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文言文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文言文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些古诗文和文言文的篇目,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和优秀作品,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些古诗文和文言文。
第一篇是《登鹳雀楼》。
这是北宋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壮丽美景。
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孩子们领略到古代建筑的美丽和壮丽,感受到登高远眺的快乐和无限想象。
第二篇是《饮酒》。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饮酒后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古人喜欢饮酒的文化和情感交流的方式,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
第三篇是《观书有感》。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篇文言文,通过描述一个读书人的心情和感受,展示了古代读书人对书本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孩子们领略到古代读书人的风采和对知识的崇拜,激发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是《陪母亲看牡丹花》。
这是古人写给母亲的一首赞美文章,通过描述与母亲一起观赏牡丹花的经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母亲对自己的关怀和付出,激发他们对家庭、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第五篇是《唐诗选》。
这是一篇介绍唐代诗人和其代表作品的文章,通过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和赏析,让孩子们了解到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美丽。
以上就是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些古诗文和文言文。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代作品,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之心。
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和文言文,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做一个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有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好青年。
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

上海六年级上册语⽂课外⽂⾔⽂汇编30篇六上课外⽂⾔⽂30篇(⼀)阅读下⽂,完成第11——14题(9分)(苏秦)潦倒⽽归。
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母不以为⼦。
苏秦乃叹⽈:“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安有说⼈主⽽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刺其股③,⾎流⾄⾜。
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
②锥(zhuī):⼀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具。
③股:⼤腿。
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分)(1)引.锥⾃刺其股()(2)⾎流⾄⾜.()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项是()(2分)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呢?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兴却不能够得到⾃⼰想要的东西呢?C.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D. 哪⾥有对别⼈家的主⼦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
(2分)14.苏秦从“潦倒⽽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分)(四)阅读下⽂,完成第11-----14题(9分)11.(2分)(1)取过来,拿出(1分)(2)脚(1分)12.(2分)C13.(2分)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流⾄⾜14.(3分,意近即可)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的成功,就要下定决⼼,付出艰苦卓绝的努⼒。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对⽣活的挫折或⼈⽣的困境,要勇于⾃省,下定决⼼,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阅读下⽂,完成第11——13题(6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于瓮中盛⾕。
骆驼⼊头瓮中⾷⾕,⾸不得出。
既②得不出,其⼈以为忧。
有⼀⽼⼈来语之,⽈:“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能出之。
”即⽤③其语,以⼑斩头。
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为世⼈所笑。
【注释】①瓮:⼀种⼝⼩腹⼤的盛器②既:已经③⽤:采纳11.对“既得不出,其⼈以为忧”翻译正确的⼀项是()(2分)A.那个⼈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上海--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课外文言文](五)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十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与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与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八)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与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二十)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沪教版6年级文言文整理.doc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3.2 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4 词语注释字词解释: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懂得。
从:随从,顺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
何:什么。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文:孔圉谥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譬如:好比。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
平:使……平。
虽:即使。
覆:倾倒。
进:前进。
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或:通“惑”,奇怪。
暴:通“曝”,晒。
寒:使……冷。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言文整理

六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第一单元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词释】①《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②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③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④居人:家中的人。
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⑤客:出门在外的人。
指元稹。
【诗意】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词释】①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②见:现。
③欲:想要。
④作:写。
⑤意万重:思绪万千。
万重:形容很多。
⑥复:又。
⑦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
⑧临:将要。
⑨发:出发。
⑩开封:打开信封。
【诗意】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想写信又不知怎么说。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第二单元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词释】①徐公店,徐家客店。
在今湖南省攸县北。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②篱落:篱笆。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
⑤急走:奔跑着。
【诗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词释】①雷震:宋代人,籍贯,生平事迹不详。
②陂(bēi):池塘。
③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④浸:淹没。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文言文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文言文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博大精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沪教版六
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也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文,使学生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古代诗文。
《论语·学而》是一篇经典的语录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的教诲和哲理思考。
它以对
话的方式呈现,言简意赅。
其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学
习积累,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
《诗经·关雎》是一首春秋时期的民歌,通过描绘爱情和家国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和
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其中的“无忝我以菅与束薪”一句,让人们体会到了古代人民艰苦朴
素的生活方式。
《古文观止》中的<<赤壁赋>>以描写诸葛亮和周瑜的联合抗敌为背景,通过写意绘画
的手法,给人一种古风古韵的美感。
全文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情壮志的感觉。
《古文观止》中的《步辇图》以描绘两位后宫人物的生活为题材。
通过描绘继室和嫔
妃的妆饰和仪态,展现了古代后宫妃嫔的荣耀与富足。
全文描写细腻,浓郁的饰辞增添了
文学艺术的魅力。
上海历年上学期六年级期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记叙文

因使用新教材,仅仅选择课外文言文记叙文作文共11篇17年前三篇(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或.劝改业()(2)砚穿则易.()12. 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砚台来向别人示威。
B.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C.桑维翰才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给别人看。
D.桑维翰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送给别人。
13.桑维翰对自己的长相的态度是“”(用文中的字回答)(1分)14.读了本文,你获得的启示是(2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8分)11.(1)有人(1分)(2)改变,更改(1分)12.B(2分)13.奇(1分)14.有志者事竟成。
或我们要有恒心。
(2分)㈢阅读下文,完成9-10题(4分)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shè)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官员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之则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9.文中划线句的翻译,下列选项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A 孟母于是过去了,(选择)居住在集市中,(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B 孟母于是离开,(选择)居住在集市中,(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C 孟母考虑了一下距离,舍弃了集市中的住房,(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D 孟母考虑了一下距离,舍弃了居住在集市中,(搬迁至)靠近屠户的房子里。
10.这段文字讲述的是的故事。
(横线上填一成语)(2分)9.B(2分)10.孟母三迁(2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含题目和答案)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氏春秋经》,是战国时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伯牙鼓(弹)琴,锺子期听之。
方(正)鼓而志(心意)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好啊)乎鼓琴,巍巍(高大)乎若太山!”少选(稍停)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流动的声音)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理解他的音乐了。
第三部分:翻译文章重点句子①方鼓而志在太山。
②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③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④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⑤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理解他的音乐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伯牙喜欢弹琴,而锺子期则有音乐鉴赏力。
2.伯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心志,而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3.“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赞赏;“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伯牙音乐表现的描述,更表明他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4.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他的悲伤和孤独。
5.“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6.文章笔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将无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文字,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之一,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和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相遇,钟子期欣赏伯牙的琴艺,能够准确地听出伯牙表达的情感和志向。
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锺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上课外文言文30篇(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9分)(苏秦)潦倒而归。
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自刺其股③,血流至足。
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
②锥(zhuī):一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工具。
③股:大腿。
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分)(1)引.锥自刺其股()(2)血流至足.()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2分)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人呢?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高兴却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C.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D. 哪里有对别人家的主子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
(2分)14.苏秦从“潦倒而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9分)11.(2分)(1)取过来,拿出(1分)(2)脚(1分)12.(2分)C13.(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4.(3分,意近即可)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下定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面对生活的挫折或人生的困境,要勇于自省,下定决心,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6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②得不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③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既:已经③用:采纳1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B.骆驼的头既然不能出来,那个人就认为是忧愁。
C.骆驼的头已经出不来了,那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D.那个人既然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就很发愁。
12.文中写养驼人是“痴人”,他的“痴”具体体现在“ ”。
(2分)1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2分)11.C12. 既杀驼,而复破瓮13.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主见。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11—13题(8分)张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1)(张)溥幼嗜.学()A 讨厌 B爱好C 害怕D 关心(2)如是.者六七始已()A 这样B 确实C 对的D 是否12、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翻译。
(2分)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A 冬天手皮肤干裂,白天在热水里洗几遍。
B冬天手皮肤干裂,每天在汤水里洗几遍。
C冬天手皮肤干裂,每天在热水里洗几遍。
D冬天手皮肤干裂,每天在烫水里洗几遍。
13、你认为张溥成功的秘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1、(4分)⑴B ⑵A12、(2分)C13、(2分)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四)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8分)枭将东徙枭①逢鸠②。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猫头鹰。
②鸠:斑鸠。
6.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⑴、子将安.之?()⑵、以故.东徙。
()7.解释划线句子(2分)8.理解:枭将东徙的原因是(2分)9.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2分)6、哪里原因(缘故)(2分)7、(如果你)不能更改你的叫声,(即使你)向东搬迁,(人们)仍然厌恶你的叫声。
(2分)8、乡人皆恶我鸣(或翻译此句)(2分)9、(对待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要从根本上加以改正,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要知错就改,不能逃避)(要积极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逃避)答到以上一点都能得满分(2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8分)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寻之。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樵薪:承宫:东汉人。
樵薪:砍柴。
②琅琊:古郡名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执苦:干苦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2分)A.见诸生讲诵,好之( )B.门下生共禁,乃止( )12、对文中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3分)A.猪的主人责怪他还没有回来,走出去找猪。
B.猪的主人责怪他没有来还猪,走出去找他。
C.猪的主人为他还没有来感到奇怪,走出去找他。
D.猪的主人为他没有还猪奇怪,就走出去寻找他。
1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希望大家学习承宫的樵薪苦读;B.赞扬承宫的樵学苦读的精神;C.记载下东汉承宫樵学苦读的史实;D.批评猪主的言行,赞扬徐子盛的德行。
11、喜欢停止12、C13、B(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
(6分)鼠画逼真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③举轴,则踉跄④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②物色:察看;观察。
③逮:等到。
④踉跄:跳起来。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⑴东安一士人善.画()⑵令怪.之()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3.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作的精美逼真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11.(1)善于,擅长。
(2)认为……奇怪,感到奇怪。
(2分)12. 到这时县令才知道这幅画(画得)是很逼真的。
(是:这时。
始:才。
)(2分)13.县令屡次挂这幅画,画都被家中的猫弄得掉落在地(1分);用这幅画试其他猫,其他猫都会跳起来追画上的老鼠。
(通过猫得的反应侧面表现画的精美逼真)(1分)㈡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8分)农妇与鹜昔皖南有一农妇A,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
熟视之,乃鹜也。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B。
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C,且日产蛋甚多。
妇不忍市之D,即孵,得雏成群。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皖(wǎn)南:安徽长江以南地区。
②鹜(wù):野鸭子。
11.与“熟视之”中“之”的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2分)A 妇就之B 妇奉之归C 治之旬日D 盖创鹜之报也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从前安徽南部有一个农妇。
B.(农妇)怀疑它是受伤了。
C.有几十只野鸭子来农妇园里栖息。
D.农妇不忍心到集市上去。
13.直接体现农妇精心救治鹜的句子是“”。
(2分)(用原文语言回答)14.本故事给你的启示是。
(2分)㈡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8分)11. 2分D 12. 2分 D 13. 2分治之旬日(1分有冗余信息,如,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 14.2分从农妇角度:有付出就有回报;人为善终有善报或从鹜的角度:要知恩图报;要心存感恩。
(三)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3分)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长(zh?ng)百兽:掌管百兽。
8.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天帝使我长百兽”中“使”的意思:“子以我为不信”中“信”的意思:9.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子无敢食我也!(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0. 为什么“兽见之皆走”?11. “狐假虎威”是个成语,读完全文后,请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字数:30字左右。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5分)8. 派,派遣;诚实,真实(各1分,共2分)9. (1)你是不敢吃我的。
(2分)(2)老虎不知道百兽(野兽们)是畏惧(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是畏惧(害怕)狐狸呢。
(3分)10. 因为百兽看见狐狸后面紧跟着老虎。
(2分)11.能基本说清成语的意思即可。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4—15题(6分)闵子骞①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子骞为其父御②车,失辔③;父持其手,衣甚单。
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
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
注:①闵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
②御:驾驶(马车)。
③失辔:缰绳从手里掉下来。
14、解释加点的词语(1)父则归.()(2)母去.四子寒()15、闵子骞挽留后母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从中可以看出闵子骞的品质。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5题(6分)14.(2分)(1)、归来、回来,回家(2)离开15.(2分)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2分)爱护兄弟,顾全大局(五)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6分)阮瞻无竞阮瞻①字千里。
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
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
瞻尝群行,冒热渴甚,逆旅②有井,众人竞趋之,瞻独逡巡③在后,须饮者毕乃进,其无竞如此。
【注释】①阮瞻:晋朝人。
②逆旅:旅店。
③逡巡:行动迟缓。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善.弹琴() (2)瞻尝群行.()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众人竞趋之,瞻独逡巡在后。
13. 结合全文和题目,可以看出阮瞻是一个性情温和、_______的人。
(2分)(五)11.善于、擅长走12.很多人争着奔向水井,阮瞻一人慢慢地走在后面。
13.谦让不争(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7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 老父:老人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不可入.(2)俄有老父至.12、翻译句子(3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1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11.进入来到12.鲁国有一个拿着长长竹竿要进入城内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