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知识分享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外古诗学习中,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古诗知识点。
以下是本文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特点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诗歌音韵优美,表现深刻。
唐诗宋词的音韵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它们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歌的音韵更加优美、动人。
2. 情感真挚,表现深刻。
唐诗宋词元曲主要表现人的情感和生活,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3. 表现手法多样,表现内容博大。
唐诗宋词元曲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借景抒情、抒发感慨、描绘人物、写景等等。
表现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爱情、友情、历史、自然等等。
二、古诗的文学鉴赏1. 韵律与节奏。
古诗中的韵律与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特点之一,而离合格律和平水韵是唐诗中最常用的两种韵律形式。
2. 意境与意象。
古诗中所形成的意境和意象,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读者可以通过把握句子或诗句中的行文意境,来对其进行判断和理解。
3. 辞藻与修辞。
在古诗中,辞藻和修辞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词汇量和修辞手法,是诗歌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三、古诗阅读策略1. 熟悉古诗基本知识。
古诗的韵律、节奏、意境等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熟悉,并且可以借助工具书辅助理解。
2. 理清古诗意思。
同学们需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和整首诗歌的主旨,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描写手法,来进行理解。
3. 多读古诗,多思考。
同学们需要不断阅读古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来思考和理解诗歌。
以上是本文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知识点,同学们要把握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首古诗则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对这些古诗的解读与学习,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的知识点:一、《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七言诗,是最有名的七绝之一。
通过描写登高的一系列过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追求高峰的渴望,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感慨自然之美的情感。
二、《古风·鲁山》,唐·杜牧这首古风是一种七言歌行的文学形式,通过描绘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脆弱生命的关怀,并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和歌颂。
三、《江雪》——柳宗元这首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通过对江雪的深入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营造出一种幽静美丽的诗意境界。
四、《静夜思》——李白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五言绝句。
它通过描绘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境况,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寂寞之感,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怀旧情感。
五、《清明》——杜牧这首五言绝句,生成唐代,于唐代时期名气不大,无人为之翻译造成传承的局面。
但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位诗人“三峡南过”李清照,钟情于写《清明》一诗,从而使这首诗传遍海内外,成为代表唐诗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亲人离世和生死轮回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追忆和思考,极富哲理性和人文情感。
六、《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将诗句反复,不断使用古说句式和黄老骈文风,形成了隐隐的比兴语言,加强了诗歌的意向性和辞藻华丽性,极富文学性。
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这首诗是一首八言古诗,通过对美丽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探索,打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这首七绝五言诗,主要是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精神。
九、《将进酒》——李白这首诗是唐代颇具盛名的五言古诗,表现了作者引领诸侯参观康广仪表的情形,以此形式抒发诗人不服命运压迫,坚持崇高理想的精神。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必背古诗鉴赏

05.课外必背古诗鉴赏【知识清单】(1-6单元)(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易错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一)《山中杂诗》【南朝】吴均【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二)竹里馆【唐】王维【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出月夜竹林的幽静。
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三首)一、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此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三、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夸张。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例: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知识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的文化遗产,用来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哲理等等。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因此,掌握古诗鉴赏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用语言表达特定意义的方法。
在古诗中,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是常用的,比如比喻、拟人、借代等等。
其中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常用于表现事物间的相似关系。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这里的“明月光”和“地上霜”都是通过比喻的方法表达人的心情。
古诗常用的意象和主题意象是指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形象,主题则是指一个古诗所表达的基本内容或思想。
在古诗中,常用的意象有山水、花草、风雨等等,而主题则多数涉及到人情世故,表现出对及其感情生活的关注。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首诗表现出了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古诗的韵律和韵脚韵律是指古诗的句子有规律的节奏,而韵脚则表现出了韵律的特定形式。
在古诗中,常用的韵脚有平仄、押韵等等。
平仄是指句子中音节的长短不同,而押韵则指句子中的音节有相同的结尾。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这里的“逑”和“之”就符合了押韵的要求。
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意义古诗的表现手法是指表现意思的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对词汇和结构的运用进行。
而意义则是指一个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思想或主题。
在古诗中,较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对比、反问等等。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夸张的运用,表现出了人的孤独、无奈等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然界的辽阔和壮美。
总结古诗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其常用修辞手法、意象和主题、韵律和韵脚、表现手法和意义等知识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总结 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总结

古诗词的鉴赏在语文的学习中也很关键,诗词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
如“武陵人”、“烂柯人”、“廉颇老矣”等。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
2、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文知识点整理(最新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文知识点整
理(最新完整版)
古代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语言表达、提高文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
关于古代诗文的重点知识整理。
诗的基本概念
- 诗是以语言为材料,运用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 诗的基本单位是句,通常以行为标准。
- 诗有五言、七言和其他不规定字数的形式。
诗的特点和分类
- 诗的特点包括押韵、对仗、象征、意境、节奏等。
- 诗可以按照题材、形式、创作方法等进行分类,如抒情诗、
叙事诗、祝福诗、山水诗等。
赋和曲的特点和分类
- 赋是以描写事物为主,形象地描绘社会生活、人物情感等的文学形式。
- 曲是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通常是配合音乐演唱的。
- 赋和曲可以按照形式、题材等进行分类,如乐府赋、七言绝句、小令曲等。
古文的特点和分类
- 古文是指以古代汉族文化为基础,用古代汉字编写的文字材料。
- 古文的特点包括着重表达思想、注重修辞和藻饰、遵循格律等。
- 古文可以按照题材、体裁、时代等进行分类,如文言文、骈文、碑铭等。
名句和典故
- 古代诗文中常出现一些流传下来的名句和典故,这些名句和典故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表达力。
- 七年级下册中涉及古代诗文的部分常出现一些名句和典故,学生应该熟悉它们的意义和背景。
这里整理的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文知识点》,内容简要介绍了古代诗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以及相关的赋和曲的特点和分类,古文的特点和分类,还有名句和典故等内容。
希望这份知识点整理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2017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人教版语文2017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一:(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弥漫;满面龙种两袖淋湿,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修书却没有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答: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3)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拟人、比喻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5)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②5《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
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2、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
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答: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5、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
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6、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雨夜等候客人7、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落寞、失望、焦躁、怅惘8、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9、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附其它练习鉴赏一: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2.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3.3.主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4.4.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5. 5.“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6. 6.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雨夜等候客人2.落寞、失望、焦躁、怅惘3.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4.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5.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6.示例一: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