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类拔牙窝中牙槽嵴位点保存术双层盖膜与单层盖膜成骨效能比较的动物实验研究.doc
后牙区牙槽骨位点保存的临床研究

后牙区牙槽骨位点保存的临床研究
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尚德浩;张翀
【期刊名称】《养生保健指南》
【年(卷),期】2012(28)12
【摘要】目的:评价后牙区拔牙后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
方法:58例后牙区患牙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表面覆盖Bio-Gide膜,对照组拔牙后缝合或压迫止血,半年后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密度、高度、新骨轮廓的变化。
结果:2组比较,术后半年实验组骨密度、新骨轮廓明显优于对照组,垂直向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的维持牙槽嵴骨量,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位点条件。
【总页数】3页(P1275-1277)
【作者】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尚德浩;张翀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1
【相关文献】
1.大鼠可吸收羟基磷灰石位点保存后牙槽骨材料力学性能和牙齿移动评价 [J], 茹楠;周冠军;白玉兴
2.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李景辉;杨瑛;张方
明
3.不同测量方法评价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变化 [J], 赵丽萍;詹雅琳;胡文杰;徐涛;危伊萍;甄敏;王翠
4.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三维变化的CBCT测量评价 [J], 范挽亭
5.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三维变化的CBCT测量评价 [J], 范挽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相关文献回顾

1 4 8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 0 1 4年第 1 9卷第 3期
屏障膜 需有足够 的硬度 或有移植 材料支 持 ,
保 证 骨 再 生 的 空 间环 境 。其 基 本 特 点 包 括 生 物 相 容 性 、 细 胞 隔 离 、 组 织 整 合 、创 造 和 维 持 空 间 , 术 中可 操 作 性和 避 免 发生 并 发 症 的 能力 等 ㈣。临
变 化 进 行 系 统 性 的 回 顾 调 查 ,评 估 了 3 9 5 4篇 文
其 原理是 根据 各类 组织 细胞 迁移 速度 的不 同为 依据 ,如 上皮 细胞 和成 纤 维细胞 移动 较快 ,成 骨细 胞移 动 速度 较 慢 ,创 造 出骨 组 织 优 势 生长 的环境 。 将屏 障 膜放 于 软 组织 与 骨 组织 之 间建立 生 物 屏 障 , 阻 碍干 扰 不 利 于 骨 生 长 的 结 缔 组 织 细 胞 和 上 皮 细
胞 进 入 骨 缺 损 区 ,准 许 成 骨 细 胞 进 入 骨 缺 损 区 ,
献 ,2 3 8篇 摘要 ,作 者 总 结发现 ,大 部分 作 者 认 为
拔 牙 后 6个 月 水 平 骨 量 丧 失 在 3 . 8 mm ( 2 9 %~
6 3 ,垂 直 骨 量 丧 失 在 1 . 2 4 m m ( 1 1 %~ 2 2 , 同
时 这 些 文 献 也 揭 示 了拔 牙 后 牙槽 骨 在 3 - 6个 月 内 吸 收最 为活 跃 。
1 自体 骨 移植
优势 生长 ,同时保 护血凝 块 ,减 缓组 织压 力 ,最终 实现 缺 损 区 骨 组织 的修 复 与再 生 ,同 时 G B R常 与 骨 移 植 联 合 使 用 , 支撑 生物 膜 为成 骨 细 胞 爬 入 提 自体 骨 移 植 无 疑 是 最 佳 的骨 移 植 材 料 , 因其 为 自身 组 织 ,避 免 了排 异 放 应 , 同 时 因 富 含 成 骨 细 胞 、 生 长 因子 及 促 生 长 因子 ,使 其 具 有 良好 骨 供 支架 样 结 构 。大量 文 献证 明拔 牙 后 在 相 应 区 域 植入骨 替代 品联 合 屏障膜 可 促进新 骨 的形成 [ 7 4 1 , 。
(仅供参考)拔牙后位点的保存

拔牙后位点的保存【适应症】理论上拔牙位点的保存可以适用于非急性或化脓性感染的所有拔牙位点,达到预防牙槽嵴吸收和改善软组织愈合的目的。
但是,为了获得预期的拔牙位点保存效果,筛选病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具有美学修复目的的位点:美学区,或具有美学修复目的的位点,选择拔牙位点保存防止拔牙时尚存的牙槽嵴在牙槽窝愈合过程中的进一步吸收,为获得种植治疗的美学效果创造条件。
2.拔牙位点存在骨缺损:(例如拔牙之前存在的骨吸收、拔牙操作导致的骨壁缺损和根端囊肿或肉芽肿导致的骨缺损等),或拔牙位点存在慢性感染,即刻种植存在骨再生风险、如放任拔牙窝自然愈合则存在牙槽窝骨愈合不理想或严重牙槽嵴吸收风险的病例。
3.不存在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的病例:慢性化脓性感染通常有瘘管存在。
【操作程序及方法】1.微创拔牙:分离牙龈之后,使用微创牙挺和微创拔牙钳拔出患牙,尽量保护患牙周围骨壁,避免拔牙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骨折。
2.拔牙窝清创:搔刮拔牙窝,取出残留在拔牙窝内的囊肿、肉芽等病变组织,并搔刮拔牙窝骨壁形成新鲜出血。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植入骨替代用品:植入骨替代材料:在拔牙窝根方1/2植入Bio-Oss骨粉,冠方1/2植入Bio-Oss Collagen(骨胶原);或在拔牙窝内只植入Bio-Oss Collagen;压实植入材料,与拔牙窝周围牙槽嵴顶平齐,使血液浸透材料。
4.封闭拔牙窝:有多种方法可以封闭拔牙窝,将牙槽窝的骨再生内环境与口腔外环境相隔离。
封闭拔牙窝是拔牙位点保存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1)移植腭黏膜瓣:测量拔牙窝表面缺损的形状和大小,自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腭侧5mm处腭黏膜切取带上皮的半厚黏膜瓣,修剪之后覆盖于拔牙窝表面,单线十字交叉缝合固定。
腭部切取黏膜的创口以单线间断缝合加压止血。
拔牙窝的创缘去上皮,其结缔组织面与腭黏膜瓣边缘的结缔组织面直接接触,有利于黏膜瓣的快速血管化。
(2)移植其他部位的软组织:可以从其他部位获取软组织,例如:①从上颌结节处切取角化黏膜瓣;②如果牙槽窝骨壁因慢性炎症内衬较为丰厚的增生结缔组织,将其冠向翻转形成蒂的局部结缔组织瓣,可以避免从腭部切取黏膜瓣。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预防口腔种植后牙槽骨吸收应用研究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预防口腔种植后牙槽骨吸收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后牙槽骨吸收中的预防应用效果。
方法:取2014年11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需要拔出下颌磨牙患者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
对照组拔牙后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拔牙后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进行处理,利用锥形束CT对2组牙槽骨吸收量、骨密度及新骨轮廓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新骨轮廓、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垂直吸收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拔牙前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及差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牙后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牙后差值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出下颌磨牙患者治疗后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效果理想,能减少牙槽骨吸收,安全性较高,能为种植牙修复营造良好的位点条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牙槽骨吸收;锥形束CT;应用效果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兴材料的日益涌现,导致种植修复已经成为缺失牙患者中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不仅能为义齿提供理想的支撑,使得义齿更加稳固,有助于提高咀嚼效率,并且该治疗方法并不需要基牙的磨削,具有舒适、美观等优点[1]。
传统的种植观念认为[2],患牙拔除后3高月拔牙愈合后方可以进行种植体的植入,该方法虽然能满足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增加治疗周期。
同时,义齿种植修复时也需要足够的骨量及良好的骨质方可实现长期稳定的种植骨结核[3]。
但是,患者牙齿拔除后待牙自然愈合后拔牙窝容易由于骨吸收引起种植区骨量不足,增加前牙区种植体置入植骨的可能性。
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

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本文关键词:后牙,拔牙,种植,口腔,学中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本文简介:[摘要]拔牙后牙槽嵴的高度、宽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保存对于缺牙部位进行种植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牙齿拔除后,拔牙窝内新生骨一般无法达到原牙槽嵴的水平,唇颊侧骨板受到的损害尤其严重,造成种植体植入时骨量不足。
牙槽嵴位点保存的目的是在拔牙后能有效地保存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宽度以及相应软组织量,为随后的种植拔牙后牙槽嵴位点保存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本文内容:[摘要]拔牙后牙槽嵴的高度、宽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保存对于缺牙部位进行种植修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牙齿拔除后,拔牙窝内新生骨一般无法达到原牙槽嵴的水平,唇颊侧骨板受到的损害尤其严重,造成种植体植入时骨量不足。
牙槽嵴位点保存的目的是在拔牙后能有效地保存剩余牙槽嵴的高度、宽度以及相应软组织量,为随后的种植手术和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和美学基础。
本文对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及相关的移植材料在骨内种植体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吸收;位点保存;牙种植;屏障膜;骨移植材料[中图分类号]R783.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xx.02.021随着种植体骨结合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牙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地应用于临床。
牙种植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是植入区牙槽骨的三维方向具有足够的骨量,而牙齿丧失后牙槽骨所受到的正常生理性刺激也随之丧失,剩余牙槽嵴将发生不可逆的吸收,导致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降低,直接影响种植体的选择和种植修复的效果。
据报道[1-2]:拔牙后初始2年内牙槽骨吸收总量的70%~80%是在拔牙后3个月内发生的。
拔牙6个月后,牙槽嵴水平吸收平均为 4.4mm,垂直吸收为1.2mm。
因此,如何有效保留原有牙槽嵴三维方向上的骨量,对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和美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病例赏析]口腔种植中的牙槽嵴保存技术--陈宁教授
![[病例赏析]口腔种植中的牙槽嵴保存技术--陈宁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62afa4085acfa1c7ab00cc5c.png)
[病例赏析]口腔种植中的牙槽嵴保存技术--陈宁教授'普洁培训'我们在种植中常常会遇到软组织、骨组织的缺损情况,软组织的缺损会影响治疗的美学效果,骨组织的缺损常影响种植的成功率。
虽然目前已有各种方法对这类问题进行解决,但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尽量去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是最好的方法。
本期,陈宁教授就与大家就牙槽嵴保存技术的问题进行交流,希望能够利用该技术达到减少或防止软组织、骨组织缺损,提高种植的成功率和美学效果,简化种植治疗程序的目的。
【拔牙创的愈合】拔牙创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口腔医师都很关心拔牙创愈合后其形态会发生的变化。
拔牙创的组织学变化从拔牙创出血和血凝块形成(30分钟至数小时)开始,在拔牙后3~7日时血块机化及肉芽组织形成;拔牙后14日左右,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充填拔牙创及不成熟的编织骨形成;拔牙后30日,新的纤维样骨组织充满牙槽骨及开始进行骨改建;拔牙后30~45日时,开始大量成骨;拔牙后60日左右,拔牙创口表面矿化骨桥形成并逐步皮质化;拔牙后180日左右,拔牙窝内形成正常骨结构。
拔牙后牙槽嵴发生的变化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拔牙后随着拔牙创的愈合,牙槽嵴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主要表现为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都有所减少,骨密度有所下降,牙龈软组织也随之改变。
朗(Lang,N.P.)等临床研究显示,牙齿拔除6个月自然愈合的牙槽嵴的宽度平均减少3.8mm,高度平均减少1.24mm;迈克尔(MichaelS.Block)等的研究显示牙齿拔除6个月自然愈合的牙槽嵴的宽度平均减少4.4mm,高度平均减少1.2mm。
许多研究发现,其中当牙齿拔出后,牙槽嵴颊、舌侧骨壁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颊侧牙槽嵴骨吸收更加明显(图1)。
有研究者针对牙槽骨在有牙和无牙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牙缺失后3个月,牙槽嵴的面积和高度分别减少了32%及24%。
表1为牙拔除后骨组织变化。
图1 可见颊侧牙槽嵴骨吸收更明显表1 牙拔除后骨组织变化牙槽嵴变化的结果试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牙槽嵴原有高度和宽度的50%将在牙拔除一年内丧失,所丧失部分2/3是在牙拔除最初的3个月内发生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吸收都是颊侧明显多于舌侧;而且牙槽嵴宽度的吸收多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吸收丧失的牙槽嵴很难自行再生。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观察

s i t e a f t e r e xt r a c t i on whi l e t he c on t r o l gr o up wi t h c ot t on b a l l s bi t t e n t i g ht l y o v e r t h e s o c k e t f o r ha i f a n
。
瓷 充 填 骨 缺 损 区 同 时 覆 盖 生 物 膜 的 引 导 骨 再 生 技 术 可获 得 良好 的 骨 引 导再 生 效 果
关键 词 : 骨引导再 生 ; 羟基磷灰石 生物陶瓷 ; 牙槽嵴 ; 位 点 保 存
中图分类号 : R7 8 2 .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9 — 5 5 5 1 ( 2 0 1 3 ) 1 1 1 6 4 1 — 0 3
Ni j i a t T e r x u n,WANG Ya n,Z HAO J u a n t o n g ,WU Pe i l i n g ( DP pa r t mP n t 0 f St 0 ma t 0 Z 0 g Y,Se c o n d Aff i l i a t e d Ho s pi t a l ,Xi n j i a n g Me d i c Ⅱ Z U
h ou r ・ Re s u l t s Al l pa t i e n t s ha d n o a d ve r s e s ym pt om s Ne w b on e f or ma t i on i n t he c o r a l l i ne hy dr o xy a D a t i t e
第 3 6卷 第 1 1 期
2 O 1 3年 l 1月
新 疆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拔牙后位点的保存

拔牙后位点的保存【适应症】理论上拔牙位点的保存可以适用于非急性或化脓性感染的所有拔牙位点,达到预防牙槽嵴吸收和改善软组织愈合的目的。
但是,为了获得预期的拔牙位点保存效果,筛选病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具有美学修复目的的位点:美学区,或具有美学修复目的的位点,选择拔牙位点保存防止拔牙时尚存的牙槽嵴在牙槽窝愈合过程中的进一步吸收,为获得种植治疗的美学效果创造条件。
2.拔牙位点存在骨缺损:(例如拔牙之前存在的骨吸收、拔牙操作导致的骨壁缺损和根端囊肿或肉芽肿导致的骨缺损等),或拔牙位点存在慢性感染,即刻种植存在骨再生风险、如放任拔牙窝自然愈合则存在牙槽窝骨愈合不理想或严重牙槽嵴吸收风险的病例。
3.不存在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的病例:慢性化脓性感染通常有瘘管存在。
【操作程序及方法】1.微创拔牙:分离牙龈之后,使用微创牙挺和微创拔牙钳拔出患牙,尽量保护患牙周围骨壁,避免拔牙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骨折。
2.拔牙窝清创:搔刮拔牙窝,取出残留在拔牙窝内的囊肿、肉芽等病变组织,并搔刮拔牙窝骨壁形成新鲜出血。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植入骨替代用品:植入骨替代材料:在拔牙窝根方1/2植入Bio-Oss骨粉,冠方1/2植入Bio-Oss Collagen(骨胶原);或在拔牙窝内只植入Bio-Oss Collagen;压实植入材料,与拔牙窝周围牙槽嵴顶平齐,使血液浸透材料。
4.封闭拔牙窝:有多种方法可以封闭拔牙窝,将牙槽窝的骨再生内环境与口腔外环境相隔离。
封闭拔牙窝是拔牙位点保存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1)移植腭黏膜瓣:测量拔牙窝表面缺损的形状和大小,自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腭侧5mm处腭黏膜切取带上皮的半厚黏膜瓣,修剪之后覆盖于拔牙窝表面,单线十字交叉缝合固定。
腭部切取黏膜的创口以单线间断缝合加压止血。
拔牙窝的创缘去上皮,其结缔组织面与腭黏膜瓣边缘的结缔组织面直接接触,有利于黏膜瓣的快速血管化。
(2)移植其他部位的软组织:可以从其他部位获取软组织,例如:①从上颌结节处切取角化黏膜瓣;②如果牙槽窝骨壁因慢性炎症内衬较为丰厚的增生结缔组织,将其冠向翻转形成蒂的局部结缔组织瓣,可以避免从腭部切取黏膜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类拔牙窝中牙槽嵴位点保存术双层盖膜与单层盖膜成骨效能
比较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Ⅱ类拔牙窝中牙槽嵴位点保存术对于缺损颊侧骨壁的重建作用,并比较双层盖膜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与单层盖膜牙槽嵴位点保存术在Ⅱ类拔牙窝中成骨效能上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用16只健康雄性比格犬,全麻+局麻下微创拔除其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调磨拔牙窝颊侧骨壁,使其低于舌侧骨壁5 mm,建立Ⅱ类拔牙窝模型。
将各个拔牙窝随机分组。
A组(自然愈合组):拔牙窝不作任何处理;B组(单层d PTFE组):拔牙窝内移植Bio oss骨粉,单层覆盖d PTFE膜;C组(单层胶原膜组):拔牙窝内移植Bio oss 骨粉,单层覆盖胶原膜;D组(双层盖膜组):拔牙窝移植Bio oss骨粉,下层覆盖胶原膜,上层覆盖d PTFE膜。
所有拔牙窝均采用间断缝合严密无张力关闭。
随访12 w后处死,制取下颌骨块及组织学检查,测量实验位点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及颊侧牙槽嵴宽度,通过SPSS 13.0统计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6.88%,单层胶原膜组有1例样本在术后3 w发生屏障膜暴露,切口位置黏膜愈合不良,其余31例样本随访期间术区黏膜愈合良好。
术后12 w,全部样本颊侧牙槽嵴有不同程度吸收,致牙槽嵴高度、宽度下降。
组织学观察见所有样本术区均有成熟的骨单位形成。
经组织形态学测量及统计学分析后,可认为自然愈合组颊侧牙槽嵴高度、牙槽嵴宽度均低于其他各组;单层盖膜组颊侧牙槽嵴高度、牙槽嵴宽度均低于双层盖膜组;单层d PTFE膜组颊侧牙槽嵴高度高于单层胶原膜组。
1.牙槽嵴位点保存术应用于Ⅱ类拔牙窝时有利于保存拔牙窝周围原有骨量,同时可促进颊侧缺损骨壁的重建。
2.Ⅱ类拔牙窝中双层盖膜牙槽嵴位点保存术的成骨效能相对于单层盖
膜牙槽嵴位点保存术更佳。
3.Ⅱ类拔牙窝中应用单层盖膜牙槽嵴位点保存术时,d PTFE膜较胶原膜更有利于颊侧缺损骨壁的垂直向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