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4)阅读第 4、5、6 段
5.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作者从哪个角度切入? 明确:“木”字应用在什么场合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1)解读第1段,关注“木叶”现象
具体说,“场合”指时间、空间、背景等。 1.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十分清晰,因此,我们今天就按照自然段来逐段阅读。作者在第 1 段 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 明确:引用。在第 1 段中,作者连续引用了四句古诗文名句来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我们来小结一下,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林庚先生发现诗人 们钟爱“木叶”之后,并没有直奔主题分析“木叶”的艺术特 征,而是关联种种现象,充分展开思维。有矛盾的发现(“树 叶”和“木叶”的概念意义差不多,但是“树叶”在诗歌中却 很少见,至少是没有产生经典好诗。),有同中求异(“木叶” 和“树叶”两者概念意义相同,而审美意味不同),也有异中 求同(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键是“木”),也有猜 想(大概)和否定猜想(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等等,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像 一颗生长在水里的水草,在水中,水草才韵致无穷 。捞出来,它就枯萎干瘪了。诗歌语言符合冰山原 则,其水下的部分更为丰富;词语拖着的文化尾巴 ,弥散着历史气息,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每个 词语都有自己的三生三世。因此,我们感知一个词 语,绝不仅仅是感知这个词语所指示的概念意义, 还要关联它背后的整个文化。“木叶”如此,“柳 ”、“梅”、“月”、“鸿雁”等也是如此。
6.从原文看形象,”“,我木们姑”且称字之为应“用木叶在现象什”,么这场为全合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背景。 明确:从作者引用的诗歌来看,主要是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 的情景。
7.为什么诸多诗人都将它应用在 问 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的情景里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思 念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 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 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 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 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 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篇何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 显得单纯,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 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 、不要把成功想得太遥远,有时候,它离我们很近,只是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与它失之交臂。 13 、不断进取,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努力克服它,战胜它,这是生存的法则。相反,逃避是懦夫的作为,最终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17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9 、有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致最终地丧失。把握眼前,坚持做好每件事,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研读课文:
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 的特征、意味的不同。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说“木叶”》PPT演示课件

《说“木叶”》PPT演示课件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分,今天做教师就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也是多年在工作中一直禀承的信念。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相去无几 树叶
总结
疏朗 空阔

?示
一字千里

绵密 饱满
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 “落叶”不同的意味。
明确: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和学科教学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高效地完成岗位赋予的各项任务,根本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 服从大局。
2006年10月4日在京逝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21张PPT)

现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
爱。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4—6)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 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 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 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 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 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 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 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想一想,本 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 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 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 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 “落花”的意思。
•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 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 《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 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 愁”等等。
•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 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 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 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 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 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说“木叶”》 ppt优秀课件

《说“木叶”》 ppt优秀课件
6强 调 “ 道 ” 和“人 ”之间 不可分 割、相 互联系 的重要 涵义之 一,是 肯定道 所具有 的各种 意义唯 有通过 人自身 的知和 行、认 识世界 和改变 世界的 过程, 才能呈 现出来 。正如 深山中 的花自 开自落 ,并无 美或不 美的问 题,只 有在人 的审美 活动中 ,它的 审美意 义才得 到呈现 。 7.中 国 文 化 家 们所 说的“ 中”, 更多体 现为实 践过程 中处理 、协调 各种关 系的一 种原则 。在天 道的层 面,道 首先表 现为多 样的统 一。从 多样的 统一这 一视域 看,“ 中”就 在于使 统一体 中的各 个方面 彼此协 调。千 差万别 的事物 同处于 一个系 统,如 何恰当 地定位 它们, 使之各 得其所 ,这就 是“中 ”所涉 及的重 要方面 。 8.从 人 的 实 践 活动 看,“ 万物并 育而不 相害” 则涉及 不同的 个体、 团体、 民族、 国家之 间的共 处、交 往问题 ,它以 承认不 同个体 的差异 、不同 社会领 域的分 化为前 提。个 体的差 异、不 同社会 领域的 分化是 一种历 史演化 过程中 无法否 认的事 实,如 何使分 化过程 中形成 的不同 个体、 存在形 态以非 冲突的 方式共 处于世 界之中 ,便成 为“万 物并育 而不相 害”所 指向的 实质问 题.
②“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 以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 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 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木叶” 2、设置疑问: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庚
请同学们为下列词语“速配”
A 春 秋 菊 月 梅
B 萧瑟 高洁 生机勃勃 傲然 惆怅
诗歌中的意象有相对稳定 的意韵
林庚
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既 是诗人,又是 学者。在唐诗 和楚辞的研究 中卓有建树, 提出了著名的 “盛唐气象”。
概念
艺术形象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诗词 王安石《梅花》 陆游《卜算子· 咏梅》
意象蕴含的感情 赞颂高贵圣洁的品质 凄凉、无奈、孤芳自赏的表露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高贵圣洁、豪放乐观、超越时空
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 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 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 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 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 感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 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 百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飘零透些微黄干燥
艺术特征
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树和木的区别

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 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供参考的景物: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 —— 松、竹、梅; 四君子 —— 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 —— 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五 清 —— 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 洁 —— 水、月、松、竹、梅。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意象,搜集诗歌,建 立自己的意象小册子(各组交流,分别选一种 景物)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瑟 凄凉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具有“木头”木料“”木板 “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 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 的形象以外去。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饱满 满树叶子吹动, 浓阴密密层层
疏朗 空阔 飘零 秋风叶落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 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 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 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 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