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

合集下载

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识别研究

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识别研究

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识别研究豆鹏飞【期刊名称】《橡塑技术与装备》【年(卷),期】2018(44)20【摘要】以槲皮素(Quercetin)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和4-乙烯基吡啶(4-VP)为双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考察。

实验考察了致孔剂的体积、功能单体种类以及功能单体比例等因素对槲皮素MIPs吸附容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以40 mL致孔剂、1:1AM/4-VP混合功能单体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的MIPs吸附容量达到6.93μmol/g,是传统本体聚合法制备的MIPs吸附量的3.08倍,并且此法制备的MIPs相比本体聚合法具有更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和分离能力,分离因子α达到4.33;本文还将制备的MIPs用作固相萃取(SPE)吸附剂,优化了固相萃取的实验条件并采用SPE的方式对实际油茶壳样品中的槲皮素进行分离富集,试验结果表明用MIPs固相萃取处理后的油茶壳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能达到83%,说明了槲皮素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对实际油茶壳样品中槲皮素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总页数】8页(P16-23)【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沉淀聚合法;选择性;识别能力;分离能力【作者】豆鹏飞【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1【相关文献】1.合成受体-盐酸普萘洛尔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分子识别 [J], 孙贤祥;邱岳进;谢爱娟;王志勇;苏增权2.槲皮素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 [J], 范培民;王兵3.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分子识别性能研究 [J], 童爱军;张宇辉;姜勇4.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氧化石墨烯用于选择性识别槲皮素 [J], ZHAO Xiao-feng;DUAN Fei-fei;CUI Pei-pei;YANG Yong-zhen;LIU Xu-guang;HOU Xiang-lin5.槲皮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钟海艺; 杨舒悦; 黄凤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b-吡哌酸的荧光体系及尿和血清中吡哌酸含量的测定

Tb-吡哌酸的荧光体系及尿和血清中吡哌酸含量的测定

Tb-吡哌酸的荧光体系及尿和血清中吡哌酸含量的测定
刘春;赵慧春;金林培
【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年(卷),期】1999(19)3
【摘要】本文报道了Tb-吡哌酸生成络合物后,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分子内能量传递使Tb产生特征荧光,其荧光强度与吡哌酸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的分析吡哌酸的方法。

此方法具有背景干扰小,选择性高和体系中铽的荧光寿命长等特点。

尤其适用于血清、尿样等体液分析,回收率在94.6%~102%。

该方法检出限为3.6ng/mL。

其线性范围是5.0×10-8~4.0×10-6mol/L。

【总页数】3页(P447-449)
【关键词】荧光光度法;铽;测定;吡哌酸;血清;尿
【作者】刘春;赵慧春;金林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9;R446.122
【相关文献】
1.电化学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尿中砷的含量 [J], 杨清华;戴志英;陈锋
2.多沙唑嗪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血清中多沙唑嗪含量的荧光测定法研究 [J], 江崇球;王敬政;王洪鉴;贺笑春
3.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血清中的犬尿氨酸和犬尿喹啉酸 [J], 肖乐东;唐爱国;莫喜明;罗昔波;皮兰敢
4.原子荧光法测定尿中汞含量两种标本前处理方法比较 [J], 张贝基;张斯恩
5.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尿中汞含量 [J], 覃利梅;王英杰;苏旭;陈福明;杨洁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吡哌酸及其制剂的含量

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吡哌酸及其制剂的含量

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吡哌酸及其制剂的含量
张允明
【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吡哌酸(Piperamic Acid PPA)别名比卜酸。

其分子式
为:C_(14)H_(17)N_5O_3·3H_2O;分子量357.37;化学名称;8一乙基—4,7—二氢—5—氧—2(1—哌嗪)—吡啶—[2,3—d)骈嘧啶—6—羧酸。

其含量测定方法山东省药品标准有收载。

原料药采用非水滴定法,而片剂采用制备对照溶液、分光光度法,该法操作繁琐,实验条件要求严格。

本文介绍用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PPA及其制剂含量,操作简单、终点直观。

【总页数】1页(P12)
【作者】张允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2
【相关文献】
1.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吡哌酸 [J], 李彦威;宣春生
2.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盐酸利多卡因及其制剂的含量 [J], 郭秀英;宫连珍;胡国荣;柳翠英;李成果
3.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盐酸异丙嗪及其制剂的含量 [J], 柳翠英;崔志俊;宫连珍;郭秀英;刘文彬
4.示波极谱中和滴定法测定吡哌酸 [J], 李彦威;范爱文
5.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氢溴酸后马托品及制剂的含量 [J], 吕太平;尹光华;张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

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

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黄美霞;胡娟【期刊名称】《海峡药学》【年(卷),期】2008(020)005【摘要】目的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并探讨以此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柱行为,为研究中草药中阿司匹林及其结构类似物的直接提取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以供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方法以阿司匹林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 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封管聚合法制备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MIP对阿司匹林的识别机理.结果与同样化学组成的非模板聚合物相比,阿司匹林分子模板聚合物对阿司匹林有较大的吸附性能.结论封管聚合法制备所得的阿司匹林分子模板聚合物对阿司匹林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作用,这种选择性取决于模板聚合物的立体孔穴中的功能基团与模板分子功能基之间的作用,以及孔穴的立体选择性,显示了分子印迹效果.【总页数】3页(P18-20)【作者】黄美霞;胡娟【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州,350108;中药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1【相关文献】1.苯唑西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特性研究 [J], 郭利辉;田一方;梅晓芸;张新爱;陈冠华2.生物碱分子表面印迹聚合物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分子识别特性 [J], 曹林交;高保娇;胡伟民3.水溶液中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及其分子识别特性研究 [J], 赖家平;曹现峰;何锡文;李园园4.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 [J], 胡小刚;汤又文;黄招发5.阿魏酸分子表面印迹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分子识别特性 [J], 杨青;徐锐;门吉英;高保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胆碱能药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液相色谱行为

抗胆碱能药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液相色谱行为

抗胆碱能药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液相色谱行为郭宇姝;张沂;谢剑炜【期刊名称】《药学服务与研究》【年(卷),期】2007(7)4【摘要】目的:以三种抗胆碱能药物为模板,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考察不同流动相系统中MIP对于待测物的色谱分离行为及识别机理。

方法:以盐酸新托品、盐酸苯环壬酯和盐酸戊乙奎醚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乙腈中合成MIP,研磨后填装液相色谱柱,分别在有机溶剂流动相(乙酸-乙腈)和极性介质流动相(乙酸铵-乙腈)中考察MIP对盐酸新托品、盐酸苯环壬酯和盐酸戊乙奎醚的色谱分离行为。

结果:在有机溶剂流动相中,各MIP对待测物均表现出强吸附;在极性介质流动相中,三种抗胆碱能药物的保留时间为t盐酸苯环壬酯<t盐酸新托品<t盐酸戊乙奎醚,与在C18柱的出峰顺序相反。

结论:MIP的色谱分离行为与待测物和MIP识别位点间的空间结构匹配及氢键作用相关。

【总页数】4页(P249-252)【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胆碱能拮抗剂;色谱法,高压液相【作者】郭宇姝;张沂;谢剑炜【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药剂科;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分析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74【相关文献】1.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牛奶中酰胺醇类药物残留 [J], 吕运开;张婧琦;王晓虎;李攀;刘晓辉2.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1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 [J], 黄原飞;娄晓祎;周哲;汪洋;孔聪;黄冬梅;蔡友琼;于慧娟3.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肉中9种氟喹诺酮药物残留 [J], 杨艳菲;曹旭敏;李雪莲;宋建德;孙晓亮;王淑婷;王晓茵;李琳;赵思俊4.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测定动物肌肉中十种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 [J],5.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提取一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及乳制品中的4种伪蛋白 [J], 单艺;王象欣;陈美君;姜毓君;满朝新;马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Vo.l3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11 2009年11月 CHEM I CAL J OURNAL OF CH I NESE UN I VERSI T I E S 2159~2164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彭 畅,刘维娟,张春涛,张 玲,张智超(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药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摘要 采用片段印迹技术,合成了一系列对7种三唑类农药(三唑酮、烯唑醇、多效唑、烯效唑、戊唑醇、三唑醇和双苯三唑醇)具有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振荡平衡吸附实验表明,以邻硝基苯酚为模板的聚合物(M1)对上述7种农药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根据分析物结构对片段印迹聚合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提出了片段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三唑类化合物的分子片段末端苯环进入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孔穴中,同时其羟基与聚合物孔穴外的功能单体4 乙烯基吡啶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二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其中分析物末端苯环和聚合物孔穴的匹配是影响片段聚合物识别能力的主要因素.将基质固相分散(M SPD)与以M1为吸附剂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 ISPE)联用,用于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在3种添加水平下,各分析物的回收率均为75%~102%,相对标准偏差为3%~9%(n=5),方法检出限(信噪比等于3)0 9~15 g/kg.表明该分析方法结合了M SPD的快速提取和M ISPE的高选择性的特点.关键词 片段印迹;三唑类农药;识别机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中图分类号 O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 0790(2009)11 2159 06三唑酮、烯唑醇、多效唑、烯效唑、戊唑醇、三唑醇和双苯三唑醇是一类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结构见图1).研究一种简单快速、高选择性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上述农药残留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第一个目标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替代模板,合成对上述7种三唑类农药分子具有识别能力的片段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 I P)常存在模板泄漏问题,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用替代模板可解决这一问题,原因在于后续的色谱分析可将泄漏的模板分子与目标化合物分开[1].替代模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目标分子的结构类似物[2~4];另一种是目标分子的某一片段.以目标分子的片段为模板合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称为片段印迹技术[5~10].上述7种三唑类农药分子均具有一个取代苯环,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片段印迹技术,选择一系列苯的衍生物作为替代模板合成聚合物,并研究其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其中以邻硝基苯酚为替代模板的片段印迹聚合物(M1)对上述7种农药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F i g.1 Stru ctures of triazoles收稿日期:2009 04 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375018)资助.联系人简介:张智超,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痕量有机分析研究.E m ai:l zcz hang@nanka.i 张 玲,女,实验师,主要从事农药残留研究.E m ai:l z h angli ng@nanka.i 216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 o.l30本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建立基质固相分散(M SPD)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 I SPE)联用用于三唑类农药多残留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M SPD将提取与净化一步完成,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具有操作简单和分析时间短等优点[11,12],但由于所用的分散剂不具有选择性,因而在色谱分析前M SPD提取液往往还需进一步净化[13,14];M ISPE具有高选择性和净化能力强等特点.二者的联用可将M SPD的快速提取和M I SPE的高选择性的特点结合起来[13].本文研究将MSPD与以M1为吸附剂的M I SPE联用,用于提取土壤中的三唑类农药,回收率高,净化效果明显.1 实验部分1.1 试 剂4 乙烯基吡啶(4 VP)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分析纯,A lfa A esar公司),使用前经减压蒸馏以除去阻聚剂;偶氮二异丁腈(A I B N)(化学纯,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前经甲醇重结晶;三唑酮(T riadi m efon)、烯唑醇(D iniconazole)、多效唑(Paclobutrazo l)、烯效唑(U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三唑醇(Triad i m eno l)和双苯三唑醇(B itertano l)(纯度均大于95%,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前经甲醇重结晶;2,4 二甲基 6 硝基苯酚、3,4 二甲基 2,6 二硝基苯酚和2,4 二硝基苯酚(纯度均大于99%,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室);苯酚、硝基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邻氯苯酚和对氯苯酚(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正己烷、石油醚(60~90 )、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丙酮(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使用前经重蒸处理;甲醇(色谱醇,天津市彪仕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冰醋酸(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无水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和柱层层析硅胶(165~245 m,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在500 下烘烤3h,保存在干燥器中.1.2 气相色谱条件Ag ilent6890N型气相色谱仪,配以微电子捕获检测器和自动进样器.H P 5毛细管柱,30m0 32 mm0 25 m;载气和补充气均为高纯氮气(纯度99 999%),流速分别为1 1和60m L/m i n;分流进样,分流比1!10,进样量1 0 L;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35和310 ;柱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150 ,以10 /m i n的升温速率升至230 ,保持4m i n,再以30 /m in的升温速率升至275 ,保持5m i n.用外标法定量.1.3 聚合物的合成取0 5mmo l模板、2 0mm o l4 VP和1 80mL正己烷置于试管(15c m13mm.i d.)中,混合均匀,在4 下预聚合1h.加入10mm o lED MA和40 0m g A I BN,超声5m i n,在冰水浴中通氮气4m i n,密封试管,于60 恒温水浴中聚合24h.将得到的聚合物碾磨,过筛,收集38~165 m之间的颗粒.用甲醇/醋酸(体积比4!1)混合溶液提取模板至无明显检出.合成各聚合物时所采用的模板列于表1.非印迹聚合物(N I P)的合成除不加模板外,其它步骤均与上述方法相同.T ab le1 T e m plate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 l y m ersPol y m er Te m p l ate Poly m er Te m plateM12 N itrophen ol M74 Ch l oroph enolM22,4 D i m et hy l 6 n itropheno l M83 N itrophenolM33,4 D i m et hy l 2,6 d i n itropheno l M94 N itrophenolM42,4 D i n itropheno l M10Ph enolM5N itroben z en e M11Tol uen eM62 Ch lorophenol M12T ri adi m efon1.4 振荡平衡吸附评价称取20 0m g聚合物,加入2 00m L三唑酮等7种三唑类农药的正己烷混合标准溶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0 0200mm o l/L),振荡5h,静置过夜,取上清液,用气相色谱(GC)检测.每个吸附实验重复3次.将初始溶液中目标组分的量减去结合后溶液中该组分的量即可得出各化合物在聚合物上的吸附量.吸附量与初始溶液中目标组分的量的比值即为吸附率,它可表征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的大小.印迹聚合物与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率差别越大,表明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效果越明显.1.5 M S PD 与M ISPE 联用称取20 0g 空白土壤置于研钵中,加入1 00mL 上述7种农药的丙酮混合标准溶液,再加入丙酮(约20mL)使土壤浸没在其中,搅拌后置于通风橱中,过夜,至溶剂挥发干.加入16 0g 硅胶和8 0mL 水,研磨均匀.在层析柱下端放小块脱脂棉,依次填入5 0g 无水硫酸钠和上述研磨混合物,加盖滤纸,敲实.用30 0m L 乙酸乙酯加压淋洗层析柱.收集洗脱液,旋蒸浓缩至近干后再用氮气吹干,用5 0mL 石油醚超声溶解,待M ISPE 净化.M ISPE 柱(500m g M 1)上样前依次用甲醇/醋酸(体积比4!1)、丙酮、石油醚各5 0mL 条件化.将上述M SPD 提取液上样,用20 0m L 石油醚/二氯甲烷(体积比50!1)淋洗.用8 0mL 乙酸乙酯洗脱,收集洗脱液,用氮气吹干,加入1 00mL 正己烷超声溶解,待GC 检测.2 结果与讨论2.1 聚合物的识别机理一系列苯的衍生物作为替代模板合成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率实验结果(如表2)表明,所有片段印迹聚合物(M 1~M 11)均对各分析物具有一定的吸附识别能力,其中以邻硝基苯酚为模板的聚合物(M 1)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附性能.Tab le 2 Ad sorption capac ity ofM I P s and N I P to tr i azo l es *Pol y m er Adsorpti on capaci ty(%)T ri ad i m ef onDinicon azol ePaclobutrazolUn i conazoleTebucon azoleTri adi m en olB itertanol M 160747581848689M 254686977818385M 348606372767982M 441475261647071M 534353648575862M 628303245545660M 720222332434349M 822182835335040M 918142327294335M 1017142327294335M 118 08 01417182825M 1231243541445748NIP 5 06 06 07 08 0109 0*Rel ati ve standard devi ati ons w ere all bet w een 1%and 5%(n =3).为了研究片段印迹聚合物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合成了以目标分子三唑酮为模板的聚合物(M 12).由表2可知,各分析物在M 12上的吸附率顺序为:三唑醇>双苯三唑醇>戊唑醇>烯效唑>多效唑>三唑酮>烯唑醇.三唑醇与三唑酮结构最相似,且含有的羟基可与功能单体4 VP 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故其在M 12上的吸附率最大.烯唑醇虽也含有羟基,但其结构与三唑酮相差较大,与M 12中的孔穴不匹配,故其吸附率最低.这与通常的M I P 的识别机理一致,即M I P 之所以能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是因为其具有大小、形状和官能团位置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孔穴[15].片段印迹聚合物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与M 12的不同.以片段印迹聚合物M 1为例,各分析物在M 1上的吸附率顺序为:双苯三唑醇>三唑醇>戊唑醇>烯效唑>多效唑∀烯唑醇>三唑酮.首先,考察三唑类化合物末端的苯环对M 1选择性吸附的影响.双苯三唑醇末端的苯环上无取代基,空间位阻最小,最容易进入孔穴,其吸附率最大;戊唑醇、三唑醇和烯效唑末端的苯环上均有一个氯原子取代基,故三者吸附率比双苯三唑醇低,但烯效唑末端的苯环与双键相连,形成一共轭体系,不易转动,空间位阻增大,其吸附率又比前两者略低;多效唑与烯唑醇吸附率相似,均比前四者低,主要是因为多效唑与烯唑醇末端的苯环上含有2个氯原子取代基,空间位阻较单个氯原子取代大.另外,考察三唑类化合物中羟基对M 1选择性吸附的影响.三唑酮末端的苯环上只有一个氯原子取代基,也容2161N o .11彭 畅等: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易进入M 1的孔穴,但由于三唑酮不含羟基,与功能单体4 VP 不能形成氢键,故其吸附率最低.根据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推测M 1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机理如图2所示.目标分子的片段,即末端苯环进入M 1的孔穴中,同时目标分子上处于孔穴外的羟基与孔穴外的功能单体4 VP 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二者协同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2)还显示,三唑酮虽不含羟基,不能和孔穴外的功能单体4 VP 上的氮原子形成氢键,但它在各片段印迹聚合物上的吸附率(60%)仍比在非印迹聚合物(N I P)上的吸附率(5%)大很多,这表明分析物末端的苯环与聚合物孔穴的匹配程度是影响片段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选择性识别的主要因素.F ig .2 Con cep t of th e recogn ition mechan is m of the frag m en t i m pr i n ted poly mer for triazoles上述机理能很好地解释不同替代模板合成的片段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的吸附能力不同的现象.各替代模板的形状、大小是不一样的,故其印迹合成的聚合物中孔穴的形状、大小也不一样.这些孔穴与分析物末端的苯环的匹配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片段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表现出不同的吸附效果.有趣的是,一些片段印迹聚合物(M 1,M 2,M 3,M 4)对三唑类化合物的识别能力明显比以三唑酮为模板的聚合物(M 12)强(表2).由此可见,根据同类农药分子通常具有相同特征的结构片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片段模板,合成片段印迹聚合物,该印迹聚合物可能具有识别这一类农药的能力.2.2 M ISPE 条件的优化2.2.1 上样条件的优化 将5 00mL 正己烷和石油醚(60~90 )的标准溶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5 00 g /mL)分别上样后,用8 0m L 乙酸乙酯洗脱.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上样条件下,洗脱液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均#98%,说明两种上样过程中分析物在M 1柱上均很好地保留.考虑到石油醚比正己烷便宜,确定上样溶剂为5 0mL 石油醚,而且在整个M I SPE 过程中,均选用石油醚代替正己烷.2.2.2 淋洗条件的优化 M I P 在致孔剂中具有最佳的选择吸附性能力[16].因此,首先尝试以石油醚为淋洗溶剂.由于石油醚极性太弱,因此还尝试了石油醚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将5 00mL 标准溶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5 00 g /mL,石油醚作溶剂)上样后,用50 0mL 石油醚或20 0mL 石油醚/二氯甲烷(体积比50!1)淋洗,用8 0mL 乙酸乙酯洗脱.洗脱液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示于图3.经过上述两种淋洗溶剂淋洗,各分析物在N I P 上仅剩下6 7%~30%,而在M 1上保留了76%~97%.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淋洗条件均能破坏分析物与N I P 的非特异性吸附,而不影响分析物与M 1的特异性吸附.但如果用50 0mL 石油醚淋洗,溶剂用量太大,既不环保又不经济,故最终确定20 0mL 石油醚/二氯甲烷(体积比50!1)为淋洗溶剂.F ig .3 Recoveries for triazoles in th e e l u tion fraction s ,after th e perco l ation of a standard solution con tai n ing25 0 g of each co mpound in 5 00mL of petroleum eth er through M 1and NIP col um nsW as h ing step :(A)50 0mL of petroleu m ether ;(B )20 0mL of a petrol eum ether d ichloro m et han e(50!1,vol um e rati o)m i xture .E luti on s t ep:8 0mL of et hyl acetate .a .T ri ad i m efon ;b .di n iconazol e ;c .paclobutrazo;ld .un i conazole ;e .tebuconazole ;.f triad i m eno;lg .b itertano.l2.2.3 洗脱条件的优化 将与石油醚互溶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作为洗脱溶剂.取5 00mL 标准溶216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 o.l 30液(各分析物浓度均为5 00 g /mL,石油醚作溶剂)上样,用8 0mL 二氯甲烷或乙酸乙酯洗脱,实验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洗脱液中戊唑醇、三唑醇和双苯醇的回收率均<90%,而乙酸乙酯洗脱液中各分析物回收率均#98%,故选择8 0mL 乙酸乙酯作为洗脱溶剂.2.3 方法评价将M SPD 提取物用正己烷定容至1 00mL 后直接用GC 测定,结果表明,在各分析物出峰位置均存在严重的杂质干扰[典型色谱图见图4(A )和(B )].3种添加水平下土壤样品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为102%~172%(表3).由此可见,仅M SPD 一步前处理不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对准确度的要求,需将M SPD 提取物做进一步的净化.采用以片段印迹聚合物M 1为吸附剂的M ISPE 净化M SPD 提取物后,进行GC 分析时各分析物出峰位置处无明显的杂质干扰[典型色谱图见图4(C )和(D )],3种添加水平下土壤样品中各分析物的回收率为75%~102%(表3).对于低添加水平(0 01~0 06m g /kg)的土壤样品,M SPD 提取物中的杂质对各分析物的色谱检测干扰尤为严重,各分析物的回收率高达121%~172%;但经M I SPE 进一步净化后,影响各分析物色谱检测的杂质干扰均被去除,各分析物的回收率为92%~102%.上述实验结果表明,M ISPE 既有效地去除了M SPD 提取物中影响随后色谱分析的杂质干扰,又选择性地萃取了目标分子.Tab l e 3 Recoveries of M SPD extracts w ithou t and w ith add itional c leanup by M ISPE fro m soilsa mp les spiked at d ifferen t levels *Triazol e Recoveri es(%)[s p i k i ng level/(mg ∃kg -1)]M SPD M SPD M I SPE M SPD M SPD M ISPE M SP D M SPD M ISPE Triad i m ef on 132(0 01)92(0 01)110(0 1)85(0 1)102(0 5)75(0 5)D i n i conazole 125(0 01)95(0 01)109(0 1)90(0 1)102(0 5)81(0 5)Pacl obu traz ol172(0 05)96(0 05)147(0 1)88(0 1)129(0 5)80(0 5)Un i conazole 153(0 02)102(0 02)131(0 1)97(0 1)108(0 5)90(0 5)Tebu conaz ole 134(0 06)98(0 06)127(0 1)98(0 1)110(0 5)95(0 5)Triad i m enol 164(0 05)102(0 05)143(0 1)97(0 1)110(0 5)90(0 5)B itertanol 121(0 05)98(0 05)109(0 1)97(0 1)102(0 5)94(0 5)*Rel ati ve standard devi ati ons w ere all bet w een 3%and 9%(n =5).F i g .4 GC chro matogra m s of M SPD extract fro m the blank soil sa mp le(A),M SPD extract fro m the s p ikedsoil sa mp le(B),M SPD M ISPE extract fro m the b l ank soil sa mp le(C)and M SPD M ISPE extract fro m the s p iked soil sa mp le(D )Sp i k i ng leve:l 1.tri ad i m ef on 10 g /kg ; 2.tri ad i m enol 50 g /kg ; 3.paclobutrazol 50 g/kg ;4.un i con azole 20 g /kg ;5.dinicon azol e 10 g /kg ; 6.t ebu conaz o l e 60 g/kg ;7.b i tertanol 50 g /kg .根据6个空白样品的基线噪音值求其平均值,按信噪比S /N =3所建立的方法对各三唑类农药的检测限分别为:三唑酮1 0 g /kg ;三唑醇8 0 g /kg ;多效唑10 g /kg ;烯效唑2 0 g /kg ;烯唑醇0 90 g /kg ;戊唑醇20 g /kg ;双苯三唑醇15 g /kg .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结合了M SPD 的快速提取和M ISPE 的高选择性净化的特点,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而且溶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快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163N o .11彭 畅等:识别三唑类农药的片段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216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 o.l30参 考 文 献[1] And rsson L.I.,Paprica A.,Arvi dsson T..Ch ro m atograph i a[J],1997,46:57%62[2] Theodori d is G.,Kan tifes A.,M anesiotis P.,et a l..J.Chro m atogr.A[J],2003,987:103%109[3] J odlbauer J.,M a i ern M.,Lindn erW..J.Chro m atogr.A[J],2002,945:45%63[4] WANG Ji n Cheng(王金成),XU Q i ng(徐青),X UE Xing Ya(薛兴亚),et al..Che m.J.Ch i nes e Un ivers i ti 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6,27(7):1227%1231[5] H os oya K.,Yos h izako K.,Sas ak iH.,e t al..J.C hro m atogr.A[J],1998,828:91%94[6] Kubo T.,H os oya K.,W atabe Y.,et a l..J.Chro m atogr.A[J],2003,987:389%394[7] Kubo T.,H os oya K.,W atabe Y.,et a l..J.Chro m atogr.A[J],2004,1029:37%41[8] Kubo T.,H os oya K.,W atabe Y.,et a l..J.S ep.S c.i[J],2004,27:316%324[9] Kubo T.,No m ach iM.,Ne m oto K.,e t al..An a.l Ch i m.Acta[J],2006,577:1%7[10] M oha m ed R.,M ottier P.,T regu i er L.,et al..J.Agri c.Food C he m.[J],2008,56:3500%3508[11] K ri s t en s on E.M.,Ra m os L.,Bri nkm an U.A.Th..Trends Ana.l Ch e m.[J],2006,25:96%111[12] G arc a L pez M.,Canosa P.,Rodr guez I..Ana.l B i oana.l Ch e m.[J],2008,391:963%974[13] C rescenzi C.,Bayoudh S.,C or m ack P.A.G.,e t al..Ana.l Ch e m.[J],2001,73:2171%2177[14] Y an H.,Q i ao F.,Ro w H.R..Ana.l Che m.[J],2007,79:8242%8248[15] Caro E.,M ar R.M.,Cr m ack P.A.G.,et al..J.Ch ro m at ogr.A[J],2003,995:233%238[16] Lanza F.,Sellergren B..Ana.l Che m.[J],1999,71:2092%2096Preparati on of a Frag m ent I mpri nted Pol y m er for Recogniti on ofT ri azole Pestici d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oli d phase ExtractionPENG Chang,LI U W e i Juan,ZHANG Chun Tao,Z HANG Ling*,Z HANG Zh i Chao*(S t ate K ey Laboratory of E le m ento O rganic Che m istry,T i anj i n K e y Laboratory of P estici de Science,N ankai Un i vers it y,T i anj i n300071,China)Abst ract A series of frag m ent i m printed po ly m ers fo r se lecti v e recognition o f seven tr i a zole pesticides (triad i m efon,diniconazole,paclobutrazo,l uniconazole,tebuconazo le,triadi m eno l and b itertanol)w ere pre pared through frag m ent i m pri n ti n g techn i q ue,utilizi n g various benzene der i v atives as the alter native te m p late. Results of batch b i n d i n g experi m en ts sho w that t h e fragm ent i m printed po l y m er(M1)w ith2 nitropheno l as the te mp late exh i b it t h e highest recogn iti o n ability for the tiazo les.I n light of the effects of the str uctures o f the triazo les on the adsorption capac ity o f the frag m ent i m pri n ted poly m er,t h e recogniti o n m echanis m is proposed as follo w s:t h e ter m ina l pheny l g r oup of the ti a zoles enters a cav ity in the frag m ent i m pri n ted po ly m er,wh ile t h e tiazo les&hydr oxyl stand i n g outsi d e the cav ity for m s hydrogen bond bet w een w ith the n itrogen ato m o f the f u nctionalm ono m er4 v i n y l p yr i d i n e stand i n g outside the cavity;t h e f o r m er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 n g the recog n iti o n of t h e frag m ent i m pri n ted poly m er.Fina lly,the po l y m er(M1)w as used as the sor bent of so li d phase ex traction.For them o lecularly i m 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 o n(M ISPE)procedure,the loading,w ashing and elution conditi o ns w ere opti m ized.The opti m ized M I SPE procedure w as applied to the clean up of the m 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M SPD)extracts fro m so il sa m ples fo r t h e deter m i n ation of the above m enti o ned tri a zole pestic i d es.The clean up o fM I SPE w as proved.R ecoveries o fM SPD M I SPE extracts fro m so il sa m ples spiked at three leve lsw ere75%%102%,w ith good precision(RSD=3%%9%,n=5).The lo w est li m its o f detec ti o n(the rati o of signal to noise=3)ranged fro m0 9%15 g/kg.Th is study h i g h li g hts the potential o f the nove lm ethod co m b i n ing the si m plicity ofMSPD w ith the h i g h selectivity ofM ISPE fo r ex traction o f trace co m pounds fro m co m plex m atrices.K eywords Frag m en t i m printi n g;Triazo le pestici d e;Recogn ition m echan is m;M o lecularly i m pri n ted solid phase ex traction;M atri x so li d phase d ispersi o n(Ed.:H,J,Z)。

加替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加替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ha d g o o d s e l e c t i v i t y t o he t t a r g e t mo l e c u l a r . Ke ywo r ds mo l e c u l a r i mpr i n t e d s u s p e n s i o n p o l y me iz r a t i o n g a t i lo f x a c i n a d s o r p io t n c a p a c i t
第2 7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化工时刊
C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Ti me s
V o 1 . 2 7, No. 1 J a n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1 5 4 X. 2 0 1 3 . 0 1 . 0 0 3
t w o yp t e s o f b i n d i n g s i t e s o n t h e MI P,a n d t h e a d s o pt r i o n p r o c e s s w a s a mu l t i —mo l e c u l a r l a y e r a d s o r p t i o n .A n d i t a l s o
分 子印迹 技术 ( Mo l e c u l a r I mp i r n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类抗 生素在 进人生 物体后 并不 能被 完全 吸收 , 会 以不 同 的形式排 入环境 , 这些 残 留物会 对人体 以及 生存环
M I T ) 是制备对某一特定的 目 标分子即模板分子具有 特异识别 性 的聚 合 物 的技 术 。分 子 印 迹 聚合 物 因其 较强的稳定性 , 较长的使用 寿命 , 以及其抗恶劣环境 的能力 , 被广泛的用于固相萃取 工 】 、 色谱分离 、 模 拟酶催化、 药物分析检测 J 、 食品安全检测 J 、 化学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在当今的药物研发领域,寻找高效、特异性强的药物筛选方法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分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逐渐展现出其在药物筛选方面的巨大潜力。

分子印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为特定的目标分子“量身定制”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的技术。

它的原理类似于制造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通过在模板分子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形成具有与模板分子形状、大小和功能基团互补的结合位点的聚合物。

当模板分子被去除后,这些结合位点就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与模板分子结构相似的分子。

在药物筛选中,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供高度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与传统的筛选方法相比,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药物分子的识别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有效地排除干扰物质,从而提高筛选的准确性。

其次,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多次使用,并且保持其识别性能不变,这大大降低了筛选的成本和时间。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中目标药物分子的快速分离和富集,为后续的分析检测提供了便利。

在实际的药物筛选应用中,分子印迹技术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方面,通过制备针对特定药物靶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从大量的化合物库中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药物分子。

这不仅提高了筛选的效率,还减少了盲目筛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另外,在药物杂质的检测中,分子印迹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针对杂质分子的印迹聚合物,可以实现对药物中微量杂质的高灵敏检测,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更好地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药物筛选,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相关的技术方法。

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面,优化聚合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等,以提高聚合物的性能。

同时,结合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实现对药物分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此外,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分子印迹过程进行预测和优化,也为提高分子印迹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211215 修回日期:2006203209通讯联系人:杜黎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有机分析及药物分析研究.第23卷第1期Vol.23 No.1分析科学学报J OU RNAL OF ANAL YTICAL SCIENCE 2007年2月Feb.2007文章编号:100626144(2007)0120061204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曹玺珉,杜黎明3,张 敏(山西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山西临汾041004)摘 要: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

运用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性识别能力。

Scatchard 分析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吡哌酸呈现较高的选择识别特性,可作为固相萃取剂,在人血清吡哌酸的分析中对样品进行了有效的提取和净化。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固相萃取中图分类号:O657.32 文献标识码:A分子印迹是制备对印迹分子具有预选性聚合物的技术,其关键是制备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且高度稳定的聚合物。

这类聚合物具有识别性能好、选择性可预定、化学性质稳定、对环境耐受性强和制备相对简单等优点,在色谱分离、抗体仿生、固相提取等领域[1-4]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吡哌酸(Pipemidic Acid ,PIP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喹诺酮类抗菌素,存在刺激肠胃、损坏肾功能等毒副作用。

因此,控制并检测其在人体中的含量,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及最小的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吡哌酸为印迹分子,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吡哌酸有特效选择性吸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 IP )。

通过平衡结合实验对其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吡哌酸有较大的吸附性能和高度的选择性。

将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吸附剂,从人血清中萃取提纯药物吡哌酸,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1 实验部分1.1 主要仪器与试剂UV 222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LS 250B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美国,Perkin Elmer 公司);SHA 2B 型双功能水浴恒温振荡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3K 30型冷冻高速离心机(Sigma 公司)。

吡哌酸,依诺沙星,司帕沙星,羟氨苄西林(中国药品生物药品检定所);α2甲基丙烯酸(MAA ,分析纯)使用前重新蒸馏除去阻聚剂;42乙烯基吡啶(42V P ,Fluka 化学公司);偶氮二异丁腈(A IBN ,化学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 ,化学纯);乙腈为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吡哌酸分子印迹(MIP)聚合物的合成称取0.3574g (1.0mmoL )PIP ,溶于20mL 乙腈和N ,N 2二甲基甲酰胺(DM F )混合溶剂中(8∶2,V /V ),加入0.5165g (6.0mmoL )功能单体MAA ,充分搅拌,再加入0.3154g (3.0mmoL )功能单体42V P ,置于振荡器中室温下振荡6h ,使MAA 、42V P 与PIP 充分作用,然后依次加入5.9466g (30.0mmoL )交联剂EGDMA 和40mg 引发剂A IBN ,转入50mL 安培瓶中,充分混匀,通氮气2min ,抽真空2min ,重复操作3次,在真空下封管,置于60℃恒温水浴中振荡24h ,得到疏松块状聚合物。

将聚合物放入PVC 离心管中,加入8∶2(V /V )的0.02mol/L NaO H/甲醇溶液,超声洗脱5min ,高速离心分离,弃去离心液,反复操作,直至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到离心液中的印迹分子,再用甲醇洗至中性,放入第1期曹玺珉等:吡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第23卷真空干燥器于60℃条件下干燥至恒重。

NM IP的合成除不加PIP外,其余步骤同上。

1.3 平衡结合量的测定准确称取印迹或非印迹聚合物20.0mg,放入10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2.0mL已知浓度的PIP或其它底物的乙腈/DMF(8∶2,V/V)溶液,放入恒温水浴振荡器中室温下振荡16h,然后将此混合液转入高速离心机中离心5min,取适量的离心液,用乙腈稀释至一定体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PIP或其它底物的平衡浓度,根据结合前后溶液中浓度的变化,计算M IP和NM IP对底物的结合量Q,平行测定3次,取平均值。

吸附底物后的M IP和NM IP,按照除去印迹分子的方法洗去底物,干燥后可重复使用。

1.4 MIP对人血清中PIP的固相萃取净化于离心试管中加入1mL空白人血清,一定量的PIP,2mL甲醇,振荡5min,以10000r/min离心5min,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按文献[5]的方法测定上层清液中的PIP含量,计算回收率。

自制固相萃取柱内装250mg M IP,用1∶1(V/V)的水/甲醇溶液活化。

吸取上层清液0.5mL,注入萃取柱,然后依次用1mL乙腈、1mL水各清洗2次,真空抽干。

最后用8∶2(V/V)的NaO H(0.02mol/L) /甲醇溶液洗脱,每次用0.5mL,共洗5次,合并洗脱液。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按文献[5]的方法测定洗脱液中PIP的含量,计算回收率。

2 结果与讨论2.1 PIP与功能单体的作用方式考虑到PIP的溶解度和溶剂的极性,选用体积比为8∶2的乙腈、DM F混合溶液作溶剂。

PIP分子中的氮原子和羧基中的羟基可以与功能单体以氢键或静电作用相结合,形成络合物[6,7]。

由此可推测PIP 与功能单体MAA和42V P的作用方式如图1所示。

Fig.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ep aration of MIP2.2 MIP的结合性质取一组质量相同的MIP和NMIP,测定它们对不同浓度PIP的结合量,绘制结合等温线(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MIP的结合量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而NMIP的结合量却趋于饱和,MIP的结合量显著大于NMIP的结合量。

说明组成相同的两种聚合物的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MIP包含有固定排列的功能基的空间空穴,两种聚合物的吸附量的差值主要来源于这种空穴的选择性吸附。

根据Scatchard方程Q/[PIP]=(Q max-Q)/K d(K d为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Q max为结合位点的最大表观结合量)作图(见图3),由图3可见,Q/[PIP]对Q明显是非线性关系,说明M IP对PIP的结合位点并不是等价的,而图中两条直线所显示的部分各自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证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印迹聚合物含有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由它们的斜率和截距求得亲合力较高和亲合力较低的结合点的离解常数分别为K d1=1.34×10-4mol/L和K d2=1.94×10-3mol/L,其最大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Q max1=29.2μmol/g和Q max2=178.3μmol/g。

两类结合位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聚合前或期间的反应溶液混合物中,MAA和PIP形成络合物或MAA与42V P同时与PIP形成络合物,这两种不同的络合物经第1期分析科学学报第23卷交联剂交联均可进入聚合物母体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结合性质的孔穴。

Fig.2 Binding isotherm of MIP and NMIPQ :amount of PIP bound to 20.0mg MIP or NMIP ;adsorption time :16h ;ambient temperature :t =25℃;V =2.00mL.Fig.3 Scatch ard plot to estim ate the binding na 2ture of MIP2.3 MIP 对底物的选择性采用静态吸附分配系数K D 来表征印迹聚合物对不同底物的选择性。

选用结构相似的依诺沙星、司帕沙星、羟氨苄西林作为底物进行了选择性实验,用平衡结合方法测定了M IP 及NM IP 的结合量,由式K D =c p /c S (c p 表示聚合物结合底物的浓度,c S 表示溶液中底物的平衡浓度)计算所选底物在溶液和聚合物间的结合分配系数K D (表1)。

T able 1 K D of tested substrates on MIP and NMIP under equilibrium binding conditionsSubstratesMIP NMIP Pipemidic Acid55.825.5Enoxacin33.623.1Sparfloxacin35.126.4Amoxicillin 8.28.2Unit :mL/g ;amount of polymer :20.0mg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 he subst rates :2.0mmol/L ;V :2.00mL ;binding time :16h.由表1可见,M IP 对PIP 展现了高的选择识别性能,由于依诺沙星、司帕沙星与PIP 在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M IP 对其的选择性和识别能力明显降低。

羟氨苄西林结构与PIP 相差较大,M IP 对羟氨苄西林没有呈现特异的结合性和选择性。

NM IP 与M IP 的化学组成相同,但它没有形成化学功能基与印迹分子互补的分子识别点,官能团在NM IP 中的分布是任意的,仅靠弱的非选择性吸附结合底物。

2.4 印迹聚合物的固相萃取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独特的高亲和能力和高选择性,可以对样品进行浓缩、提纯,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降低检出限[3,4]。

用所合成的M IP 作为固相吸附剂对人血清中的PIP 进行分离提纯,表2中列出了加入PIP 的人血清预处理后直接测定和用PIP 印迹聚合物固相提取后PIP 的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没有净化的血清样品中的PIP 回收率很低,通过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M ISPE )方法处理,PIP 检测回收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说明M IP 的固相萃取去除了血清中的干扰组分,净化了样品,使样品中的PIP 可以用光谱分析法直接测定,简便、快捷,克服了色谱分析生物样品过程繁杂,成本高,时间长等缺点。

T able 2 R 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of unpurif ied and MISPE 2purif ied extracts of pipemidic acid 2spiked hum an serum Amount spiked(μg/mL )Unpurified MISPE 2purified Mean amount found (μg /mL )Recovery (%)Mean amount found (μg /mL )Recovery (%)21.3869.2 1.8089.953.6873.64.4889.6107.2472.49.1391.33 结论分子印迹聚合物呈现出一定的“记忆”功能,对印迹分子表现出特效的分子识别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