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29页PPT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编者按:第21届中国新闻奖已经于今年8月评出(目录详见中国记协网)。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这里发表一篇赏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中国新闻奖的学习、研究兴趣。
报纸的版面是版面编辑传达信息的手段,如何让受众优先接受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是我们组版编辑时刻要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占74%~80%。
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目前流行的报纸版式就是“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条块纵横)大窗户(图片)”的版式。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可以使我们报纸在报摊上的众多报纸中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
视觉整体和视觉中心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
视觉整体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追求“简约美”是整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即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
从近年来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已成为目前版面美学的追求。
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图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21日期间,全国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遇难者哀悼。
该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了举国哀伤的气氛,一张照片发了一个整版,整个版面形成了一个视觉整体。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
视觉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
实践证明,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据研究,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会的四点,就是视觉中心)来帮助确定视觉中心。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精彩摘录
书中详细评价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反映社会现象的 深度报道、触动人心的特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论等。每一篇作品都由专家进行深 入剖析,从独特的角度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精彩摘录
新闻价值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时 效性、重要性和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新闻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精彩摘录
新闻报道要真实、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 报道事实,同时要注重平衡报道,避免出现偏见和歧视。
精彩摘录
新闻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的新闻作品既要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又 要能够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至关重要。
精彩摘录
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媒体人,必须时刻社会动态,了解人民群 众的需求和呼声,积极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 息作品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其中
中国
进行
报道
获奖
发展
好新闻
味道
作品 资料
传播
新闻
方面
价值
这些
中国
消息
部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这本书选取了五十一篇近二十多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所选作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其中既包括国内外 时政、民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也涵盖了重大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等方面 的内容。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既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既注重了传统 媒体的报道方式,又注重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本书在解析每篇作品时,都从“获奖作品”、“获奖理由”、“赏析”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 “获奖作品”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品的标题、发布时间和获奖情况;“获奖理由”部分对作品的价 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和提炼;“赏析”部分则结合具体事例,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语 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中广网02月16日09:35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
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
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
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
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
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
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
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
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
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
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
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
对新闻稿件的理解和表达共29页PPT资料

新闻稿件的特点
• 真实。 • 新鲜。 • 有价值。 • 简短扼要。 • 传播快捷。
面对新闻稿件我们要做什么?
• 1.透过文字准确地还原新闻事实。 • 2.将新闻事实恰当地摆放在广阔的时空
面上,摆放在特殊的宣传背景里,真正 地把握住宣传目的。
• 新闻播音员≠机器(文字翻译成声音)。
• 认识逐步深化——播讲愿望逐渐强化——逐步 摆脱词语羁绊,宏观认识新闻事实。
【本台驻香港记者报道】 国际成衣展览会 今天上午开始在香港举行,展品分别来自亚洲、 欧洲和美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服装工 业总公司带来了10多个系列、300多套服装参展。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制造中心之一, 成衣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因此,这是举行成 衣展览的理想场地。上海时装表演队10名女时 装模特在展览会上表演了中国时装,这些富有 中国韵味的时装,简练中见高雅,朴素中有华 丽,受到了服装同行和观众的好评,有许多客 商洽谈订货。
二、学习新闻播报先要“看透新闻”
• 背景一:我国轻纺工业产品出口,以往 是以原材料出口和廉价加工为主,成衣 制作从未正式问津国际市场。
• 背景二:本次中国郑重参展,且展览会 是在世界最大的成衣制作中心和出口大 户——香港举行,参展者来自三大洲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
• 理解背景,引导受众产生“前途似锦, 倍受鼓舞”的体会,实现宣传目的。
三、抓住新鲜点,焕发新鲜感
• 稿件的新意被播音员的主观感受强化, 并向宣传目的方向转化,便形成了一股 内驱力,通常把这种力量称为“播讲愿 望”。
• 不同类型稿件引发的播讲愿望也不同, 新闻稿件是“先睹为快之后产生的预先 吐之为快的冲动”。
这条新闻的新鲜感在哪里?
【本台记者王权、王健报道】 10月初,浙江诸暨市牌 头镇66岁的农民周信均,到民政部门领取了全家每月160元 的最低生活保障费。从这个月开始,浙江省23万贫困农民同 城市贫困居民一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0月1号实施 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在全国首开先例。
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

▲THE FORUM论坛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张盼盼(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摘 要:新闻评论主要针对当下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具体化的指导意见,以起到激浊扬清、引导社会思潮的作用。
本文结合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获奖作品(共13篇),分析总结获奖作品在选题立意、叙事视角、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以期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评论;选题立意;叙事视角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央批准的,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一年评选一次,从1991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29届。
评选范围共4大项29个门类。
题材涉及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等,丰富多样。
新闻评论是其中一项。
2019年度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获奖作品共计13篇。
笔者通过对这13篇获奖作品的总结归纳,对其存在的共性规律进行探究分析。
1 选题立意巧妙1.1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南宋后期著名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海诗话》中说道,诗歌写作要“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这句话用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同样适用。
“入门须正”用在新闻评论中指的是要把握时代大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念。
“立志须高”,“立志”指立意,立意产生于写作之前,对作品的写作意图,行文构思,文辞方法等均有影响,在新闻评论中表现为选题。
选题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评论开始的第一步。
“须高”要求选题应立足当下对于国家、社会、人民生活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宏观选题。
因此,作者应具备大局观、整体观。
获奖作品《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立足周年性时间节点,聚焦改革开放,均能体现宏观视野。
特别奖评论作品《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者通过九个部分从纵向历史角度串联起文章的脉络,运用横向世界维度来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与内涵。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要闻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荣获文字消息一等奖。
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视角,刻画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英雄壮举。
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点赞。
一、妙用引语,价值倍增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
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
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的观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报道中带有引号的句子,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引语还能使报道具有现场感。
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表明,在报道中巧用引语,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倍增。
这篇获奖消息在使用引语上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道:“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
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
”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还有文中在结尾处写的英雄的妻子、女儿、父亲说的话。
全文907个字,引语就占了240个字,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
文中的引语使报道真实、客观、可信,从而使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细节说话,催人泪下著名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
”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
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曾获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新闻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新闻协会主办的。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新闻界杰出的新闻报道和专业作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设立于1917年,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荣誉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奖聚焦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提升中国新闻行业的水平和质量。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覆盖全球范围的新闻报道,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旨在推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两个奖项的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引领全球新闻发展的重要意义,成为新闻从业者追求卓越的指引和动力。
1.2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代表着新闻传媒的最高荣誉,更是对新闻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选的,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获奖作品通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获奖作品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和楷模,能够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事业的风向标。
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肯定。
这些获奖作品多样性十分丰富,涵盖了新闻报道、独家调查、新闻特写、图片摄影等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要求他们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价值。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是报道事实,更是传播价值观念。”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作品的价值观传递功能。好的新闻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 倡导社会公正、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和希望。
这本书所选的作品涵盖了各种新闻类型和题材,从深度报道到短消息,从电 视新闻到网络新闻,无不包括。这让我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写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篇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别样旅途》,这篇报道通过一名旅客在旅行中因为 心脏病发作而得到救援的故事,揭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高效和人性化。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和事件,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紧急情况下,铁路系统的 快速反应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 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这些
部分
新闻
社会
新闻
不同
获奖作品
好新闻
中国
作品 中国
语言
样子
消息
问题
通讯
评论
事件
包括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是一本介绍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书籍,主要包含了不同 类型的好新闻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赏析。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消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文字消息、图片消息、广播消息和 电视消息等不同形式的消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以 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公共事件。这些消息作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重要信息,反映 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关切。 第二部分是通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调查报告等不同形式的通 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人物的命运、情感和经历,以及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热点话题。 这些通讯作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深入挖掘了新闻事实,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 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