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朱秀珍第四节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

2、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的感情类型。

3、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常见的感情类型。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思想感情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导入本节课内容。

2.考点阐释: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二、知识梳理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1.学生讨论。

2.教师点拨。

3.出示投影显示内容。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离别寄慨: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节物变化、时序变迁。

王维《山居秋瞑》。

(4)怀古咏史: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

刘禹锡《石头城》。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人生喜悦。

杜甫《客至》。

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题材类型与思想感情:1.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一、教案概述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考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要点;2. 掌握常见的古诗词形式和格律;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古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要点a. 古诗词的简介: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简练、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

b. 古诗词的鉴赏要点:包括诗词的意境、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

2. 常见的古诗词形式和格律a. 古诗的形式: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b. 古词的形式:包括词牌、词调等。

c. 古诗词的格律:包括平仄、押韵等。

3. 典型古诗词的鉴赏a. 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b. 分析诗词的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分析法:通过分析和解读典型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境和文化内涵。

3. 鉴赏法:通过欣赏和欣赏古诗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要点,包括意境、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

3. 分析常见的古诗词形式和格律,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4. 分析典型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境和文化内涵。

5. 练习与讨论: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和解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古诗词鉴赏的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典型古诗词的鉴赏和解读。

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案设计

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案设计

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所选古代诗词,掌握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激发创作灵感。

二、教学内容选取《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围绕诗词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古风图片或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古代诗词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体探究1. 诗歌朗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内容解析:逐句讲解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3. 艺术欣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

4. 背景联系: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 对比分析: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探讨各自的创作风格和表达特点。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自己的诗词,锻炼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现实意义,如何将古代诗词的精神内涵融入现代生活。

五、作业布置1.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代诗词,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准备一次诗词朗诵会,挑选自己擅长的诗词进行表演。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流派。

3.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4.选取经典的古代诗词进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代诗词音乐,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好奇。

2.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古代诗词的定义和特点,如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为主要目的,具有形式简洁、意蕴丰富、意境深远等特点。

3.案例赏析(15分钟)选择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中的美妙。

4.小结(5分钟)总结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流派1.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发展历程(10分钟)讲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唐代的盛唐诗人,宋代的宋词等。

3.流派介绍(15分钟)介绍古代诗词的流派,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让学生了解各个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案例赏析(15分钟)选取不同流派的诗词进行赏析,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5.小结(5分钟)总结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流派,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1.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流派。

2.鉴赏方法(10分钟)介绍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如了解背景知识、分析诗词结构、品味诗词意境等。

3.案例赏析(15分钟)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4.学生实践(15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学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深入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3. 古典诗歌的审美观念与鉴赏方法。

4. 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分析与欣赏。

5. 古典诗歌在高考中的考查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概念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古典诗歌的主题、意象、手法等进行探讨。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古典诗歌,提高实际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知识的掌握和鉴赏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锻炼其思维和表达能力。

3.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检验其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4. 高考成绩:关注学生在高考中的古典诗歌鉴赏表现,总结教学成果。

1. 课时:本课程共计3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发展历程、审美观念、鉴赏方法和代表性诗人作品。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鉴赏交流活动,提高实际鉴赏能力。

4. 高考辅导:针对高考真题,分析古典诗歌的考查要点,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古典诗歌鉴赏教材作为主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一批古典诗歌鉴赏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古典诗歌鉴赏资源,如诗歌网站、学术论坛等。

4. 教学软件:选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辅助进行课堂教学。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诗人的故居、纪念馆等,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

2. 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典例1]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4分)[典例4]昭君怨①郑域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6分)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案模板

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把握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1.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美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有哪些特点?我们该如何鉴赏古代诗词?二、新课讲授1. 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诗歌形式: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

- 语言风格: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

-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

2. 讲解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鉴赏形象:分析诗词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等。

- 鉴赏语言: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等。

-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3. 举例分析:- 以一首古代诗词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讨论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首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学生撰写鉴赏文章,对所选诗词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古代诗词鉴赏能力?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古代诗词,撰写鉴赏文章。

2. 收集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鉴赏方法和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了古代诗词鉴赏能力。

2. 课堂练习环节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一、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教学时间:(7课时)二、考点解析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

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

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

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

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

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

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

“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

“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

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

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

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

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

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

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

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例如:杜甫《蜀相》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

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

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

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

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

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

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

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

全诗感情深沉。

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

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

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2001年高考(9)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

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2001年第8题(4)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

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堆。

”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