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一)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4、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诗 词 鉴 赏 的 基 础 知 识
(一) 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5、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2016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考备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一

2016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考备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一

2016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考备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一通过最新吉林特岗教师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特岗教师将于6月左右报名,7月左右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专业基础》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

如:“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 沈佺期《枉系二首》)“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 “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 段克己《蝶恋花》)“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表明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如: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4.六月飞霜:指冤案。

5.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变。

6.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7.雨(1)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2)愁苦、幻灭与绝望a.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如: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诗词鉴赏中的意象与意义

诗词鉴赏中的意象与意义

诗词鉴赏中的意象与意义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意义。

在诗词中,意象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补充了诗人的表达,还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仔细鉴赏和解读诗词中的意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欣赏其中蕴含的美。

一、意象的定义与作用意象,作为诗词表达中重要的元素,是通过形象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是具体而形象的,能够触动读者的感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词作品得以表达作者独特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多种多样。

首先,它能够丰富作品的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意象是诗词中的营养剂,它能够滋养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最后,意象还能够加深作品的意义,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意象的分类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将意象分为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和物象。

每一种意象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类意象,它主要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传达思想感情。

例如,“万紫千红开遍,众芳摇曳霜飞纷”,通过描绘丰富多彩的花朵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自然意象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界的景象相结合,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

2. 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通过描绘或借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往往以历史上的名人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为基础,赋予其新的意义。

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通过借用李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生活态度的追求。

3. 物象意象物象意象是通过描绘或引用某一物品来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

这些物品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酒、棋、剑,也可能是象征性的物品,如柳树、桃花等。

物象意象能够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象征性的解读,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三、意象与意义的关系在诗词鉴赏中,意象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

意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而意义则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解读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与修辞手法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与修辞手法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与修辞手法诗词鉴赏中常见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诗词的世界里,意象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修辞手法则是一种艺术技巧。

它们通过独特的表达手段,使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抒情和富有感染力。

在诗词鉴赏过程中,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它们为作品增添了魅力和韵味。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

一、常见的意象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它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和元素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描绘山水、花草、春夏秋冬等,常常以自然的美丽和变化来表现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

2. 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不同的动物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鹰象征着自由和英雄;蜜蜂体现了勤劳和团结;燕子寓意着忠诚和友谊。

通过运用动物意象,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花草意象花草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花草象征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梅花代表坚贞不屈,菊花象征高洁和坚贞不屈,牡丹寓意富贵和美丽。

通过引用花草意象,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花草的美丽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常常以“如”、“似”等词语进行引导,使得诗词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比如,“月如银盘”、“柳如烟”等。

2. 拟人拟人是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属性和行为,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比如“风爱悲秋人独立”、“雨打芭蕉枫叶妆”。

3. 对仗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中的字、词或者句子进行呼应和对应,使得整首诗词音韵和节奏感更加协调和谐。

对仗常常包括平仗和仄仗两种类型,可以使诗词作品更加韵味悠长。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型结构,使得整篇诗词的表达更加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古诗词第一讲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

古诗词第一讲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一)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初一到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

初一到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初一到初三)语文试卷中,对古诗词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跟它们的意象和典故是不可分割的,豆姐整理了初一到初三各个年级课内外的古诗文意象、典故、主题和哲理,收藏起来吧!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以及相关诗句的例举: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李清照)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遇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柳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或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常见的意象和典故

常见的意象和典故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一)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

”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欣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因此,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常见诗词用典有以下四类。

一、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4、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3、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

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4、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

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至于对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