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比较投球成绩》教案(2018新教材)
冀教版-学前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18课《投球乐》教案6

《投球乐》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农家小菜的菜名及所用材料,并能大胆地表达。
2、体验分享的快乐,懂得尊重成人的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1、废旧报纸。
2、欢快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1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装饰成瓶子娃娃的透明塑料瓶,以瓶子娃娃的口吻提出伺题:我是瓶子娃娃,我的肚子里装着一颗漂亮的星星,怎样才能拿到它?2引导幼儿自由讨论,请他们说说自己取出星星的方法。
幼儿1:把它倒出来。
幼儿2:把瓶盖打开。
幼儿3:把瓶子摔破。
幼儿4:用剪刀剪开。
幼儿取星星的办法表明他们的思维是多元的,并不局限于打开瓶盖这种常规思维。
所以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也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只要能取出星星就成。
3幼儿分组自由操作,尝试取星星的各种方法。
教师鼓励幼儿选择打开方法不同或打开难度不同的瓶子尝试,看谁得到的星星多。
幼儿1DD在重复中发现规律。
旋转是打开瓶盖最常见的方法,幼儿1就使用了旋转的方法,他很快就打开第一个瓶盖,成功地拿到了星星。
第二次,他想继续使用同样的方法打开瓶盖,结果却碰到了麻烦,这一次,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瓶盖打开DD原来是搞错了旋转的方向。
连续几个瓶子试下来,他终于发现了一个规律DD旋开瓶盖时一般都要用逆时针。
幼儿2DD通过不断试验自主解决问题。
幼儿2拿到的是玻璃小药瓶,上面是橡胶的压入式盖子。
刚开始,她试着去拉盖子,可盖子很紧,拉不下来。
于是,她就将瓶子往地上扔,也许是经验告诉她玻璃会摔碎,可是瓶子小,瓶身厚,扔了几次仍然没有成功。
很快,她又想出一个办法DD指甲抠,结果,指甲也抠不开。
她又叫了个好朋友,想一人拉盖子一人拉瓶身把瓶盖拉出米,可是瓶身太小手握不紧,还是没行成功。
可是,突然她好像顿悟这节课进过两次的园内试教,pos机办理 modernpos3.25从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活动的目标进行了修改,但对活动的把握还不是很有信心,在正式上课时,发现孩子不能给出自己需要的答案,所以有些心慌,环节还是很顺利的下来了。
冀教版体育三至四年级《投掷活动》教学设计1

冀教版体育三至四年级《投掷活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投掷活动》是冀教版体育三至四年级的一篇教材,主要介绍了投掷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本节课通过投掷活动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投掷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力量。
教材内容涵盖了投掷的基本动作、投掷技巧和投掷比赛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三至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投掷动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投掷技巧和投掷比赛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改进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力量和耐力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投掷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提高投掷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练习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投掷的基本动作和投掷技巧。
2.教学难点:投掷时的力量控制和投掷角度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动作示范,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投掷技巧。
2.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反馈法:教师对学生的投掷动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投掷器材(如投掷棒、投掷圈等)、计时器、标志物等。
2.场地:投掷练习场、比赛场地等。
3.音乐:背景音乐(可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投掷的基本动作和投掷技巧,让学生对投掷动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投掷动作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投掷比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教师对比赛进行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2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的道理.教学重点:探究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画有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正方形纸卡和圆形纸卡若干个。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一段小故事,大家想看吗?出示课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一会儿,猪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吧。
猪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吃。
孙悟空一听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二、探究新知: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出示:和比,哪个大?提问: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或手中的工具证明吗?1、自己独立操作试一试。
2、进行小组交流。
3、推荐你们认为好的方法在全班进行演示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整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之,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4、根据你们刚才操作交流的经验,你能判断下列两组数的大小吗?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导入新课。
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学生们可用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圆形进行涂色比较等方法,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鼓励。
若出现不是将同一整体平均分的情况必须给予引导。
2、出示练一练2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师徒四人顺利地通过了这关,国王高兴地说:看来大唐的高僧真是名不虚传!师:告别了天竺国,他们来到了大雷音寺,见到了如来佛祖,你们一路上经过了那么多的困难,真是不容易。
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你知道怎么写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吗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起看看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欢迎查阅!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2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21.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比较带相同分母的分数大小;2.能够正确比较带相同分子的分数大小;3.能够正确比较带不同分子分母的分数大小;4.能够积极合作,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2. 教学重点•带不同分子分母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比较分数的思维方式。
3. 教学难点•判断带不同分子分母的分数大小。
4. 教学内容4.1 带相同分母的分数的比较当两个分数带相同分母时,比较它们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比较它们的分子大小,即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例如:$$ \\frac{2}{5} \\quad 和 \\quad \\frac{3}{5} $$因为分母相同,所以直接比较分子大小,可以得出:$$ \\frac{2}{5} < \\frac{3}{5} $$4.2 带相同分子的分数的比较当两个分数带相同分子时,比较它们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比较它们的分母大小,即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大的分数小。
例如:$$ \\frac{3}{4} \\quad 和 \\quad \\frac{3}{5} $$因为分子相同,所以直接比较分母大小,可以得出:$$ \\frac{3}{4} > \\frac{3}{5} $$4.3 带不同分子分母的分数的比较方法当两个分数带不同分子分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比较大小:1.将两个分数的分母化为相同的分母;2.比较化简后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大小。
例如:$$ \\frac{1}{4} \\quad 和 \\quad \\frac{3}{5} $$可以先将它们化简为相同分母的分数,方法如下:$$ \\frac{1}{4} \\times \\frac{5}{5}=\\frac{5}{20} $$$$ \\frac{3}{5} \\times \\frac{4}{4}=\\frac{12}{20} $$化简后,两个分数的分母都为20,可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分子大小:$$ \\frac{1}{4} < \\frac{12}{20} $$所以,$\\frac{1}{4}$ 小于 $\\frac{3}{5}$。
冀教版数学三下《比较投球成绩》word教案

平均数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1.出示投球记录:第一组第二组姓名投中个数刘杰 9杨立 8孙梅 5王丽 3丁鹏 5姓名投中个数张华 8王云 7李英 6赵明 7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28÷4 =30÷5=7(个) =6(个)7>6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个数 1 3 2 3 2 6 4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四、做一做: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操作。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方法。
交流操作的过程,有意识的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018学年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比较分数大小》教学设计、教案

1 / 8 《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容:冀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 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2. 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点: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
教学方案: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 问题情境1. 让学生拿出老师发的学具卡片,提出“观察上面的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2. 提出“把两组圆剪下分别比较”的要求,学生剪完后,全班进行比较方法和结果的交流。
最好教师简单总结,说明两个圆同样大,也就是说同样的圆。
把课本上的两组圆复制在学具卡片上,并让两组圆大小不一样,一方面便于操作,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同一个圆”做准备。
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比较,体验每组两个圆都是一样大的。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两组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发现发现●第一组一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另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
●第二组一个圆平均分成了6份,另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
●每一组的两个圆一样大。
●两个组的圆都一样。
(后两组情况学生如发现不了,教师启发提问。
)师:每组中的圆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剪下来,分别比一比。
学生剪下后,全班交流比的方法和结果。
二. 操作学习 1. 12和13的比较 (1)提出把平均分成2份,3份的圆中一份涂色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
然后全班交流涂色的结果,并用分数表示。
(2)提出“观察两个同样圆的涂色部分,哪个面积大”的要求,在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基础上讨论并实际操作,正面观察结果。
投掷-冀教版三至四年级教案

投掷-冀教版三至四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投掷的概念和方法;2.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和动作;3.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投掷的概念和方法;2.正确的投掷姿势和动作。
难点1.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概念和方法投掷是指将物体用手、脚或器具等力量作用于物体,使其沿一定的轨迹运动的运动方式。
学生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投掷练习,比如用手将球投掷到指定的区域内。
2. 姿势和动作1.投掷前的准备: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将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腿之间,同时膝盖微曲,身体稍向前倾。
2.投掷时的动作:将球握在掌心,经过前臂、手腕的一系列动作,将球向上投掷出去,同时身体重心稍向前移动。
3.投掷后的姿势:投掷完成后,身体的重心要随之向前移动一步,以保持平衡。
3. 练习和评价1.小组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投掷比赛。
每个小组都要有一名队员进行投球练习,投中后可以得分,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同时进行团队合作评价,评选出最佳团队和最佳队员。
2.个人练习:让学生逐个进行投球练习,老师观察每个学生的姿势和动作是否正确,并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投掷这个运动方式符合小学生天性的好动特点,此次教学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中因为活动设计不够多样化,导致学生的兴趣无法持久,应引入更多新颖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
1.出示投球记录:
第一组第二组
姓名投中个数
刘杰 9
杨立 8
孙梅 5
王丽 3
丁鹏 5
姓名投中个数
张华 8
王云 7
李英 6
赵明 7
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 28÷4 =30÷5
=7(个) =6(个)
7>6
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个数 1 3 2 3 2 6 4
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四、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操作。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方法。
交流操作的过程,有意识的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