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新药开发中的生物制剂研究与应用

新药开发中的生物制剂研究与应用

新药开发中的生物制剂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引言近年来,生物制剂在新药开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被视为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章将介绍生物制剂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生物制剂的定义和分类2.1 生物制剂的定义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其活性成分是由或源于生物原料产生的蛋白质、多肽、抗体、生物基因等。

2.2 生物制剂的分类生物制剂根据来源和制备方式可以分为基因制剂、蛋白质制剂、抗体制剂等。

其中,基因制剂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细胞,使细胞表达所需的蛋白质;蛋白质制剂是直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纯化的蛋白质;抗体制剂是通过重组技术制备具有特定抗原结合能力的抗体。

第三章生物制剂在新药开发中的重要性3.1 高效性生物制剂的活性成分与人体内源性物质相似,因此更容易与人体产生相互作用,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疗效。

3.2 高选择性生物制剂的作用靶点更为明确,因此作用于目标分子的能力更强,对非靶标相关分子的影响较小,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3.3 低毒性相较于传统药物,生物制剂在制备过程中较少使用化学合成药物,其毒性和副作用相对较低,对人体的损害更小。

第四章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4.1 研究方法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依赖于生物技术手段,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定制和优化所需的活性成分。

4.2 研发流程生物制剂的研发流程包括药物靶标筛选、基因或蛋白质工程、细胞表达、纯化和制剂等步骤。

经过多次的优化和验证,最终确定研发出符合临床需求的生物制剂。

第五章生物制剂的应用案例5.1 基因制剂基因制剂是生物制剂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其应用案例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和基因疫苗等。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基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5.2 蛋白质制剂蛋白质制剂是生物制剂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应用案例主要包括酶替代疗法、免疫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等。

提高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提高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11]ArindamS,MeganE.Transdermalinsulindelivery.usinglipidenhancedelectroporation[J].BiochimBiophysActa,2002,收稿日期:2004-02-16提高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姜毓丽,张望刚,陈国神(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13)\摘要:目的介绍国内外提高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系统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方法对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

结果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及脂质体均可使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肺部吸收明显提高,甚至达到治疗所需的生物利用度。

结论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肺部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93(2005)06-0468--03NoveltechnologiesandmechanismsofenhancingthebioavailabilityofproteinandpeptidedrugsthroughpulmonarydeliveryJIANGYu—li,ZHANGWang—gang,CHENGuo—shen(ZhejiangAcademyofMedicalSciences,Hangzhou31001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reviewrecentadvancesinincreasingthebioavailabilityoftherapeuticproteinandpeptidedrugs,andtheirmechanismofactionandeffectivencas.METHODSTocollectandanalysethelatestnewlypublishedarticles.RESULTSAbsorptionenhancer,proteaseinhibitomandlipoeomeshavetheirpotentialtoachievesubstantialbioavailab/lityofproteinandpeptidedrugsfrompulmonaryadministration.CONCLUSIONPulmonarydefiveryforproteinandpeptidednlgshasgrandprospect.KEYWORDS:proteinandpeptidedrugs;pulmonarydelivery;hioavailability生物技术药物(hiotechdrugs)是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工程技术从生物体内提取或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以及通过重组DNA技术产生新型的蛋白质、多肽、抗体等医药产品。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治疗疾病、改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制药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制药技术的原理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的基因工程改造、发酵、分离纯化以及制剂加工等工艺步骤,生产出具有治疗或预防疾病效果的生物制品。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和改造,将所需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合成在目的宿主细胞中。

2. 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真菌、植物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等作为工具细胞进行蛋白质表达或药物产生,通过发酵工艺生产所需的生物制品。

3. 纯化技术:通过色谱、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等手段,对生物体系中的所需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4. 制剂加工技术:将纯化的生物制品进行配方、溶解、稳定处理等工艺步骤,制备成具有一定药效的制剂。

1. 生物类药物的开发和生产:生物类药物是指利用生物制药技术从生物体内提取或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制成的药品,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和抗体药物等。

生物类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好。

目前,生物类药物已成为治疗肿瘤、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药物。

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利用哺乳动物细胞等工具细胞生产出各种生物类药物,满足临床需求。

2. 重组人胰岛素的生产:重组人胰岛素是应用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或酿酒酵母等微生物细胞,通过发酵技术生产出的胰岛素类似物。

重组人胰岛素具有高效、纯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

3. 生物制品的纯化与制剂加工:生物制药技术在药品的纯化和制剂加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研究新技术

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研究新技术

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的研究新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生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重组多肽药物。

蛋白质工程技术: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设计和优化多肽药物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稳定性和药效。

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和优化多肽药物,提高其亲和力和特异性。

合成多肽技术:通过合成多肽技术,可以生产出具有特定序列和功能的合成多肽药物。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改善多肽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提高其靶向性和穿透性。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多肽药物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运输和分布,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

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多肽药物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信息学特征,为多肽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支持。

这些新技术在中药中多肽类药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多肽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支持。

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如纳米粒子载体的安全性问题、细胞穿透能力等。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 入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的机制和优化策略,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生 物利用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治疗方案。
参考内容
蛋白多肽类药物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在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等过程。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 展。
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的研 究进展
01 摘要
03 研究现状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目录
05 研究成果与不足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摘要
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有效解决蛋 白多肽类药物口服难、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次演示主要对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系 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 供参考。
3、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是指利用自体或异体细胞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蛋白多肽类药 物递送系统中,细胞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递药系统,通过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来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和释放。
研究成果与不足
1、纳米粒子载体安全性问题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安全性问题, 如潜在的生物毒性、免疫原性等。因此,纳米粒子的安全性评估仍需进一步深入 研究。
一、背景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指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活性分子。这类药物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药物载体等。为了更好地了解蛋 白多肽类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不断地发展 和完善。通过对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等参数进行测定,可以为药 物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药物新剂型的发展

药物新剂型的发展

药物新剂型的发展现代药物制剂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是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等。

第二代是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

第三代是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

第四代是由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发展与完善使药物剂型和制剂的研究进入DDS时代。

出现了缓控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智能型释系统与大分子给药系统等新剂型。

1.缓控释药给药系统(1)口服缓控释药给药系统:目前主要有择速,择时,择位控制释药3大类。

新型口服缓控制剂不仅可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而且还能保护药物不被胃肠道酶降解,促进药物胃肠道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缓控释注射剂可分为液态注射系统和微粒注射系统,后者相对前者疗效持续时间更长,可显著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无针注射给药系统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技术具有无痛,无交叉感染,便捷,微量,高效,安全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之一。

2.透皮给药系统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精确给药及给药方式的便捷性,耐受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使透皮给药系统成为新一代药物制剂的研究热点。

通过药剂学手段,化学手段,物理手段及生理学手段等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3.靶向给药系统(1)脂质体:脂质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脂质体靶向制剂,如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pH和热敏感脂质体等。

(2)载药脂肪乳:近年来,将脂肪乳作为载体的研究日趋广泛。

鉴于脂肪乳油相对人体无毒,安全性好,因而是部分难溶性药物的有效载体,载药量较脂质体高,具有缓控释和靶向特征,粒径小,稳定性好,质量可控,易于工业化大生产等优势,脂肪乳作为新型给药载体已得到了广泛认同,该类制剂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新型制剂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现代药剂学;新技术;新制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

而其中,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实现药物按预期方式、速率释出并运释至期望部位或靶位的目的,用最小的药物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1】。

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缓控释、透皮、靶向、大分子药物给药系统等已逐渐成为其发展主流。

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缓控释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2】根据释药的特点,缓控释给药系统包括定速释药系统、定位释药系统和定时给药系统。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剂型品种很多,如片剂、胶囊、膜剂、贴剂、注射剂等;给药途径可以口服,也用于其他途径的给药,包括经皮、注射、眼部给药等。

1.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制剂由于服药方便、研发周期短、资金投入少、利润丰厚而为制药工业界所青睐。

该类制剂大体可分为择速、择位、择时控制释药3大类,新型释药系统不断问世,其主要技术。

随着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脂质体、微乳(自微乳)、纳米粒、胶束等相继被开发为片剂、胶囊剂、丸剂、溶液剂等口服给药形式,不仅可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而且还能保护药物不被胃肠道酶降解,促进药物胃肠道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作者:陈庆华瞿…文章来源:Internet 点击数:3201 更新时间:2004-7-13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

目前已有35种重要治疗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全球化。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

据Parexl's Pharmaceutical R&D Statistical Source Book报道,目前已有723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FDA审评(包括Ⅰ~Ⅲ期临床及FDA评估),700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研究与临床前),还有200种以上药物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FDA评估)[1]。

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

常规制剂尽管其疗效早为临床所证实,但由于半衰期短,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角度看,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问题。

为此,各国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研究开发方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新制剂:①埋植剂和缓释注射剂。

②非注射剂型,如呼吸道吸入、直肠给药、鼻腔、口服和透皮给药等[2]。

缓释生物技术药物的注射制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有一些品种如能缓释1至3个月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微球注射剂已经上市[3],本文着重介绍这类制剂。

1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发展过程及剂型看,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1.1埋植剂(implant)1.1.1细棒型埋植剂[4]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

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silastic,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物。

埋植剂埋入人体皮下,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

美国内科医生手册(PDR)上收载了商品名为Norplant?的埋植剂,药物为左旋-18乙基炔诺酮,用于计划生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于翠翠徐长鹏王梦雨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已经成为国内外领域研究及开发的热点,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已有多种制剂新技术应用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中,对其弱点进行克服,以促使药物更好地用于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本文将对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制剂新技术;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
生物技术研究及开发应用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领域当属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已经被认为是21世纪发展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经过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缺点,如物理化学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等,体内生物学性质不同于化学合成药物,通常只能注射给药,使用和保存十分不便,给药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是药用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其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的主要品种。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强、作用靶点专一及相对成本低等特点,在慢性病及遗传病等化学药物运用效果不甚显著的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

其与人体体内正常的生理物质性质接近,被机体吸收度更大,药理的活性高且毒性低,但是相对的分子量大、分子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差,易被胃肠道中的蛋白质水解酶降解,且生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不高,不易通过生物屏障等。

这些特点促使此类药物的给药方式一般为注射给药,以注射剂和冻干粉针剂为基本的剂型。

患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射的频次较多,药物的保存也不便,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经济负担都有加重的消极影响[2]。

近年来,关于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目的是可提高蛋白多肽药物稳定性和吸收度,促使其改变体内药动学性质,以促进其临床疗效更好地发挥。

1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生物活性及稳定性
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中得到良好应用的前提是保障或促进其生物活性及稳定性,不对其产生此方面的影响、而促进药物疗效更好地发挥。

因此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生物活性及稳定性进行分至关重要。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一级结构较为复杂且空间结构很严格,其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具有很大的关联。

任何导致蛋白质折叠结构解体或松散以及损害三维结构的因素都会影响其生物活性。

在多种过程中,如制造生产过程、纯化操作过程、处方制剂及储存流通过程等,均有可能发生物理性和化学性的降解作用。

在物理降解作用中,蛋白质凝聚沉淀,蛋白质出现变性并失去生
物活性,改变了药物性状及制剂稳定性,对药物疗效有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3]。

另一方面化学降解作用也会影响疗效并促使不良反应的出现。

2 制剂新技术
2.1 微球技术
微球是一种新剂型,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一种球状载体给药系统,主要的材料为清蛋白、明胶、聚乳酸等。

微球中的药物分散或包埋于材料中而形成球状实体,微球直径一般为3-100μm。

不同粒径范围的微球可针对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靶组织。

蛋白质药物控释微球具有众多优点,如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减少药物副作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控制释放速度及靶向给药等。

对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给药载体,现阶段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多肽微球注射剂和疫苗微球注射剂两大类。

其骨架材料为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将多肽及蛋白药物制成微球制剂用于肌肉或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的释放会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而出现,药物释放的方式多为扩散及溶蚀,此种方式使得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持续较长。

2.2 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给药系统是生物制药领域研究最多,也是比较成熟的给药系统。

脂质体是一种超微球状粒子,由磷脂分散在水中所形成。

其特点为双分子层的,且直径仅有几十纳米至数微米。

脂质体在材料及体积方面的优势赋予其保护被包裹药物并有效控制药物释放、对药物的分布与清除率进行有效控制等作用。

脂质体可以被单克隆抗体等配体进行修饰,从而完成使其定向作用于病变部位。

在进入人体后,脂质体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对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予以激活。

2.3 纳米粒
纳米粒是指粒径为10-1000nm的聚合物胶体给药体系。

人体中最小毛细管的直径大约为4μm,因此直径小于4μm的纳米粒很容易通过这些毛细管,从而通过非胃肠道途径给药可以达到缓释和在特定组织或靶位释药的目的。

纳米粒进入体循环后,主要被中的白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巨嗜细胞吞噬,从而靶向作用于网状内皮系统中的肝、脾、骨髓等器官。

纳米粒的制作方法與微球类似,虽然具有多种制作方法,但是适用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备数量较少。

要对此类药物的特殊性及载体材料的性质进行考虑,选取合适的溶剂或共溶剂及与之相适应的仪器,从而促使最佳组合的达到。

3 结语
在人类疾病的治疗中,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其给药系统中研究制剂新技术,以促使其在临床上的效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是促使此类药物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孙慧,郭晓庆,刘冬,等.蛋白多肽类药物及其微囊化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6):608-610.
[2]陆美娇,范华英.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纳米给药:现状、问题与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5):4091-4095.
[3]顾东标.蛋白多肽类药物及其微球制剂技术[J].科技风,2015(1):49-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