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智慧故事:一句话毁了你的福报
阿弥陀佛,真是坑死人的事!赏析

阿弥陀佛,真是坑死人的事!赏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们都知道的因果循环之理,也是佛教及众多宗教都共同倡导的。
行善积德可以改变命运也被很多人认可,可是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行善,却不知道反省自己的缺点,改正恶习,就算积累的再大的福报也会被我们消耗殆尽。
犹如一个大木桶,行善积德比如往木桶中加水,而我们的恶习就好像木桶底部的漏洞,如果不及时“查漏补缺”,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以下有两种话太伤福报了,各位朋友一定要认真反省自己,解决杜绝,不要再说了。
一、恶言恶语恶口的罪过非常之大。
所谓“恶口”就是指恶毒之言。
当然也包括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放狠话,恐吓对方,说十分刻薄的语言,与人发生争执大声吼叫,血口喷人,狠狠的骂人,甚至指责其父母,祖先等,这都是极大的罪过。
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挺斯文的,文质彬彬,一旦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就开始破口大骂,狂放恶言,不仅造下深重的口业,大大消耗自己的福报,还会让自己和对方乃至周边的人生起嗔怒之心,佛门中有一句话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所有的障碍,麻烦都会找上门来,你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人在嗔怒时,常常容易做出很不理智的事情来,事后后悔莫及。
很多时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双方你一言,我一句,小小的口角之争,如果不知道控制,也会酿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嗔怒心一起,“火烧功德林”,一切福报都会消失殆尽,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脾气不好,容易嗔怒的人,面相都很不好,生活中也有诸多不如意,这都是缺少福报的表现。
二、随口抱怨这也是一大口业,损福不轻。
虽然自己的一句随口抱怨,似乎没有人听见,也没有对他人造成影响,但是却严重污染了自己的心境,一种莫名的烦恼油然升起,由于“蝴蝶效应”,一系列不如意的事情会接二连三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缘故。
一句抱怨的话,看似没什么,但却由于自己情绪低落而感召到其他不好的事情过来。
从心理层面分析,抱怨就是停止思考,问题不仅不会解决,反而被搁置,又会由此引发新的问题,而如果我们从反面思考,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一切结果都会朝正面的方向发展。
干这种傻事-天天在损福报!

干这种傻事,天天在损福报!如果你小心眼,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留一手,供养人的东西,这东西差一点的供养人,好的留着,这是小心眼,这人福报不大。
另外有一种人,比你心量大一点的,他福报比你大,好东西供养人,不好东西自己留着用,这人福报大。
所以佛说的一句话你记住,利他是真正的利己,利己是真正的害自己,佛对于事实真相了解透彻。
我们不知道,我们总认为自己吃亏上当!可是古人说「吃亏是福,上当是智慧」,你能相信吗?有智慧的人愿意上当。
没有智慧的人上了当,埋怨,起怨恨心,怨恨心起来之后到哪里去?地狱去了。
所以他欢喜心总是生不起来,这要智慧,人有智慧永远欢喜,吃亏欢喜,上当也欢喜,为什么?后福无穷,后面的福报太大了。
眼前贪一点小便宜,自己的福报很容易享尽,享尽之后没有了,因为你所得来的都不是正常方式,都是用不善的手段得来的,但是得来的还是福报。
你没有福,不善的手段也得不到。
你有福报,不属于你的还能享受,为什么?还是你自己福报。
但是你的福报打了很大的折扣。
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盗心,佔人便宜的念头就断掉,那是你福德的根基。
不正常的手段夺取别人的,折自己的福报,很多人不知道,天天干这种傻事,天天在折福,还以为自己福报大得不得了。
福报享尽了。
这些事情都摆在我们面前,只要你稍微细心去观察统统看到,都在面前,一点都不假。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量大福大,量小就福小。
福报没有人能跟佛比,为什么?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佛的福报无穷无尽。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福报,迷了之后这些福报全不见了,不是没有了,叫迷失,迷破了它就现前。
所以我们生活所需的这一切物品、物质,需不需要占有?不需要。
你想占有,占有不了,它不属于你的,你怎么能占有?用占有的方法得到的,真得到了还是你命里有的,你说你冤不冤枉。
读懂了这3句佛家慧语,也就掌握了“福祸之门”

读懂了这3句佛家慧语,也就掌握了“福祸之门”文章作者:琢磨君(研究儒释道三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人生的福气与祸患,到底和什么相关?这个问题估计困扰着很多人,而且大多数人因为看不清生活的真相,内心世界被俗世尘埃遮蔽了,继而无法开启智慧与觉悟。
正如《六祖坛经》中慧能禅师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很可惜,现实生活中,能够心地清净,有大觉悟的人太少了。
就如唐伯虎的诗句中所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
祸与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
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
一个人,悟透了以下这3句佛学智慧,也就掌握了“福祸之门”。
1、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释义: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灾祸也同样来自于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
这句话出自于云谷禅师之口,他是好心劝说袁了凡不要认命,而是要积极改造命运时所说的。
他还强调道: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这就好比是“心诚则灵”,我们内心渴望什么,则会朝之奋斗,就像万物感应一样:当我们努力进取,非常渴望成功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我们让路,自然最后有所成;当我们消极怠工,自暴自弃的时候,到手的机遇也抓不住,自然是一败涂地。
所以说,人得有信念,心若在,梦就在。
我们命是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福气也是自己求来的,其实这便是孔子所说的“知天命”。
生活中,我们要尽人事,尽力而为,而不过分计较天命,但是最后天命往往就在人事的努力当中。
所以说,天道酬勤,男儿当自强,老天不会亏待自强不息的人儿!2、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感应篇》释义: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无差错。
太上就是指太上老君,而“感应”就是指善恶之报应,因为天地神鬼会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然后给以相应的奖与惩。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语哲理小故事,别做刀子嘴豆腐心的心,语言对人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禅语哲理小故事,别做刀子嘴豆腐心的心,语言对人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禅语哲理小故事,别做刀子嘴豆腐心的心,语言对人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关于指责人的哲理禅语小故事,很多人说话随意,甚至有的说过心理还感觉有点后悔,也不会那样做,但说的话深深伤害了别人,俗称刀子嘴,豆腐心,可话说出去是收不回来的,你的话语深深伤害了别人,这种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关于语言伤人的小故事哲理分享。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极其优秀,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经常对别人出言不逊。
他的父母和朋友总是劝他,他总是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几句话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后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僧人,年轻人对僧人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僧人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多人包括这个年轻人都围在了这个僧人的旁边,准备听僧人讲故事。
僧人顿了一下开始讲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从小就从深山里捡回来的狗熊,他一直养着这个狗熊,可是有一天这个狗熊把邻居家的一片玉米糟蹋了,邻居找上门来。
他很生气,拿起棍子对着狗熊就是乱打,而且边打边骂:畜牲始终就是畜牲,我白养你了。
打完后,他把狗熊赶出了家门。
第二天的时候,他又后悔了,可是狗熊已经走进了后山。
他很后悔,可是再也找不到狗熊了。
在一次上山打猎的时候,他碰到了一只老虎,手无寸铁的他闭上了眼睛。
突然他听到了搏斗的声音,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那只狗熊回来了。
狗熊把老虎赶跑了,他高兴地上去爱抚着狗熊说道:“太好了,上次我打了你还疼吗?你跟我回去吧!”狗熊说:“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说过的那些话却还在让我疼,而且很疼很疼。
”狗熊说完头也不回就又回到了后山中。
僧人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都在感叹说过的话竟然会有这样大的伤害,惟独这个年轻人却是一副不屑的样子,僧人又从口袋里取出了几颗钉子对年轻说:“你去把这几颗钉子钉在树上。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经典日志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_经典日志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和尚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3、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

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佛门有言“因果不虚,报应不爽”,世人对“因果”二字的看法见地,那也是各执一派,各执其说。
正信佛教的人,坚信世事皆由“因果定律”所约束。
而不信佛的人,则觉得“因果”说法神乎其神,很难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对佛教、对因果定律都持有怀疑态度,甚至不屑一顾。
那么因果是否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因果,不是玄幻,更不是佛门刻意捏造出来的假象,它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因必有果,万事绝非偶然,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真理。
就好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经常抱怨,就会因为抱怨而衍生出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导致诸事不顺,常结违缘。
可如果一个人宅心仁厚,常生欢喜心、乐观心待人接物,那么生活就鲜有苦难作祟,无论走到哪里,人间处处都是好风光。
这便是一念一因果的无上哲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信不信佛,因果定律是一定要遵循的,因为它是科学。
唯有坚信因果,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少生祸端。
佛教认为,其中有四条因果一定要当心,每一条都非常准,千万别当儿戏,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01怨天尤人,烦恼就越多有一位僧人跟我说过,抱怨心是世间最致命的“毒药”。
抱怨之心,容易击垮人的意志,消磨人的热情,福气都被抱怨没了,那最后就是求福无路,报福无门了。
现实中,凡喜欢怨天尤人的人,多数是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之人,他们的欲望并不见得比别人小,对功名利禄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他们的能力也不见得就比别人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更优于他人。
但是这种人却普遍难有作为,生活也很难像常人一般顺遂。
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和成功人、命好之人相比,他们缺乏一颗能够自我解脱的平常心。
就好比如说,钟爱抱怨的人对某种事物有所追求,却苦于得而不得时,他们的内心就会滋生失落和怨恨。
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去想办法,来扭转当下的颓势,改变当前不顺的局面,而是一昧的哀哉叹哉,任由机遇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等到大局已定,难有翻身之时,他们又去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时运不佳,到最后事与愿违不说,还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这三种话口业深重,一说,祸事就来了

这三种话口业深重,一说,祸事就来了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语言能够造成的其实很深,很多祸事其实都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所以佛教有“闭口禅”这种修行方式,古人也告诉我们“沉默是金。
”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正确认识到说话不当会带来的危害,生活中经常说话不经大脑,不分场合不分人说些不合时宜的话,让别人得罪了人还不自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苦果。
《法句经·言语品》有言:“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普通人如果语言不当,就如同一把斧头在嘴里,这些不好的语言给人造成的伤害比你用斧头砍他还要大。
曾经一位高僧告诫过我:这三种话口业深重,一说,祸事就来了。
01吹捧自己,贬低别人的话高僧说:“千万不能说吹捧自己,贬低别人的话。
别人贬低自己的时候你不要去附和,应该去劝慰他;别人吹捧你的时候你也不要去附和,要谦虚地感谢他。
”因为别人贬低自己也是一种谦虚,一种自嘲,这时候你若去附和,就是摆明了你觉得他不行,这样无形中就会增加别人对你的恶感。
而别人吹捧你的时候或许只是为了客套一下说的场面话,这时候你去附和,反倒显得你不通情理,盲目自大,从而被别人看不起。
李渤在赴朝江州当刺史时,临行前问智常禅师:“如何才能避免被小人记恨?”智常禅师微微一笑,道:“我这样的人很容易就能做到了,你的话就很难了。
”李渤闻言大怒:“佛说众生平等,你这等言辞也能给人解惑?”“看,你这不就已经在记恨我了?”智常禅师回答道。
李渤听后,豁然彻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贬低别人并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得罪别人,在无形中降低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招来别人记恨。
常言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一个人若一味地去吹捧自己,贬低别人,这其实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会给自己埋下隐患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为自己的虚荣心,经常通过贬低别人来吹捧自己,想在众人心中营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
但事实往往却是不仅引来别人的轻视,还会因为恶意中伤别人招来别人的记恨和报复,在生活中给自己下绊子,影响自己的工作与人际交往,更有甚者影响家庭和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的智慧故事:一句话毁了你的福报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有一次他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学生就对身旁的老师说:“您听,他们在讲道。
”
王阳明说:“不,他们在骂人。
”
用天理、良心要求自己是讲道,要求别人就是骂人。
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深入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善行。
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地搬弄,而产生恶性循环。
所以说,“谣言止于智者”,大家彼此聚在一起,不要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破坏掉这难得
的善缘。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多余的废话,
却是导致是非烦恼的因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如何讲话为职业。
一天
有一位青年前来,请他教授演说技巧,为此大谈演说如何重要。
苏格
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取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苏格
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闭嘴。
”
古人说:“一言折尽平生福。
”说话谨慎实在是修身的关键。
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互相传递悦耳的爱语。
但日常的谈话中,很
多措辞实在值得注意,比如:
“是我让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考虑吗”;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或许还是谨慎点好”……
同样的含义,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否则不但听起来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真是辜负中国文字之美。
晋武帝司马炎刚登上皇帝位的时候,要占卜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结果占得了个“一”。
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
这时,侍中裴楷上前进言说:“微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得到臣民的衷心拥戴。
”短短的一席话,说得武帝转忧为喜,群臣也对裴楷的善对由衷叹服。
可见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绝对的。
掌握了讲话的艺术,在恰当的时机就能够转忧为喜,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