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旅游文化景观

合集下载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 第2课时繁荣的旅游业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 第2课时繁荣的旅游业

第2课时繁荣的旅游业知识点1繁荣的旅游业1.旅游资源: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南部地中海沿岸,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景色迷人。

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峡湾曲折幽深,引人入胜。

中部阿尔卑斯山脉,雪峰高耸,是登山和滑雪的理想场所。

(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各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欧洲西部世界遗产地约占全球的40%。

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历代名人辈出,知名度高。

本区现代文化事业发达,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旅游业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欧洲西部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较多,游憩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大多数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跨国旅游过境方便,交通发达,接待服务水平高、设施完善,已形成众多吸引全世界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3.旅游大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4.《申根协定》:1985年6月14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五国签署了相互开放边境协定,因签字地点在卢森堡小镇申根,故称为《申根协定》。

到2011年,《申根协定》的成员国达到28个,大部分在欧洲西部地区。

根据该协定,旅游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国的旅游签证,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协定》成员国旅游。

名师点拨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的原因(1)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旅游。

(2)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

(3)交通运输业发达,游客出行方便。

(4)人口密集,客源丰富。

归纳总结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拓展链接挪威——“峡湾国家”挪威国名的意思是“通往北方的路”,传说古代从欧洲大陆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一条必经之路。

这个国家最美丽的地方要数一条条深入高山的魔幻奇异的峡湾,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准确地说是心灵的震撼。

长达2.5万千米的海岸线蜿蜒曲折,被北海的浪涛割成锯齿状。

窄如细指的水流挤出一条道路,从峡湾注入内陆的山岳中,大小奔腾的瀑布一个接一个。

这无穷尽的曲折峡湾和无数的冰川遗迹所构成的壮阔精彩的峡湾风光,是狂野而宁静的挪威灵魂,使得挪威获得“峡湾国家”的称号。

文化景观的构成

文化景观的构成
园林、颐和园等著名景观。
欧洲城堡文化景观
总结词
欧洲城堡文化景观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 历史见证,具有坚固的防御和豪华的居住功 能。
详细描述
欧洲城堡文化景观多为石质建筑,结构坚固 ,外观雄伟,内部装饰豪华。城堡不仅是贵 族居住之所,还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著名的城堡如英国的温莎堡、法国的凡尔赛
宫等。
堂等景观。
02
宗教文化景观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类对
于神灵的崇拜和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03
宗教文化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04
CATALOGUE
文化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价值
历史见证
文化景观是历史的见证,能够反映出 特定时期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状况,为 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文化景观的构成
contents
目录
• 文化景观的定义与特性 • 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 • 文化景观的分类 • 文化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 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 文化景观的实例分析
01
CATALOGUE
文化景观的定义与特性
定义
01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 景观的结果,是各种文化要素如 聚落、建筑、设施、历史遗迹等 的综合体现。
02
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古 建筑、古遗址等,也包括非物质 文化遗产,如民俗、传统工艺等 。
特性
地域性
文化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反映了特定 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
点。
多样性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 景观、人造景观、民俗文化等,这些要素 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第八章 游艺民俗旅游

第八章 游艺民俗旅游

年画
• 年画
凤阳花鼓 中国安徽曲种。形成年代不可确考。相传“说凤 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唱词,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 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因凤阳一带“三年恶水三年 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每年秋后妇女成群结队外出 卖唱,由此形成。演唱者往往是姑嫂2人对唱,1人 系细腰鼓,1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形式 一般同坐一条板凳上,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 奏。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民间小曲,逐渐丰富了凤 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 的花鼓调为基础。没有长篇传统书目,唱法比较自由, 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凤阳花鼓表演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凤阳传统的民 间艺术。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 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花鼓小巧玲珑, 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根。表演 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第八章
பைடு நூலகம்
游艺民俗
教学目的: 一、了解影响游艺民俗的 源流、类型与特点。 二、了解中国年画、花鼓、 赛马、斗牛、山歌等民俗. 教学重点: 一、影响游艺民俗的源流、 类型与特点。 二、了解中国年画、花鼓、 赛马、斗牛、山歌等民俗 教学安排:4课时
第一节 游艺民俗概况
一、游艺民俗的概念 二、游艺民俗的类别 (一)口碑民俗类 1.民歌 2.民间故事与神话

/Art/2006-10-26/16422662.html
• 射箭: 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 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 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 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 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 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 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 优胜,并颁奖。

第八章 西北旅游区

第八章 西北旅游区

▪ (三)鸣沙山和月牙泉
▪ (四)嘉峪关长城
▪ 位于甘肃西部嘉峪关市西南6千米的嘉峪山 麓,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明朝 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素有“天下雄关”之称。 (五)天水麦积山石窟
▪ 因山形状如麦垛,故得名,素有“小江南”和 “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
▪ (六)崆峒山
▪ (七)拉卜楞寺
第八章 西北旅游区
本章导读
▪ 西北旅游区包括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 族自治区、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本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山地 和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是本区主要的高原,由呼伦贝尔 高原、锡林郭勒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等组成;主要山脉有 大兴安岭、阴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等;主要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 盆地、哈密盆地、伊犁谷地等。
▪ (八)大地湾遗址
第四节 新疆旅游区
▪ 一、新疆概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总面积为166.49万平
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是我国面积最 大的省区。常住人口达2 398.08万人(2016年) ,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 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 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 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现辖14个地、州 、市(5个自治州、5个地区、4个地级市),首 府是乌鲁木齐市。
▪ 三、宁治、经济、文化 和交通中心,常住人口达219.11万人(2016年)。 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塞上明珠”的 说法,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 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积 淀。银川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自然风景秀丽,人 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主要有苏峪口国家森林公 园、滚钟口风景区、金水旅游区、大小西湖、鸣 翠湖、鹤泉湖等。人文景观主要有西夏王陵、贺 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城、拜寺口双塔、三关 口明长城、玉皇阁、海宝塔、承天寺塔等。

中国旅游地理 第八章 华北旅游区——北京

中国旅游地理 第八章  华北旅游区——北京
266.5m · 7.5m 140 485
中国人民打响抗日第一枪
卢沟桥抗日纪念馆
明十三陵
昌平天寿山前 盆地上,山环水抱, 南部有龙虎二山对峙, 形同大门。其内分列 着明代帝王陵寝,每 陵各居一山,明楼、 殿阁隐现于苍松翠柏 之中。
八达岭— 十三陵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名录地,国家 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水立方 是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的 比赛场地,是世界首个基于 “肥皂泡理论”建造的多面 体钢架结构建筑。
中华民族园
位于亚运村西侧,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园建有 16个典型民族村寨;南园建有20多个典型民族村 寨和民族博物馆。各民族村寨的建造均以各民族聚 居地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为原型。
中华民族园:集中国各主要少 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 传统民族工艺制作及民族美食 为一体的全国最大民族文化活 动中心。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四季风景如画,被称为“北京后 花园”。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有:龙庆峡、八达岭—十三陵、 小汤山等 。
卢沟桥
事个根桥卢誉多 变,,身沟为孔 ”神柱两桥“联 ,态头侧全世拱北 抗自上石长界桥京 日然雕雕 最,现 战生有护 好被存 争动大栏 、马最 历。小有,独可古 史 石望宽一 老 博“狮柱 无波的 二罗石 物卢 沟 馆 ,”赞造 桥 。 。
龙庆峡 14km长的大型深切河谷。峡区内碧水青天,山环 水复,既有南国山水秀色,又有着北方山水的雄健,为夏季 休闲度假胜地。
小汤山 为国家级农业园区,有 温泉,自元代就被开辟 成皇家园林,现已建成 大型综合性休闲度假旅 游区。
第二节 旅游开发构想及旅游区建设
(2)房山区
地处北京市西南,这里拥有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房山现代乐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韩村河等。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 自然资源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 自然资源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旅游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沙漠、森林等;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让学生掌握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旅游胜地的特点和旅游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自然资源的魅力;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自然资源旅游文化概述1. 自然资源旅游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自然资源旅游的分类和分布3. 中国自然资源旅游的文化价值第二章:山川旅游文化1. 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2. 泰山:五岳之首,日出、云海、佛光3. 华山:险峻、奇峰、云海、日出第三章:湖泊旅游文化1. 西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传说故事2. 太湖:烟波浩渺、岛屿众多、园林景观3. 洞庭湖:湖光山色、湿地生态、文化遗迹第四章:沙漠旅游文化1. 沙漠的形成和特点2. 沙漠旅游的意义和价值3. 沙漠旅游景点:鸣沙山月牙泉、沙湖、沙坡头第五章:森林旅游文化1. 森林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2. 森林旅游的特点和意义3. 森林旅游景点:张家界、九寨沟、峨眉山三、教学资源1. 教材:《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地图、图表等3. 实地考察:旅游景点、自然环境等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题目和指导手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2. 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PPT演示,讲解中国自然资源旅游的特点和文化价值;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自然资源旅游景点,分析其特色和旅游价值;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自然资源旅游的看法和体验;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中国自然资源旅游的魅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汇报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旅游文化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 学生反思能力:通过学生的反思报告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旅游文化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一)源起(二)概念(三)必要性及意义(四)应用范围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一)专家学派(二)心理物理学派(三)认知学派(四)经验学派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一)起源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

英国:1968年《乡村法》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

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文化景观对旅游的影响

文化景观对旅游的影响旅游是人们追求休闲和享受的一种方式,而文化景观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影响不可忽视。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本文将探讨文化景观对旅游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文化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都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而闻名,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

这些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酒店、餐饮、交通等,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

其次,文化景观对旅游者的心理和情感产生了积极影响。

旅游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放松,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文化景观作为旅游的一部分,给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站在长城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壮丽;游览埃菲尔铁塔,人们可以感受到法国的浪漫和优雅。

这些文化景观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美的追求,更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文化景观也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可以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景点,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

例如,泰姬陵是印度的象征,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的代表,这些文化景观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些文化景观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文化景观还对当地社区和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旅游业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例如,一些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通过旅游收入得到了修缮和保护,使其得以延续和传承。

这些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对当地居民有益,也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文化景观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旅游景观文化与赏析

旅游景观文化与赏析旅游是人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景观文化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景观文化是指地理环境、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艺术品等一系列有形无形的文化景观。

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欣赏、感受、体验这些景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加深对历史、风土人情的了解,达到参与旅游文化的目的。

一、地理环境景观地球上的大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景观。

云南的石林、桂林的漓江、四川稻城亚丁、西藏羌塘大草原等都是天然奇观,让游客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中,云南的石林是一处以石为主体的奇景。

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时间的作用,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形态各异的各种奇石,是自然神奇创造的壮观奇景。

桂林的漓江则是一处典型的水景观。

漓江溯江而上,每一段都有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色。

清澈的江水、嶙峋的岩壁、青山环绕,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恢宏壮观。

稻城亚丁是一处典型的高山草甸景区。

其海拔高度、气候环境等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让游客领略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二、历史遗迹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沿革,包括文化遗址、古建筑、文物等。

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历史遗迹,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迹众多。

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陵、南京的中山陵、山东的孔庙孔府等,都是著名的历史遗迹。

故宫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区,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陵墓,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陵墓内镶嵌着大量珍贵文物,是古代中国最为神秘、雄伟的皇家陵墓之一。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山上,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的陵墓。

中山陵为中、西文化相结合的陵墓,设计独具创新,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世界遗产公约》中的文化景观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 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 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 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 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别:一是残遗物 (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 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 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 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 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中,同时又展示了 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 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乡村生产民俗文化景观
舞耕牛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乡村生活民俗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乡村手工业及商业民俗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第二节
民居与园林文化景观
一、民居文化景观
民居建筑的价值与意义核心在于安居, 在于提供人类一个安定的、和谐的、快乐 的居住环境。 民居是人类在自然环境选择与利用过程 中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品,是中国 建筑文化景观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形 态最丰富的人文景观。
旅游文化学
城市民间游艺竞技民俗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城市市民生活及节日民俗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城市建筑民俗文化景观
弄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现代市民民俗文化景观
秦台路的餐饮商业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五、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是特指与城市相对应 的乡村生活民俗传统,这里乡村的概念不 限于农业为主的乡村,而泛指所有非城市 生活方式的乡村,包括游牧、渔业、林业 等生活民俗。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三、民俗文化景观的特点与分类
(一)民俗文化景观的特点
1、丰富性 2、独特性 3、参与性 4、真实性 5、商业性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二)民俗文化景观的分类
按影响因素划分:物质民俗文化景观、 社会民俗文化景观、意识民俗文化景观 按表现方式划分:物态民俗文化景观、 心态民俗文化景观、语态民俗文化景观 按表现内容划分:生活民俗文化景观、 礼仪民俗文化景观、社会结构民俗文化景观、 节令民俗文化景观、游艺民俗文化景观、信 仰民俗文化景观 按空间形式划分:城市民俗文化景观、乡 村民俗文化景观
教科文组织 1989年,巴黎会议)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民俗文化景观的含义
民俗文化景观是指一个民俗或一个群体 在长期共同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 世代传承的文化事象和文化形态。更特指 一个民族或群体在自然条件作用下,为适 应自然而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 化景观。 主要体现为语言、民居、建筑、餐饮、 服饰、音乐、节庆、礼仪等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文化遗产学科对民俗的定义
是文化团体基于传统创造的全部,通过 群体或个人表达出来,被认为是就文化和社 会特性反映团体期望的方式,其标准和价值 是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流传的。其中, 其形式包括语言、文学作品、音乐、舞蹈、 游戏、神话、仪式、习俗、手工艺品、建筑 及其他艺术。(《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联合国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生存文化民居景观:是指当地人们为适 应自然,满足自身的吃、住、行、劳作和 防御天敌的侵袭而逐步形成的以维持生存 为主要目的的民居建筑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商贾文化民居景观:是指为适应商品生 产和交换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结构、建筑 装饰及建筑本身等方面满Hale Waihona Puke 商贾活动行为 需要的民居建筑景观。
旅游文化学
2、历史体验型文化景观 主要在于历史体验型文化景观蕴涵的历 史文化内涵和能提供历联想、体验、共鸣 等为主要吸引因素。虽然在外观形式上不 能让旅游者得到视觉冲击,但其特定的历 史文化内涵和氛围能使人穿越时空,体验 或感受历史瞬间。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历史体验型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历史上遗存的、 蕴涵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景观,是历史文 化的物质载体和见证。在形式上上通常包 括古建筑、古战场、古遗址、古民居、古 陵墓、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等。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2、历史文化景观的意义
历史文化景观是各种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构成历史文化最有力的注解。 历史文化景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 与审美标尺。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二、园林文化景观
(一)园林文化景观的类型
按属性划分:自然山水园林景观、人工 园林文化景观 按性质划分:皇家园林文化景观、宗教 园林文化景观、私家园林文化景观、书院 园林文化景观 按艺术风格划分:北方园林文化景观、 江南园林文化景观、岭南园林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二)人工园林文化景观的特征
1、师法自然,强调园林的文化意蕴。 2、灵活多变,突破传统建筑的束缚。 3、艺术审美性强,讲究细部处理。 4、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紧密。 5、多采用象征与比拟手法,注重营造景观 意境。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亭桥与漏窗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第三节
历史文化景观
一、历史文化景观的含义及意义 1、历史文化景观的含义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二、 民俗与民俗文化景观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 民族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 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 化。《民俗学概论》钟敬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民俗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稳定性、地 方性与规范性等特征,也具有教育、审美、 约束与维系等功能。 从内容上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饮 食、服饰、居住等习俗)、岁时节日习俗、 礼仪信仰习俗、游娱竞技习俗与民间科技文 学艺术习俗等。
旅游文化学
第八章 旅游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第一节
一、关于文化景观
民俗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 程”,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 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 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 的历史沿革。((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公约》的操作指南)47 )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祈盼文化民居景观:是指在建筑民居过 程中通过建筑物的选址、建筑结构、建筑 装饰、建筑内部功能等来反映人们希冀祈 求安全或实现某些愿望的民居建筑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四川 犍为县的罗城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二)民居文化景观的主要特点
1、实用性, 2、适应性: 3、地域性: 4、开放性与私密性: 5、审美性: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2)可供参与的历史实物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3)原生态的历史文化氛围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一)民居文化景观的类型
按坐落区域分布划分:城镇民居文化景观和乡 村民居文化景观 按建筑形态划分:合院式、窑洞、吊脚楼、干 栏式、毡房、石碉房 按民居文化形态:生存文化民居景观、商贾文 化民居景观、官贵文化民居景观、祈盼文化民居 景观 按住宅主人的身份划分:皇家住宅景观、官绅 住宅景观、富商住宅景观、平民住宅景观等 按地理区位划分:北方民居文化景观、南方民 居文化景观、少数民族民居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四、城市民俗文化景观
城市民俗文化景观一般是指城市市民在 长期共同从事商业活动、生产活动及生活过 程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景观。具有多元与开放 等特点,是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凝结,常 成为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个性特征。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城市商业民俗文化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被毁前的圆明园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二、历史文化景观的信息要素
1、历史信息
2、美学信息 3、文化信息 4、知识信息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三、历史文化景观的类型
1、历史审美型文化 景观 主要在于历史文化 景观的外观或造型的 美学价值。主要是历 史建筑景观。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文化学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