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选集

合集下载

宗教学论文

宗教学论文

净化心灵和睦相处—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山西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五台山、玄中寺、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

这其中,天龙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峰林地貌闻名遐迩,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

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许多人把佛教文化等同为佛教旅游文化。

但是看到佛教文化背后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生指导意义被许多人忽视和误解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在人们看破红尘、事业失败、穷途末路之后才落发为僧的消极选择。

其实,佛教并不消极,它是教育人们以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真相,把握人生方向并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放下心中的迷惘轻装上阵开拓进取的。

物质不一定能满足人心——精神寄托的重要.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具备和创造双重的财富。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都同样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

首先我们会追求物质层面上的富裕。

因为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就无法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富裕。

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

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时,就需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寄托: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也可以这么说:人应该是有一个信仰才会活的更像人的特性。

佛教是最贴近人性的宗教.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个古老的宗教,可她一点也没过时!这是因为人类善良的本质是没有过期的。

而且,她的教义贴近人心,没有跟世俗格格不入、远离人心、疏离社会的表现。

尤其她重视分析和逻辑。

对讲究理论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些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哲学;另一些人却说:佛教是一种主义。

但在我们作为佛教徒看来,只能说佛教就是佛教!她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一种方法;她告诉我们众生平等,自己未来的幸福和解脱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每个人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身心,为自己的身、语、意的状态负责,任何人也都帮不上忙。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

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

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表明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这为具有宇宙整体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学,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

我们认为,要对中国佛教哲学进行重估、重建,阐发其现代价值,就需要深入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需要深入厘清中国佛教哲学资源,揭示其对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具有真实意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需要把佛教哲学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向、方法提供有意义的参照意见。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以上论述表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组基本矛盾在当代人类社会,有的改变了形式,有的则是更加尖锐了。

佛学论文

佛学论文

无尽细微至极的习气业障,妄念相续的因果聚合,而产生的“幻觉”,外界物质世界,却是无量细微的能量,聚合相续,刹那生灭的物质“表现”,这两种物质其实是一种因素构成,是“妄想觉知”,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的投射,心灵觉知与物质轮转互为因果,本质相同,皆是因缘聚合,性质虚妄。

生命是因果的体现,世界是因果的体现,物质是因果的体现,生老病死是因果的体现。

我们所看到的、体验到的、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因果聚合而成的境界与“现象”。

思维与心皆是因果,你与我,即是因果,因果之中不明因果,如何能够解脱因果?所以无奈的随顺因果漂浮在生死苦海中,没有结束梦幻的尽头。

因果的本质是妄念相续,一念断灭,自性彰显,空性无碍,无住妄想,因果消散,即是解脱圆满。

众生的自性,在无休止妄想、业力轮转中,寂灭清净,如如不动。

修行就是为了见证自性清净原始的本来面目,如何见证?首先是破“所知障”,也就是改变人类的认知思维所造就的,对于世界、物质、生命产生的“错觉”,离开事物的表象看世界,才能够“如实见”生命宇宙、物质万象的实质;其次是破“烦恼障”,即是清除心灵习气杂质,将真性被觉知蒙蔽后,产生的“体验感受”,逐渐清净离舍,放弃净化,当心灵能够安静、安定、清净、柔软,不再向外攀缘六根所摄取的“业障诸相”,五蕴聚合而成的心,就会逐渐清净,内心升起的各种境界会慢慢清淡消散,觉知清净,就可以“观”心灵习气觉受的波动,而不随习气妄想幻想攀缘,心灵的习气聚合而成的欲望需求减少,直至消散,妄念停止,你会发现,“觉知”也就同时消散,而大脑中的“意识”,如同镜子反射阳光投射在墙上的光影,因为镜面消失,而光影也同时消散。

宇宙、世界、众生、诸相,皆是“因果”,源自“分别”;“分别”源自“我执”;我执源自“意识”;意识源自于心灵;心灵源自于“识性”;真性因“识”而困顿局限,“识”映照万有诸法,因“感”而升起“念”,念头即是“想”,无数无量无尽的“想”,念头相续,因果聚合,汇聚成“境界”,境界“体验”即是“受”,“受”之相续分别,即是“色”,“色受想行识”根本的源头,即是“性空一念”,一念妄想升起诸法虚妄,无量心生无量法,无量法生无量界,无量法即一颗心,一颗心唯“觉空”念,真性不动,照觉空无二,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空觉极圆;能“照”五蕴皆空,却因“一念觉空”起,念灭空消,觉空两亡,这就是“空所空灭”“生灭寂灭”,瞬间“寂灭现前”。

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略说禅宗禅祖——从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惠能等陈晓倩(1002010149)摘要: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汇融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各个宗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为“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的宗派之一,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禅宗全名是“禅那”,意思是静静的思维、静虑。

很多人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重大。

其实目前流传的禅宗只是原始禅宗的一派,即禅宗的南宗,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南宗则以“惠能”为代表。

南宗后来逐步占有了优势,超过了北宗。

禅宗如何从印度传进?如何在中国流传至六祖惠能?本文将进行简要的阐明。

关键词:中国佛教禅宗佛教宗派一、禅宗的来历禅宗的主张“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为基本特征。

教外别传即通过禅修方法来实现。

对于禅宗传说有记载如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

唯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1以上是禅宗著名的“拈花微笑”的传说,据说有一时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拿着花对着大家,只有大弟子迦叶微笑着表示了解世尊的意思,从那时候起大迦叶就成为了传承佛心的第一代祖师。

从大迦叶以后,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达摩由南印度来到中国把禅宗传承下来,成为东土初祖。

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门下有神秀及惠能。

二、禅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的史料,最早记载在《洛阳伽蓝记》: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1宋·普济著,属渊露点校:《五灯会元》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光照云表,宝锋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大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

在笔者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一)平等观念佛教在印度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印度历史上通常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在印度历史上产生较早(早于佛教)的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及后来由其演变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历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婆罗门教反映了印度社会里四种姓中的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意识形态。

这种宗教主张:吠陀是天启的,祭祀是万能的,婆罗门种姓是至上的。

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

印度社会中流行的伦理思想是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它在总体上要维护种姓制度,坚持在诸种姓中婆罗门第一,下等种姓要服从上等种姓。

这种状况一直到了佛教产生后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克己观念这里所谓“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别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识。

“克己”是我们在此处对佛教这方面伦理观念的概括。

佛教学说中与克己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己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

例如佛教有关“三毒”的理论、有关“三学”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克己的观念。

(三)慈悲利他观念佛教讲“平等”,讲“克己”,就自然也要讲“慈悲利他”。

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讲的,而“利他”则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强调的。

慈悲也可分开讲,“慈”指使众生快乐,给他们幸福,“悲”指去除众生的苦恼,使之摆脱痛苦。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佛教的文化源于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正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也说过“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

所以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佛教论文

佛教论文

随缘一直觉得被生活的纷扰所牵绊,总是得不到解脱,也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智者,或多或少会因物喜以几悲。

前不久有幸听到老师的课,心中的郁结似乎有所舒缓,觉得禅宗的境界很是高明,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往事如歌,何必太执着,爱太多,恨也太多,不过是给心灵又添了无形的枷锁。

一直都在刻意追求什么,到最后却发现什么也没留下。

忙碌的追赶,带有功利的追寻,让我失去了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

那天老师问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校园中美丽的花草树,我感到茫然。

一直都在匆匆赶路的我,似乎真的对身边的美好漠然无视。

于是晚上回家时,我留神了食堂边的小径上开满的蒲公英,那一刻我的心灵获得了平静。

毫不夸张的说,之前我一直都是很浮躁的生活着,狂奔在目的的原野中,我的眼中容不下任何一个可能拖慢我脚步的事物。

然而现在,我很宁静的专注的观望着这群蒲公英,觉得它们的生命真的简单,就那样平淡的绽放。

它们会随着风的脚步飘荡,没有目的地,却单纯的快乐。

它们从不强求自己的生存环境,落在哪儿,就在哪安家,悠悠荡荡,随遇而安。

而我,需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的精神。

生命的美丽来自与真实的体验,憔悴的脸庞只能画上悲哀的符号,每个人都应该试飞梦想,太阳每天都会重新升起,我们还需要怕什么?与蓝天上翱翔,也许会折翅,再次疼痛了心的坚强。

不必在乎别人嘲弄的目光,挺起脊梁也是一坐山的模样。

既然选择了一个的目标,必然会有无奈的畅想凋落,缺憾的落寞,也会在生活中此起彼浮。

于花开花落的轮转交替中,去读懂生存的秘密,平常闲适的心情,是应该永远经营的主旋律,甘于淡泊,能守住寂寞,才是成功路上不朽的基石!!走多远才是我想要的蓝天?一路疲惫却勇敢的行走,只因坚信守到了花开,必然能见到月明。

追寻本没有错,但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要拥有梦想,勇敢的实现梦想,但能不能实现梦想,依旧要带有随缘的宁静。

佛开示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说到佛教,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带给我们的有益部分,总是会先想到那些不太好的东西;我估计这是因为受平时所看的电视剧的影响;而且在不少人眼中,宗教意味着愚昧、迷信等,年轻人多信基督教,并认为佛教应该是老年人的信仰;因此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心里对佛教文化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对佛教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种误解更是严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佛教是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即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既可以有这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有那种宗教信仰;我不主张大家都去信仰宗教,有时我们会信佛,大数多时候纯粹是兴趣使然;所以我更提倡大家去了解佛教文化,而不是信佛,而且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节日、风俗、语汇等;若要简述佛教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佛教中有一些话,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因此有人就会这样认为佛教是一种厌世的代表;生活当中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了,种种想不开了,唉呀,算了吧我遁入空门;凡是这种人呢,真正有智慧的那些出家人是不会收他的;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他还没有搞明白,想不开了就去出家;应该是想开了才去出家,那才对呀;所以他这个搞反了;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将佛教研究确立为一个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国家在日本,“佛教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家的承认和护持,以东京大学为首的着名国立大学,比如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都设立有“佛教学”专业,配备专职教员,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授予“佛教学”学位;据统计,日本最大的佛教学术团体“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自成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会员达2600余人;会员数之多,可以说是日本人文学科之最;但个人觉得此课善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一些想法;大家选了这门课,说明大家对于佛教文化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大家是希望了解佛教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在繁重的课程之外,还来听枯燥无味的理论,这样很打击大家的兴趣;所以,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1.佛教发展史仍然必不可少;建议在原有的课件上大幅压缩;2.经典教义配以精彩故事;譬如缘起、因果报应、四谛、五蕴、六道轮回等,而佛经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的“公案”如拈花微笑、幡动心动用以诠释这些教义,一定会激起大家的兴趣;3.佛教经典应当介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度集经、闲愚经、金刚经等,尤其是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如“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给孤独园精舍”等等;4.佛教中的人物;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四大天王,罗汉等等;5.佛教节日;沐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腊八粥的最早来源吧6.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不少来自佛教,还有因果报应思想等;7.其它佛教常识,如寺院布局,认识寺院中的塑像各是哪些人物,佛教法器等;8.播放的录像以汉传佛教为佳,毕竟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很少可见到其痕迹;。

佛教文化论文

佛教文化论文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浅谈佛教与诗歌文化诗歌文化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学体裁承载了创作者无尽的文学创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诗歌的创作对象十分多样,也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才造成我国诗歌文化思想性文学性如此独一无二。

在这些外来文化中,佛教的影响尤其显著。

本文着重选取诗歌文化与佛教均发展得较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来介绍,这两个时期,以禅诗最为出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诗歌的历史变迁来看看佛教文化对中国整个诗歌影响的一个历史过程。

在魏晋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玄言诗,进入南北朝后,诗风一变,两晋的玄言诗逐渐为南北朝的山水诗所代替,而山水诗之集大成者,当推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此正如清代诗人沈曾植所说的:“康乐总山水老庄之大成,而开其先者支道林。

”支道林是魏晋般若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而谢灵运则是南北朝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改治北本涅盘经为南本涅盘经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也是首倡顿悟成佛论的竺道生的最积极和最有力的支持者。

他认为“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

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谢灵运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诗擅长景物刻划,讲究雕琢字句,喜用典故,注重形式,为后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

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抒情诗进入黄金时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繁荣,僧诗也进入了全新的、也许是最高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不少僧人都有着很高的诗歌创作成就,如王梵志、寒山、拾得、无可、皎然、齐己等,都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唐音癸签》卷八记载中晚唐时,许多佛徒都善诗。

他们“背箧筒,怀笔牍,挟海溯江,独行山林间。

……游其心以求胜语,若有程督之者。

嗜吟憨态,几夺禅诵”,就是这种状况的体现。

而受着佛教文化影响最甚者就是诗佛王维,王维崇佛受家庭的影响,其母亲就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师事神秀的高足普寂(即大照禅师)数十年,王维本人与禅学南北二宗的许多禅师都有交往酬唱,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影响深远的禅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學論文選集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林崇安(2003.9)摘要本文主要依據佛陀所教導的「四念住」,來探討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從身、受、心、法四方面,經由內觀禪修的實踐,看清身心的無常、無我,以達成心靈淨化的標的,並顯示出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於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

眾生之所以沉淪苦海,是由於內心被無明煩惱所籠罩。

如何區分這些煩惱的類別和性質,以及如何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便是佛教心理學的重點所在。

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毗婆舍那),直接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在層層深入中,清除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本文即以這種心理淨化的實踐面作為主要的探討內容,特別是透過「四念住」的實踐,來掌握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二、觀察性向及對症下藥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時,要先觀察個人的性向,以便於對症下藥,在《瑜伽師地論》中,佛陀對頡隸伐多說: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

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

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

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T30,428a)此中先分辨不同人的根性,有貪增上行、瞋增上行、癡增上行、慢增上行、尋思增上行等五種人,要分別以不同的觀察方式來安住於心:1對唯有貪行的人,要以不淨觀,來安住於心。

2對唯有瞋行的人,要以慈愍觀,來安住其心。

3對唯有癡行的人,要以緣性緣起觀,來安住其心。

4對唯有慢行的人,要以界差別觀,來安住其心。

5對唯有尋思行的人,要以阿那波那念(入出息念),來安住其心。

所以,在心靈淨化的過程上,第一步要先作好性向測驗,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及對症下藥。

至於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等五種人的習性形成及其行為表現是:1云何貪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有猛利貪、有長時貪。

是名貪增上補特伽羅。

2云何瞋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瞋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憎事,有猛利瞋、有長時瞋。

是名瞋增上補特伽羅。

3云何癡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癡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愚事,有猛利癡、有長時癡。

是名癡增上補特伽羅。

4云何慢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慢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長時慢。

是名慢增上補特伽羅。

5云何尋思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有長時尋思。

是名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6云何得平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雖於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於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

由是因緣,於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無猛利貪、無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

如貪,瞋、癡、慢、尋思亦爾。

是名得平等補特伽羅。

7云何薄塵性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已能於彼多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

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會遇現前眾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貪;於其中品、下品境中,貪全不起。

如貪,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

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

(T30,424b)此中指出,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等五種不同人性向的形成,是來自前世深殖於內的煩惱習性,加上此世猛利而長時的相應煩惱;前者屬於先天的因素,後者屬於後天的環境所形成。

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的人,分別容易生起貪心、生氣、無知、傲慢、散亂的心理;另外還有「得平等」和「薄塵性」的二種人。

「得平等」的人,沒有猛烈的貪、瞋、癡、慢、尋思,但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

「薄塵性」的人,不但沒有猛烈的貪、瞋、癡、慢、尋思,而且已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這種人在往上淨化心靈時,較少障礙。

前論佛陀又對頡隸伐多說:1頡隸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

2若愚其因,應於界善巧,安住其心。

3若愚其緣,應於處善巧,安住其心。

4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

5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麤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

6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麤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

7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

(T30,428a)此中佛陀指出七種安住其心的不同狀況:由於無明,有的眾生看不清楚身心現象(諸行)的自相,以為有獨立自存的「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有的看不清楚身心現象(諸行)的因、緣、無常、苦、空、無我,因而生起執著而受苦,所以,佛陀依次教導出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以安住其心。

有的眾生進一步想要離「欲界欲」,佛陀對他們教導「諸欲麤性、諸色靜性」,以安住其心。

有的眾生想要離「色界欲」,佛陀對他們教導「諸色麤性、無色靜性」,以安住其心。

有的眾生想要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佛陀對他們教導「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以安住其心。

所以,佛陀對眾生的教導是對症下藥,並且層層提昇,使之滅除薩迦耶見(我身見),最後得到內心的究竟解脫。

這種心靈不斷淨化的過程便是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三、觀察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為了要得到內心的解脫,佛陀教導出具體的實踐方法:修習四念住(舊譯四念處),《念處經》(T1,582b)中,佛陀說: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這段經文指出,四念住(四念處)是淨化眾生、滅除痛苦、解除憂愁的一條道路。

四念住就是身念住(觀身如身念處)、受念住(觀覺如覺念處)、心念住(觀心如心念處)、法念住(觀法如法念處)。

以下依次探討如何以四念住來淨化心靈。

(1)觀身如身念處「觀身如身念處」是直接觀察身體:一方面將心繫於身體,由此培養出正念、正知和正定;一方面由粗而細,看出身體的無常、無我。

許多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過於執著身體而生起,一旦看清身體的不淨,便能放下而自在。

培養正念、正知和正定是淨化心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是佛教心理學中特有的實踐基石,有別於一般的心理學,在《念處經》中,佛陀說: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此處指出,禪修者在行、住、坐、臥時,對自己當下身體的屈伸等動作,都要清楚明白;如此不斷地覺知自己的動作,就能培養出正念正知,因而可使散亂的心不再徘徊,這是佛教心理訓練的一個核心基礎。

《念處經》又說: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入出息念」。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對自己當下的入息、出息要清楚明白,這也是佛教心理訓練中常用的一個方法。

前已提及「入出息念」可以滅除「尋思增上者」的分別心。

《念處經》又說: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不淨觀」,禪修者觀察自己當下身體的三十六種成分;前已提及「不淨觀」可以滅除「貪增上者」的欲貪。

《念處經》又說:復次,比丘觀身如身。

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界差別觀」。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等六界所組成;前已提及「界差別觀」可以滅除「慢增上者」的慢心。

(2)觀覺如覺念處(觀受如受念處)「觀覺如覺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感受、感覺,許多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生起,一旦看清所有的感受、感覺都是苦,便能放下而自在。

《念處經》說:云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時時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感覺,經過不斷的觀察才能看清感受、感覺的無常和苦,進而才能不再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不再受苦了。

經由禪修看清感受、感覺的面目,以拔除個人的不良習性便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色。

(3)觀心如心念處「觀心如心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心識,有些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執著心識為常而生起,一旦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而自在。

《念處經》說: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心:是有欲心(有貪心)?無欲心(離貪心)?等等,如此不斷覺察自己當下心的生起,在正念正知的觀照下,最後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執著而得到自在。

這些心的意義,《聲聞地》說:1又有貪心者,謂於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2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3有瞋心者,謂於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4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5有癡心者,謂於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6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三煩惱品,及此三品對治差別。

1略心者,謂由正行,於內所緣,繫縛其心。

2散心者,謂於外五妙欲,隨順流散。

3下心者,謂惛沈、睡眠俱行。

4舉心者,謂於淨妙所緣,明了顯現。

5掉心者,謂太舉故掉纏所掉。

6不掉心者,謂於舉時及於略時,得平等捨。

7寂靜心者,謂從諸蓋,已得解脫。

8不寂靜心者,謂從諸蓋,未得解脫。

9言定心者,謂從諸蓋得解脫已,復能證入根本靜慮。

10不定心者,謂未能入。

11善修心者,謂於此定長時串習,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速能證入。

12不善修心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13善解脫心者,謂從一切究竟解脫。

14不善解脫心者,謂不從一切不究竟解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