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7 . 情境导入 .1 2 教师展示一株幼苗 , 并提问 : 植株弯 曲是什么引
起 的?
师: 在单侧光 的照射下 , 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 的现象叫做 向光性。很多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 但是 达尔文不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 并且用一种 叫金丝雀 藕草的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来设计实验 , 探究植物 出
6 课前 准备 ,
命活动的调节” 之后来讲 , 与前面所学内容形成鲜 明 对 比, 能反映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差异 , 有利 于本节乃至章内容的学习。 本节主要是通过达尔文和
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 , 讲述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因 此, 教师应以科学发现中折射 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
学 习 温 特 实 验 .分 析 其实 验 的巧妙 和 不 一 足 。 一 步 落 实 情感 进
本节课 采用 了实物呈现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 段,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
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 , 所以教师要注意设计 不同梯度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3 教 学方 法分析
可得 出 : 对 照 实验
—
—
一
可得 出 :
胚 芽鞘 的 向光 性 与
一
有关
感光 的部位在
了什 么原 则 ?( 照和 单一 变量 原则 ) 对 师: 达尔 文 的实验证 明了胚 芽鞘 向光生 长 与尖 端
有关 ,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 出, 胚芽鞘尖端 受单侧 光刺激后 ,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 “ 影 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 , 因而使胚芽 鞘 出现 向光性 弯 曲。
本节课学习之前 , 学生已有一定 的生活体验和知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方法;②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植物向光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原因,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长素的发现。
2、知识讲解讲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包括XXX、XXX、拜耳、XXX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强调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和严谨性分析。
3、实验设计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4、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等问题。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严谨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思考和实践。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实验设计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思考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即向光性与幼苗尖端有关。
3.强化实验设计:引导学生了解XXX和XXX的实验,理解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设计的要点。
4.分析、评价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温特的实验,理解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5.生长素本质及植物激素概念等:教师讲解生长素的本质及植物激素的概念等相关知识。
6.总结与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研究效率。
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实验科学素养。
在教学流程中,通过奇思妙想的导入、体验实验设计、强化实验设计、分析评价实验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研究热情,加深对生长素的发现和植物激素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理解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能力目标进行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德育渗透点1、领略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2、领略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材处理:本节授课时间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内容为: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第二课时授课内容为: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教具:多媒体平台(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先观察一讨论分析一归纳总结一形成概念原理的教学方法。
先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实验,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然后让学生议论、讨论,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后给出科学家的看法. 这样使学生向科学家那样来进行思维,去体验科学实验的推理性思维。
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了多媒体及自制教具辅助教学,目的在于加强直观性和生动性,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观察自培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引入植物向光性的概念。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己有的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被激发,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生长素的发现(一)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材料:金丝雀荫草的。
(课本47页“相关信息”)1.介绍达尔文探究任务1(1)提出问题:胚芽鞘的生长是否具有向光性?(2)作出假设: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3)实验验证:实验组对照组单一变量:O实验现象:实验组:对照组:(4)得出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生长具有o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以及相关科研成果;3.掌握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科书、实验材料;2.实验器材:植物生长素溶液、试管、塑料袋、手套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内容,复习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兴趣。
2.植物生长素概念讲解(10分钟)简要介绍植物生长素是一类内源性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与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可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图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多样性作用。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以下里程碑事件:(1)1880年,恩斯特·阿贝尔首次发现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生长的物质;(2)1930年,弗里茨·溫斯发现由植物胚乳提取的乙酸使麦芽的生长受到抑制;(3)1926年,弗里茨·K·哈斯特提取并命名植物生长素;(4)1940年代,肯尼斯·V·篮主导的研究揭示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5)1950年,卡尔·斯科格朗首次合成植物生长素。
学生可通过讨论,总结出这些科学家对于植物生长素研究的贡献。
4.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30分钟)(1)分类介绍:通过PPT展示,讲解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名称和作用。
(2)作用机制: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例,比如青蒿、脱落酸、激素调节等,通过图示和实验视频展示,讲解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将植物生长素溶液涂抹在维生素C缺乏的西红柿上,观察其生长情况与正常西红柿的差异。
5.植物生长素相关科研成果(20分钟)通过PPT和讲解,介绍植物生长素相关的科研成果,包括利用植物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与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植物抗逆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包括达尔文的实验、詹森的实验、拜尔的实验、温特的实验等。
2.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生长素的合成部位、运输途径和作用部位。
3.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植物生长、调控开花结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特点。
2. 难点:生长素的作用机制,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和作用机制。
3. 结合实例,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的图片和视频。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报告、论文等。
3. 实验器材:植物生长激素溶液、植物幼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高大的植物和一颗矮小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差异的好奇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生长素。
2.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a. 达尔文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会向光源弯曲生长,进而介绍达尔文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b. 詹森的实验:讲解詹森如何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c. 拜尔的实验:介绍拜尔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即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 温特的实验:阐述温特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存在,并命名这种物质为生长素。
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a.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介绍生长素主要在植物的茎尖、根尖等部位合成。
b. 生长素的运输途径:讲解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c.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阐述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部位,如促进细胞伸长、影响植物开花结果等。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植物生长素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
我今日为大家细心预备了植物生长素的发觉教学设计,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植物生长素的发觉教学设计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2节《植物生长素的发觉》教学设计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一、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呈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进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悟"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觉过程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好地呈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进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纳问题引导探究、老师引导同学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觉》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试验、评价试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究过程为脉络来支配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老师实施探究式教学供应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学问作了适当调整(含挨次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觉过程和分析、评价试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肯定的思索方法基础,且同学的观看、思维、规律推理等力量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肯定的感性熟悉。
但对试验设计的各种力量(语言表达、试验分析、深化思索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
3、学习任务分析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觉过程;教学难点:科学试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同学不仅要把握生长素发觉的过程,更要把握对简洁试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力量,感悟科学发觉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五篇

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 生长方向的激素。植物生长素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下面 就是我整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觉》教案,希望大家喜爱。
《植物生长素的发觉》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觉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试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试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试验设计 的严谨性。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觉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化,学生关注生活现 象,体验科学发觉之美,形成主动探究、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 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第5页 共31页
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探讨还在接着,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 中发展。
老师激励学生就前面的试验及推理,结合教材 P48 中科学家 对向光性缘由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励有爱好的学生 在课后接着探究。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老师结合前面的试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 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说明植 物向光性的缘由。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 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 P48 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 素的名称。 老师说明继发觉生长素后,科学家又接连发觉了与生长素的 作用特点相像,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 为植物激素。 老师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 全体学生朗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篇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言课件展示:1、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2、窗台的盆花会弯向光源3、深秋叶片变黄脱落4、果园的园丁对果树进行修剪、硕果累累。
提问:每张图片中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根据资料分析,讨论含羞草的小叶合扰运动,睡莲的运动,舞草的运动,向日葵随太阳转动,阳台上久不移动的植物生长的特点。
归纳导入新课:上述现象都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
提问: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达尔文正是观察到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而去揭示其中奥秘,开始了生长素的发现之路。
学生思考、并分析、推测、回答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
培养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新课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用生长素的知识解释植物的向光性提出问题:达尔文选择什么材料?进行几组实验?外界条件是什么?在第一组实验中达尔文观察到什么现象?第二组实验怎么设计?现象是什么?第三,第四组实验如何设计?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的下面一段?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位?感受刺激的又是哪一部位,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达尔文的实验用什么方法探究?提问引导思考:(1)这种刺激又是什么?(2)詹森选择“琼脂片〃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刺激〃有什么特点?(3)拜尔选择黑暗环境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刺激〃是什么关系?(4)两位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什么?课件展示温特实验:提问:(1)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边,几天后有什么现象?使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琼脂的作用吗?如何设计实验对照实验排除琼脂不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实验证明了什么?1942年其他科学家研究结果是?用幻灯片展示待填空的图表(几位科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以图表形式引导归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引导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根据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五、教学流程
表3 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相关要求和时间分配表
六、教学过程
表4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授
一、达尔文||体验与尝试实验设计1.认识实验材料(实物或图片)
2.体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阅读课
本,教师引导。
①发现问题。
②提出假设:向光性的产生和幼苗
尖端有关。
③实验设计:教师展示(如图)并
且语言强调。
④实验预期: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
分别是什么呢?
⑤实验结论。
3. 尝试实验设计:
①提出问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
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呢?
②指导学生提出假设。
③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温馨提示:
锡箔纸的特点和规范的实验语言);
④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归纳总结。
⑤[教学预设]:学生可能回答3种
结果(文字略)。
――初步解释探
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不同。
认识胚芽鞘,了解结构,理解功能,
领悟科学家选择实验材料的意图。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思考后回答有关问题。
(注:给一定时间思考)
学生思考得出实验结果不是惟一,
而是多样性的,教师要注意科学评
价。
学生可能提出三种的假设: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①尖端或②
尖端下部或③共同感受。
合作学习:根据假设,小组讨论得
出实验设计并由小组长表达讨论
结果(文字略)。
认识实验材料。
培养搜集和处理
信息能力――看
科学家是如何设
计实验。
图片和文字双重
感官刺激。
初步
了解实验设计的
基本方法(对照
性原则和单因子
变量原则等),了
解实验的语言科
学性和规范性。
引导学生进行发
散性思维,从而
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讨论,建立
课堂兴奋点,活
跃学生思维。
教学
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詹森和拜尔||强化实验设计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简要介绍詹森和拜尔实验。
2.变式强化训练:
请设计实验证明:幼苗的尖端可能
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苗尖传
递到了下面。
(温馨提示:琼脂片
和云母片的特点)
设计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获取詹森和
拜尔实验结论。
根据假设和温馨提示,小组讨论得
出实验设计并由小组成员表达小组
讨论结果(结果以图文结合方式展
现,文字略)。
利用问题来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探
究过程,提升学
生在探究中获取
新知识的能力、
正确表达能力以
及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
三、温特||分析、评价实验1.实验设计展示:
多媒体分步展示并作必要讲解;并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实验设计可能
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得出结论。
2.实验分析和评价
帮助学生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并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讨论。
观看并描述温特的实验设计:(略)。
全体学生讨论得出所有可能的实验
结果(直立、向左、向右),最后师
生共同得出结果和结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实验结果是否一定由于生长素引
起的?
②如何补充实验解决以上问题?
③这样的补充符合实验设计的哪些
原则?
训练学生实验设
计和得出结论时
逻辑上的严密
性。
活跃思维方式,
树立质疑精神,
对于有思考价值
的问题,教师都
应予以鼓励。
四、本质与概念组织自学相关内容。
阅读课本。
养成锲而不舍的
精神。
总结与收获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
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提升学生归纳、
总结等能力,掌
握解题方法。
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
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
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
(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
)
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见作业设计)。
通过活动设计,
提高归纳总结能
力,建构知识概
念图。
检测与巩固新
知。
七、作业设计
1、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2、某小组研究光对同一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图甲所示。
某同学预测幼苗几天后的生长可能情况如下图乙。
请你判断:几天后,实验装置Ⅰ~Ⅲ中幼苗的正确形态依次是()
甲乙
A.(4)(1)(5)
B.(4)(2)(5)
C.(4)(1)(3)
D.(1)(5)(3)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1)实验步骤;(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
参考答案:
1、D
2、C
3、(1)①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②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③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2)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3)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美”]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
据此,板书设计为阶梯状。
附:名师点评
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的评析
赣州市信丰中学唐光福
赣州市教学研究室李通风
通过研读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郭名宾老师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认为其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构思独特,主线清晰。
围绕生长素发现历程中不同科学家所做的实验,紧扣核心知识,对重点知识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如体验与尝试实验设计(达尔文)→强化实验设计(詹森和拜尔)→分析、评价实验(温特)。
第二、教与学过程有独到的创新,体现了新教材理念。
教学过程既发挥了教师“诱”的作用,也发挥了学生“思”的作用,更注重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设计中不仅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语言表达等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还有小游戏: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旨在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建构知识概念图的能力。
第三、注重课堂高效,实现三维目标。
该教学设计能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合作学习中轻松掌握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又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一一年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