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中的西方建筑变奏曲
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

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这些古代文明的建筑风格对后来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盛和衰落。
本文将探讨西方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 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比例和典雅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的古希腊建筑包括神庙和剧场。
古希腊建筑以合理的对称性和简洁的线条为特点,采用石柱和三角形前庭的形式。
这种风格运用在城邦的建筑中,展示了古希腊对美的追求和民主价值观。
2. 古罗马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在古希腊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并吸收了其他地中海文明的元素。
古罗马建筑具有宏伟和实用的特点,如斗兽场和浴场。
它采用拱门、穹顶和圆顶等工程技术,结合了宏伟的比例和丰富的装饰。
古罗马建筑的遗产仍然在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例如罗马的斗兽场和巴黎的凯旋门。
3.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兴起于12世纪,以其高大的尖顶、拱形和飞扶壁而闻名。
哥特式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如教堂和大教堂。
它表达了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和荣耀,同时展示了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
4.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这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对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的复兴,并加入了当时的科学和艺术元素。
它具有对称性和比例的重要性,以及经典的柱式和拱门设计。
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包括佛罗伦萨的圣十字圣殿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5.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
它以其壮丽、奢华和装饰繁复而闻名。
巴洛克建筑注重动态和戏剧化的效果,运用曲线、雕塑和壁画等元素。
这种风格在教堂、宫殿和庭院等建筑中尤为常见。
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和奥地利的梵蒂冈。
6.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主导风格。
欧美建筑发展历程

欧美建筑发展历程1.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欧美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帕台农神庙为代表,注重对称美、比例美和几何美。
罗马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造了许多大规模的建筑物,如斗兽场和罗马浴场。
2. 中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主要由宗教建筑占据,如教堂和修道院。
哥特式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其特点是高大、尖顶的拱形天花板和大型彩绘玻璃窗。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风格受到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影响,追求对称和比例。
建筑师如布鲁内莱斯基和米开朗基罗改革了建筑风格,引入了新的元素,如柱子、穹顶和扶壁。
4.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建筑追求奢华和夸张,以华丽的装饰和复杂的结构为特点。
代表建筑物包括凡尔赛宫和彼得罗保罗大教堂。
5. 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建筑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主流风格,以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为灵感,回归简洁、对称和比例美。
巴黎的凯旋门和美国的白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6. 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简洁性,摒弃了繁复的装饰。
著名的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7. 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自由和创新,拒绝受限于传统规范。
代表作包括中国的鸟巢和巴西的布拉斯米博物馆。
8. 当代建筑:当代建筑趋向多样化,兼容不同的风格和技术。
建筑师多尼斯·哈德伍德和扎哈·哈迪德是当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总体而言,欧美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古典建筑,到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美学追求。
西方建筑风格的演变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 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 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 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 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 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 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 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 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 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 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architecture)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 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 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 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 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 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 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欧
洲
各
法国 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
国
的
英国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经
典
德国 科隆主教堂
哥
意大利 米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堂 圣马可广场上的总
特
督宫
式
建
筑
法国早期哥 特式教堂的 代表巴黎圣 母院11世纪下半
叶,哥特式建筑首先 在法国兴起。当时法 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 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 雏型。一般认为第一 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 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 教堂。这座教堂四尖 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 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 题,有大面积的彩色 玻璃窗,为以后许多 教堂所效法。
科隆主教堂
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 意一意教巨米大 种大堂柱多利 装利之隔,没 饰最一开上有 风著,,面真格1名宽是的4的达一正,世哥4哥个纪接因9特特八8米受此0式式角。年哥这建教形中代特 里筑堂采厅动式 极是光于高工建 难亭约1,2找筑。4直世5到的中米至纪厅“结1,由9高纯构而世国出在粹体纪外侧横初”系传厅翼才的和很入与最哥造,少,中后特型它,厅主完式原是侧交成要欧教则高叉。影洲窗堂,处教响中很。只,堂于世小更意是内北纪。拨部大把最部内高由利它大部地至四教作的比区6排堂为5。
欧洲各时期音乐史

欧洲各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1、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十四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奇异、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风格,音乐沿用这个词,实指巴罗克音乐用流利酣畅得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音色的对比等。
2、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旋律:乐句长短不以,主题较长,无论声乐或器乐,旋律都空前的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节。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样,曲调带有形象性、色彩性的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显的和声属性。
3、巴罗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有两种节奏——自由节奏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前奏曲、托卡塔,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等两种节奏在一个乐章中保持适中,这两种节奏还常搭配使用。
4、巴罗克音乐的调是:大小调体系取代教会体系。
5、巴罗克时期的和声:数字低音普遍使用,新的和声观念理论建立,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使调性转换,并使和声的进行富有情感的色彩,十二平均律在十七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关系。
6、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情绪:在一个乐章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各乐章间形成对比,乐章常是快慢交替的。
7、通奏低音——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的乐谱低音声部,表上明确音并表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和和声,而该和弦的排列有演奏者自己选择,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分离感,也是数字底音的主要表现。
8、巴罗克时期的织体: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它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9、巴罗克时期的乐队结构:弦乐、管乐演奏音乐的旋律声部,古钢琴奏出通奏低音。
10、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格局、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
器乐: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变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协奏曲。
1.巴洛克: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西方建筑发展史

西方建筑发展史0.古希腊:雅典卫城总平面、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注意与古罗马柱式的区别)特点: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
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
二:柱式的定型。
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
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
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1、古罗马时期(拜占庭):4-15世纪特点,一、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二、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三、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四、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代表:圣索非亚大教堂、罗马万神庙(巴西利卡形式、柱式、帆拱技术、拜占庭建筑特点)(1)巴西利卡式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2、罗马式(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 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世界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建筑变迁

世界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建筑变迁时代背景近代西方的文化变迁比之东方要活跃的多。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新陈代谢时时都在进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广泛的突变——一场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狂飙运动。
在世纪转折时期,西方社会,首先是西欧各国出现了文化方面的大震荡、大转变,形成反传统、破旧立新的一代奇观。
这次文化变迁的浪潮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中哲学、美术、雕塑和机器美学等方面的变迁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这次文化大革命,西方国家进入了现代文明或现代文化的新阶段。
尽管各方面的变迁并不平衡,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真的消除殆尽,但世界一大部分地区终于跨进了既有工业化又有现代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剧烈的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建筑全面创新的外部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目录●主要理论与流派芝加哥学派——昙花一现的建筑新建筑的启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美丽的动感——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与传统分手格拉斯哥学派未来主义德国马车——制造联盟新建筑运动表现派风格派构成派●主要建筑师分离派老师——瓦格纳未来主义战士——圣伊里亚英国建筑师——麦金托什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贝尔拉格●主要建筑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楼维也纳分离派会馆巴特罗公寓和米拉公寓居埃尔公园维也纳邮政储金银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内容主要理论与流派●芝加哥学派——昙花一现的建筑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
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急速发展起来,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
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
而1871年10月8日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
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派”。
《西方音乐史》A答案

一、填空1、迪斯康特 6 有量记谱法2、国际化(泛欧洲化)英国音乐勃艮第乐派杜费班书瓦3、托雷利维瓦尔第4、托卡塔赋格众赞变奏曲众赞经文歌众赞幻想曲5、自然音的变化音的四分音的(微分音的)亚里士多德6、歌剧受难乐清唱剧康塔塔7、萨拉班德、库朗特、阿拉曼德8、里拉琴阿夫洛斯管9、清唱剧弥赛亚二、简答题1\巴罗克奏鸣曲(1)含义与来由: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有鸣响之意。
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乐曲,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通常由几件乐器演奏,属于室内乐,音乐家们喜好创作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一般是两个小提琴分别演奏两行谱和两个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一行谱,共三行谱的合奏);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一般以键盘乐器为主,也有以小提琴为主,加上通奏低音乐器)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
(2)17世纪以后奏鸣曲的分类:根据使用场合可分为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两种。
前者比较严肃,由“慢-快-慢-快”四乐章组成,多用于宗教仪式,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后者具世俗性,带有舞曲风格,常常在宫廷和私人客厅中演奏,为古典组曲的前身。
(3)特征:一般为四至六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速度和内容都具有对比性,通常由“慢-快-慢-快”结构组成。
2\那波里歌剧(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
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
建筑中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演变

建筑中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演变建筑风格是建筑物外观特征和内部布局的总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建筑文化。
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和理解。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介绍几种重要的建筑风格及其历史演变。
一、古代建筑风格1. 古埃及式建筑古埃及式建筑以金字塔为代表,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作。
其特点是庄严、神秘、几何形状明确。
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古埃及式建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成就,如利用尼罗河的泥浆制作砖块。
2. 古希腊式建筑古希腊式建筑强调对称、均衡和和谐。
典型的代表包括帕台农神庙和雅典卫城。
古希腊式建筑以大理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了丰富的柱廊和雕塑元素。
3. 古罗马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式建筑的特点,加入了一些古罗马的创新元素。
罗马巴洛克风格的柱廊、拱门和圆顶等特点在后来的建筑风格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中世纪建筑风格1. 罗曼式建筑罗曼式建筑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以教堂建筑为主要形式。
特点是坚固、雄伟和具有宗教氛围。
典型的罗曼式建筑有所有国家的教堂和修道院。
2.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晚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垂直线条和细节的精细雕刻。
其代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约克教堂。
哥特式建筑在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被丧失。
三、现代建筑风格1. 文艺复兴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延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和比例。
代表作品有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2. 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追求运动和戏剧性,强调壮丽、夸张和浮华的效果。
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和凡尔赛宫的宫殿都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
3.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和简洁性,追求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
代表建筑师有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
四、当代建筑风格1. 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打破了传统的建筑规则,强调个性、多样性和反传统。
代表作品有法国的蓬皮杜中心和美国的哥伦比亚广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化中的西方建筑变奏曲
[摘要]在西方建筑的的发展历史中,其中的建筑流派不胜枚举。
在新时期的今天现代主义建筑无疑占领着王者的地位,随处都能见到含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建筑物。
而建筑迅猛发展的今天,涌现出的国际主义建筑更是开始蔓延开来,甚至开始取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
本文旨在将现代主义建筑与国际主义建筑相比较,得出其中的异同,以得出国际主义建筑不能完全与早期现代主义相割裂,其实国际主义建筑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
[关键词]西方建筑;国际主义建筑;早期现代主义;转向;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中,建筑经过了许多流派的洗礼,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不屈不饶的书写着一部西方建筑的历史变奏曲。
其中现代主义在当今的建筑流派中起到了一个主导的地位。
所谓“现代主义”是源于英文中的“modern”,有“近代,时髦”的意义,它在文学、美学和设计领域都有出现过,设计界的现代主义可追溯到1907年在穆特修斯倡导下建立的德国工业联盟,这个联盟主要从事的就是建筑设计事业。
严格来讲,国际主义建筑风格是现代主义建筑派生出来的。
这不仅表现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而且从发展根源上看,两者又是同宗同源的。
虽然在二战后出现了新的设计风格,但仍是贯彻了包豪斯的思想和体系。
不过在意识形态内容上两者却具有较大差异。
如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中强调的功能至上原则发展到国际主义逐渐趋向形式至上等。
关于两者,欧洲设计和批评界有的认为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些人则认为,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倒退。
但与其说是倒退不如说它是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无论怎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面主要从具体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
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比较
其在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上,主要取决在于两种风格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与国家地域不同。
1、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来讲,首先是具有民主性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在追求装饰的“新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之后,它的产生本身就是对装饰的一种反叛。
是在一战以后,世界和平和经济得到巨大摧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2、现代主义建筑是象征平等的,国际主义建筑是象征权威的
这点,应该分别服从于“民主”“独断”。
这在两个风格的建筑作品的体积和高度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前者大多是个体的重复的低层建筑,而后者则大都是高耸的,较为同一的“摩天大楼”。
3、现代主义建筑是功能至上的,国际主义建筑却是形式至上的
这里有一个转变,就是现代注意建筑强调功能至上,认为形式决定于功能,只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建筑形式才是最理性的建筑形式。
而国际主义建筑在密斯“少就是多”的原则影响下,渐趋强调形式,甚至认为功能也可以趋于形式。
当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果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时,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就是多”的风格代表了企业、政府、权力、现代化,因此形式本身也具有了象征的力量,功能也就可以屈就。
当然,这里的“形式”“功能”,都应有具体的含义。
如现代主义建筑所指的“功能”重于“形式”是在“装饰运动”之后,是对繁琐的装饰风格的反对,这里的形式是对功能的一个侧面强调,只要是为了功能需要的,一切不必要的多余的形式上的东西都可以省略。
4、当然,这里也存在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知识分子精英主义的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运动都是由一批精知识分子发起的,他们处在时代的大变革高潮中,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法西斯主义的大起大落的动荡时刻,希望能够推波助澜,促进社会发展,从而成为一种虽不为精英服务,但却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
由于它的局限性,在20世纪70年代后被新一代青年所怀疑,从此,国际主义开始衰落
二、形式上和方法上的比较
1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在形式和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在材料上,都是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铁;都采用预制件拼装;
3在建筑形式上,强调非装饰性的简单几何造型。
如采用六面造型和使用玻璃幕墙结构等;
4在设计上采用中性色彩计划。
即黑色或白色的色彩计划;
5唯一的区别就是国际主义建筑在装饰上更强调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原则,从而把反装饰主义立场发展到了极致。
三、总结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艺术家的认识应该是历史的变化的。
只有把个人放到当时的社会中。
比如上文提到的格罗佩斯在一战前赞美机械,但当一战过后由于看到机械对人类的摧残和自身的一些经历使得他开始厌恶机械工业,并想通过对设计的改革来改变整个德国,从而又进入了乌托邦的设计理想。
但在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盛期到来,这时他的设计风格也像其他设计家一样开始逐渐转入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
我们只有用历史的发展变化的眼光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艺术,了解艺术家的创作。
同样一个设计师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其实国际主义建筑不就是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的转向吗?
其次,对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讲,一种风格的成熟是与社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分不开的。
而且一种风格的演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现代建筑中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随影响广泛但也无法避免衰落的到来。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转变,一方面是随着建筑理论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繁盛的表现。
包豪斯的探索使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的材料,从而抛弃了传统的石料。
一战的困苦和民主思想的发展使得建筑主要关注功能,但随着二战后,冷战中军事的竞争在经济上巨大作用的发挥,和由此而维持的和平时期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成熟,建筑不得不开始追随市场,由此走向世界。
最后,至于形式上和方法上的相似性,这跟两种风格本身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应该说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尾声。
形式上的最终变化所带来的是新一带青年建筑家的新的探索。
所以到了国际主义并不是一种倒退,只是一种转向罢了。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J].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