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三第1单元第1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学案
必修三生长素的发现 导学案

编号NO.030301 武安市第十中学 高三(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 编制:王书恒共4页 第1页 共4页 第2页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够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分析对比法,如比较达尔文、拜尔、詹森、温特的实验,深刻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自主学习 (一)生长素的发现 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图①~④) 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 。
外界环境刺激:单侧光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图1 图2 图3 图4条件:单侧光下 条件:去掉顶尖 条件:锡箔罩上尖端 条件:锡箔罩上尖端下面现象:胚芽鞘_______现象;胚芽鞘______现象;胚芽鞘______现象; 胚芽鞘______现象。
达尔文的推想: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 产生 ,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 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 面比 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归纳: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 。
②某种刺激是产生于胚芽鞘的 。
③胚芽鞘的弯曲部位(某种刺激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2.1910年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 传递给下面一段。
3.1914年 拜尔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在其下面一段分布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 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 造成了胚芽鞘的向 侧弯曲生长。
4.1928年 温特的实验证明 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 物质。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 。
5.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直到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IAA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
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
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推进新课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学案1(中图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课标要求]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知识梳理]向性运动:植物受到 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 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 。
詹森的实验说明生长素是由胚芽鞘 产生。
温特的实验说明胚芽鞘由生长素分布 的一侧向分布 的一侧弯曲。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 。
1.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植物 。
2.可以促进扦插枝条 。
3.促进果实 。
4.防止 。
特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具有 性点 实例 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 [复习指要]1.本节复习要注重对实验的理解分析,从手段措施入手,结合实验现象去揭示原理和规律,并会灵活应用。
2.各种因素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①光照 单侧光照可使生长素在背向侧比向侧分布多,但均匀光照时均匀分布。
若虽为单侧光,而小苗在水平方向匀速旋转,实际各部分受光均匀则不会向光弯曲。
②重力 重力可使生长素在下面含量增多。
③云母片 云母片不透光不透水,可阻断生长素运输,所以胚芽鞘向插云母片这侧弯曲生长。
④琼脂块 切去尖端后,用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侧相当于提供了生长素,因此向对侧弯曲。
[典型解析]弯曲方式1.下图A 、B 、C 、D 、E 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作用 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生长素发现 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解析】云母片不透水,生长素也不能透过。
A胚芽鞘尖端不能接受光刺激,只能直立生长;B尖端接受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会弯向光源生长;C虽接受单侧光刺激,但因尖端被云母片分开,不会出现生长素分布不匀,故直立生长;D尖端被云母片截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部分,下部得不到生长素,而不生长,不弯曲;E尖端右侧被云母片横截了一半,虽然是垂直光,但尖端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只有左侧产生的生长素能向下运输,使左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多,促使胚芽鞘向右弯曲。
【答案】AC2.用如图表示植物生长素浓度与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OH段说明;(2)曲张HB段说明;(3)曲线上C点表示;(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区间;(5)若用燕麦幼苗做向光性实验,并测得幼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根据图示推测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2013中图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章《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互动探究
(1)c和d组能否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 尖端,为什么? (2)a和f的相互对照能说明什么结论? 【提示】 (1)能。因为c和d组对照的单因子 变量是尖端是否接受光照,所以可以证明感 光部位是尖端。 (2)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温特
郭葛
从胚芽鞘尖端分 生长素的本质 离出吲哚乙酸(生 为_________ 吲哚乙酸 长素)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2.胚芽鞘产生向光性的解释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判一判
(1)生长素的发现经过了一系列的实验,才发 现生长素是吲哚乙酸。(√) (2)用今天的认识角度,詹森的实验是科学合 理的。(×) (3)温特的实验,如果排除琼脂的作用才更准 确。(√) (4)植物的向光运动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
从图中可看出,利用c点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除 去单子叶植物农作物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例2
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
)
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A.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根将向下生
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③、④侧生长素浓 度可分别用乙图中c、g点表示 C.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可用乙图f点表示,此 处生长受抑制 D.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①,则②处生长素 浓度会高于10-6mol· L- 1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答案】
(1)防止胚芽、胚根的尖端产生生
长素干扰实验 (2)减少偶然误差,获得精确的实验结果 (3)如图所示:
1.1.1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三

1.1.1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三[目标导读]1分析生长素的运输特点。
2•探究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3•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并分析相关的实例。
[重难点击]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知识•储备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向性运动包括:向光性、向水性、向化性、向重力性;植物的感性运动包括偏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或偏下性、感夜性、感热性、感震性。
2•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1)产生条件:单侧光照射。
(2)感光部位:胚芽鞘顶端。
(3)产生部位:胚芽鞘顶端。
(4)作用部位:顶端下部的生长部位。
(5)作用机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T背光侧生长素多T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亍向光侧生长慢_ )宀向光弯曲生长。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4.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也就是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相应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
课堂导入图为雪松,高度可达十几米,雪松的生长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雪松整体呈现宝塔型,其原因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在哪些部位?如何运输?有哪些生理作用?这些生理作用有什么特性呢?温战追本溯鱒推陈方可知新学习,探究区墓础自学落实应点互动探究探究点一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并不完全一致, 需要进行一定的运输才能发挥生理效应。
1. 生长素的合成和分布(1)生长素主要在分生组织内合成,如茎尖、幼嫩的叶和芽、发育着的种子等。
(2) 生长素大多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尖。
小贴士 植物体不同部位生长素的含量比较,1产生部位v 积累部位,如顶芽v 侧芽,分生区v 伸长区;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部位,如幼根〉老根。
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 1.1.1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_教案设计设计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向性运动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实例:植物幼苗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二、新授(一)生长素的发现实验1:达尔文。
实验设置:无光照与单侧光照实验。
结论:说明植物向光生长。
实验2:实验设置:设计锡箔罩住胚芽鞘的尖端与锡箔罩住尖端下面部分的单侧光照实验。
结论:说明胚芽鞘的尖端对光敏感,背光一侧接受光刺激后,引起下面部分弯曲。
实验3:詹森。
实验设置:设计切去尖端与胚芽鞘切面和尖端之间放一明胶薄片的对照实验。
结论: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一种“影响物”,这种物质在光照时从背光的一侧向下流动,引起背光一侧更快生长。
实验4:拜耳。
实验设置:设计切下尖端,放回胚芽鞘一侧,在无单侧光照时也能弯曲生长。
结论:说明尖端产生一种物质,引起下部弯曲生长。
实验5:温特。
实验设置:设计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到琼脂块上,再将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
结论: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存在一种刺激生长的化学物质。
实验6:郭葛等。
实验设置:用分离出的吲哚乙酸混入琼脂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
结论: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吲哚乙酸。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与运输产生部位:主要是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
分布部位: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促进生长的机理:生长素促使细胞纵向伸长,从而生长得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的生长素教案

植物生长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方法与过程(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缜密的思维逻辑,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法导引1.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2.指导预习,领略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
3.重放或整理“生长素发现过程”,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
建议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总结:“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
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
”让学生整理,理出课文内容是如何体现这个总结所表达的含义的,也可以进一步查找资料,作补充说明。
学法建议1.通过学习尝试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大量作题总结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3.作实验时要怀着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的态度。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光是短波光,植物胚芽鞘中接受这种光刺激的受体是与β-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类似的物质。
受体接受到单侧光刺激后,会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胚芽鞘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
弱酸性的IAA阴离子带负电荷,因而会向背光一侧移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升高。
(二)精品教案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提示: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讲解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方向)2、实例:植物幼苗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化性、向水性。
向光性指在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3、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9世纪末,英国,达尔文实验(实验图①~④)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课本46页“相关信息”)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图1 图2 图3 图4条件:单侧光条件:去掉尖端条件:锡箔罩在尖端条件:锡箔罩在尖端下部现象:现象①;现象②;现象③;现象④。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2、实验①②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达尔文实验实验结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①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③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④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_____ __⑤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 1910年,詹森的实验詹森实验现象:詹森实验结论:。
思考:1)、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怎样?2)、该实验并不完整,你如何完善詹森的设计?3.1914年拜尔的实验思考:1)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2)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造成的。
4. 1928年温特的实验思考分析:A、B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向_______________生长;B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____。
5、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r------------------- 学习目标导航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重难点)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说出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重难点)E ・l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自主认知O1. 产生部位主要是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
2. 分布部位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 运输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所以称为极性运输。
----- O 核也突破o ---------[合作探讨]探讨1:用图中数字符号表示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尝试总结其运输有何规律?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有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
⑴提示:(1)①T ② (2)④T ③ (3)⑥T ⑤规律: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探讨2:分析判断下列图中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方向(用图中数字符号表示),并思考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①T ② (2)③T ④⑤T ⑥ (3)⑦T ⑧妙⑤[归纳总结]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根尖、茎尖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且有单侧光或重力等外界刺激时。
尖端均匀光照或黑暗时不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2)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芽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植物会水平生长。
(3)琼脂等不能感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而云母片、玻璃等则会阻断生长素的运输。
(4)生长素的分布①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②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
----- O题组冲关◊ -----------1 •对胚芽鞘甲做如图所示的处理,形成胚芽鞘乙,光照后它的弯曲情况是( )P L 0 -A Q —光屈甲乙A. Q处向左B. Q处向右C. P处向右D.不弯曲【解析】图中形态学的上端为 P,下端为Q,所以生长素只能由 P向Q运输。
在胚芽鞘乙中,P和Q颠倒,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 D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很少C.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解析】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根尖与成熟的叶片中合成的很少。
生长素的运输是一种极性运输,即单方向运输。
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则含量较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 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自主认知o1.生理作用⑴促进植物生长。
来源-(2)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3)促进果实发育,并防止落花落果。
2.作用特点一一两重性(1)含义: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这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有关。
(2)实例一一顶端优势①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②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生长受到抑制。
(3)解除及应用:去掉顶芽、果树整枝、棉花摘心增产等。
◊核曲突破0[合作探讨]探讨1:分析图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曲线,并探讨以下有关问题:Ltr'a IL1LW ]Q-2浓度岛讥』7(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效果一定不同吗?提示:不一定。
图中 D点、E点对茎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2)在生长素浓度为10_6mol/L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对根是抑制作用,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作用。
这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
(3)图中的A'、B'、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提示: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探讨2:结合图示解释植物的根为何具有向地性?此特点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茎的背地生长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呢?提示:(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茎:对生长素相对不敏感,B处生长素浓度大于 A处生长素浓度,所以 B侧促进作用大于A侧,没有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归纳总结]1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1)(如图)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2)曲线中的0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3)曲线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4)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为g o(5)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即大于C点的生长素浓度(i)时,将会使生长受抑制。
2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图中A、B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利用c点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
如在麦田间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杀灭麦田杂草荠菜、麦蒿等。
◊题组冲关06.1. 下列四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C D【解析】 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根、茎的促进作用均增强。
超过最 适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对根、茎的生长的促进作用均下降,达到一定值后开始抑制 生长,并且根的最适浓度和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均低于茎。
【答案】 C 2.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
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 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 a 和 bB. b 和 aC. b 和 cD. c 和 b【解析】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结合图示信息可判断b 、c 分别为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
【答案】 C3. 要得到番茄的无子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在该花的子房上,处理该花 的时期和条件是()A. 花蕾期,不去雄蕊 B 花蕾期,去掉雄蕊C.开花后,不去雄蕊D.开花后,去掉雄蕊【解析】 要得到无子番茄,阻止番茄受粉、受精是关键。
在用生长素处理时,从题意看,开花后,则明显暗示已完成受精作用,当然就不可能无种子,所以 C 、D 项可排除。
花 蕾期,若不除去雄蕊,则可能在开花期由于自花传粉、受精而产生种子,仍然得不到无子果 实。
故要获取无子果实,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应选择在花蕾期,并且去掉雄蕊。
对芽生长的效应促进 9抑制促进生担抑制生绘A促进临长抑制牛长【答案】 B4•将燕麦胚芽鞘尖端置于琼脂块上并单侧光照射(A、B琼脂块间以玻璃片隔开)一段时间。
将A、B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①遮光;②匀速旋转;③单侧光照。
其生长情况依次为()A.向B侧弯曲、直立生长、向A侧弯曲B.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C.向A侧弯曲、向A侧弯曲、向A侧弯曲D.向A侧弯曲、直立生长、向B侧弯曲【解析】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使生长素横向运输,更多分布到背光一侧。
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向下运输多于向光一侧的向下运输。
由于胚芽鞘基部琼脂块被玻璃片阻断,生长素在琼脂块中的分布B多于A。
把带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由于琼脂块不能感光,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B长得比A长。
【答案】 C5•如图所示,用同位素 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
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14中A端为形态学上端,乙图中B端为形态学上端,故处理甲图中 A端能在B端探测到 C的存在,反之不能;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不能。
【答案】 DA.处理甲图中的B.处理甲图中的C.处理乙图中的D.处理乙图中的A端,不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 C的存在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解析】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甲图①甲乙6.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一句中,“高浓度”与“低浓度”分别指()A. 大于A 的浓度、小于 A 的浓度B. 大于C 的浓度、小于 C 的浓度C. 大于B 的浓度、小于B 的浓度D. 大于A 的浓度、小于C 的浓度【解析】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含义主要是“高浓度抑制生长, 低浓度促进生长”,但“高”与“低”的区分标准, 对于不同植物器官是不同的。
曲线中的C 点是生长素既不促进 生长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低于该浓度就是“低浓度”,高于该浓度就是“高浓度”。
【答案】 B7•选取相同的剪去顶芽的葡萄插条进行实验,甲、乙、丙、丁组处理方式及结果如图 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甲组:无侧芽,扦插后几乎不产生不定根 乙组:有一个侧芽,扦插后产生少量不定根 丙组:有三个侧芽,扦插后产生较多不定根丁组:无侧芽,用吲哚乙酸处理下部切口,扦插后产生少量不定根A 由甲组和乙组可知,侧芽合成的吲哚乙酸能促进插条产生不定根 B. 由乙组和丙组推知,该种葡萄插条,保留三个侧芽时产生不定根最多C. 由丙组和丁组可知,葡萄插条侧芽合成的促进生根的物质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D.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扦插中,侧芽发挥的作用与外源吲哚乙酸作用相同或相似 【解析】 甲组与乙组比较可知,侧芽能够促进插条产生不定根,但不能确定侧芽产生的物质是什么;乙组与丙组比较可知,保留三个侧芽比保留一个侧芽产生不定根的数量多, 但不能说明保留三个侧芽时产生的不定根最多; 丙组和丁组比较不能说明葡萄插条侧芽合成 的促进生根的物质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通过题图四组实验可知, 侧芽与外源吲哚乙酸处理均可以促进葡萄插条生根。
【答案】 D& (2016 •四川高考)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萬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A. 甲、乙和丙对萬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B. 在0〜20 ppm 范围内,甲对萬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C. 乙的浓度大于20 ppm 后,对萬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 据图推测,用30 ppm 的甲处理萬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与根长相对值100相比,甲、乙和丙对萬苣幼根生长的影响_ 6均具有两重性,A 选项正确;0〜20 ppm (10「)范围内,甲曲线的根长相对值始终大于丙,因 此甲对萬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B 选项正确;乙的浓度为20 ppm 时,根长相对值为100, 此时乙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乙的浓度大于20 ppm 后,根长相对值小于 100,即对萬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C 选项正确;植物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芽,用 30 ppm 的甲处理萬苣根时根长相对值大于100,因此仍然促进根的生长,只是促进作用减弱,用其处理幼芽时也会促进生长, D 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