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章 大学物理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A(下) ppt课件

大学物理A(下) ppt课件
线度足够小
1.试验电荷
电量足够小
2.实验
Q
q0 P

在电场中: F1 =
q1
F
F2 q2
=
E
场源电荷Q
3.定义
E
F
物理 意义
电子电量
e
带电体电量 q=ne, n=1,2,3,...
电荷的这种只能取离散的、不连续的量值的
性质,叫作电荷的量子化。电子的电荷e称为
基元电荷,或电荷的量子。
1986年国际推荐值 e 1 .60 12 7 3(4 7 3) 9 1 1 0 C 9
近似值
e1.60 121 0C 9
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 : 1 e 2 e
F21
k
q1q2 r2
F21k F21
电荷q2对q1的作用力F12 q 1
q2
F12kqr1q22r102
F12
r
r12
0 真空中的电容率(介电常数)
k 1
4 0
08 .8 5 1 1 0 C 22N 1 m 2
讨论:
v F
1
40
q1q2 r2
evr
(1) 静电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5.1 电荷
q3 受的力:
F f1 f2 q 2
对n个点电荷:
r1
F F i1 F iF 2 i.4 1. 0F q. rn 0iq 2i. r i0 ..f1
对电荷连续分布的带电体
dF
q0dq
r0
40r2
FQ4q0d0qr2r0 Q
dq
库仑定律
q1 q 3 r2
f2
教学计划
第五版教材(58+机动2)

大学物理各章主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各章主要知识点总结

2 转动定律
M I 转动定律内容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矩成 正比 ,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 .
其中:M 是定合义外式力矩M , 相 当r 于 平F 动问题中的合外力
I 是转动惯量,相当于平动问题中的质量
是角加速度,相当于平动问题中的加速度
3 转动定律的两种积分
力矩的空间累积效应
. 力的空间累积效应
r2
F
dr
r1
功、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确定参考系(默认大地,可不写) (3)建立坐标系 (4)分析物体的运动或者受力情况 (5)列方程
2 主要方程: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 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
4 温度与平均平动动能的关系: w 3 k T 2
5 分子自由度
单原子分子 i=3 双原子分子 i=5 多原子分子 i=6
6 速率分布律的定义式和物理意义
⑴ 定义式: dN f (v)dv N
⑵ 物理意义:表示速率在v附近,“dv速率区间” 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为d N 。
N
7 速率分布函数的定义式和物理意义
n 是分子数密度 注意摩尔质量的单位,以及气体摩尔质量的数值
2 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
★ 一定量理想气体的内能为
Ei RT M i RT
2
Mmol 2
说明: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 若温度改变,内能改变量为
EiRT M iRT
2
Mmol 2
说明:内能变化只与温度变化有关
3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p 2 nw 3
DdSQ0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第6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习题及答案1. 电荷为q +和q 2-的两个点电荷分别置于1=x m 和1-=x m 处。

一试验电荷置于x 轴上何处,它受到的合力等于零?解:根据两个点电荷对试验电荷的库仑力的大小及方向可以断定,只有试验电荷0q 位于点电荷q +的右侧,它受到的合力才可能为0,所以200200)1(π4)1(π42-=+x qq x qq εε故 223+=x2. 电量都是q 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试问:(1)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解:(1) 以A 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q '为负电荷,所以2220)33(π4130cos π412a q q a q '=︒εε故 q q 33-=' (2)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3. 如图所示,半径为R 、电荷线密度为1λ的一个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放一长为l 、电荷线密度为2λ的均匀带电直线段,该线段的一端处于圆环中心处。

求该直线段受到的电场力。

解:先求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产生的场强。

在带电圆环上取dl dq 1λ=,dq 在带电圆环轴线上x 处产生的场强大小为)(4220R x dqdE +=πε根据电荷分布的对称性知,0==z y E E23220)(41cos R x xdqdE dE x +==πεθR Oλ1λ2lxy z式中:θ为dq 到场点的连线与x 轴负向的夹角。

⎰+=23220)(4dq R x xE x πε232210)(24R x Rx+⋅=πλπε232201)(2R x xR +=ελ下面求直线段受到的电场力。

在直线段上取dx dq 2λ=,dq 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为dq E dF x =dx R x xR 2322021)(2+=ελλ 方向沿x 轴正方向。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7章

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7章

⼤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7章第七章课后习题解答、选择题7-1处于平衡状态的⼀瓶氦⽓和⼀瓶氮⽓的分⼦数密度相同,分⼦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A) 温度,压强均不相同(B)温度相同,但氦⽓压强⼤于氮⽓的压强(C)温度,压强都相同(D)温度相同,但氦⽓压强⼩于氮⽓的压强3分析:理想⽓体分⼦的平均平动动能τk= kT,仅与温度有关,因此当氦⽓和氮2⽓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时,温度也相同。

⼜由理想⽓体的压强公式p =nkT ,当两者分⼦数密度相同时,它们压强也相同。

故选( C)O7-2理想⽓体处于平衡状态,设温度为T,⽓体分⼦的⾃由度为i ,则每个⽓体分⼦所具有的[](A)动能为-kT (B)动能为丄RT2 2(C)平均动能为^kT (D)平均平动动能为^RT分析:由理想⽓体分⼦的的平均平动动能3 kT和理想⽓体分⼦的的平均动能2T⼆丄kT ,故选择(C)O27-3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体,其分⼦数密度n相同,⽽⽅均根1/2 1/2 1/2速率之⽐为V A : V B : V C 1:2:4 ,则其压强之⽐为P A : P B : P C[](A) 1:2:4 (B) 1:4:8 (C) 1 : 4 : 16 (D) 4:2:1分析:由分⼦⽅均根速率公式= J3RT,⼜由物态⽅程p = nkT ,所以当三容器中得分⼦数密度相同时,得p1: P2: P3 =T1 :T2 :T3 =1:4:16 O故选择(C)O7-4图7-4中两条曲线分别表⽰在相同温度下氧⽓和氢⽓分⼦的速率分布曲线。

如果(VP O和(V P 分别表⽰氧⽓和氢⽓的最概然速率,则[](A)图中a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z V P H= 4(B) 图中a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V P H? =1/4(C) 图中b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 V P H=1/4(D) 图中b表⽰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且V P O/ V P H2 =4分析: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由最概然速率公式'..P=I j2RT及氢⽓与氧⽓的摩尔质量M H2£M o2,可知氢⽓的最概然速率⼤于氧⽓的最概然速率,故曲线a对应于氧分⼦的速率分布曲线。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大学物理学百科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学百科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学百科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在大学物理学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在力学中,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基本的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描述了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而加速度描述了速度的变化率。

这些概念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准确地描述。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用运动定律来描述。

其中,第一定律描述了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第三定律描述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合力的操作,而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合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操作。

这两个操作对于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二章:动力学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在大学物理学中,动力学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速度、加速度、力和能量等方面的内容。

1. 动量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量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根据动量定理,一个物体的动量变化率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的大小,这一定理对于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非常有用的。

2. 动能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的动能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的功率,通过动能定理我们可以推导出能量守恒定律,这对于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变化非常有用。

大学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物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主要公式:1.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位失r=x i +y j +z k,质点运动方程(位矢方程):k t z j t y i t x t r)()()()(++=参数方程:。

t t z z t y y t x x 得轨迹方程消去→⎪⎩⎪⎨⎧===)()()(2.速度:dt r d v =3.加速度:dt vd a =4.平均速度:trv ∆∆=5.平均加速度:t va ∆∆=6.角速度:dt d θω=7.角加速度:dtd ωα=8.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ωR v = 9.切向加速度:ατR dtdva ==10.法向加速度:Rv R a n 22==ω11.总加速度:22n a a a +=τ第二章 牛顿定律 主要公式:1.牛顿第一定律:当0=合外F时,恒矢量=v。

2.牛顿第二定律:dtP d dt v d m a m F===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F F '-=第三章 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 主要公式:1.动量定理:P v v m v m dt F I t t∆=-=∆=⋅=⎰)(12212.动量守恒定律:0,0=∆=P F合外力当合外力3、 动能定理:)(21212221v v m E dx F W x x k -=∆=⋅=⎰合 4.机械能守恒定律:当只有保守内力做功时,0=∆E 第五章 机械振动 主要公式:1.)cos(ϕω+=t A x Tπω2= 弹簧振子:mk=ω,k m T π2=单摆:lg =ω,g lT π2=2.能量守恒:动能:221mv E k =势能:221kx E p =机械能:221kA E E E Pk =+= 3.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得合成:仍为简谐振动:)cos(ϕω+=t A x 其中:⎪⎩⎪⎨⎧++=∆++=22112211212221cos cos sin sin cos 2ϕϕϕϕϕϕA A A A arctg A A A A Aa. 同相,当相位差满足:πϕk 2±=∆时,振动加强,21A A A MAX +=;b. 反相,当相位差满足:πϕ)12(+±=∆k 时,振动减弱,21A A A MIN -=。

大学物理上 知识点

大学物理上 知识点

(1)
分子的平均动能: k

i kT 2
其中总自由度 i = t+r。单原子分子:i =3;双原子分子:i=5,(平动自由度 t=3,转动自由度
r=2);多原子分子:i=6,(平动自由度 t=3,转动自由度 r=3)。
(2)
质量为 m 的理想气体的内能: E ( m M mol
i NA ) 2 kT
dv dt

R
, an

v2 R
2R
3、
抛体运动:
ax ay

0 vx g vy
v0x v0 y
v0 cos0 gt v0
x v0xt sin0 gt

y

v0 yt

1 2
gt 2
其中0 为起抛角。 at2 an2 g
常用势能: Ep

G
Mm r
,
Ep mgh,
Ep

1 2
kx2
(注意零势能点的选取)
2
大学物理上
结论:
参考点
Ep r r F保 d r
保守力:

F

Ep

( dEp dx

i
dEp dy

j
dEp dz

k)
(4)质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
Ae Aid E 其中 E Ek Ep 为系统的机械能, Aid 为非保守内力的功
压强:
p

2 3
n k
(宏观量是微观量的统计平均)
k

1 2
m0 v2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
十月革命后,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有计划 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生产以年平均15%的速 度持续发展,到1939年,机器制造业增加7.5 倍以上,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军 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 础.
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在短短 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 多国,先后建立了横跨欧亚、拉丁美洲 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3, 领土的1/4。到80年代,这些国家工业总 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2/5,国民收入则占 到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1/3。
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 方面来看 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 监督机制等。 监督机制等。
我早晨起来就祷告,祝斯大林健在 无恙。只有斯大林才能拯救世界! 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 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 器. ----------丘吉尔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 的劳动生产率。 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 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 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 列宁逝世后, 其特点是: 其特点是:
方面来看,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 分组成。 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 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 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 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 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 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 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 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 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 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 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 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 艰苦的过程。 艰苦的过程。
傅立叶
(1772-1837) 1772-1837)
欧文
(1771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命运, 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经济根源; 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 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力量; 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 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 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 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 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 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 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学的和实践的品格。它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 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带有虚幻和空 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带有虚幻和空 想的性质。 想的性质。
十月革命的胜利,
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 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 科学论断, 科学论断, 也向全世界表明, 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 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 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人类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剥削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的革命, 最广泛、最彻底、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的革命。这是因为: 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 的革命。 制的革命。 第二, 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 的运动。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与《乌托邦》
康帕内拉与《太阳城》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与《自然法典》 摩莱里与《自然法典》
马布利与《福克翁谈 马布利与《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
(1760-1825) 1760-1825)
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 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 降下的旗帜, “降下的旗帜,升起的困惑
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家减少 到5家,由原来的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24%减少到7.5%,由原来的16亿减少 到12.7亿.共产党由原来的180家左右减 少到130家.党员由原来的9100万减少 到6400万.
社会主义是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 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 公有制为主体 和 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 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 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社会主义呢? 入社会主义呢? 第一,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进入社会主义, 规律。 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 律作用的结果。 律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世纪中叶 20世纪初 世纪初, 20 世纪初 , 社会主义从 理论 发展到 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两次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唯物史观 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 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社 会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会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列宁所形成的
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 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 生产率;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