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学案49赏析表达技巧(一)——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 1.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并注意辨析其易混手法。

2.掌握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与效果。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抒情手法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2016年高考卷除外),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19 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景物描写作用2016 全国甲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结构技巧知识图要(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活动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

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境。

2. 分析古诗词的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3.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和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分析经典案例。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体会鉴赏方法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案例1. 李白《静夜思》分析:这首诗具有明显的韵律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通过品味关键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杜甫《春望》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乱的忧虑。

通过分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学会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3)能够独立赏析简单的古诗词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2)学会从意象、炼字、修辞等角度分析古诗词;(3)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古诗词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3)独立赏析古诗词作品。

2. 教学难点:(1)古诗词中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的深入分析;(2)如何准确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古诗词为例,进行分析讲解;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背景等;3.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2. 基本概念:(1)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介绍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1)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分析讲解;(2)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修辞等角度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2)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赏析心得和感悟。

5.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 25 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 1、2 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 1、2 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 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_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_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_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

[副板书:烟花三月](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篇一: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

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王维:含蓄生动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清丽俊逸杜牧:含蓄绰约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晏殊:明朗疏淡苏轼:雄健豪放柳永:缠绵悱恻李清照:婉约凄切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文鉴赏教案
以《大纲》40篇背诵的古诗文为点,抓住诗文中的意象,训练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以“明月几时有”的唱词引入。

简评:此词写出了词人的思弟情,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唱古今,作为思念亲人,要求团圆的千古名句。

可说是咏月诗作中的佼佼者。

之所以能传唱千古,是因为月这一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震撼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月,是古诗文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意象,单是《大纲》要求背诵的40篇古诗文,提到月这一意象的就有十几篇之多。

我们在进行高考考点复习-背名句、诗歌鉴赏时,不能忽略咏月的诗文。

这节课我们将以“月”为点,通过背名句、抓意象体会作者寄寓意象中的情感,学会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提示背40篇中写“月”的名句
先请大家在老师的提示下背《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咏月的名句
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唐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作者在这些写月的诗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呢?我们又如何去悟呢?
我们仔细看这些诗句就会发现:同样是“月”这一意象,在作者笔下却是以不同的特点出现的。

请看——
“明月松间照”写的是明月;“冷月无声”写的是冷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秋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写的是夜月;“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江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残月等等。

对这些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月,我们如何去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呢?
方法是:
抓其画面,联系背景,通过想象,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句抽出几句分析一下。

明月松间照
析: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

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画面:泛舟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杯劝客,吟唱咏月之诗。

想象:内心的情感——快乐无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

那时只有凉风残月。

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

——凄清冷落
4、练习:
刚才我们结合已学课文的咏月句,抓意象,推知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们通过课外常见的咏月诗句进一步明确这一点。

提示回答名句: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画面:凄清的月夜,遥望天涯;
想象:怀乡思亲的感叹,思念亲人
——在古诗文中,除了月这一意象用得较多外,其他如花、草、山、水、大雁等也经常用到。

XX年北京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考了雁这一意象的分析。

——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我唱一曲曹雪芹写的红豆曲,请根据歌曲最后一句,回忆背诵和此意象、情感相似的名句———发讲义,做练习
提示:
抓意象,知情感,就要去想象,去感受。

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5、总结:
寄情山水,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古人也是今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

我们在复习时,如能明确这一点,抓意象,
知情感,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深刻的多,记忆也会牢固得多,评价鉴赏能力自然也就会有大的提高。

下一轮,我们还将在前面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如何抓诗眼、评价鉴赏古诗词。

明确作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思想情感的。

附:感悟写月诗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旧时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后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