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_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_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

合集下载

膜技术在酶法生产L-色氨酸中去除蛋白质和色素的应用研究

膜技术在酶法生产L-色氨酸中去除蛋白质和色素的应用研究

膜技术在酶法生产L-色氨酸中去除蛋白质和色素的应用研究韦平和;彭加平;周锡樑【摘要】目的用超滤-纳滤膜分离法去除L-色氨酸酶法转化液中的蛋白质和色素.方法 L-色氨酸转化液经适当处理后,输入超滤膜和纳滤膜设备,分别收集输出的清液和浓液,然后检测其透光率并用加入碱或乙醇方式,检查转化液中蛋白质、色素的去除效果.结果在转化液pH调节至5.5 ~6.0、温度控制在20~25℃的膜分离工艺条件下,经超滤-纳滤输出的清液,加入碱或乙醇无蛋白质析出,透光率达85%以上,比使用活性炭脱色处理的滤液高2.7倍.结论膜分离法去除转化液中蛋白质和色素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絮凝剂沉淀蛋白质和活性炭脱除色素,从而为酶法生产L-色氨酸提供了一条绿色、先进的纯化工艺.%Purpose The ultrafiltration(UF) combined with nanofiltration ( NF) membrane separation was used to remove proteins and pigments from enzymatic conversion solution of L-tryptophan. Methods The conversion solution of L-tryptophan with certain treatments was inputed into UF and NF membrane filtration equipments, and then clear filtrate and cloudy filtrate through these equipment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The efficiency of removing proteins and pigments from the conversion solution with membrane separation was examined by determining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filtrate and adding alkali or ethanol into the filtrate. Results The conversion solution was adjusted to pH 5. 5-6. 0,and feeding temperature was 20-25 t. Under these operating conditions,no proteins were precipitated from the clear filtrate by adding alkali or ethanol.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clear filtrate at 460 nm was above 85% which was of 2. 7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activated carbondecolorization. Conclusion The efficiency of membrane separation for removing proteins and pigments from the conversion solution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flocculation precipitation and activated carbon decolorization used in the experiment. It developed a green and advanced purification process for enzymatic production of I-tryptophan.【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5页(P421-425)【关键词】膜分离;L-色氨酸;超滤;纳滤;蛋白质;色素【作者】韦平和;彭加平;周锡樑【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4.7目前,L-色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发酵法和酶法,发酵法是以葡萄糖、甘蔗糖蜜等廉价原料为碳源,利用谷氨酸棒杆菌、枯草杆菌等L-色氨酸产生菌,经微生物细胞内的复杂代谢而生成L-色氨酸;酶法主要是利用色氨酸酶,经酶促反应将底物L-丝氨酸(L-半胱氨酸或丙酮酸)和吲哚合成 L-色氨酸[1]。

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工艺简析

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工艺简析

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色氨酸工艺简析廖韦红;褚宏;纪衍英【摘要】本文对L-色氨酸进行了简要概述,指出利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直接发酵生产L-色氨酸为国内主流方法,并对其成熟的发酵工艺控制、提取工艺进行了简析,并指出部分可进一步优化的工艺点。

其中发酵工艺简析包括菌种培养基增加一定溶度抗生素和控制发酵温度来控制质粒稳定性;分析物料作用并提出优化后的种子、发酵培养基组成;菌种无需控制溶氧,而发酵则用溶氧反馈补料;控制乙酸和氨氮浓度、顺序升温缩短周期降低抑制性副产物作用。

分离提取工艺简析包括硫酸酸化p H2-3,陶瓷膜过滤并控制滤液平均单位为14000-18000u/ml,阳离子树脂纯化,醋酸调pH5.89,0.5%活性炭60℃脱色20-30min,蒸发浓缩结晶,纯化水洗涤整条工艺路线。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世界》【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L-色氨酸;大肠杆菌;发酵生产;提取;工艺【作者】廖韦红;褚宏;纪衍英【作者单位】[1]山东鲁抗生物制造有限公司,山东邹城273517;[2]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宁272000;[3]山东鲁抗立科有限公司,山东济宁2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L-色氨酸,1825年首次被发现,是第二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化学名为α-氨基-β-吲哚丙酸,白色或微黄色片状晶体或粉末,溶于水,在稀酸或稀碱中较稳定。

在有NaOH、CuSO4存在下加热会分解产生大量吲哚。

其生产方法最早是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酶促转化法所替代。

又因酶促反应法底物价格高,转化率低,很快被微生物发酵法替代,有添加前体发酵和直接发酵两种形式。

前体物的价格比较昂贵,不利于降低成本。

又随着重组DNA技术在L-色氨酸生产菌株的筛选中的可靠应用,使直接发酵法更具优势,成为目前的主流工业方法。

L-色氨酸生产菌株有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枯草杆菌,重组大肠杆菌。

L_色氨酸分子印迹壳聚糖膜的制备及透过选择性

L_色氨酸分子印迹壳聚糖膜的制备及透过选择性

第20卷第3期化 学 研 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9月CHE M I C AL RESE ARCH hxyj@L2色氨酸分子印迹壳聚糖膜的制备及透过选择性农兰平,黄敏,庄玉萍(茂名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摘 要:以L2色氨酸为印迹分子,选取富含羟基和氨基的多功能团聚合物壳聚糖(CS)为基本成膜材料,通过相转化法结合碱液处理与硫酸交联两种后处理方式制备了L2色氨酸分子印迹CS膜(M I M),采用红外光谱(FT2I R)对膜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渗透实验考察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对L2色氨酸的分子识别性能,考察了碱液处理与硫酸交联两种后处理方式对膜的溶胀性以及M I M内物质传递的影响.关键词:分子印迹;壳聚糖;L2色氨酸;透过选择性中图分类号:O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11(2009)03-0015-04Preparati on and Selecti ve Per meati on Character i zati on ofL2Tryptophane M olecul ar I mpri n ti n g Chitos an Fil mNONG Lan2p ing,HUANG M in,Z HUANG Yu2p ing(Che m istry&L ife Science College of M ao m ing U niversity,M ao m ing525000,Guangdong,China)Abstract:Selecting L2tryp t ophane as molecular i m p rinting p ly mers,and chit osan which contains a m2monia gr oup s and hydr oxyl gr oup s as fil m material,L2tryp t ophane molecular i m p rinting CS fil m(M I M)was synthesized by alkali liquor2treate ment with phase inversi on and vitri ol cr oss linkage aftertreate2ment.The compositi on and structure ofM I M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2I R.Molecular identifying abili2ty was researched by infiltrati on experi m ent of M I M.The s welling capacity and the effecting of innermass transfer of M I M were als o researched by alkali liquor2treate ment with phase inversi on and vitri olcr oss linkage aftertreate ment.Keywords:molecular i m p rinting;chit osan;L2tryp t ophane;selective per meati on 分子印迹技术(M I T)是制备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技术.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具有特定官能团的功能单体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作用进一步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形成聚合物,洗脱后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中的“空穴”印迹了模板分子的结构、大小和空间位置等信息,只有模板分子才能进入“空穴”,“空穴”只对模板分子具有识别选择性,通过分子印迹聚合物(M I P)对印迹分子的“记忆”效应达到分子识别的目的.分子印迹膜(M I M)将M I P对特定印迹分子的专一识别性与膜分离的操作简单、易于连续化、条件温和等特点结合起来,兼具对特定印迹分子具有高选择性和大通量的膜分离的双重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L2色氨酸是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添加领域.它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人体不能制造它,必须从膳食中摄取.当人体缺乏色氨酸时,不仅会引起一般低蛋症,还会产生皮肤疾患、白内障、玻璃体退化及心肌纤维化等特殊病症.食品工业上主要用作食品营养增补剂,L2色氨酸最重要的营养学作用是参与蛋白质的沉积.壳聚糖(CS)是一种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无毒、价廉等优点,分子内富含亲水性的羟基和氨基,含有大量手性活性位点,因而是一种天然的手性聚合物材料,可与氨基酸上的羧基和氨基形成收稿日期:2009-03-08.作者简介:农兰平(196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精细化工、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6 化 学 研 究2009年氢键.但CS 在水溶液中溶胀严重,因此作为分子印迹膜材料使用时必须通过交联抑制其溶胀,维持其中印迹空穴的形状结构.本实验制备了对L 2色氨酸具有选择性透过的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并对其透过性质进行了实验,在该印迹膜中存在着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互补的空穴所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通过模板分子.本实验所制备的L 2色氨酸印迹分子壳聚糖膜对L 2色氨酸具有优良的亲和性能,在氨基酸的分离纯化方面具有应用价值[2].1 实验部分1.1 试剂壳聚糖(CS ):脱乙酰度92%,茚三酮,维生素C,乙二醇甲醚,L 2色氨酸(L 2Tr p ):纯度≥98%;醋酸、甲醇均为分析纯.1.2 分子印迹CS 膜的制备称取1g CS 和一定质量的印迹分子L 2Tr p,加入到由1mL 冰醋酸配成的50mL 的醋酸水溶液中,60℃水浴下搅拌6h,过滤除去不溶物,真空脱气泡.将铸膜液倾倒在水平放置的洁净的有机玻璃板上,让其流延成膜,室温下干燥36h 左右.将膜从有机玻璃板上剥离,分别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后处理:(a )碱液处理:将膜置于3%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24h;(b )硫酸交联:将膜置于0.5mol/L 的硫酸溶液中浸泡24h .将处理后的膜室温干燥.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膜,直到用茚三酮显色液检测不出冲洗溶液中有印迹分子存在为止.1.3 空白CS 膜的制备除了不加入印迹分子外,空白膜的制备过程与印迹膜的制备过程相同.为方便起见,将(a )、(b )两种后处理方式所得分子印迹膜分别简称为CSP 膜与CSHP 膜,相应的空白膜简称为CS 膜和CSH 膜.1.4 壳聚糖膜的结构表征采用N icolet 256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 2I R )对所制备的CS 膜与CSH 膜进行化学结构分析.1.5 膜溶胀度的测定将干的CSP 膜、CSHP 膜、CS 膜和CSH 膜分别置于60℃烘箱中干燥48h,取出称重m ,浸泡于25℃水或乙醇2水溶液中,至其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将膜置于两层吸水滤纸间拭去膜表面液体,称重m 1,膜的溶胀度(D S )由下式计算得出.D S =(m 1-m )/m ×100%1.6 膜透过实验CSP 膜与CSHP 膜对印迹分子的选择透过性能通过室温透过实验评价.本实验采用自制的两室渗透池进行浓差驱动透过实验,渗透池由原料池和透过池组成,两池的体积均为50mL,膜有效面积为5.0c m 2.将CSP 膜与CSHP 膜用夹子固定于两个池中间,组成H 形透过装置,保证两池没有渗漏,一池中加入50mL L 2Tr p 溶液(浓度为c 0=0.3mmol/L ),另一池中加入50mL 去离子水,在电磁搅拌下静置12h,从透过池取出1mL 的溶液,加入pH 5.4,2mol/L 醋酸缓冲液1mL 和茚三酮显色液1mL,混匀后于100℃沸水浴中加热15m in,用自来水冷却.放置5m in 后,加3mL 60%乙醇稀释,摇匀后测定光密度O D 570nm (生成的颜色在60m in 内稳定).与标准曲线对照,可确定透过池溶液中L 2Tr p 溶液的浓度c 1.2 结果与讨论2.1 膜的形成及FT 2I R 谱图分析图1(a )是典型的壳聚糖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多糖结构特征峰.其中,1090c m -1处的吸收峰是C —O —C伸缩振动峰;849c m -1和1150c m -1处的是CS 中糖苷键的特征吸收峰;1320c m -1处的是C —O 伸缩振动峰;1415c m -1处的是CH 2的变形振动吸收峰;1565c m -1处的是N —H 变形振动峰;1648c m -1处的是乙酰基的伸缩振动峰,由于所用壳聚糖的脱乙酰度较高,因而此峰强度较弱;2901c m -1处的是—CH 2和—CH 3的伸缩振动吸收峰;3358c m -1处的是—OH 和—NH 2的伸缩振动峰.图1(b )与(a )相比,没有明显的新的吸收峰出现,但一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发生了改变,比较显著的是1648cm -1和1565c m -1的吸收峰均向低频区发生了移动,分别移至1630c m -1与1540c m -1处,这是由于壳聚糖中质子化的氨基同硫酸根离子通过库第3期农兰平等:L 2色氨酸分子印迹壳聚糖膜的制备及透过选择性17 仑作用力形成离子交联造成的.图1 CS 膜与CSH 膜的红外光谱图Fig .1 FT 2I R s pectra of (a )CS me mbrane and (b )CSH me mbrane 2.2 溶胀性能膜的溶胀行为对膜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聚合物手性微环境、印迹位点的保持等膜的性质都与膜的溶胀性能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膜的溶胀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壳聚糖作为一种亲水性材料,在水中溶胀度较大,膜的分离选择性低,因此作为分子印迹膜材料使用时必须通过交联抑制其溶胀,维持其中印迹空穴的形状结构.壳聚糖是直链型聚合物,其分子链节中含有羟基和氨基,交联可发生在氨基与氨基或羟基与氨基或羟基与羟基之间,交联可在同一直链的不同链节之间进行,也可在不同直链之间发生,交联结果是形成网状结构的交联聚合物,其理化特性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硫酸交联和碱液处理对膜进行处理,研究后处理方式对膜的溶胀行为的影响,结果见表1.从表1看出,经硫酸处理后的CSH 膜比碱液处理的CS 膜具有更强的抗溶胀能力;经硫酸处理后的CSHP 膜也比碱液处理的CSP 膜具有更强的抗溶胀能力.这是因为经硫酸交联后分子构象发生了变化,分子构象的变化导致分子链热运动产生的“孔”发生收缩,硫酸分子的引入还明显增强了膜的力学性能[3].表1 膜的后处理方式对膜溶胀度的影响Table 1 The effect of degree of s welling on e mp ress treat m ent of the fil mm CS ∶m L 2Tr p10∶0.810∶110∶1.510∶0D s (a )33.9%35.0%43.5%29.6%D s (b )6.7%15.0%28.9%9.9% a:碱液处理;b:硫酸交联2.3 CSP 膜与CSHP 膜的物质传递性能壳聚糖上富含氨基和羟基,可分别与L 2Tr p 的氨基和羧基形成氢键及离子对作用.此外,由于L 2Tr p 分子上有较大的苯环,对空间构型有控制作用,有利于功能聚合物与印迹分子周围的聚合物网络稳定地结合印迹分子,提高M I M 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形成的预组装复合物通过Na OH 或H 2S O 4处理后,其印迹结构被固定下来.去除印迹分子后,具有与印迹分子相同形状、大小和化学功能的分子空穴被留在壳聚糖网络中,洗脱后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中的“空穴”印迹了模板分子的结构、大小和空间位置等信息,只有模板分子才能进入“空穴”,“空穴”只对模板分子具有识别选择性.模板分子在M I M 中传递就是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模板分子(印迹分子)(A )和其他分子(B )都有向同一方向扩散的可能,但是不被识别的B 的扩散受到膜孔结构的阻挡,只有印迹分子A 和识别点位互相作用,从一个结合点位移动到另一个识别点位,最终通过分子印迹膜.影响M I M 内物质传递的主要因素是识别点位对印迹分子的识别,膜的力学性能和溶胀性对分子印迹膜的物质传递也有一定的影响[1].2.3.1 印迹分子含量对膜选择透过性能的影响印迹分子含量是影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分离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中称取1g CS 和一定质量的印迹分子,研究印迹分子的含量对CSP 膜与CSHP 膜中L 2Tr p 选择透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印迹分子的含量对CSP 膜与CSHP 膜中L 2Tr p 选择透过性能的影响Table 2 The effect of p r operties of i m p rinting molecule content on the selectivity of CSP and CSHP f or L 2Tr pm cs ∶m L 2Tr p 10∶0.8碱处理硫酸交联10∶1碱处理硫酸交联10∶1.5碱处理硫酸交联原料池L 2Tr p c 0(mmol/L )0.30.30.30.30.30.3透过池L 2Tr p c 1(mmol/L )0.1520.1770.1950.2400.0600.090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印迹分子含量的增大,CSP 膜与CSHP 膜对L 2Tr p 选择透过性能有所提高.18 化 学 研 究2009年这是因为印迹分子含量太少时所形成的识别位点也少,所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能力低;而印迹分子含量太高时,聚合物功能团含量的相对短缺将可能导致膜内结构形成缺陷,导致CSP膜与CSHP膜对L2Tr p 选择透过性能降低.2.3.2 膜的后处理方式对膜选择透过性能的影响由于水对氢键等极性弱相互作用的削弱能力,基于非共价法的传统分子印迹技术用于水相往往效果不佳.本研究中选用具有多功能团的聚合物CS,期望利用其大量的氨基与羟基,通过协同作用促进功能聚合物同模板分子L2Tr p复合物的形成与维持.由于CS为亲水性材料,CS膜在水溶液中溶胀严重,通过碱液处理、硫酸交联等方法降低其溶胀度,提高了膜的选择透过性能.从表2还可以看出,膜经硫酸交联后分子构象发生了变化,分子构象的变化导致分子链热运动产生的“孔”发生收缩,CSH膜比CS膜具有更强的抗溶胀能力,有利于印迹膜微观构型的维持和增强同目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选择性分离能力.3 结论以L2色氨酸为印迹分子,壳聚糖(CS)为成膜材料,通过相转化法结合碱液处理与硫酸交联两种后处理方式制备了L2色氨酸分子印迹CS膜(M I M).CSH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壳聚糖与硫酸之间通过离子键形成了交联结构,抑制其溶胀,维持其中印迹空穴的形状结构.膜渗透实验结果表明,mcs ∶mL2Trp=10∶1,硫酸交联的L2色氨酸分子印迹壳聚糖膜(CSHP)对模板分子L2色氨酸表现出良好的选择透过性能,可应用于手性氨基酸对映体拆分[4].参考文献:[1]杨座国,许振良,邴乃慈.分子印迹膜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6,25(2):131-135.[2]吴洪,赵艳艳,喻应霞,等.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离手性苯丙氨酸[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19-20(3):262-266.[3]崔铮,相艳,张涛.硫酸交联壳聚糖膜质子传导行为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7,65(17):1902-1906.[4]方岩雄,王亚莉,熊绪杰,等.手性氨基酸对映体的拆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19(3):7-10.(上接第14页)References:[1]B runner K,D ijken A V,B rner H,et al.Carbazole compounds as host materials for tri p let em itters in organic light2e m itting di2odes:tuning the HOMO level without influencing the tri p let energy in s mall molecules[J].J Am Che m Soc,2004,126:6035-6042.[2]Zhu Z G,Moore S J.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 on of monodendr ons based on92phenyl2carbazole[J].J O rg Che m,2000,65(1):116-123.[3]B rink mann M,Fite B,Prat ontep S,et al.Structure and s pectr oscop ic p r operties of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s containing meridi onaland facial is omers of tris(82hydr oxy2quinoline)gallium(III)[J].Che m M ater,2004,16(23):4627-4633.[4]Aubouya L,Gerbier P,Guerin C H,et al.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olecular organizati on on single2layer OLE D s’perf or m2ances[J].Syn M et,2007,157(2):91-97.[5]Lee T H,Tong K L,So S K,et al.Synthesis and electr olu m inescence of thi ophene2based bi polar s mall molecules with differentaryla m ine moieties[J].Syn M et,2005,155:116-124.[6]Jung S H,Ki m D Y,Cho H N,et al.Synthesis and op t oelectr onic p r operties of di m eric and poly meric metallaynes derived fr om3,62bis(buta21,32diynyl)292butylcarbazole[J].J Poly Sci:Part A:Poly Che m,2006,44:1189-1195.[7]Ouyang X H,Zeng H P,Xie Y,et al.Synthesis and phot olu m inescence p r operties of82Hydr oxyquinol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metal i on comp lexes[J].Chin J O rg Che m,2007,27(3):402-408.。

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6月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6月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论文题目
Hf、 B 和 Cr 对 Nb-Si 基超高温合 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Nb-Ti-Cr-Si 基超高温合金组织 及室温力学性能 聚合物转化 SiCO 及 SiBCN 陶瓷 结构和电学性能研究 聚酰亚胺树脂基吸波材复合材料 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耐温树脂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 能研究 Ti3SiC2 高温吸收剂的制备及介 电、吸波性能研究 等离子喷涂耐高温吸波涂层的制 备及性能研究 SiCf/SiC 高温结构吸波复合材料 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网篮组织 TC18 钛合金损伤容限 性能及高周疲劳强度研究 ITER 用 Nb3Sn 超导线材微结构 与电磁特性的研究 动力学作用下外延薄膜生长的定 量相场研究 难混溶区相分离及离子对胶体和 表面活性剂聚集机制研究 低介电双马来西亚胺树脂导热复 合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功能型聚对二甲苯和碳纳米复合 材料的研究 聚苯胺-硼润土的结构表征及对 活性绿 19 的吸附行为研究 基于键合图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整体叶盘构件数控磨削工艺关键 技术研究 直升机齿轮分扭传动主减速器动 态特性与均载特性研究 舱室人机界面布局设计与评估优 化方法研究 弧线齿面齿轮传动设计及制造技 术研究
导师姓名
宁若拉 魏生民 魏生民 莫蓉 吴建军 吴建军 王俊彪 陈士橹 袁建平 王志刚 宋文艳 吴亚锋 刘波 吴耀国 杨青真 王占学 王占学 研究
论文题目
多态演化工序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铝合金薄板橡皮囊液压成形屈曲 机理与控制 面向机床再制造的云服务平台关 键技术研究 等几何分析方法的本质边界条件 处理研究 挤压型材拉弯回弹预测与补偿方 法研究 纳米碳电泳沉积对碳纤维复合材 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嵌套效应对织物压缩性及渗透性 的影响研究 多航天器系统群体智能型编队构 型控制算法及应用研究 基于不变流形理论的低能量登月 转移轨道设计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几何代数 建模方法研究 超燃冲压发动机碳氢燃料再生冷 却流动传热研究与应用 钻柱粘滑振动非线性特征分析与 鲁棒控制研究 安装角异常和变弯度导叶对压气 机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航天发射场苯系物和硝酸盐的异 养与自养反硝化协同去除作用 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及电 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 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循环参数优 化及间冷回热器设计方法研究 变循环发动机特性分析及其与飞 机一体化设计研究 短/垂起降飞机用推进系统性能 模拟及叁轴承偏转喷管设计技术 研究 蒸 RP-3 航空煤油的超临界喷射、 发和爆震燃烧特性研究 基于信息耦合度的自组织分群控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分子印迹技术」是由以色列免疫学家以色列赫尔穆特所提出的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IPs)。

这种技术有助于研究团(组织)分子中的重要特征,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可编程的、可调节的、可选择性的分子模板,由一系列的聚合物材料组成。

聚合物材料的官能团与团簇中的分子结合,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使得分子可以被迅速地固定在不同的位置。

这些位置定义了MIPs所检测到的分子特征,是一种稳定、可控的反应环境。

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研究各种分子特征,包括蛋白质、核酸、调节剂、修饰剂和其他生物体的细胞等等。

使用这种技术,研究者可以精确地控制分子特征,从而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实验错误和误读,有助于研究者解决重大的生物学和医学问题。

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蛋白质研究。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物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MIPs技术,研究者可以控制环境条件,研究分子中的生物机制,如蛋白质的合成、结构变化及其功能。

此外,MIPs技术还可用于药物发现,以发现对蛋白质进行抑制或活化的生物活性分子。

MIPs技术还可用于研究其他类型的分子特征。

通过研究分子特征,可以了解生物体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更有效地研究生物体的健康和疾病。

例如,MIPs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神经元和细胞的行为,有助于研究神经系统的细胞交互作用和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药物作用。

此外,MIPs技术还可用于研究病毒和细菌。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来快速定位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位置,有助于研究病毒和细菌的运动轨迹和其他影响感染的机制,同时也可以用来识别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

总的来说,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在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特征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地控制分子结构,以及分子特征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研究药物作用和疾病发病机制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后续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和作用方式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和作用方式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和作用方式MIPs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为模板合成的聚合物。

在印迹分子存在的条件下,将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单体与大量的基质单体在适当的介质中进行模板聚合反应,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共价和分子间作用力。

由于印迹分子的存在,因此在聚合过程中,单体分子本身所带的官能团会根据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需要, 在分子印迹分子周围按一定的取向和排列形成分子聚合物,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得到高度交联的聚合物。

聚合结束后通过洗脱等方法除去聚合物上结合的印迹分子,聚合物主体上就形成了与印迹分子空间结构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结构。

这种具有“记忆”效应的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及其它与印迹分子结构相似的客体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类似于酶-底物的“钥匙-锁”相互作用,依赖于印迹聚合物和客体分子大小及形状的匹配。

如图1所示:根据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作用力的性质,分子印迹可分为共价型和非共价型两种。

两种印迹类型的印迹过程如图2所示。

共价键法在共价型印迹过程中,印迹分子与官能团单体以共价键形式结合而形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衍生物在交联剂的存在下连接到聚合物的基质上。

在印迹聚合物形成后,再将与印迹分子连接的这些共价键打断,并将印迹分子洗脱出来,从而形成具有吸附活性的印迹聚合物。

在共价键法中,所采用的单体通常为低分子化合物,在选择时应考虑该单体与印迹分子形成的共价键键能要适当,达到在聚合时能牢固结合,在聚合后又能完全脱除的目的;另外还要考虑该单体与客体印迹分子有良好的相互作用。

目前,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

非共价键法把适当比例的印迹分子与官能团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制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离子键、氢键、偶极作用、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由于这种方法与溶剂的极性密切有关,所以印迹高聚物的形成是在有机溶剂中完成的。

石墨烯搀杂的L色氨酸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石墨烯搀杂的L色氨酸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石墨烯搀杂的L-色氨酸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化学专业学生:吴共娟指导教师:邓培红摘要:以 L-色氨酸为印迹分子,选取富含羟基和氨基的多功能团聚合物壳聚糖为大体成膜材料,直接在碳糊电极表面制备了石墨烯搀杂的分子印迹膜。

采纳循环伏安法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

用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L-色氨酸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实验说明,该印迹电极能显著提高L-色氨酸的氧化峰电流,并可在与其结构类似物的存在下,实现对L-色氨酸的选择性测定。

在最正确条件下,L-色氨酸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7~×10-5 mol/L和×10-5~×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1×10-7 mo1/L。

关键词:L-色氨酸;石墨烯;分子印迹;碳糊电极;伏安法1 前言色氨酸 (Trytophan,Trp) 又名氨基吲哚基丙酸,是一种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必需氨基酸,同时也是成立和维持良好氮平稳的一种重要物质。

它在生命活动、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不能制造它,必需从膳食中摄取,被称为第二必需氨基酸。

研究发觉L-色氨酸对抑郁症、失眠症、高血压和止痛等都有必然阻碍[1]。

当人体缺乏色氨酸时,不仅会引发低蛋症,还会产生皮肤疾患、白内障、玻璃体退化及心肌纤维化等特殊病症[2]。

目前经常使用的测定色氨酸的方式有分光光度法[3]、荧光分析法[4]、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5]、毛细管电泳法[6]和高效液相色谱法[7]等。

但是,这些方式需要昂贵的仪器,冗长的样品制备进程,还有可能引入杂质污染样品。

因此成立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式超级必要。

色氨酸具有必然的电化学活性,采纳电分析方式直接检测色氨酸是较理想的选择[8-13]。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特异识别性好、环境耐受性强、不易被生物降解破坏、可多次重复利用,易于保留等优势[14],最近几年来有关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不断深切。

N-BOC-L-色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手性拆分

N-BOC-L-色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手性拆分
第2 5卷第 1 0期 21 年 1 01 0月
化工时刊
Ch m ia n u tyTi s e c l d s r me I
Vo. 5, . 0 1 2 No 1 Oc . 0. 0 1 t1 2 1
d i1 . 9 9 j i n 1 0 1 4 2 1 . 0 0 5 o :0 3 6 / .s .0 2— 5 X.0 1 1 .0 s
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 乙二醇二 甲基丙烯酸酯为 交联剂 , 在水 相 中成 功制备 了分 子印迹 聚合 物微球 , 吸附实验表 明 , 印 迹聚合物对模板 N—B C—L一色氨酸有 良好 的吸附性 , 聚合 物作为液谱 固定相 , O 该 实现 了模 板 与其对映体 的快速基 线分离。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种子溶胀 N—B C— O L一色氨酸
t a r lt sa c o s—l k n g n . h e u t o d o p in t x h w d t a e p e a e P x i i d h g d h cy ae a r s i i g a e t T e r s l fa s r t e t o e h t r p r d MI Mse h b t ih a — n s o s h t e s r t n a d g o p cf e e t i r —B o p i n o d s e i c s lc i t f o i vy o N OC —L —T .Ba ei e c ia e a ain o e tmpa e e a t me a p r s l h r l p r t f h e lt n n i rw s n s o t o a he e uc l c iv d q ik y,w e s g t e p lme sc r mao r m t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 h s . h n u i h oy ra h o t g a sai ay p a e n o Ke wo d moe u a r t g tc n lg s e w l n N —B y rs l c lr i i i e h oo y e d s el g mp n n i OC —L—T p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2期膜 科 学 与 技 术Vol.32 No.22012年4月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2012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王超丽,胡小玲*,管 萍,蒲 东(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教育部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摘 要:以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聚砜为基膜,采用紫外光接枝法制备L色氨酸手性分子印迹固膜.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电子显微镜对固膜的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特异性吸附性能及识别机理进行研究.固膜的手性分离因子高达4.1,由Scatchard模型分析分子印迹固膜与模板分子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以氢键作用为主.关键词:L色氨酸;手性拆分;固膜;分子印迹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924(2012)02-0070-07 在生物体中,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几乎都是手性的[1].由于对应异构体与生物体作用不同,使它们具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物活性.因此,生物手性分子的拆分在生物医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手性拆分方法中,膜法以其操作简单、可连续生产、放大过程易行等优点逐渐成为手性拆分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液膜稳定性较差,不能长时间操作[2],为了克服液膜的不稳定性,研究者提出了采用固膜法分离外消旋混合物.在固膜中,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是通过在膜孔内选择性的吸附和扩散来完成[3].最近,一种复合固膜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将待分离物质“烙印”在膜上,使立体空穴和功能基排布上与目标分子具有互补结构,使得膜对这种分子有更强的特异性选择和识别作用,对外消旋体进行更精确的拆分.吴洪等[4]以L苯丙氨酸(L Phe)为模板分子,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用碱液处理和硫酸交联对制备的膜进行处理,降低了壳聚糖膜的溶胀度,保持了膜内识别位点的结构,分离因子达到1.43.L色氨酸为一种手性生物分子,是世界上用量排名第三的手性氨基酸.Prasad等[5]以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此传感器不仅能从与L色氨酸结构相似的氨基酸混合物中识别出目标分子,而且能从水溶液、生物体系及药物样品中对外消旋体混合物中对模板分子作出反应.分子印迹固膜在氨基酸衍生物、蛋白质、酶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6-12].本文将分子印迹技术、膜分离技术和手性拆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紫外光接枝方法在聚砜(PSF)中空纤维超滤膜表面进行表面聚合,制备得到对L色氨酸具有优异识别性能的L色氨酸手性分子印迹固膜(L Trp MIMs).对其表面形态及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为L Trp从色氨酸外消旋体中直接拆分提供一条可行途径.1 实验材料与方法1.1 试剂和仪器D,L色氨酸(D,L Trp),生化级,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左旋色氨酸(L Trp),生化级,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聚砜(PSF),分析纯,大连聚砜塑料有限公司;二苯甲酮(BP),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甲基丙烯酸(MAA),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N甲基吡咯烷酮(NMP),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二甲亚砜(DMSO),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分析纯,烟台云开化学试剂厂.收稿日期:2010-12-30;修改稿收到日期:2011-11-02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31031100M72L0104)作者简介:王超丽(1982-),女,山西省曲沃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研究.*通信联系人,E-mail:wcl1982@mail.nwpu.edu.ccn 第2期王超丽等: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71 ·  四动态膜性能测试仪,上海原子核物理研究所;WZZ 1自动指示旋光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冷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美国Aexo;原子力显微镜,上海爱建纳米科技有限公司;ZF 2三用紫外仪,上海市安亭电子仪器厂;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日本岛津.1.2 紫外光接枝法制备L Trp MIMs称取一定量L Trp、MAA,溶于20mL的DM-SO中,在45℃的水浴下超声1h,加入相应量ED-MA,继续超声1h,加入质量分数1.0%的二苯甲酮得到功能膜液备用.将制备好的功能膜液均匀涂敷于聚砜基膜上,在365nm波长的紫外光照射4h.将膜取出在体积比为1∶10的乙酸/甲醇洗脱液中浸泡24h,再用蒸馏水清洗表面残留溶剂,得到LTrp MIMs.1.3 L Trp MIMs的形貌结构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的LTrp MIMs和NMIMs的表层和断面结构进行了分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L TrpMIMs及NMIMs的表面进行分析.1.4 L Trp MIMs孔结构表征1.4.1 孔隙率的测定用干湿重量差法测定分子印迹膜的孔隙率.1.4.2 孔径的测定采用R lg M曲线法分析膜孔径.孔径大小是分离膜结构表征的重要参数,平均孔径有很多测定方法,截留分子量曲线测定法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它是用一系列已知分子量的标准物质的水溶液来进行膜的超滤试验(如配制浓度是1.0g/L的PEG400~1000溶液作为评价溶液),然后取原料液与渗透液分别对溶液中标准物质进行浓度测定,得到截留率与相对分子质量对数的曲线R lg M.1.5 L Trp MIMs的识别性能研究1.5.1 L Trp MIMs的手性分子识别性能配制1.0g/L的L Trp溶液,用四动态膜分析仪,在0.6MPa压力下使其透过L Trp MIMs,利用分光光度计,配合GB—T15400—94绘制的标准曲线,测定L Trp的截留率,研究L Trp MIMs的手性分子识别性能.1.5.2 L Trp MIMs手性拆分性能配制1.0g/L的色氨酸外消旋溶液,利用四动态膜分析仪,在0.6MPa压力下使其透过L TrpMIMs,通过自动指示旋光仪测定透过液比旋光度,并计算分离因子,研究L Trp MIMs的手性拆分能力.1.6 L Trp MIMs识别机理分别做L Trp和MAA结合前后的傅立叶红外光谱(FT IR)和紫外光谱(UV)分析L Trp与MAA的印迹方式并用Scatchard模型对L TrpMIMs分子识别方式进行分析.2 结果与讨论2.1 L Trp MIMs的微观结构2.1.1 SEM对聚砜基膜和L Trp MIMs的微观结构表征L Trp MIMs表面和截面的扫描电镜如图1~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接枝前后膜表面微观形貌变化及和接枝后膜截面. ·72 ·膜 科 学 与 技 术第32卷 由图1看出聚砜基膜表面非常平整,而图2中LTrp MIMs的表面凹凸不平.这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由于实验中利用紫外光接枝法在紫外光照下发生化学反应,在基膜表层接枝了手性分离层,表面形貌发生了变化,表层较之亚层粗糙;(2)在制备L Trp MIMs的中,在洗脱模板分子的过程中,也对膜的表面形貌产生影响.图3可以看出,L Trp MIMs呈现出典型的不对称指状多孔结构,表皮层致密,亚层稀松多孔,呈现出非对称膜典型的上密下疏的不对称孔道结构.这是因为L Trp MIMs经过紫外光接枝,在表层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手性分离层,从图3可以看出,厚度约为100μm,表层致密,而亚层稀松.2.1.2 AFM对NMIMs与L Trp MIMs的表面形貌表征图4、图5分别是尺寸为1 000nm×1 000nm的NMIMs与L Trp MIMs的三维图像,可以明显地看出,前者的表面光滑平整,后者表面有明显针状型起伏,根据AFM的相关理论,针状凹凸是由于原子力探针与膜表面原子间作用力变化频率快的结果,原因是因为功能单体MAA和L Trp形成了较强的氢键,抵消一部分原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原子力探针与膜表面原子间作用力变化频率慢,所以表面呈山谷状凹凸.该现象说明印迹过程对膜表面的形态有一定影响.膜表面的粗糙情况或明暗波纹揭示了可能存在的孔的位置和尺寸,也是膜内部结构(多孔或者致密)的反映.图4 NMIMs表面Fig.4 The surface of NMIMs2.2 L Trp MIMs孔结构研究表明接枝后的L Trp MIMs孔隙率为61.4%,保持了较大的孔隙率.用截留分子量曲线法测定L Trp MIMs截留孔径.表1为L TrpMIMs对不同分子量PEG的截留率.图5 L Trp MIMs表面Fig.5 The surface of L Trp MIMs表1 L Trp MIMs对不同分子量PEG的截留率Table 1 Different rejection rate of PEG selectivitywith L Trp MIMsPEG400PEG600PEG800PEG1000R/%21.2 56.3 70.4 86.1 由表1看出,L Trp MIMs对PEG的截留率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PEG分子量增大到1 000时,其截留率可以达86.1%,趋势递增但非线性,由所得数据绘制R-lgM曲线,如图6所示.图6 R lg M截留分子量曲线图Fig.6 The graphs of R lg Mintercept molecular weight在图6中R lg M曲线,相对应R=50%的点做切线,与R=100%的交点,对应的lg M为3.06,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M为1 148,即L Trp MIMs的理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 148.2.3 L Trp MIMs的手性分子识别性能L Trp MIMs的手性分子识别性能主要表现为其对L Trp的截留能力,在分离过程中,特异性吸附和非特异性吸附作用共同存在,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L Trp MIMs对L Trp的截留率如图7所示.由2.2研究得出,L Trp MIMs的理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 148.按此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来估算,相对分子质量为204的L Trp在分离过程中应 第2期王超丽等: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73 · 该大部分通过,而研究中L Trp的一次截留率却可达42%,由图7可知,经光接枝,L Trp MIMs内部的孔道不均匀,呈现出表层致密,亚层疏松的结构,有与L Trp立体结构对应的特异性空穴,LTrp被截留下来.这正是手性分子印迹空穴特异性结合的结果,其截留率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由于膜本身的截留能力受孔道形态及印迹点位数量所限,截留率有一个上限值42%.图7 L Trp MIMs对L Trp的截留率Fig.7 Retentate rate of L Trp MIMs for L Trp2.4 L Trp MIMs手性拆分性能L Trp MIMs手性拆分性能取决于印迹点位的数量,在紫外光接枝法制备L Trp MIMs的过程中,复合膜的表层的孔道中形成了具有特殊立体结构的空穴,这种空穴的存在使得在分离过程中LTrp被结合,而D Trp随溶液通过,L TrpMIMs对色氨酸外消旋体的分离因子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终趋于平衡.L Trp MIMs对色氨酸外消旋体的分离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8所示.图8 L Trp MIMs对色氨酸外消旋体的分离因子θ随时间t的变化趋势Fig.8 Separation factor of D,L Trp withL Trp MIMs varying in different time由图8可知,在利用L Trp MIMs拆分色氨酸外消旋体的过程中,分离因子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这是因为在初始的分离阶段,印迹空穴尚未完全打开,截留主要为非特异性吸附,拆分效率较低,分离因子不超过2.0,随着拆分过程的进行,在经过20~30min的预压后,印迹空穴渐渐舒展成型,此时与印迹空穴空间立体构型一致的L Trp被结合,而D Trp则顺利通过.研究中发现,在拆分60min后分离因子可达到4.1,此时印迹的空穴绝大多数已经被利用,但部分的印迹点位由于压力等原因受到破坏变形.2.5 L Trp MIMs识别机理分析2.5.1 FT IR对L Trp与MAA印迹方式的分析L Trp与MAA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如图9.由图9可以看出,3 417cm-1处为N—H伸缩振动的特征峰,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后,该峰明显缩小,且红移到3 258cm-1处,这是因为在模板分子LTrp中含有吡咯和胺基,二者中均有N—H,在与功能单体MAA反应的过程中作为质子供体,与MAA羧基中—OH的质子受体配对,由于吡咯和胺基同时参与了这一作用,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红移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峰的削弱程度也更大.另外,1 733cm-1为C O伸缩振动的特征峰,在L Trp与MAA发生反应后红移到1 661cm-1处,红移值为72cm-1,同时C O的特征峰削弱,这是由于L Trp与MAA反应后形成,改变了基团的力常数的结果.由于1mol L Trp只有一个—COOH作为质子供体,而N—H却有三个,所以C O的特征峰较之N—H的特征峰红移的少,峰削弱程度也略低.总之,以上两个特征峰的改变都说明了L Trp与MAA之间形成了氢键,在经过洗脱之后形成具有L Trp特异结构的空穴,从而达到手性识别拆分的目的.图9 L Trp与MAA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Fig.10 FT IR spectra of L Trp with and without MAA ·74 ·膜 科 学 与 技 术第32卷 2.5.2 UV光谱对L Trp与MAA印迹方式的分析通过分析L Trp与MAA的结构,结合氢键理论,可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印迹结合方式为氢键结合.以下通过反推法来证明这一说法,假设L Trp与MAA之间的非共价作用为氢键,那么通过之前的分子结构分析可知,二者的最佳结合比例应该为1∶4(摩尔比),研究中通过调节二者的比例,测定吸光度,观察波形的移动,来证明这一推断.L Trp结构和L Trp与功能单体MAA形成氢键的结构如图10和11.不同浓度MAA对L Trp在DMSO中紫外光谱的变化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以看出L Trp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在580nm附近,随着MAA加入量的增大,L Trp吸收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峰强度增大.当二者摩尔比配比达到1∶4时最大吸收波长不再明显移动,吸收峰强度也不再明显增大.这说明了此时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已达到氢键饱和的状态,ππ效应最大,因此从紫外光谱亦可以判断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最适合的摩尔比比例为1∶4,而只有在形成氢键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比例,其他的亲水、静电等非共价作用力均不能达到这一点,从而证明之前的推断是合理的,即二者之间的非共价作用为氢键作用,因此保证了在洗脱的过程中,模板分子能顺利地进入到洗脱液液中,从而形成手性印迹点位,达到拆分色氨酸外消旋体的目的.2.5.3 Scatchard模型对L Trp MIMs分子识别方式的分析在L Trp MIMs手性拆分过程中同时存在两种吸附作用,即特异性吸附和非特异性吸附,特异性吸附占整个吸附的比例高低是手性拆分效率高低与否的关键.在手性分子印迹技术中,常用Scatchard模型来获得手性印迹分子与MIMs之间的结合能、结合方式、位点分布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此分析吸附类型.NMIMs与L Trp MIMs的Scatchard模型分别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 NMIMs的Scatchard模型Fig.13 Scatchard model of NMIMs由图13看出,对于NMIMs来说,聚合物结合常数Q/吸附液中L Trp的平衡浓度C(mol/L)对Q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单线模型表明NMIPMs只有一类吸附位点;对比图13,L Trp MIMs的Scat-chard模型为双线性模型,说明L Trp MIMs主要形成了特异性吸附和非特异性吸附两种不同的结合位点,通过比较相同浓度下L Trp MIMs低吸附位点和NMIMs的吸附量,发现低吸附位点的吸附 第2期王超丽等: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的表征、识别性能及识别机理·75 · 图14 L Trp MIMs的Scatchard模型Fig.14 Scatchard model of L Trp MIMs量远远高于NMIMs的吸附量,说明低吸附位点有与LTrp官能团互补的功能基团和立体结构互补的特定形状的孔穴,即模板分子经洗脱作用后分子印迹膜所形成的特异性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立体结构决定了在手性拆分过程中对L Trp与D Trp的特异性识别,由此判断在L Trp MIMs手性拆分过程中特异性吸附占主导地位.3 结论手性分子的拆分一直是化学分离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开拓性地将膜分离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及手性拆分技术三者有机结合,利用紫外光接枝法成功地制备了对L Trp具有优异手性拆分性能的固膜,形成了具有与LTrp结构互补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孔隙率为61.4%,分离因子为4.1.研究表明,L Trp MIMs具有优异的识别性能,能对色氨酸外消旋体进行良好的拆分,为手性生物分子分离纯化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探讨了手性拆分膜的分离机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参考文献[1]郑 熙,胡小玲.手性拆分液膜及固膜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08,27(11):1703-1709.[2]杨座国,许振良.固膜手性拆分机理及其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5,25(2):69-74.[3]李 爽,张凤宝,张国亮.膜法分离手性异构体研究的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5,25(2):85-90.[4]吴 洪,赵艳艳,喻应霞,等.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离手性苯丙氨酸[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19-20(3):262-266.[5]Prasad B B,Madhuri R,Tiwari M T,et al.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D-and L-tryptophan by imprin-ted polymer-carbon composite fiber sensor[J].Talanta,2010,81:187-196.[6]Takeda K,Abe M,Kobayashi T.Molecular-imprintednylon membranes for the permselective binding of phen-ylalanine as optical-resolution membrane adsorbents[J].J Appl Polym Sci,2005,97(2):620-626.[7]孙瑞丰,于慧敏,罗 晖,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孔结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5,(2):248-253.[8]吴 洪,姜忠义,喻应霞,等.分离苯丙氨酸异构体的分子印迹CS/TEOS杂化膜的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200610013332,2006-03-20.[9]Yui I,Michio N,Masakazu Y.Optical resolution of ra-cemic amino acid derivatives with molecularly imprintedmembranes from tetrapetide consisting of glycinyl resi-dues[J].J Membr Sci,2008,325,(1):371-375.[10]Lin Yuan,Tang Shunqing,Mao Xuan,et al.Proteinrecognition via molecularly imprinted agarose gelmembrane[J].J Biomed Mater Res,Part A,2008,85A(3):573-581.[11]Davide S,Niccoletta B,Laura M,et al.Poly(ethylene-co-vinyl alcohol)membranes with specific adsorptionproperties for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J].Sep SciTechnol,2007,42(13):2829-2847.[12]Chen Runrun,Qin Lei,Jia Man,et al.Novel surface-modifi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 preparedwithiniferter for permselective separation of lysozyme[J].J Membr Sci,2010,363:212-200.Characterization,recognition properties 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L Trp chiral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WANG Chaoli,HU Xiaoling,GUAN Ping,PU Dong(College of Science,Northwest Polytechnic University,The Key Laboratory of Space AppliedPhysics and Chemistry,Ministry of Education,Xi’an 710072,China)(下转第79) 第2期刘久清等:膜法浓缩己内酰胺废水·79 · 98%.3)反渗透膜处理离交废水的效果更好.工艺生产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处理离子交换废水时,浓缩倍数选8为宜;处理聚合废水时,浓缩倍数选在4~5为宜.参考文献[1]凌文华.A/O工艺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及运行控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3,34(3):50-52.[2]李 婷,万新南.臭氧化法及其联合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11):14-18.[3]周 莉,傅 敏,王建伟,等.焦化废水高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4(1):56-59.[4]Wilf M,Alt S.Application of low fouling RO membraneelements for reclamation of municipal wastewater[J].Desalination,2000,132:11-19.[5]Lopez-Ramirez J A,Sahuquillo S,Sales D,et al.Pre-treatment optimization studies for secondary effluentreclamation with reverse osmosis[J].Water Res,2004,37(5):1177-1184.[6]管运涛,蒋展鹏,祝万鹏,等.两相厌氧膜生物系统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8,19(6):56-59.[7]成英俊,张捍民,张兴文.生物膜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1):72-75.[8]黄 敬.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机内酰胺生产废水[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38(4):58-61.Concentration of caprolactam wastewater by using membraneLIU Jiuqing,LIU Haixiang,JIANG Bin,YANG Qiuju(School of Metallurgy Science &Techn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the caprolactam wastewater using membrane,the effects ofconcentration times on membrane flux,the quality of permeate and concentrate,including conductivity,COD and pH,were research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In the experiment,reverse osmosis membranewas used to treat the wastewater which was provided by Baling Petrochemical Works.The results showthat the reverse membrane membrane can treat part of the caprolactam wastewater effectivel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produced is stable;the quality of permeate of backwashing water generated from ion-ex-change process can fully meet the domestic industrial discharge standard,and that of polymerizationwastewater can also reach the requirement of biochemical treatment under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times.For the feed wastewater in this experiment,the optimal concentrating times for backwashing water genera-ted in ion-exchange process is 8and that for polymerization wastewater is 4~5.Key words:caprolactam waste water;reverse osmosis membrane;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concentration(上接第75页)Abstract:A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MIMs)was developed by ultraviolet light induced polymer-ization using polysulfone(PSF)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as support membrane,L tryptophan as templatemolecule,methylacrylic acid as functional monome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atomic forcemicroscopy((AFM)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membranes.Specific molecule rec-ognition ability 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 were studied in detail.Scatchar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bonding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 and template molecule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 is hydro-gen bond.The separation factors of L tryptophan on the corresponding MIMs is 4.1.Key words:L trp;chiral resolution;membrane;molecularly imprin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