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 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力 量 。 利 用 门 户 网站 、cfp平 台 ,对 每 一 项 活动 进 行 及 时播 报 , 让 每 一位 师 生都 能和 校 园 一起 互动 。 “成 长 驿 站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中心 、闵行 区教 育 信 息 网、《共 建 吴泾》报 刊 成 为 了 宣传 我 校 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 窗 口。教师 团队的专业水平、精神 面貌都 得 到 了明显 提 升 ,教 师 队伍 专 业 结构 发 生 了明显 的 变化 。入 党 积 极分子张老 师成为市优 秀农村 青年教 师职初项 目学 员、党 员庄 老 师 等 两名 成 为 “闵教 论 坛 之 星 ”、彭老 师 等 五 位 党 员成 为 区 级 骨 干 、“希 望之 星 、孙 老 师 等 5位 成 为 区名 师 工 作 室 或 骨 干教师培 养基地 学员。青年 党员庄老师在 区首届教 育学术 节 中暂 露 头 角 ,脱 颖 而 出。2013学年 至 今 我 校教 师论 文和 课 题 成 果获 奖项 目达 4o余 项 。共 有 28个 大 小课 题 被 批 准 立 项 ,小 课 题研 究做 到 了语 数 英综 合 学 科教 学研 究 全覆 盖 。其 中 《预 学 加 导学 课 堂 教 学 改进 研 一 项被 列 为 区级 重 点 课 题 ,其 结 题 报 告 获 区课 题报 告 评 选优 秀 奖。
弥 坚底 蕴 深厚 ,从 校 园建 筑 风 格 到 校 风 学风 ,都 浸 润 在 “乐和 文 化 的精 神 内 涵 下 。在 社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 观 的 引领 下 , 学校 “乐和 文化 建 设 的价 值 目标 、价 值 取 向 、价 值 准 则 也 有 了更 高 层 次 的要 求 ,如 何 与 时俱 进 ,让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 在 校 园 文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A.教学的职能B.科研的职能• C.服务社会的职能D.引领社会的职能•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 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A.人本主义人性观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C.孟子的性善论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 A.基础广博性B.高等专门性• C.复杂系统性D.职业针对性•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社会阶段实现..•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D.原始社会•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 D.人际关系•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D.通识教育•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A.专业能力B.思想素质C.创新精神• D.广博知识•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结合..• A.专才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通识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 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 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2、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 A.形式结构B.能级结构• C.层次结构D.水平结构•3、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 A.科类结构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D.地区结构•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A.英国B.德国C.美国D.法国•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A.学士、硕士、博士B.硕士、博士• C.协士、学士、硕士、博士D.协士、硕士、博士•6、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高等学校最早的职能是发展知识• B.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逐步完善的• C.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职能• D.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派生职能•1、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正确的认识是:• A.教师中心论B.学生中心论• C.主导-主体论D.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2、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应是:• A.权威与服从B.交流和理解• C.自由和宽容D.民主和平等•3、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主张:• A.学生中心B.教师中心• C.师生都是教学中的主题D.教师主导、学生主体•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级..• A.二B.三C.四D.五•2、高校教师没有权利自行决定的是:• A.编制教学大纲B.选择教学内容• C.修订教学计划D.选择教学方法•3、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处理讲稿与教材关系的原则是• A.若即若离B.多即少离• C.多离少即D.离而不即•4、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问题教学法B.学导式教学法• C.掌握学习法D.发现教学法•5、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 A.教学大纲B.教学计划• C.教育政策D.教育法规•6、教学评价是一种:• A.描述教学事实的活动B.解释教学事实的活动• C.论证教学事实的活动D.对教学事实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7、广义课程是指:•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D.显性和隐性课程的综合•8、高校改革的核心是:• A.后勤改革B.管理体制改革• C.教学改革D.招生就业制度改革•9、教师进行教学起点设计的首要前提是:• A.研究教材B.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 C.熟悉新的教学技术D.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1、把某门学科的理论、思想、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问题的研究中;这种科研选题的方法称为:• A.问题法B.移植法C.追踪法D.交叉法•2、下列不符合高校科研基本原则的是:• A.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B.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 C.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统一D.遵循项目指南与自由选题结合•3、高校科研的实质阶段是:• A.准备阶段B.实施阶段• C.成果结题评审阶段D.推广应用阶段•1、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属于:• A.教学服务B.科研服务C.社区服务D.生活服务•2、“美国都市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 A.为社会的企业界服务B.为社区的政界领导服务• C.为实现社区公正服务D.满足都市社区的各种需要•3、下列不属于高校科研服务范围的是:• A.科技咨询B.科研设备资源共享• C.科技成果推广和转让D.科技开发•1、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 A.大学生B.教授C.校级领导D.各级行政人员•2、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显着特点是:• A.政府干预为主B.高校自主办学• C.高等教育市场化D.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3、英美等国高校的董事会是一种:• 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 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1、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A.大学生B.教授C.校级领导D.各级行政人员2、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显着特点是:A.政府干预为主B.高校自主办学C.高等教育市场化D.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3、英美等国高校的董事会是一种: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立高校从未实施过的领导体制A.董事会制B.校长负责制C.校务委员会制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我国公立高校的通常也是学校的法人代表..A.书记B.校长C.工会主席D.董事长6、我国的校务委员会实质是一种: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7、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和执行权力集中于A.教师B.学生C.行政管理人员D.书记8、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重点是:A.权力集中于地方教育部门B.转变政府职能C.高校自筹资金自主管理D.社会中介机构调控9、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不包括:A.管理组织的松散性B.管理权威的双重性C.管理结构的多样性D.管理主客体的绝对性1、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A.各级各类学校系统B.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系统C.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系统D.各类各层次高校的教学系统2、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包括:A.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B.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C.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D.逐步取消高考制度3、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实施的招生制度是:A.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B.大学自主招生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结合D.不考试;直接从中学招生1、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A.校园精神B.政风C.教风D.学风2、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A.商业环境B.隐性环境C.官僚环境D.文化环境3、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以“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我国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的法律是:A.教育法B.教师法C.高等教育法D.教师资格条例1、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思想不包括高等教育的:A.本质观B.价值观C.学习观D.功能观2、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A.精英化阶段B.大众化阶段C.普及化阶段D.综合化阶段3、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A.高等教育制度的现代化B.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C.人自身的现代化D.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校去行政化高等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观题示例1、高等学校的职能有哪些请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2、你怎样认识高等学校师生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3、请运用高等学校管理特性的相关原理;论述目前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及去行政化的路径..4、试以素质教育理论或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论述高等教育应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5、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6、联系实际;论述“大学必将走近社会的中心”的理由..7、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8、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高校教师的主体工作;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9、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10、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将对高校教师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试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应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2013年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2、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3、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4、是指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课程目标5、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结构..A.形式结构B.能级结构C.培养目标D.课程目标6、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7、19世纪初高等学校出现的新职能是:A.培养人才B.发展科学C.直接服务社会D.引导社会8、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主张:A.学生中心论B.教师中心论C.双主体论D.主导-主体论9、专业是属于范畴的概念..A.科学学B.社会学C.教育学D.哲学10、下列哪一指标常用来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A.专业设置数B.学科水平C.学生人数D.科研成果量11、具有自行修订教学计划权力的是:A.各级各类高校B.所有高校教师C.地区政府部门D.学科负责人1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不包括:A.教学相长B.教学科研互动C.教学的发展性D.教学的政治化1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课堂教学C.检查评定D.课后辅导1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研讨式教学法B.发现教学法C.学导式教学法D.掌握学习法15、的形成是教师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A.教学风格B.教学观念C.教学思想D.教学作风16、把某门学科的理论、思想、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问题的研究中;这种科研选题的方法称为:A.问题法B.移植法C.追踪法D.交叉法17、“专业发展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形成了新型的:A.教师培养模式B.社区服务模式C.企业员工培养模式D.企业领导培养模式18、我国的校务委员会实质上是一种:A.最高决策的权力机构B.学术权力决策机构C.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D.行政权力决策机构19、高等教育现代会首先必须是:A.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B.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C.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D.高校教学内容现代化20、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A.物质文化层B.观念文化层C.制度文化层D.方式文化层二、简答题本大题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简述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思想结合实施的四种培养模式..3、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或表现形式..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请结合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作为一位老师;您怎样顺应这种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改革策略。
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

06
总结与展望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概念界定、特点描述,到后来的多元化探索,以及跨学科交叉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不 断丰富和深入。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
涉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 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收集 和分析,进一步揭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 。
文化建设与治理研究
将更加注重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治理的研究,探索如何 通过有效的文化建设与治理,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 竞争力。
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持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如 何应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如何提高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
中外高校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学科 设置、教学方法和学术评价等方面。中国高校注重基 础理论教学,而国外高校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的培养。此外,中外高校在学科交叉、国际化程度等 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共性分析
尽管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但仍有许多共性 特征。例如,中外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都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此外,中外高校 都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 课外活动和社交机会。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制度与方法
建立健全校园文 化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管 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管 理程序和考核标准等,确保 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把大学建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对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纠正和克服浅层发展,价值缺失,主导价值导向不明、实用主义的倾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加强理想信息教育为导向,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目的就在于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培育合乎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把大学建成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承载着历史、民族、国家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诠释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传播愈加广泛,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与交融的舞台,其建设面临着复杂的环境。
学生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途径研究

学生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途径研究作者:肖杏烟张绪庆王广华杨敏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34期摘要学生党组织与校园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学生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在:导向引领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凝聚唤醒作用、激励示范作用等。
学生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实践途径:坚持核心价值指导体系,把握建设方向;推进理想信念主题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树立先锋旗帜;加强组织结构平台建设,创新实践载体;完善学生党建管理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生党组织校园文化作用实践途径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The Role and Practice Ways of Student Party Organizations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XIAO Xingyan, ZHANG Xuqing, WANG Guanghua, YANG Min(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Abstract Students' Party and campus culture interlinked interactions. The rol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a guide leading role in 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role, the role of cohesion wake incentive role model and so on. Student party organizations to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n practice by following ways: uphold the core values of the guidance system, to grasp the construction of direction; promoting ideals and convictions theme of education,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develop and establish a vanguard banner;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latform, innovative practice carrier; improve student party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Key words student party organization; campus culture; role; practice ways1 学生党组织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1)学生党组织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兴校之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离不开高等教育率先垂范、带头示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其具体路径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四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高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将对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价值方向,也为新时期的高校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要求。
为此,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内在素养,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硬件设施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是高校的外在形象的直观展示,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校园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整体格局、校园建筑、地标景观、活动场地、校园绿化等。
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都可以反映出其中一种价值观,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高校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Jan. ,2021Vol. 40 No. 12021年1月 第40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孟雪静(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功能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观照物化于校园物质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构建之中。
创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须以阐扬优秀 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创新课程教学与制度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胳径,从历史、现实与价值三 重维度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同时,也应避免德育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形式化、缺乏创新驱动的制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创设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立德树人;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1 -0075 - 0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 争。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问题。
2019年3月18 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 秀人才,再一次强调了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基本价值遵循。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功能性文化机构,其 校园文化在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化育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
在助推高校“立德树人” 的建设进程中,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熏陶作用。
作为一种功能性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模式。
与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 知识不同,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渗透于学生的认知体 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党建工作_张卓群

随 着 高 等 教 育 的 快 速 发 展 ,各 种 新 情 况 、新 问
收 稿 日 期 :2014-12-16 基 金 项 目 : 辽 宁 省 高 校 党 建 理 论 研 究 项 目 (gxdj2014_b023)。 作 者 简 介 : 张 卓 群 (1980-),女 ,辽 宁 辽 阳 人 ,沈 阳 大 学 副 教 授 ,博 士 。
二 、主 要 目 标
近 年 来 ,高 校 党 建 工 作 取 得 了 巨 大 进 步 ,但 仍 面临着 新 挑 战,存 在 很 多 问 题。 主 要 体 现 为:国 际 、国 内 环 境 日 益 复 杂 ,我 国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面 利 性 发 展 趋 势 ,对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特 别 是 青 少 年 群 体 产 生 较 大 的 影 响 ,拜 金 主 义 、享 乐 主 义 和 个 人 主 义 等 现 象 滋 生 蔓 延 ;信 息 时 代 的 飞 速 发 展 ,使 高 校 青 年 师 生 更 易 受 到 西 方 腐 朽 思 想 的 冲 击 ,对 其 正 确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的 形 成 造 成 不 良 影 响 ;高 校 内 部 信 仰 危 机 、党 员 意 识 淡 薄 、入 党 动 机 功 利 化 等 现 象 普 遍存在,也给当前 高 校 党 建 工 作 提 出 了 许 多 新 的 问题和新的 挑 战。 针 对 目 前 存 在 的 这 些 问 题,高 校的党建工作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下 ,制 定 明 确 的 目 标 ,运 用 现 代 化 的 管 理 方 式 和 手 段,提高广大党员 干 部 参 与 党 组 织 管 理 的 自 觉 性 和主动性,实现提 升 高 校 党 组 织 凝 聚 力 和 战 斗 力 的根本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价值引领袁广林(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53)①摘要:高校作为承担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文化机构,应建立与其特性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
由于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引导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文化管理;价值引领中图分类号:G 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2)02-0001-04①基金项目: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建”(2007-JKGHAZ-117)。
作者简介:袁广林(1962-),男,河南信阳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2期一、高校文化管理的内涵与价值(一)高校文化管理的内涵高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集体的意志和作风。
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校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则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的共同发展。
高校文化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发展,目前学界虽然还没有给它下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定义,但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康万栋认为,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
[1]樊娟认为,高校文化管理就是学校组织内形成一套被师生员工认可、接受并纳入到自身观念中的价值体系,能使学校内部成员自觉地用这套价值体系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学校组织氛围。
[2]吴剑平等认为,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大学管理中占据了主导甚至核心地位的管理模式就是文化管理。
[3]综合上述观点,高校文化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二是以文化力去影响、引导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发展;三是鉴于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引导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文化管理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文化管理就是基于学校价值观的管理,它是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文化管理的价值与企业管理一样,高校管理也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
高校经验管理是指凭借管理者的经验和权力所进行的管理,其特征是重经验、重传统,运用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和具有强制性的管理方式,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忽视理论预设,缺乏科学性。
高校科学管理是在20世纪初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高校科学管理中,管理者过于依赖于物质的力量,重物轻人,“利益杠杆”、“等价交换”被奉为管理法宝,强调科层结构与规章制度,重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科学工具来达到管理目标,忽视文化因素对师生员工的规制。
诚然,高校管理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也不可忽视管理的科学性,但高校作为文化机构———知识的殿堂,文化才应是其灵魂。
高校人的存在,是1--一种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存在,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主宰和创造一切的绝对权威。
谢林认为,精神是控制自己的东西,它处在自身之外。
精神文化能使师生员工不断更新、超越、创造更高远的意识境界和生存境界。
因此,高校必须有与其特性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当文化管理在企业诞生时,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就将其引入并进行实践。
从组织特性的角度来看,与其说它是适合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如说它是更适合于高校这类文化机构的管理模式。
高校能否通过精神文化引领师生员工的需要,提升人生追求和主体精神,是高校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关键。
从现实来看,科学管理对高校而言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特别是僵化的行政体制、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固化的学科结构、繁琐的管理制度、刚性的约束控制、过度的量化考核,严重压制了高校师生员工蕴含的无限创造力,已经造成了对个性的束缚和对知识创新的阻碍。
因为外在的律令代替不了内心的追求,“硬约束”管得了外在的“形”,管不了内在的“心”。
在主体精神缺失的情况下,学习、工作没有快乐,缺乏动力,成就当然有限。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虽然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有些高校甚至仍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中,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现代高校必须超越“物”的管理,摆脱经验管理的束缚,优化科学管理,寻求与知识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建立与知识生产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把师生员工从只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转向更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关注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教育教学改革过程转化成为他们自身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人生价值得到增值,人生目标得以实现,组织绩效得以提高。
二、价值引领: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一)文化管理的内在规定性与科学管理理论“以任务为中心”、“经济人”理论假设不同,文化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这两个基本理论假设基础上的。
[4]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以精神追求和个人实现为劳动目的,管理文化应彰显出“观念人”的特性。
事实上,人不仅仅是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生物体,还是文化体,是有精神、有思想文化意识的动物,人一旦从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世界获得价值意识,他的一切欲望、目的、动机、追求也就不再展现出纯粹的生物本能,特别是当人获得了某种文化价值心理定势之后,人作为价值主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不是一种生物本能的适应或反应,而变成了自主的、有意识的价值思维、判断、选择的文化行为。
在知识社会,人更突显了他的文化存在方式,因此说,“观念人”的理论假设准确、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等高层次价值需要,是对“经济人”理论假设的历史性超越和升华。
“观念人”假设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观念体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影响和改变这些观念就可以深入、持久地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
那么,文化管理就要重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因素的影响,把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石,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渗入到人们的一切价值活动之中,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选择、创造的导向和依据。
因此,提升高校成员的价值需求,焕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能,将外在的压力变为自觉的崇高追求,就能够实现管理目标。
(二)高校组织特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教职人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传播先进思想、创造先进科学技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
其教育活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这种劳动特点使得他们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强烈,劳动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加关注劳动产品的价值。
在追寻真理、教化心灵的过程中,不仅不断吸取既有世界的价值和意义,还以文化为工具不断创造、发展、丰富和完善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高校是以文化滋养文化的机构,也是用价值创造价值的机构。
因此,高校硬性的、物质性的、数量化的管理方式明显具有不适应性,必须通过文化来引导、凝聚和激励,只有让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人生抱负、价值的实现过程,只有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对一所高校来说,确立文化管理的理念,塑造2--价值观,整合价值观念,确立共同“愿景”,建设精神文化,并将其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用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塑造学校“价值共同体”,激发他们追求完善、完美的卓越意识以及内在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的行为取向,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精神和价值引领,是其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文化管理实现价值引领的进路(一)高校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塑造由于价值观在文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学校价值观塑造的具体模式,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高校除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还应有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系。
由于高校的类型、层次、环境以及传统各不相同,它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也各异,即使同一所高校,不同历史时期其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应该承认学校价值观的多样性,但高校作为一类文化机构,在多样性价值观中还应该有共同的因素,我们可以抽绎出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引领高校发展。
第一,追求真理与卓越。
高校是“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是探寻和传授高深学问的机构,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诚与追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
纵观世界著名大学,无论经历何种社会变革,它们一直都将求是崇真作为办学宗旨,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
高等教育发展史也已经证明,只有胸怀真理并能孜孜以求、视真理为生命的高校,才能够超越当下、超越时限、超越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对高校而言,求真是压倒一切的主流价值观。
具有这种价值观的学者和学生才能养成超然的品性,才能专心致志,也才能由不断创造和超越而达到卓越。
第二,崇尚独立与自由。
高校是学术性组织,追求真知、修正谬误、坚持真理、捍卫理想和正义、传递高深知识是现代高校的使命,它拒绝一切教条的禁锢与束缚,崇尚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研究的理性思考和创造。
学术独立与自由是高校实现其使命的“护身符”,是高校进行任何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
高校自主性缺乏,学术自由精神得不到彰显,就不可能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因此,崇尚独立与自由、维护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是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三,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高校的育人观所决定的。
在专业教育时代,我们片面追求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忽视人文关怀的养成,用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
现今这种教育的负面效应已经凸现———物资丰富却道德失落。
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高校无论如何都应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高价值理想。
第四,促进教职工的人生发展。
高校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教职员工主动性、创造性基础上的。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也是教职员工专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
目前,学校管理工作过于程序化,教师压力大;教师教育工作机械化,缺乏创新;教师工作功利化,对学校的长期目标缺乏热情,幸福感指数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等。
[6]因此,高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正视他们合理的物质需求,在学校取得成就时也让他们享受学校发展所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