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合集下载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第四章、丁玲的创作

(三)人物形象 1、正面人物: 不刻意拔高英雄人物,客观描写人物。 党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任程仁有不 足处。 这也正如丁玲所说:“我不愿把张裕民 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程仁写 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他们可以逐渐成 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可能一眨眼就成 为英雄。”
2、地主形象各有特色 钱文贵:善用谋略 李子俊:胆小绝望 侯殿魁:察时待变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近乎同 步反映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 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在解放区 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基本 政策,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由此拉 开了序幕。
(一)创作素材: 以丁玲在河北涿鹿县温泉屯土改工作 为素材
(二)、主题 )、主题 1、真实反映土改的历史进程,深刻反 映农村社会面貌: : 以阶级关系为主线,串联血缘关系、 人际关系、爱情关系、伦理关系等副 线,构成生动立体的农村社会关系图 貌。 以张裕民、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 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可是当她刚这样想的时候,却听到一 阵年轻女人的笑声。她看到了钱文贵 的侄女黑妮在大树上,忍不住悄悄骂 道,骚狐狸精!你们什么天天闹清算, 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子上, 动也不敢动!
思考题: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怎样 表现土改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
1928年到上海开始新生活,接受左翼 作家的影响,开始创作革命+恋爱式的 作品如《韦护》、《1930年春在上 海》。 1931年胡也频被国民党处决,留下丁 玲母子。1932年丁玲加入共产党,开 始革命文学的创作时期,作品有《田 家冲》、《水》,关注民间疾苦。 1933-1936被国民党秘密绑架,在南京 一家旅馆度过监禁生活。
她忍着被污辱了的心情,一个一个的 来打量着那些人的欢愉和对她的傲慢,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好,连李宝堂 这老家伙也反对咱了,这多年的饭都 喂了狗啦!真是事变知人心啦!” 看到红色的果子堆成的小山,这要往 年,她该多么的欢喜啊!可现在她只 投过去憎恨的视线,“嗯,那树底下 还坐得有人看着呢?”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1. 引言1.1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背景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作品。

丁玲生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优良的文学熏陶。

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来赴法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学的洗礼,在海外的经历拓宽了她的文学视野。

回国后,丁玲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者,逐渐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不仅来自家庭的文化底蕴,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中国深陷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丁玲内心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她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人性、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等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在这样的文学创作背景下,丁玲走上了探索人类命运与社会现实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意义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

在历史意义上,丁玲以其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和复杂,描绘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精神,弘扬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她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革命者的心声和情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文学意义上,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格和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她倡导“文以载道”,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以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声音,开创了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文学传统。

她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

【字数不足,需要补充】2. 正文2.1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主要包括对于革命斗争、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

丁玲《水》阅读训练及答案

丁玲《水》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水[注]丁玲天慢慢地亮了。

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

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

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

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

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

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

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

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要走到什么地方才有东西吃呢?……”“我走不动了呀……”“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

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浅析丁玲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一九四六年,党中央下发“五四”指示,要在农村中进行土地改革,丁玲参加晋察冀中央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河北怀来县、涿鹿县工作时的作品。

此部作品在1952年3月,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截止当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被译成俄、德、日、波、捷、匈、罗、朝等12国文字。

小说是以华北地区暖水屯为具体背景,以暖水屯农民张裕民、程仁和地主钱文贵、李子俊等为主线,展现了土地改革酝酿一发动一获胜b n 的全过程,全面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农村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

较之丁玲以往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有些反应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作品,往往令人感到没有充分的表现农村斗争的复杂情况。

例如我们很少写到地主阶级内部的差别和矛盾;在表现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时,往往也容易公式化,往往过分简单的去看农村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看到农村各个阶级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

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们复杂丰富的现实。

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却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中,丁玲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些难忘的农民的形象,他们在艰苦的流血战争中战胜了敌人一一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并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政权。

丁玲没有采用把农民描写成某类怪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手法,没有把农民生活理想化,没有追求什么异地的农村情调。

她的主人公不是农村里的怪人和倒霉人,而是一些真正的人,劳动人们的真正代表,有着他们的一切缺点和优点,带有旧社会的胎记和解放了的自由的人、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具有崇高目标的人、人民中国国家事务管理者的新张裕民具有很大抱负的人,始终如一的、有才干的、对党的事业深信不疑的人。

与特点。

张裕民一起的有共产党章品,他是人民忠实儿子,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员,热情的宣传家,在劳动农民中享有威望......正是在这些完全当之无愧的人民之子、先进队列中的人们、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穷人的命运起了惊人的变化,农村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人们获得了新生,他们面前首次出现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丁玲、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比较

丁玲、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比较

丁玲、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比较[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丁玲和萧红都是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

她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都以浓郁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的命运。

丁玲着重写女性在工作爱情领域的自强,展现她们坚强的一面;萧红侧重写北方女性的血泪生活,表现女性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挣扎,揭示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与迫害。

她们在反映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方面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关键词]丁玲萧红小说女性意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民族生死存亡大搏斗的时期。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中国女性。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丁玲、萧红等一批女作家。

丁玲和萧红挥起女性之笔,成为当时女作家群中的佼佼者。

她们的作品在反映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中,都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但是,由于彼此的生活道路、人生倾向不同,又促使她们的女性书写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一、丁玲小说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丁玲大半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

她的探索,是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己社会角色的敏感,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上,她明显地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

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孤独而真诚,善良而坦率,正直而热情,猖激而倔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她们都敏感地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向腐朽的传统思想和陈旧的习惯势力发出叛逆的绝叫,在所处的逆境中进行不懈的探索、挣扎与进取,这是一群叛逆的、坚韧的、刚强的有反抗意识的新女性。

《我在霞村的时候》描写一位名叫贞贞的解放区农村少女。

贞贞与磨房小伙计夏大宝相爱,父亲却嫌他贫穷,于是婚姻搁浅。

此时,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正在肆意践踏中华民族。

贞贞因为跑到本村的天主教堂躲避日军的扫荡,竟被抓去强迫作了慰安妇。

日本侵略军的兽行,毁了她。

但贞贞是位顽强的女性,她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侵略军那里逃了出来,又因为熟悉环境被派出去工作,直到最后为送情报才逃离魔窟。

透过贞贞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蹂躏和利用贞贞身体的,其实不止日军,“我方”何不借其获取情报?正因为“敌”“我”双方都赋予女性身体同等的价值观,贞贞才得以往来两者之间,操作其任务。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当然是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这是最根本的。

3.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描写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4.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及发展等。

6.(“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的目标。

7.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

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而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

8.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9.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

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观念一贯看重人的(社会性),看重(社会群体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使受西方个性主义思想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人”的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个性主义人学观,五四人学观始终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

因此,关注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喊,这曾是五四“人”的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从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人物,即(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为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韦护》、《水》、《田家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一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

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

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

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

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

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

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

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

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

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

[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

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

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

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

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

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

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

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

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

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

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

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

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透视,展露了特定环境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所造成的精神麻木。

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坚强女性,在灾难的泥潭里复杂的心灵,作家层层深入的揭示,引导着读者对沉重历史进行深深思索。

作家新颖别致的心灵切入视角,细腻委婉的笔调,反映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性的艺术追求精神。

1940年完成的《在医院中》却很长时间在文学史中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使作家受到许多责难。

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的女主人公陆萍,来到延安成为共产党员,并服从组织需要到一个新办的医院当产科医生。

丁玲将故事叙述侧重于陆萍在新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上,更注重其表现心灵体验的真实,因此,着力披露了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医院里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般医护人员的保守、自私、苟安的小生产意识,还有病人中的愚昧麻木状态等现象;并通过代表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陆萍与这些现象的矛盾冲突的对照描写,展示了革命干部与知识分子双向互动的精神成长的艰巨性。

在那样的环境里,丁玲能够提出这样深邃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给了她胆识和勇气。

丁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反面说明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度。

从由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深入和发展。

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

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

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

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

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

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

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

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3],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

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

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

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

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

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

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

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

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二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女性形象的典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系列,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一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性的痛苦”①丁玲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朋友,作为一个战友来写那些平凡又平凡的女性的。

她用女性的眼睛看着她们,含着无限的悲悯;她用女性的笔抒发着她们,带着无限的慰藉;她用女性的心感受着她们,怀着无限的赞叹。

她以这种创作方法,再现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满大地的新女性。

也使得她的小说有异于他人的独特风味,如橄榄般耐人咀嚼。

一题材: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过滤后的题材题材是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从现实的土壤中选择、提炼题材,并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审视和照亮题材。

丁玲是旧时代的叛逆者,以后又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一方面从时代的潮流中吸取题材,描绘女性生活,表现女性世界;一方面又以女性意识、革命意识去评价题材、透视生活。

“女性意识”的高扬,使丁玲有别于其它的革命的男性作家;“革命意识”的确立,也使丁玲与其他女性作家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区别。

丁玲的女性小说题材是“女性意识”与“革命意识"过滤后的女性世界。

丁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从小就死去了父亲,孤儿寡母被人歧视的滋味,她是深有其感。

她从母亲豁达倔强的身上,看到了女性的伟大与可爱;从专横势利的舅舅身上,感到了男人的虚伪与卑劣,这使她从小就有了反抗的叛逆心态,对中国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深恶痛绝。

这种女性主体意识的光辉也一直照亮她以后的人生道路:扬言登报揭露舅舅包办婚姻丑闻而逼迫其解除自己的婚约;因看不惯早期某些男性共产党人生活而离开培养妇女青年干部的摇篮,险些与中国革命失之交臂;为了生存考取上海某家电影公司,终因不愿陷入这纯肉感污浊之境不辞而别;因鄙视男同事的冷嘲热讽,公然与爱人“同居"反抗之……她还把自己强烈而成熟的女性自我体念和自我意识融汇进她的女性创作中,她笔下的莎菲们既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尊严的维护者,又是女性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者,她们是一些富有自主性、开放性、自强自立的现代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