥,热量丰富,光 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 萄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
葡萄种植历史与文化
种植历史
葡萄沟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 溯到汉代。在唐代,葡萄沟的葡萄就 已经成为进贡的珍品。
文化特色
葡萄沟的葡萄种植文化独具特色,当 地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葡萄种植 技艺和品种。
02
《葡萄沟》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葡萄沟的位置和特点,然后分别描述葡萄沟的葡萄、葡萄干和维吾尔族老乡的形 象,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
本文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如“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一大串 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使得葡萄沟的 美丽景色跃然纸上。
二年级《葡萄沟》课文

《葡萄沟》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篇文章,这组课文主要是让孩子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葡萄沟》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葡萄沟》【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那里出产水果。
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优秀评课稿优秀4篇

《葡萄沟》优秀评课稿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葡萄沟》优秀评课稿优秀4篇,欢迎阅读。
《葡萄沟》优秀评课稿篇一《葡萄沟》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的第10课。
邱老师的授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教材挖掘深、目标完成好教学中邱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
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合理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复习、导入、讲解、练习四大部分的设计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字教学是难点,而邱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
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教学问题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邱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
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
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五、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葡萄沟》优秀ppt课件

目录
葡萄沟概述葡萄沟的葡萄品种与特点葡萄沟的葡萄酒产业葡萄沟的民俗文化葡萄沟的旅游资源与开发葡萄沟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CHAPTER
葡萄沟概述
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部,是火焰山中一条南北走向的沟谷。
沟内布满葡萄园,四周山峦叠嶂,溪流环绕,自然环境优美。
气候适宜,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为葡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06
CHAPTER
葡萄沟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葡萄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发展葡萄酒、葡萄干、葡萄籽油等深加工产品,丰富葡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拓展葡萄深加工产业
将葡萄种植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特色农业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观光和购物。
推动农旅融合
民间传说与故事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春天的到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马等。
诺鲁孜节
又称“宰牲节”,是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的重要节日,家家户户会宰杀牲畜,祈求真主的赐福和保佑。
古尔邦节
葡萄沟特有的节日,庆祝葡萄成熟和丰收,游客可以亲自参与葡萄采摘和品尝活动。
葡萄采摘节
将葡萄破碎成小块,通过压榨机将葡萄汁与皮渣分离。
将葡萄汁放入发酵罐中,加入酵母进行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发酵完成后,将葡萄酒转移到橡木桶或不锈钢罐中进行陈酿。
通过澄清和过滤等工艺,去除葡萄酒中的杂质和沉淀物,提高酒液的清澈度。
将葡萄酒灌装入瓶,进行密封和标签贴附。储存于恒温、恒湿的酒窖中,确保葡萄酒的品质和口感。
葡萄沟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03
02
小学二年级语文《葡萄沟》教学设计(8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8篇)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葡萄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
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学情分析:新疆对他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好奇和向往。
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
因此要上好这堂课,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点、突破难点,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
因此对于本教材,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品读,在读中入情入境、披景悟情,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夏天和秋天的景色美丽,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是通过自由朗读、体验性朗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一大串葡萄: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水果呀?对,是葡萄。
多么诱人的葡萄呀!都吃过葡萄吧,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我国许多地方都出产这种水果,但是产量最多、吃起来最甜的,要数我国新疆出产的葡萄了,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参观新疆出产葡萄的一个地方,是哪儿呢?板书:葡萄沟2、齐读课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葡萄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葡萄沟》课文原文及赏析《葡萄沟》课文原文: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那里的葡萄可多了,到处都是葡萄架,藤上挂着一串串紫红色的、绿色的葡萄,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
如果你在夏天来到葡萄沟,不仅能看到成串的葡萄,还能品尝到甜甜的葡萄汁。
葡萄沟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
他们会在葡萄架下摆上一盘盘新鲜的葡萄,让你尽情品尝。
而且,他们会用葡萄做出各种美味的食物,比如葡萄干、葡萄酱、葡萄饼等。
葡萄沟的景色也非常美丽。
葡萄架下,绿叶茂盛,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微风吹过,葡萄叶摇曳生姿,仿佛在跳动着欢快的舞蹈。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里不仅有美味的葡萄和葡萄制品,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和美丽的风景。
如果你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葡萄沟看看。
《葡萄沟》课文赏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展现了其丰富的葡萄资源、热情好客的人民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课文通过对葡萄的详细描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葡萄沟的特色。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葡萄比作珍珠和玛瑙,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对葡萄产生强烈的食欲。
其次,课文通过描绘葡萄沟人们的热情好客,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
人们在葡萄架下摆上新鲜的葡萄供客人品尝,还用葡萄制作各种美食,这种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葡萄沟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
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葡萄叶摇曳生姿,这样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示了葡萄沟的魅力,让读者对这个美丽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之情。
同时,课文也传达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尊重,具有很高的教育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新疆旅游网
简介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人口8972人。
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
2007年5月8日,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这句民谣,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而吐鲁番独居榜首。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
”在参观了解了吐鲁番的历史人文之后,让我们走进葡萄沟,品尝著名的新疆葡萄吧。
•据了解,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而吐鲁番的葡萄要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
葡萄沟内的葡萄园占地约400多公顷,主要品种有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等。
此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京早晶、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等优良葡萄品种。
其果形各异,有球形、卵形、圆柱形、椭圆形等,有的鲜艳似玛瑙,有的晶莹如珍珠,而有的碧绿若翡翠。
这里年产葡萄逾6000吨,晾制葡萄干300多吨,堪称是“世界葡萄植物园”。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无核白葡萄,葡萄沟内就普遍种植着这种葡萄。
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椭圆、果呈浅黄绿色的“绿色珍珠”就是无核白。
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24%以上,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的含糖量,成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由于它没有籽,最适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达75%以上,并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等多种养分,是营养丰富的干果佳品。
晶莹如玉的无核白葡萄干,色泽碧绿鲜艳,食之酸甜可口,被称为“中国绿珍珠”。
•葡萄沟中栽培面积居第二位的是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长柱形或纺锤形,果皮薄而韧,汁多而肉质松脆,没有香味,但特别甜。
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势低洼、气温高、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没有病虫害,更不需喷洒农药,从而使新疆葡萄干这一品牌名扬海内外,成为难得的天然无毒果品。
•顺着千米葡萄长廊往前走,路边有座斗鸡场,可以看到吐鲁番斗鸡。
据说,吐鲁番斗鸡是中国三大斗鸡之一,另外两种是中原斗鸡和西双版纳斗鸡。
史志记载,吐鲁番斗鸡至少有270年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
那时当地群众就爱好斗鸡,出现了专门饲养斗鸡的职业,斗鸡养殖专业户也专选个大好斗的鸡去精心培育,那些鸡代代相传就成了吐鲁番斗鸡。
吐鲁番地区的鲁克沁镇和恰特卡勒乡就出产这种优良斗鸡,被称为吐鲁番大骨鸡。
这种大骨鸡外貌魁梧,体大腿粗,复冠赤眼,胸肌发达,极具攻击力。
过去吐鲁番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很快扩散到伊犁、阿克苏、喀什等地,一时风靡全疆。
吐鲁番斗鸡也因骁勇善战而闻名国内外,甚至打败过世界最著名的泰国斗鸡。
•原来,吐鲁番历史悠久,先后名称有姑师、交河、高昌、西州、和州、翟州等,清光绪十二年(1886)设吐鲁番直隶厅。
由于吐鲁番夏天气温很高,因此,传说古时吐鲁番的县衙就设在葡萄架下,而县太爷则浸泡在盛满天山雪水的大缸里批卷审案。
•阿凡提,又译阿方提,是维语“先生”的意思,原来一直以为阿凡提只是故事里的传说人物,殊不知历史上还真有其人。
虽然关于阿凡提的国籍和生活年代一直没有定论,但吐鲁番人坚持认为,这位乐观、幽默、机智的民族达人,就出生在葡萄沟南部一个叫达甫散盖村的古老村落。
从阿凡提故居石碑上的介绍可知,他生于公元1777年6月5日,死于1876年6月5日,享年99岁。
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读完私立小学,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时就可以翻译阿拉伯语言书籍。
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富商、宗教对百姓的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阿凡提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中,无情地讽刺地主老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阿凡提故居非常简朴,一个小小的院子,低矮的三间土墙土房,房内几乎空空荡荡,很难想象一位勤劳勇敢、幽默乐观、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智者,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与阿凡提故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旁边的巴依豪宅。
房屋十分精美豪华,外墙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墙留了很多嵌入的小格子,用来摆放各种饰物,屋内陈设也显得富贵堂皇
让游客在体会当时地主老财奢华生活的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古维吾尔民居中雕梁画柱的建筑特色。
•葡萄沟景区内,还有阿凡提文化广场、杏园、葡萄沟晾房、水上餐厅等建筑景点。
阿凡提文化广场上,有彭真题字的葡萄沟石碑,还有阿凡提骑着毛驴云游的雕像。
离开葡萄沟景区,导游把我们带到格达瓦孜村67号(门牌上写着巴格日尧勒亚克斯,兴许是这家主人的名字吧),主人热情地把我们迎到葡萄架下坐下,端上鲜美的西瓜、翠绿的葡萄,大家也毫不客气地盘腿坐下,品尝可口瓜果。
谢谢观赏
幻灯片网盘资讯网站/
制作: 郭蔚琛
配乐: 施家治
201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