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体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

MIPs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污染物的有效测定 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 作为催化剂降解污染物 基于MIPs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污染物的选择性识别
高选择性
选择性识别、分离、检测和纯化
污染物的有效测定
分子识别能力强
MIPs
稳定性好
作为选择工具应用于多个分析领域: 传感器,固相萃取(SPE)及色谱等等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 MISPE:为复杂样品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预处理方法 已成功从水样中萃取和检测了一系列的化合物
1
问题1 2 问题2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制备局限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应用于水相时, 表现出不同的膨胀效果,从而使其特异性受限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水分子与模板存在竞争,使模板与功能单体 之间的非共价键减弱或被破坏
亲水性 MIPs
表面亲水性显著增强 水相中也具有出色的分子识别能力
非特异性吸附 氢键,疏水作用, 范德华力
特异性吸附
空腔的选择性识别
MIPs作为吸附剂的局限
单一目标污染物 的富集与吸附
实际应用需考虑 成本和效率
制备多功能MIPs 优化MIPs的制备 及提高效率
实验室研究:已有效去除一系列有机污染物
实验室研究
众多复杂性
大规模工业应用
作为催化剂降解污染物
MIPs作为催化剂的优势及应用
利用虚拟模板制备SMIPs
给MIPs带有磁性(MMIPs)
残余模板可与目标分析物分离, 避免干扰痕量分析 SMIPs大大提高吸附脱附效率, 从而大大减小了残余模板的泄露
易于收集与分离
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
吸附优势:成本低,适应能力强,设计/操作简单等 吸附剂:活性炭,氧化铁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MIPs等等 MIPs:高选择性,吸附容量大 针对MIPs作为吸附剂去除有机污染物,已做了很多研究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境污染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复杂的前处理步骤、测定过程繁琐、高成本等问题。
为了解决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的缺陷,分子印迹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离和检测方法,通过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测定目标分子。
在环境监测领域,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可以实现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快速、准确、高效检测。
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水平,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对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探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高度选择性化学分离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原理是通过合成特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使其具有对目标分子的高度亲和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效分离和检测。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多种污染物。
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可以构建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实现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高效检测。
在环境监测中,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能够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现场和实时监测需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再生性,可多次使用,降低了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然后阐述了其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
接着分别讨论了分子印迹技术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通过对这些应用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分子印迹技术在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潜力和前景,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环境污染物监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前景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准确、快速地监测和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和准确识别,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分子印迹技术可以通过合成特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高效识别和富集,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这对于监测低浓度污染物、复杂样品矩阵中的目标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监测成本和提高检测效率,相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具经济和实用性。
这在大规模环境监测中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升环境监测的可持续性和持续性。
研究开发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环境污染监测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水平,也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化学反应在聚合物内部形成与目标分子空间结构和功能上高度匹配的探针分子,从而使聚合物具有高选择性捕获、识别和转换分子的能力的方法。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性及其应用

. Logo
与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相比,
五、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性 MIP是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因此还具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
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
由于聚合物上预留的
现出高度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如
空穴与模板分子完美匹配,
耐高温、高压,能抵抗很强的机械
分子印迹 因此MIP对模板分子表现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 ):是制备空间结构和结合 位点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技术。
. Logo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程
得到世界关注并迅速发展 进一步发展 突破性进展
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 叉的新兴领域之一
1993年
非共价型模板聚合物的合能单物体、的交联合剂和引成方法
一种介于本体聚合和悬浮聚合之发剂按一定比例溶于惰性溶剂中,以
间的聚合方法。反应开始前,单光照或加热的方式引发自由基进行聚
体、引发剂、分散剂、是交把联模剂板等合分,子得和到功的能块单状体聚在合物经粉碎、过筛、
都溶于分散介质中,体溶系剂为中均形相成,洗的脱复等合得物到与所表需面粒径的MIP颗粒。本
分的散聚聚合物合颗粒,但是步骤较 为复杂。
溶胀聚合
. Logo
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步骤
分子印迹聚合物 的合成步骤
即以特定的目
标分子为模板, 一是印迹
选择具有适T当ext
功能基的功能
单体,使二者
之间通过共价
或非共价键作
用形成模板分 子-功能单体复
Text
合物。
在模板分子-功
能单体复合物
中加入交联剂
80年代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实现高选择性分子识别的有效手段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方法,它基于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其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分子识别是在复杂混合物中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分子的过程。
传统上,分子识别主要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补充。
然而,由于目标分子与其他分子相似性较高,一些具有相似结构和性质的分子也会被识别为目标分子,导致识别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印迹技术应运而生。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基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共价或非共价交联,构建出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材料。
这种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分为三步:模板分子的选择与固定、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共聚合、除模获取印迹空位。
首先,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与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单体相结合。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一起聚合,形成聚合物。
最后,通过去模板的方式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留下与目标分子分子结构特异性相匹配的空位。
3.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分子印迹聚合物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复杂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分离,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5.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分子印迹 吸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分子印迹吸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具有特定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的技术。
这些聚合物材料可以通过特定的分子印迹过程来形成具有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
吸附是一种物质从气体或液体中沉降到固体表面的过程。
分子印迹吸附技术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吸附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效吸附和选择性识别。
分子印迹吸附技术在环境净化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环境净化领域,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印迹吸附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提高水质净化效率。
在生物医学领域,分子印迹吸附材料可以用于药物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检测和药物释放控制等方面,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本文将介绍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吸附过程的机制分析,探讨分子印迹吸附在环境净化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并总结分子印迹吸附的重要性。
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分子印迹吸附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愿本文能为读者深入了解分子印迹吸附技术提供帮助。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分子印迹吸附这一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分子模板的选择、功能单体的聚合等过程。
然后对吸附原理进行分析,探讨分子印迹吸附在环境净化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分子印迹吸附在环境净化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最后通过结语来总结全文,强调分子印迹吸附在科研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分子印迹吸附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介绍其在环境净化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分子印迹技术和吸附原理的详细解析,展示该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潜力。
同时,通过对分子印迹吸附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分子印迹聚合物吸头整体柱固相萃取结合GC-MS测定化妆水中的局麻药

分子印迹聚合物吸头整体柱固相萃取结合GC-MS测定化妆
水中的局麻药
赵丹妮;吴贝贝;吐尔洪·买买提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年(卷),期】2022(39)6
【摘要】利用分子印迹吸头整体柱结合便捷、高效固相萃取装置与萃取方法对化妆水中5种局麻药进行探究,并采用GC-MS实现了准确、灵敏的测定.以布比卡因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为选择性吸附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粘结剂,在移液吸头中通过共烧结制备了分子印迹吸头整体柱固相萃取(PT-SPE)装置.当pH=9.00、10%乙腈水为上样溶剂、甲醇为洗脱溶剂时,PT-SPE对化妆水中局麻药的萃取率最高,且处理后样品基质干扰显著降低,谱图变“干净”,5种局麻药LOQs为0.06~0.09 mg·L^(-1),该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化了对化妆水样品的萃取步骤,有效地提高了对化妆水样品测定的灵敏度,实现了对5种局麻药的准确测定.
【总页数】8页(P688-695)
【作者】赵丹妮;吴贝贝;吐尔洪·买买提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化学学院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
【相关文献】
1.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莠去津
2.缩胆囊素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及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研究
3.吗啡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的合成及固相萃取测定血中吗啡的研究
4.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合成及其固相微萃取应用
5.分子印迹整体柱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西地那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展望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展望
1.模板引入: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功能单体形成相互作用,形成模板-功能单体复合物。
2.共聚反应:在模板引入的基础上,添加交联剂和引发剂,进行聚合反应。
功能单体聚合并交联形成一个具有空腔结构的聚合物网络。
3.模板去除:将模板从聚合物网络中去除,得到具有模板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4.目标分子再吸附:将目标分子通过非共价作用重新吸附到分子印迹聚合物空腔中,形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模拟酶或传感器。
1.分子识别: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进行识别和分离,如药物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等。
2.传感器制备:将具有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成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目标分子,如水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等。
3.模拟酶制备: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具有催化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模拟酶的催化反应,如酶的固定化、酶的稳定化等。
4.药物传递: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稳定固定在聚合物中,实现药物的控释和传递。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将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在医学诊断、药物传递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基于分子印迹材料的生物传感器、高通量分离技术等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9, 9(2), 129-135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aephttps:///10.12677/aep.2019.92020Application of MolecularlyImprinted Polymer in WaterYushan Jiang, Linnan Zhang*, Yun JiangSchool of Scienc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UT, Shenyang LiaoningReceived: Mar. 17th, 2019; accepted: Apr. 1st, 2019; published: Apr. 8th, 2019Abstract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is a polymer prepared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which has specific recognition, simple operation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 Firstly, the main preparation method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including in-situ polymerization, blend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were reviewed. Then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in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nents was introduced. Existing defect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re also analyzed.Keywords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 Heavy Metal, Organic Component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体中的应用蒋育杉,张林楠*,蒋赟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收稿日期:2019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8日摘要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以分子印迹技术为基础制备出的一种聚合物,具有特定的专一识别性,操作简单,可连续化操作。
首先对分子印迹聚合物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共混法,表面修饰与电化学聚合法进行了评述,而后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别在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分子印*通讯作者。
蒋育杉等迹聚合物的现有缺陷以及以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膜,重金属,有机组分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制药行业,合成纤维,印染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含有持久性污染物的废水相应增多,它们进入水体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含有持久性难降解污染物废水危害极大,特别是小分子的酚类,卤代有机物,芳香族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和无机类重金属离子。
由于污染物具有毒性,传统的生物处理和化学沉淀方法和工艺往往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的或根本无效。
分子印迹膜(MIM)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基于一种新型膜的分离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对特定的物质可以有针对性的吸附分离,并且可连续化操作。
在生物大分子分离,手性化合物的分离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1],并已在氨基酸衍生物分离,核糖核苷酸分离,药物及手性拆分方面取得初步效果,而将分子印迹膜与分离膜复合,得到的分子印迹复合膜(MICM),更是因为具有特定分子印迹专一识别性,操作简单,可连续化操作而具有广阔前景。
2.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方法2.1. 原位聚合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按一定比例混合。
在两块基板之间整体交联聚合得到具有一定厚度的分子印迹膜。
原位聚合操作简单,但制备的膜较厚,机械性能差且孔隙率低。
管萍等[2]采用原位聚合制备了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M),以红霉素(EM)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为功能单体系统研究了EM与MAA用量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时间等因素对印迹位点及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MAA用量为0.0461 mol,EM用量为0.724 mmol,交联剂EDMA与MAA摩尔比为5:1,引发剂AIBN与(NH4)2S2O8用量各为0.12 g,超声洗脱40 min时,膜中印迹位点数多,对红霉素分子的截留率达到55%以上,水通量达70 L/m2∙h以上。
为保证良好的识别性能,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交联度往往很高,高交联体系导致较大的传质阻力,形成的印迹膜通量都非常低,王小骥等[3]将Fe3SO4纳米粒子包裹入壳聚糖粒内,制备了能够选择性吸附Cd2+的磁性印迹壳聚糖颗粒,能够利用磁性分离的方式,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方便快捷地与水体发生分离,从而实现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移除与回收。
2.2. 共混法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区别于原位聚合法的是共混法是在聚合物材料中引入模板分子的识别位点,无需自由基聚合,然后将混合液刮涂在适当的支撑体上,再浸入凝固浴或惰性气氛中,而后对制得的膜进行洗脱去除模板分子,即得分子印迹膜,该技术也具有拦截其他非模板分子的功能。
Wei Liu等[4]以诺氟沙星(NFX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蒋育杉等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诺氟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且通过共混方法制备了聚砜基质的印迹聚合物膜。
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镜(TEM)光谱分别测定并证实了诺氟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组合方程实验研究了该分子识别膜的组合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分子识别膜对诺氟沙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2.3. 表面修饰表面修饰法即在已有商品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表面修饰,通过光或热引发在膜表面进行接枝共聚,模板分子用量少,印迹位点可及性高,可大大提高分子印迹膜的通量。
吕春晖等[5]采用表面印迹法,以恩诺沙星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直接合成恩诺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吸附平衡结合实验、Scatchard方程分析及吸附动力学实验对恩诺沙星印迹聚合物膜进行性能表征。
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具有很好的印迹效果,对恩诺沙星有较高的特异性吸附,且传质速率快。
2.4. 电化学聚合电化学聚合通常用于制备传感器敏感膜,而膜与传感器的接触面是非常重要的,聚合法等技术制成的膜,厚度较厚,均匀性差,极大地影响了传感器的灵敏度。
采用电化学法制备分子印迹膜能使所得印迹膜与传感器界面较好的结合。
Liu W.等[6]将Au膜用作折射率敏感金属膜,与从光纤芯和用于电聚合(分子印迹聚合物)MIP膜的电极同时照射的光耦合。
制造的探针非常高的灵敏度,合成的MIP薄膜的表面形态和官能团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FTIR)表征,以进一步了解吸附和解吸过程。
鉴于低成本,无标记测试,简单的制备过程和快速响应,该方法可用于监测复杂实际样品中的物质,以便将来进行实验室外测试。
3.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体中的应用3.1. MIP在无机组分分离中的应用垃圾无机物中的重金属类物质会导致严重的健康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并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尤其是镉,铅等长时间接触即使是很低浓度也会导致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
而已经提出的大量消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法、电化学处理、膜过滤,吸附等[7] [8],其中吸附方法由于其高效率,便利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解吸处理就能将吸附剂再生利用而受到广泛关注[9] [10]。
活性炭,树脂等。
然而吸附时间较长,吸附效率低,成本高,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而分子印迹技术因其具有针对特定物质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具有高选择性低成本,耐用性,可重用性,得到广泛的应用。
刘坪鑫等[11]首次以异烟酸为功能单体,以Mo(VI)为印迹模板分子,以氨基化二氧化硅为支撑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Mo(VI)分子印记吸附剂,并采用索氏提取和酸洗的洗脱方法成功的达到了洗脱模板分子的目的,且符合吸附过程规律,首次回用后性能削减不大,对Mo(VI)去除率仍在90%左右,而再生5次后去除率仍保持在85%左右,仅下降约6%,且吸附剂表面形态结构经扫描电镜观察后变化不大,仍保持原有的表面特性,通过配位作用与目标离子相结合,从而形成分子印迹吸附点,达到选择性识别的目的。
Esen C.等[12]通过无表面活性剂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甲基丙烯酰谷氨酸) p(HEMA-MAGA)纳米球,并用于吸附水中的Cd2+离子。
通过无表面活性剂乳液聚合制备纳米球,通过测试实验表明Cd2+离子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并在PH = 4.0达到一个最高值,p(HEMA-MAGA)纳米球可以重复蒋育杉等使用,在连续吸附和洗脱操作中不会损失其初始性质。
铅是电子行业、印刷电路板行业、铅蓄电池等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由于钱的毒性和特性,所以对铅在环境中的标准要求很高。
Girija P.等[13]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Pb(II)离子印迹海藻酸互穿的聚合物网络(IPN),用于去除Pb(II)离子。
在藻酸存在下,用丙烯酰胺合成Pb(II)离子印迹藻酸盐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MBA)交联的聚丙烯酰胺基IPN。
研究了基质对Pb(II)离子的吸附效率和对IPN 上的金属离子如Zn(II),Cu(II)和Cd(II)离子的选择性的影响。
分离过程遵循吸附分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