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智慧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1日 说佛一字立扫禅堂三天作好诗功在诗外

一、无为管理无所不为禅宗公案:保唐寺无住禅师在南阳白崖山静坐修行禅法,求学问道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唐朝丞相杜鸿渐久慕禅师大名,希望有幸结识,远迎禅师到空慧寺。
杜鸿渐和文武百官同会庙里,施礼。
杜鸿渐问:“弟子听说和尚传授无忆,无念,莫妄法门,是么?”“是这样的。
”公问:“这‘无忆,无念,无妄’是一句还是三句?”师说:“无忆名叫戒,无念叫做定,莫妄是慧。
如果一心不生,就具备戒定慧了,所以不是一也不是三。
”杜公又问;“什么叫不生?什么叫不灭?如何能得解脱?”师说:“对外界不起心念,叫做不生。
既不生,当然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就没有东西束缚你,当然随处解脱。
”杜公与众人称赞礼拜。
管理禅悟:通过表面的无为达到真正的有为,通过有为达到真正的无为,这正是禅的妙用。
管理者要学会禅的方法,管理如同逛长安街,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否则就会钻烟囱,进去了出不来,那就是死于句下,绝于言诠。
禅法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生不灭的智慧,无丝毫妄想和烦恼。
我国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他的国画作品中常常留出许多空白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的空间。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叫空白美,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正托现出存在的美丽。
这就是一种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与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相处,也都需要“无为”的技巧,在一起工作相处,总不免存在一些矛盾,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给对方留有一些余地,对于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对方逼到墙角,必定会遭到更大的反击。
企业是一个组织,如何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用谁不用谁,这恐怕是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这需要管理者对下级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下级的能力,就必须给下级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不能凭着自己的本事,把什么事情都做完了。
这样做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下级。
当你需要独当一面的大将的时候,就会无兵可调。
管理者在给下级布置工作的时候,只用将工作内容传达给下级,而不应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佛家智慧

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做到: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调;5、嘴要甜;6、有礼貌;7、言多必失;8、学会感恩;9、遵守时间;10、信守诺言;11、学会忍耐;12、有一颗平常心;13、学会赞扬别人;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5、经常检讨自己。
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
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
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
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
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
《佛家智慧》当你长大,你慢慢学会几件事情;有些人不必理会,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多么幼稚,又多么讨厌,真的不需要在乎。
有些人永远成不了你的敌人,不必抬举他,这种人太看得起自己了,以为拼命攻击你,伤害你就能够被你所恨。
有些人不必等待,你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个人不必再等了,只是你放不下。
《佛家智慧》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
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要使自已的生命更精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
你要学会一笑置之,你要学会超然待之,你要学会转化势能。
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佛家智慧》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
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
不要笑的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那么欢乐呢?高声诉苦是否也会吵醒欢乐?不会。
欢乐耳朵不好,它听不见隔壁房间的痛苦。
《佛家智慧》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之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秒以前的你。
我们所见的都是过去。
所以千万别跟那些过去过不去。
《佛家智慧》1、学会宽容,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2、学会温和,对人对事,不要随意发牌气,谁都不欠你的。
3、学会放弃、拽的越紧,痛苦的是自己。
4、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用太计较。
5、学会忘记,善忘是一件好事。
6、学会简单,踏实而务实不庸人自扰,越筒单越快乐。
佛家智慧心语

佛家智慧心语1. 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
2. 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3. 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 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 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6. 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 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 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9. 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
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祝10. 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1. 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2. 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3. 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4. 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5. 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
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6.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7.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8.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9.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10.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1. 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2.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
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3.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
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运用?14.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试析佛学中的人生智慧(一)

试析佛学中的人生智慧(一)摘要:佛学中有很多智慧对现代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它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事与为人,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对于强调人的环保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佛学:人生智慧在宗教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佛学思想有很多的智慧,可以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世与为人。
甚至对于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环保意识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那么,佛学里有智慧吗?就说“佛”这个字。
它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佛这个字有体有用,从本体上说它是“智慧”。
从它的作用上讲是“觉悟”。
可见佛学里是有智慧的。
佛学里的智慧很多,我就以下几点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第一,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业”或者“业力”。
业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轮回的推动力。
从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来看,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是佛教的因果观。
也就是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强调,事物中因果规律普遍存在。
在时间上,遍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作用于整个宇宙,就连菩萨和佛也受这个因果规律的支配而不例外。
佛教认为。
人的行为不管好坏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即业力。
这种业力时时都蕴藏在自己的意识之中。
好的行为,存进的就是善业,坏的行为,存入的就是恶业。
这业,就是一种内因。
除了内因外,各种形式的外缘不时存在。
一旦某种与内因业力相应的外缘出现,那么结果就会显现出来。
佛教认为。
业力不形成某种果报是不会消失的,有前因必会结果。
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了。
就是老话说的:“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
世间是由因缘聚合成的,是相互联系的,因不可能永远遇不到缘,今生不遇,那么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
总要遭遇。
因此因果报应谁也无法逃脱。
佛教认为,人所做的不善业有十种,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和邪见,如果谁肯定了上述内容并且已经付诸行动。
死了以后要轮回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三恶道里去。
佛教大智慧

佛教大智慧佛教大智慧一、拈花一笑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实相无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
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人平等,众生平等,每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不为别物所弄。
每一个众生觉悟后,就摆脱了各种物欲、迷惑和假象的束缚,不再受天地之束缚,即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
佛家中的管理智慧有感

佛家中的管理智慧有感1佛教管理智慧佛教管理智慧源于古老的佛教文化,是对管理平等、公平、正义及社会和谐的一种伦理思想和智慧。
它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人文价值观,强调穆斯林的道德责任,要求人们以谦卑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传授像能以后发明艺术和思想的传统,以及一种安静的审慎的思考方式。
1.1仁慈管理佛教管理的重点是仁慈的管理,要求管理者以最基础的“仁慈管理”来履行责任,即通过实践展现慈悲心,谨慎处理事务,避免用非理智,粗暴和野蛮的方式来管理。
佛教教导说,任何事情都要以慈悲心为准则,避免让任何人处于不利的地位。
教导指出,管理者应当爱护体系内的人,而不是依靠发号施令、强行实施,应该有责任心、爱心、慈悲心、分管责任和温和心。
1.2礼让管理礼让管理也是佛教管理的重要基础,讲求人际关系蠢必须以最宽容的心态来处理,讲求礼让和放下,认为礼让是对别人尊重最直接的表达,也是体现智慧和尊重的最佳方式。
礼让管理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及时处理和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领导力行之有效,并且有心有意地与体系内的同事相处融洽,使之受益于管理经验。
1.3信用管理当佛教管理者采用了以上两种管理智慧时,就要提倡一种“信用管理”,也就是要有坚实的信用建立,比如让员工明确管理者的立场,彼此之间的责任要层层分解,互相负责,尊重别人的责任;管理者和同事重视自己的口碑,不轻易攪局,尊重维护别人的荣誉和价值观。
2更以和为贵佛教的管理思想是以和为贵,以克勤克俭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与下属有互相尊重、尊重正常秩序、推崇礼仪道德的行为,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安静自然、和谐氛围,更多地彰显全民参与公平正义、和平安宁的伦理思想,也是佛教管理智慧的重要手段。
同时,佛教管理智慧还强调多方面意义上的和谐,只有实现和谐才能彰显佛教的礼仪精神。
在佛教管理上,管理者应当以同情心来处理众越困难,追求正义、公平和正直等的伦理规范,以和谐的管理氛围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3结语总之,佛教管理智慧是一种诚恳仁慈的管理理念,它将实践仁慈、礼让和信用与大众的安全和幸福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种利益共享、团结友爱的伦理与文化环境,为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佛家智慧故事

佛家智慧故事佛家智慧故事中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让人们在生活中明白生命的本质并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佛家智慧故事,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和探索。
1. 打盹的和尚有一位和尚在禅坐时打盹了,师兄们提醒他,但他不敬重听从,也不道歉,只是说自己是睡意太重了。
师兄们不欢迎他,他就回到家中。
他不再坐禅,于是他问自己:我到底是修道还是打盹?他体悟到真正的修行必须是心无杂念,不能有任何的执着和张扬。
2. 默默地贡献一位善良的商人在路上发现了一条重伤的蛇,他毫不犹豫地拾起它,并将它带回家中照顾。
他把蛇养好后,把它放回了自然界。
然而,商人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所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慈悲是不求回报的,就像这位商人一样,他默默地为蛇做了一件好事,而不求得任何回报。
3. 真正的武功有一位武术家在搏击竞技中总是获胜,但这丝毫没有使他骄傲。
他总是谦虚地说,他的真正武功来源于他的内心修行。
他认为,只有在心灵上获得平静并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强大的人。
4. 形势任务一个很有野心的年轻人给寺庙的主持人写信,他说他希望去拯救世界,并希望寺庙主持人给他分配一个跨越大洋的任务。
主持人回信告诉这个年轻人,他应该先将周围的环境与自己的内心平衡。
他需要在附近的山上修行,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问题,建立自己的信仰,并从当地人的需要中发现意义。
如果一个人实现了这些任务,他就能更好地拯救世界。
5. 以身作则有一位和尚正在准备告诉他的弟子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
他拿着一篮子水果,对于观看的人说:“我将为你们讲述一个重要的道德故事。
请记住,该故事的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围绕该故事的人如何行事。
”他说了一段故事后,抛弃了一些残留的水果,离开了那里。
教训是,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带动力,而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以上这些佛家智慧故事,反映了佛教智慧和启示,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和哲理。
通过这些故事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力量,并找到正确的生命道路。
佛家智慧——小故事

佛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从前,有座圆音寺,香火鼎盛。
传说,每日沾受佛光香火,万物生灵都会浸透佛性。
一千年前,一只蜘蛛在大殿的横梁上安家,一千年后,便也是一只沾了佛性的蜘蛛了。
某天,佛祖光临圆音寺,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
佛祖问:既然已修炼了千年,那我问你,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摇头,随即离开。
又是一个一千年。
佛祖又再光临。
佛祖问:还是一千年前那个问题。
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摇头,再次离开。
再是一个一千年。
某天,大风。
一滴清露被吹到了蜘蛛网上。
蜘蛛望着甘露,爱意无限。
突然,又是一阵大风,甘露被吹走了。
蜘蛛怅然若失,寂寞,感伤。
佛祖又来了,还是曾经那个问题: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它想到了甘露。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依旧摇头:既然如此,就让你去世间走一遭吧。
到了世间,蜘蛛成了一位少女,十六岁曼妙年华,别有动人心处。
父母为她取名蛛儿。
某一日,皇帝为新科状元甘鹿摆酒庆贺。
来了很多世家千金,包括蛛儿。
也包括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
面对帅气多才的甘鹿,蛛儿自信满满,她相信这一次是佛祖帮她安排的姻缘。
几天后,皇帝下诏,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许配太子芝草。
晴天霹雳!蛛儿抱怨佛祖言而无信!用绝食来反抗皇命!佛祖来到奄奄一息的蛛儿面前。
蛛儿问:为何如此安排?佛祖答: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他带走的。
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他对她才是真正宿命中的天子。
蛛儿问:那芝草呢?佛祖答: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它守了你三千年,爱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一眼。
蛛儿不语,若有所悟。
佛祖:我再问你,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思索半晌,蛛儿笑了。
她答: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人生道理概莫如此。
接受已有的,珍爱已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篇累牍。
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培育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是大学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何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挖掘传统的智慧宝藏,破解心理建设的难题,应当是一条积极可行的思路,但也是一条有待开拓的路径。
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意义,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佛教哲学与现代心理学之关系佛教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心理学。
从根本上来说佛学是关于心灵的学问,佛教哲学是专门研究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
佛教基本经典《金刚经》开篇即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之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段文字是说有一个叫须菩提的长老恭敬地请教释加牟尼:那些善男善女如果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要怎样才能守住心念,又怎样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以免受邪念的干扰呢?整部《金刚经》都在逐层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
影响最广的禅宗经典《坛经》反复讲人的本心、自性、自性自度、无念、无住、迷悟、正见、明心、顿悟,就是一套心理学的语言。
同时《坛经》有一套完整的修心方法,《坛经·忏悔品第六》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慧能为信徒传“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事实上就是一套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方法。
佛教对于心理学的贡献和作为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历来学者们有着非常一致的看法。
梁启超晚年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1922年他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曾指出:“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就是心理学’。
”[1]葛兆光在他的宏篇巨著《中国思想史》中也有同样的表述,他说,从八世纪中叶以后,士人越来越倾向于相信“以戒律严格护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禅定去体验自己的心灵本原,或者以禅定体验到自己原本清静的心灵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护这种境界不至于失坠,这种针对心灵的实践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
[2]佛家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家理论从心的角度研究宇宙万物以及芸芸众生,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佛家基本理论就是围绕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人的心理困惑而展开。
例如,佛家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痛苦的原因来源于人无止境的欲望,人们总是由于迷茫、贪求和执著而生出种种痛苦。
人生皆苦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克服人间的狂放之态,以低调的人生态度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勤修苦修、辛勤劳作取得心态的平静和行为的自适。
又如,佛家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永无常态。
人生也是一样,天天在活动,“我”在时刻变化,没有稳定的相状,佛教认为所谓的“真我”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虚妄不实,转瞬即逝。
佛家强调世界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事物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从而不自缚于一时一地的人事纠缠,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
佛教反复强调的因缘,是谓万物变化乃因果链条,人生的变化也是如此,人从生到死是十二因缘的聚合,“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的”[3]。
人生的命运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其中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在其生命过程中所造的“业”,即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的我是过去造就的,而我未来的命运,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理论给予人们行为以极强的外在约束力,它要求人们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从而去恶从善。
在人生皆苦、无相、因缘等等理论的基础上,佛教大力宣传人的自我心性修养,要求人们进行智慧的修养、意志的修养和情感的修养。
智慧的修养就是要从哲理上通达宇宙与人生的真相;意志的修养就是要锻造意志力,向无我的境界攀登;情感的修养就是要树立同情心,佛家不仅强调渡已,更强调普济众生。
佛家虽然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但佛家努力让人们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体验现实生命的充实与永恒。
历代知名人士把佛学当作修心养心的工具不胜枚举,唐代的杜甫、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宋代的周敦颐、朱熹、苏东坡,近代的魏源、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等,与佛学的缘分都有可靠的史料记载。
王维《叹白发》诗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由此可见,佛学与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完全可以通融、借鉴。
美国心理学教授依莲娜.罗许说:“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在于西方心理学如何向佛教取法,以便使心理学能够处理真正的人心,而非假想的图画”[4]。
中国是佛学理论研究最深入、佛教典籍最多、佛学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家,挖掘佛学资源,解决现实中人们的精神问题,拓宽心理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积极可行的。
二、正确理解和宣传佛学知识,挖掘佛家智慧宝库社会上有不少对佛教的偏见,比如有人说佛教消极、逃避、迷信、欺诈等等,其实佛教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呢?!两者都依赖人的正确把握。
目前宗教领域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也正期待正确的、正统的佛学理论来改变。
江泽民指出:“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 [5]宗教将长期存在,充分利用宗教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正确认识和宣传佛学知识,是运用佛家智慧进行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对佛教的正确认识。
一般人对“佛”的误解很深,以为是法力无边的神,其实佛绝不同于西方的上帝,佛的真正含义是觉悟。
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佛是人,而不是神。
……佛不是造物主,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
佛教还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觉悟的可能性。
” [6]佛家常说的“出世间”,也就是人生的觉悟!那么,研究佛学理论,掌握佛家智慧,明了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心地清净,烦恼不生,体悟永恒,实现对人生的超越,也就是觉悟。
禅宗六祖慧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7],佛家的真精神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它要求人们发现自我,寻找真我,让人生觉悟,不执迷于狭隘的个人小天地,从超重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成就完美人格。
这正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二)灌输佛学理论知识,储备心理保健良药。
佛学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大学生是智商较高的一个群体,学习它并不会有什么困难,况且他们已有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能够将佛教中的东西过滤,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佛教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它所蕴藏的人生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法华经》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佛法’。
”[8]佛家许多东西很通俗,并且已经成为经典,《百喻经》《弥兰经》就是其中典范,它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宣讲思想,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猴子捞月,瞎子摸象、醍醐灌顶等等,传颂甚广,至今保持着极强的震撼力。
佛家中的一些语言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用语,如:一刹那、境界、心心相印、真谛、一尘不染、六根清净、水中月、镜中花等,学生一听就熟悉。
大学生掌握一些佛学理论作为精神储备,就能在排解心理压力时有足够的思想资源可以调度。
(三)宣扬佛家真智慧,调治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从中心地位到普通一员,从过分关注自己到学会关心他人,从外在行为的约束到自觉遵纪守法,从享乐思想到树立社会责任感,从以高考为追求目标到高境界的人生德性修养,这是大学生完成社会人格塑造的必经过程。
用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救治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用业报轮回因果报应理论救治大学生的行为放纵主义,用勤修苦修学说救治大学生的及时享乐主义,用高境界的人生追求救治大学生的目标虚无主义,笔者认为佛学理论在大学生完成社会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
章太炎曾以革命家的语言讲过:惟佛教能做到在普度众生时的自我奉献,头目脑髓皆可施舍与人,才能“以勇猛无畏治怯懦心,以头陀净行治浮华心,以唯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诳语治伪诈心。
” [9](四)借鉴佛家修养方法,加强心理修养。
佛家认为真心和智慧的获得,人生烦恼的解脱,要靠人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
戒,就是按照佛家的戒律为人处事,防止行为、语言和思想“三业”的过失,调整身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定,就是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方法是正身端坐,专心一致,排除杂念,精神集中,身心寂静,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放松治疗;慧,就是智慧,通过用心修行,观达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根绝无明烦恼,获得解脱,相当于认知领悟疗法。
佛教修养就是一种心理修养,这种充满了哲理的心灵解脱的方法,一定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心理调适对理论的渴求,也能推动佛学走向现代化。
三、佛家智慧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做什么?佛家智慧能够造就大学生怎样的胸怀呢?或者说佛学理论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做怎样有益的事情呢?笔者认为:(一)佛家智慧通过宏大而缜密的理论帮助大学生寻找慧心。
马克思曾经说过,精致的唯心主义要比粗糙的唯物主义好得多,佛教正是通过精致的唯心主义来为人们提供生存的智慧。
佛家认为世界的真相是虚幻不实的,不要将无常当作永恒,“生者必灭,会者必离”,转眼都成过眼烟云,所谓四大皆空,五根清净。
佛家空的观念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生命,那清静之中的平和,空寂之中的永恒,给予人们新的生存启示,使大学生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中轻松走出,感受到生命的另一层欢悦,这就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大学生拥有一颗慧心,就不会被世俗的污泥浊水冲得七零八落,而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平静的心胸,从而更加明确人生的真正目标,追求学业上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二)佛家智慧通过改变对世界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求得宽心。
玄奘曾说:“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10]外在的世界不过是人心所造的。
人的这颗心,可以创造幸福,也能制造烦恼。
心是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烦恼就成了烦恼心。
善恶在一念之间,幸不幸福只是自我的一种感觉。
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静的人,所言所行所思必定是清静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是污秽。
佛家帮助人们自己找到正确的“心”,就是除却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消极心理,就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摆脱因对物质的追求而存在的攀比心理、因对生活琐事敏感多疑而产生的猜忌心理、因自身条件优越而生出的傲慢心理、因情感的痴迷而产生的偏执心理,保持信、精进、惭、愧、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之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能有无穷无尽的心量,打破局限,转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命智慧,化解心理冲突。
禅宗还要人们开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领悟自我本性,以心役物,就不会成为物的奴隶,也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自我。
(三)佛家智慧通过劝人为善慈悲为怀培育大学生的爱心。
《西游记》里写唐僧“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说唐僧有一颗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