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 教案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分类鉴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分类鉴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教案

.提示:1、借古讽今;2、今昔对照;3、直抒胸臆。

这首小令以前朝历史为见证,否定功名霸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第二课时【“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专业.专业.专业.【高考示例—安徽】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答(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一、【2009韶关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专业.专业.。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5 滕王阁序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5 滕王阁序5-人教版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典故的含义及作者借此所抒发的情感.
2 巩固对景物描写的赏析。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文章,疏通全文,完成学案。

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

二互相交流,讨论本课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师补充,师生互动。

四高考链接,明确这个知识点在考题中的考法。

五教学反思
1.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强,课下作业完成的较好。

2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果。

附:板书设计典故
引用前人的诗句--------化用
引用典籍中的历史人物或故事--------用事
明用暗用反用。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率意任情的明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一事君〞失意孤傲的明月——“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超越现实的明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仰天长嘘的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孤独寂寞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可亲可信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情系故乡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旷远恒久的明月——“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赊可借的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峨嵋山月歌》中的明月,又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内容精要〔一〕课文探究杨柳与离别诗词杨柳点缀诗词了,诗词装扮了杨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

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

“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

《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

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高中语文《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杜甫律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客至一、诵读提示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

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

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X,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

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

“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某某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

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

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X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至于X 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X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某某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教案人教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教案莆田一中林素萍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鉴赏景物描写的特色。

3、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鉴赏景物描写的特色。

3、典故的含义及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鉴赏比较,合作学习教具:多媒体、电视片VCD、诵读视频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观看电视片《千古名楼滕王阁》,欣赏滕王阁美景,了解滕王阁的相关背景。

二、欣赏孙道临视频朗诵,初步了解课文。

(学生小声跟读)三、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初唐文学家。

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

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多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四、关于文体骈文序,文体,《兰》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

又称骈俪文。

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

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

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王维:含蓄生动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清丽俊逸杜牧:含蓄绰约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晏殊:明朗疏淡苏轼:雄健豪放柳永:缠绵悱恻李清照:婉约凄切……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高考古诗鉴赏题教案(人教版选修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鉴赏题教案(人教版选修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鉴赏题教案(人教版选修教学设计)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

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专题教案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山东省郓城县杨庄集中学苑仁纯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如: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建功报国如: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

3.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再如: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孟浩然《过故人庄》;再如: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

5.长亭送别如:依依不舍的留念:王维《渭城曲》;再如: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检测练习】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参考答案】1.思友之愁、失意之愁;2.羁旅之客愁。

二、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或情景交融: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二)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1.烘托: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如《梅岭三章》“此头须向国门悬”即引用伍子胥悬头东门的故事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

4.比喻象征: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以春风喻创造性的劳动5.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6.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零丁洋里叹零丁)等用法。

【检测练习】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参考答案]1.“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

“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2.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三、古代诗词中常见语言特点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检测练习】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参考答案]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 “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

“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四、思路技巧(一)解题思路:1.记住考查内容要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2.审查题干,锁定关键词。

3.按图索骥,寻找答题语。

(二)具体方法1.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2.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4.诗歌鉴赏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五、诗歌鉴赏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要忠于原诗,适当联想和想象。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如“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要答出为什么。

5.【训练示例】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作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习一、《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二)分析技巧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训练示例】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例二、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褐:一种兽毛。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练习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对比手法。

诗人把早春景色和满城处处烟柳的暮春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蓬勃茁壮的初春景色的赞美。

(三)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②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训练示例】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例三、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练习三、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