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五第二课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检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含答案)

课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里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A.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B.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C.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D.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答案 A2.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B.“三下乡”活动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思想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毛泽东发出的号召。
答案 C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B.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C.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D.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答案 B4.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此做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C.该次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校招生”可知该选项错误。
答案 D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解析首先判断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限,从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数字,再根据所学知识否定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选项。
答案 C6.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解析抓住题干中“强教育”“重科技”等关键信息。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人民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选B 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所以应选B项。
2.电视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过渡时期解析:选A “停课闹革命”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重大破坏。
3.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 D.①③解析:选B 图中主要是展示1960—1997年的高校教育发展的数据,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校急剧减少,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政策的出台,使高校教育得到恢复并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故选B项。
“希望工程”主要是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和援建希望小学。
4.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训练.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
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 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解析:选B。
理解材料“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
3.“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B.职业教育的发展C.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D.基础教育的发展解析:选A。
“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要学科。
4.关于下面“现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图”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双百”方针是a处现象发展的根本保证②“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是b处现象的最大影响③用立法的方式保障教育是c处现象的突出特征④a、c两处教育的发展都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有关⑤对比建国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可得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解析:选C。
①中“双百”方针是科学文化事业的保障。
④中只有c处才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故选C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制度的确立(1)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_____的文化教育。
(2)措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开展扫盲和工农______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____________入学接受教育。
2.教育性质确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__________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教育方针的制定: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规定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概况(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各地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到处进行大串连。
(2)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
(3)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5)招生制度上,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
2.内容(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5 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15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导学号:67700097】A.积极改革各类学制B.开办工农业余学校C.开设工农速成中学D.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解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方针的措施。
【答案】 D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一要求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A.向工农“开门”B.“开门办学”C.“三个面向”D.“科教兴国”【解析】“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与题干中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洞察力”“使命感”一致。
【答案】 C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导学号:67700098】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答案】 D4.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人民版必修3高二历史课后练习卷: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读下表。
此表反映的情况是当时我国(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读表:《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
这表明( )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4.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
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5.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211工程”计划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6.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会上确立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教育方针。
此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教育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以人民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C.培养提高国民民主政治意识D.变旧教育为新型的人民教育7.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C.“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D.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8.下图是一张珍藏了近五十年的《知青离城乘车证》。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B.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4.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
这些举措()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5.如图,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
据此推断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6.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人民版必修3作业:专题五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2

人民版必修3作业:专题五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2[随堂检测]1.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大力倡导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使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热潮。
该热潮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十年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958年5月30日,时任主席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所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姓名张卫红推荐评语要标志。
4.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间,我国初步形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①学前教育②大中小学教育③成人教育④全日制教育⑤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A.①②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①②③④⑤内容都属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范畴。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设英文馆,并随对外交往形势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他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
1953—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
——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材料三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语阿语其他22 2111318126816133591117 31 213——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京师同文馆为什么要首先开设英文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促使我国对外语教育实施重大调整的因素有哪些?(3)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邓小平曾经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3.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热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C.涉及机器、水电等技术领域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4.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5.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
再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6.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D.实施义务教育
7.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
①恢复高考制度②颁布《义务教育法》③开展工农识字教育④实行“科教兴国”
战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二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
材料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一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该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如何?
(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时期?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史实和材料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的?
(4)材料三中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
1.A2.D3.A4.C5.D 6.C7.D8.C
9.(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该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文革”后的两年徘徊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发展的
春天。
(3)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