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精准养分管理-棉田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初探
棉花田间管理技术

棉花田间管理技术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作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在农业和经济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棉花生产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种植技术的水平,更取决于田间管理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技术来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一、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1.提高棉花产量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实施可以提高棉花产量。
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以确保棉花在生长期间得到适当的营养、水分和光照。
此外,适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产量。
2.提高棉花质量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实施也可以提高棉花的质量。
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可以确保棉花受到适当的养分供应,从而产生更加健康和强壮的棉花。
此外,良好的管理还可以减少棉花的污染和损伤,进一步提高棉花的质量。
3.提高经济效益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实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可以增加棉花的市场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此外,适当的管理措施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棉花田间管理技术的实施1.土壤管理土壤是棉花生长的基础,因此土壤管理是棉花田间管理的关键。
适当的土壤管理可以提供适当的营养和水分,从而促进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具体来说,土壤管理包括以下措施:(1)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提供棉花所需的营养,促进棉花生长和发育。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质量和棉花生长阶段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肥料。
(2)灌溉:适当的灌溉可以确保棉花得到适当的水分,促进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在灌溉时,应根据土壤质量和棉花生长阶段的需要确定适当的灌溉量和灌溉频率。
(3)翻耕:适当的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从而促进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2.病虫害管理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因此病虫害管理是棉花田间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适当的病虫害管理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具体来说,病虫害管理包括以下措施:(1)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防止病虫害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精准管理棉花新措施

精准管理棉花新措施
科学调控,在花芽分化期及时喷施棉花整枝膨桃王,可迫使棉花顶部营养
回流到棉桃发育,弱化顶部优势直至顶尖停止生长,或者滴灌斯高特孕花蕾铃多,
能使棉花枝叶不在陡长,狂长,枝干粗壮,桃蕾膨大快,缓解药害,补肥效,趋避飞蛾产卵和多种病菌流通,同时矮化植株免整枝,省打杈,加速生殖
生长、彭桃快。
松土壅根,要及时松土、除草,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能,促进
棉苗根系发育,加快棉花生长。
要结合松土除草,搞好培土壅根。
要培实土,
不要用犁耕翻培虚土,形成高质量的棉田条高垄,增强棉花防风抗倒能力。
推
广棉田化除,要选准适合药剂,规范用药。
棉田也要尽快及早去除多余的叶枝
赘芽。
选留的叶枝也要适时打去边心。
去除叶枝后及时喷施倍加倍智能因子膜800倍液形成一层高分子膜,防病菌从伤口侵染。
灾后补救,狂风暴雨造成棉花倒伏,要及时扶理;大风暴雨造成棉田被淹,要及时排涝降渍;冰雹灾害砸伤棉苗,要因苗制宜追肥促长。
叶面喷施智能因
子膜或者棉花电子肥能使植物营养消化和代谢能量提高,需要及时施肥和浇水,才能迅猛发育。
防治害虫,对盲蝽象、红蜘蛛、蚜虫发生为害棉田要及时喷药防治,要轮
换喷施多种针对性药物,以免产生抗药性。
药剂中添加倍加倍智能因子膜,增
强防治效果。
(豆子)。
棉田管理工作总结

棉田管理工作总结
棉田管理是棉花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对棉田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们注重了土壤的管理。
在耕种前,我们进行了土壤测试,了解了土壤
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有针对性地施用了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保证了土壤的养分充足。
在播种后,我们及时进行了灌溉和排水工作,保证了土壤的湿润度和透气性,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我们加强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定期巡视和观察,我们及时发现了
棉田中的病虫害情况,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我们使用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保证了棉花的健康生长。
此外,我们还注重了棉花的修剪和支撑工作。
通过及时的修剪和支撑,我们保
证了棉花的通风和日照,防止了棉花的疾病和虫害的发生,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总的来说,我们在棉田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高,为棉花的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的棉田管理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棉农带来更丰收的果实。
棉花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二、棉花的需肥、需水特点及生理特性
棉花的需水规律: 棉花一生中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量不同。苗期、蕾期 需要少,花铃期需要多,吐絮以后需要又较少。其中花铃期 对水分的需要量最大,占总耗水量的45%—65%。
二、棉花的需肥、需水特点及生理特性
棉花生长、需水量以及营养规律
二、棉花的需肥、需水特点及生理特性
四、棉花养分资源管理误区
浇前追肥。不少棉农追肥总在浇水前进行或在听 到天气预报有雨时,急忙追施,这样有两个害处。 一是容易造成养分流失,二是造成肥害,尤其追施 尿素后突然浇水或遇雨会迅速溶解,使土壤氮肥浓 度局部增高,使棉株对养分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形 成倒流,造成局部突然萎蔫、死亡。因此,追肥易 浇后或雨后开沟深施。 多年连作。目前棉田大部分为重茬地,在土壤中 积累了大量病残体,致使枯黄萎病连年发生。同时, 多年重茬也导致了棉株因土壤中某种养分缺乏而生 长不良。
二、棉花的需肥、需水特点及生理特性
据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测定,棉花从出苗到现蕾,吸收氮(N)、 磷(P205)、钾(K2O)的数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6.77 %、5.45%和4.99%;现蕾至开花,氮、磷、钾的吸收量 分别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32.37%、33.79%和32.68 %;开花至盛铃,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吸 收量的44.27% 、50.44%和47.71%:盛铃至吐絮,氮、 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16.59% 、 10.32% 和14.58%。因此,棉花总的肥料吸收趋势是前 期少、中期多、后期少 。
棉花缺硼,出现蕾而不花,典型症状是,出苗后子叶小,植 株矮。在真叶出现之前,子叶肥大加厚,顶芽颇似蓟马危害 状。真叶出现后,叶片特小,出现速度加快。
三、棉花的缺素症状
棉花栽培管理技术

棉花栽培管理技术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它被广泛种植并用于纺织和其他用途。
棉花栽培的管理技术对于增加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种植棉花。
一、土壤选择和处理棉花生长的土壤对于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深厚肥沃的土壤最适合棉花生长。
在选择土壤时,应当避免酸性土壤,因为这样的土壤会影响棉花的吸收和利用养分。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于棉花生长更有利。
在处理土壤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料和化肥来改良土壤,并提高棉花的生长效果。
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合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二、种子选择和播种种子的选择对于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同样非常重要。
应当选择高产量、耐病虫害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种子。
在播种前,可以进行一些处理,比如浸种、催芽等,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
在播种时,应当选取适当的时间和方法。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密度,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三、灌溉管理灌溉是棉花生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湿润度,促进棉花的生长。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时间,以及根据土壤湿度情况进行灌溉,是重要的灌溉管理技术。
在干旱地区,应当注意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雨水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排水系统排除多余的水分,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度。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要做好棉花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防治计划,选择合适的农药和防治时间。
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除了化学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的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五、田间管理在棉花生长期间,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比如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等,保持棉花的生长环境。
要密切注意棉花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棉花的生长健康。
在棉花的生长期间,要加强对棉花生长环境的监测,比如温度、湿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异常情况,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
棉花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三、棉花的缺素症状
棉花缺氮,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果枝数和果节 数少,脱落多。严重缺氮时,下部老叶发黄变褐,最后干枯 脱落以致成桃数少,单铃重低,产量低。
三、棉花的缺素症状
棉花缺磷,棉株体内氮素的代谢就会受到阻碍,如果在氮素 供应不足时,过多的施用磷肥,将会缩短营养生长期,棉花 成熟过程加速,降低籽棉总产量。
一、棉花的缺素症状
棉花缺钙,幼嫩部位 首先受害。植株矮小, 根系发育不良,茎和 根尖的分生组织受到 损坏,严重时腐烂死 亡,幼苗卷曲,叶柄 皱缩,叶缘发黄坏死。
棉花缺镁,叶脉间 失绿,严重时,叶 片呈紫红色,而叶 脉明显的保持绿色。 因为镁在棉株中可 移动,故先影响到 老叶,以致过早衰 老。
三、棉花的缺素症状
二、棉花的需肥、需水特点及生理特性
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林继雄研究,高、中、低产田棉花吸收 氮、磷、钾的比例略有差异。每667m2 产量100kg左右皮棉 的高产棉田,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35:0.85; 每667m2 产量80kg左右皮棉的中产棉田。氮、磷、钾的吸收 比例为1:0.34:、0.73;每667m2 产量60kg左右皮棉的 低产棉田。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35:0.71。由 此可见,产量越高。对钾素的吸收比例也越高。
(1)基本依据的区别。施肥依据是土地—植物营养关系, 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依据的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
(2)范围的区别。施肥只限于田间过程,农田养分资源综 合管理不仅贯穿于作物各个生产过程,而且延伸至人类生活 和资源环境领域。施肥只重视肥料养分,而养分管理除了肥 料养分外还强调用好其他养分资源,强调农学和非农学的技 术和经验、政策等手段的应用。 (3)目标的区别。施肥注重产量为主的经济目标,养分综 合管理则强调经济、环境目标,重视养分作用的双重性。
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是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养分管理的精准性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和质量。
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的需求和利用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施肥方式存在着养分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作物养分精准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日益严重的约束,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研究作物养分精准管理技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1.2 研究目的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养分合理利用不足和土壤污染严重的问题,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通过研究作物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养分施用的精准化、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并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和土壤养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土壤和作物的养分状况,指导合理施肥。
养分精准管理示范应用的目的在于验证这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性,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养分管理方案,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作物养分精准管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养分精准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可以帮助农民科学施肥、避免养分过量施用和缺乏导致的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
养分精准管理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棉花栽培管理技术

棉花栽培管理技术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它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作物。
棉花以其韧性和抗磨损的特性而闻名于世,是许多纺织品制造人员的首选材料。
对于棉花的栽培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土壤管理:棉花生长需要土壤有一定的许多养分。
因此,在种植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充分的施肥和翻耕,以便增加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在种植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灌溉和控制土壤的酸度和 PH 值。
2.施肥管理:施肥是棉花栽培管理的关键之一。
种植前需要从土壤样品中分析出土壤的养分水平,对于肥料的施用量和种类,需要根据土壤中养分的包含量来确定。
秋季和春季都需要适当地施入有机肥料,种植期间可通过滴灌或喷雾来进行营养补给。
3.灌溉管理:棉花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灌溉和排水。
在种植前,需要确定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
在干旱的季节里,需要适当地增加灌溉水的质量和量,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4.病虫害防治: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注意病虫害的发展状态和采取以撤退为基础的治疗措施。
如果在初期发现病虫害,可以利用农药或生物病虫害防治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5.采收管理: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棉花纤维,需要掌握正确的采收技术。
在棉花开花期间,需要进行人为控制,以促进纤维的发展。
收获纤维时,除了要分辨出成熟的棉铃外,还要确定收纳的时间,以确保纤维和质量。
总结来说,棉花的栽培管理需要综合掌握多项技术要领。
通过正确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管理,可以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为棉花种植和生产行业的健康做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养分管理棉田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初探杨俐苹1,姜城1,金继运1,张峰民2(1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 2河北省邯郸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邯郸056802)在持续农业发展中,土壤管理是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土壤管理能保护土地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相反,不合理的土壤管理会导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土壤肥力维持和提高为中心的土壤管理开始应用新技术手段进行。
精准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兴起[1,5,8,9,16]。
传统的测土施肥都是采用均一施肥量。
由于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同一地块土壤肥力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均一施肥会导致土壤肥力较高的地方施肥过多,肥力低的地方施肥不足。
这既浪费了肥料资源、影响产量,又可能使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或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90 年代以来,以3S(GIS、GPS、RS)为核心技术的信息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
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变量施肥技术,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增产效益[5,8]。
精准农业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才刚刚起步。
本研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探讨在一定农业生产条件下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通过揭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实现土壤养分的精确管理及合理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的采集试验示范在河北邯郸陈刘营村约54ha连片繁种棉田上进行,棉花品种为美国抗虫棉-新棉33B。
土壤为褐土,质地沙壤,前作主要为玉米,少部分地块为蔬菜和棉花。
取土时间1999年2月10日,取土前对当地的基本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前茬作物品种、产量水平、施肥习惯、水利条件等)进行详细调查。
利用网格取样法采集土壤样本,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
取样间隔80m。
取样方法为:在以网格点为圆心、3m为半径的范围内采集10钻0~20cm的耕层土壤组成代表该点的混合样本。
共取土样98个。
取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
(图:图1 棉田网格取样位置示意图)1.2 样品的分析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6]分析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中的速效磷(P)、钾(K)、铜(Cu)、铁(Fe)、锰(Mn)和锌(Zn)采用ASI联合浸提剂(0.25mol/L NaHCO3-0.01 mol/L EDTA-0.01mol/L NH4F)同时浸提;速效硼(B)和硫(S)用0.08mol/L的过磷酸钙溶液浸提;速效钙(Ca)、镁(Mg)和铵态氮(NH4+-N)用1mol/L的KCl浸提;有机质用0.2 mol/L NaOH - 0.01 mol/L EDTA - 2% 甲醇溶液提取。
有机质和非金属元素用比色法测定,金属元素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1.3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Winsurf,MapGIS)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通过空间内插[2,9]后形成的等值线图以反映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统计模块进行面积分析,以反映各养分水平所占比例。
1.4 推荐施肥方法氮肥的推荐量主要考虑有机质水平和目标产量,其它元素的推荐量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6]提出的养分分级标准及“目标产量测土施肥法”[7]确定的。
2 结果与分析2.1 棉田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土壤速效养分状况见表1。
该棉田土壤有机质水平较低。
速测有机质平均含量仅0.49%。
从作物所需的3种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来看,大部分土壤极缺氮,土壤速效态氮(NH4+-N)在1.1~22.4 mg/L,平均值8.27 mg/L,显著低于临界水平。
多数土壤样本速效磷、钾含量在临界水平以上,接近中等水平含量。
速效磷含量15.8~141.8 mg/L,平均值33.8 mg/L;速效钾含量46.9~187.7 mg/L,平均值87.6 mg/L。
土壤中速效钙、镁、硫、硼相对较高,含量一般在适宜水平。
但土壤铜、铁、锰、锌四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则相对较低,特别是锌锰的缺乏不可忽视,否则可能成为高产的限制因子。
(表:表1 棉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范围及临界值指标(mg/L) )可见,该区棉田应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地力。
从土壤分析结果可知,氮素是棉田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增施氮肥可能有明显效果。
虽然磷、钾含量在中等水平,但对高产棉花施肥,磷、钾肥的施用也很重要。
此外,增施少量微量元素锌和锰,可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益。
2.2 棉田土壤养分(P、K)空间变异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空间内插后形成的等值线图可以反映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如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中等水平,这可能与前作大部分地块皆为玉米地、且当地农民的种植施肥方式相似有关,只有部分区域土壤速效磷变异较大。
根据对上茬作物生产、施肥情况的调查,上茬为棉花、蔬菜的地块,土壤速效磷含量在40 mg/L以上,大大高于平均水平。
而靠近示范村北部和南部边缘区域速效磷的含量略低。
土壤速效钾的变异规律与土壤速效磷的变异规律相似,即上茬为棉花和蔬菜的地块土壤速效钾相对较高,在取样区域地块边缘地带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总之,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与前茬种植利用方式有关,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区域,由于其施肥水平较高,土壤养分特别是磷钾的含量高且变异大。
(图:图2 土壤速效磷含量等值线图)(图:图2-1 土壤速效钾含量等值线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统计模块进行面积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25 mg/L(中偏低水平)的占总面积的26.97%,25~40 mg/L(中等水平)的占62.44%,40 ~60 mg/L(中偏上水平)的占5.70%,>60 mg/L(较丰富)的占4.89%,说明大多数土壤速效磷处于中等水平,极高或极低区域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土壤速效钾含量<78.2 mg/L(低)的占总面积37.59%,78.2 ~117.3 mg/L(中偏低水平)的占55.27%,>117.3 mg/L(中等水平)的占7.14%,说明速效钾低于临界值的土壤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大多数属于中偏低水平。
2.3 棉田推荐施肥建议在土壤测试分析土壤P、K空间变异性基础上,根据“目标产量测土施肥法”,结合当地施肥水平和棉花产量水平,提出籽棉产量水平在4500~6000kg /ha棉田推荐施肥建议。
变量施肥技术(VRAT)的实施,考虑到当地土地分散经营的特点及施肥机具的限制,整个取样区棉田地块分为14个承包组(图3),各组一般由承包组长统一管理。
因此根据各承包区土壤养分状况提出相应推荐施肥配方。
由于测定的速效态氮(NH4-N)不能完全反应土壤的供氮水平,氮肥的推荐量是根据目标产量和有机质水平确定的。
磷钾肥用量根据不同区域P、K变异状况提出。
此外,整个区域土壤微量元素Mn、Zn显著低于临界水平,皆需施锰肥和锌肥。
具体推荐施肥建议见表2。
如承包组5棉田(6.33ha)分成南北两段,南段土壤P、K含量高于北段,故南段少施P、K肥,南、北段氮磷钾配方分别为(kg/ha)N225-P2O5105-K2O150、N225- P2O5135- K2O 180;而承包组2棉田(6.4ha)土壤P、K含量比较均匀,只用一个氮磷钾配方(kg/ha)N225- P2O5135- K2O 150即可。
其它承包组以此类推。
每公顷棉田皆施用30kgZnSO4、45kgMnSO4。
可见,网格取样技术和变量施肥技术避免了均一施肥所导致的土壤肥力较高的地方施肥过多、肥力低的地方施肥不足的弊病,使肥料以合适的用量施用到需要的地方,是提高肥料有效性的有希望的手段。
(图:图3 各承包组位置及面积示意图)(表:表2 各承包组推荐施肥建议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研究及在此基础上的变量平衡施肥,克服了以往的推荐施肥方法取混合样本的不足。
分区推荐施肥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定位管理,是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初步尝试。
2.4 平衡施肥效益在示范村对各农户承包组提出推荐施肥建议的同时,我们还在两个农户地块上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示范。
即在同一农户地块上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比较推荐施肥与当地习惯施肥的产量差异和经济效益差异。
每个农户地块试验面积为3333.5m2,籽棉产量测产面积为66.7m2,取2次重复。
表3显示了棉花示范和对照的施肥量、肥料成本、产量及增产效益。
(表:表3 棉花示范和对照的施肥量、肥料成本、产量及增产效益 )注释:注:肥料成本以每公斤纯N2.7元、P2O52.5元、K2O2.1元、MnSO4 2.2元、ZnSO42.0元计算;每千克籽棉以5.4元计算推荐施肥在土壤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作物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增加了微量元素锰锌的施用,却大大降低了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从而使肥料使用更加合理,当地习惯施肥(对照)肥料成本为每公顷2002.8元,推荐施肥(示范)肥料成本为每公顷1345.4元,推荐施肥比当地习惯施肥每公顷降低肥料成本657.4元。
同时籽棉产量从每公顷4350kg 增加到每公顷5212.5kg,增产19.8%,增产所增加的收入每公顷4657.5元,每公顷净增收益5314.9元。
3 结论通过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研究该区棉田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该棉田的有机质水平低,作物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氮。
大部分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在高产条件下磷钾肥的施用也必不可少。
同时需注意微量元素锰、锌的补充。
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与前茬种植利用方式有关,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区域,由于其施肥水平较高,土壤养分特别是磷钾的含量高且变异大。
通过应用网格取样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并在施肥时加以综合考虑,采用变量平衡施肥,克服了以往的推荐施肥方法取混合样本的不足,无疑会更恰当地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既增加了作物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又降低了肥料投入,也降低了因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1] 金继运. “精准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4(1):1~7[2] 周慧珍,龚子同. 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 土壤学报, 1996,33(3): 232~241.[3] 沈思渊. 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地统计学的应用及其展望. 土壤学进展. 1989,17 (3): 11~25.[4] 梁春祥. 华中丘陵红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研究. 土壤学报. 1993,30(1):69~77.[5] 刘永菊,曹一平. 精准农业中的养分定位管理. 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文集.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4~809.[6] 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7] 周鸣铮. 中国的测土施肥. 土壤通报,1987,(1):7~13.[8] Reetz, H F,Jr.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1990s.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4, 78(4): 14~19.[9] Cahn M D, et al. Spatial analysis of soil fertility for 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 Soil. Sci. Soc. Am. J. 1994, 58:1240~1248.[10] Dobermann A, et al. Precision nutrient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irrigated rice systems ? The need for another on-farm revolution. Better Crops International. 1996, 10( 2): 20~25.[11] Gary L Maizer. Corn yield response variability of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6, 78(3): 6~8.[12] Larry J Smith, et al. Grid soil testing and 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 for profitable sugarbeet production.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6, 80 (3): 30~31.[13] Max W Hammond, Comparison of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utilization with conventional and variable fertility management.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4, 78(4): 22~23.[14] Mick Goedeken, et al. Expectations of precision phosphate management.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8, 82(1): 28~31.[15] Wollenhaupt N C, et al. Grid soil sampling.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4, 78(4): 6~9.[16] Fixen P E. Research needs for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to benefit agriculture.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8, 82(1): 20~23.[17] Paul E. Fixen,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impacts P and K use and productivity.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4, 78(4): 3~5.[18] Kachanoski R Gary, et al. Field scale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s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test values.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4, 78(4): 20~23.[19] Smith S A, et al.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Variability in cotton yields response and 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8, 82(1): 12~14.[20] Baker W H, et al. Assessment of rice yield and fertility using site-specific technologies. Better Crops with Plant Food. 1996, 80(3):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