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有一种风叫“白毛风”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造林人上篇通过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纬42°02ʹ-42°36ʹ、东经116°51ʹ-117°39ʹ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最北部,有一处集中连片的绿色与周边灰黄色相连的地区。
这里的色度变化记录着人与自然的一段值得我们反思与敬畏的历史。
此处有个动听的名字——塞罕坝,系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清初,康熙于此设立木兰围场,后来由于清王朝的衰败,同治二年(1863年)对塞罕坝进行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随之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荡然无存,美丽的高岭变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稀疏的茫茫塞外荒原。
1962年,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经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原林业部决定在这片荒原上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当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这里扎下了恢复森林、重涂一片绿的梦想。
也许来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
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
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场场的自然灾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今日的万顷绿洲。
在不断造林建设的同时,塞罕坝人也凝练了一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作为我国林业行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塞罕坝精神”——如今已成为一面旗,激励着所有林业人为守护、增添更多的绿色而努力。
如今当我们穿行于这片一望无垠的林海时,惊叹之余唯有向那些我们记得的和无数不记得的造林人深表敬意。
140名知识分子涌入塞罕坝67岁的陈木东2001年从总场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退下来了,也就常常回想起以前的事情。
塞罕坝是怎样铸成的

塞罕坝是怎样铸成的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下,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塞罕坝是怎样铸成的,供您参考,实用资料查看。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下,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塞罕坝从黄沙漫漫、林木稀疏,变得绿树成荫、山清水秀。
五十五载斗转星移,塞罕坝人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立在贫瘠的土壤之中,牢牢地钉在大地之上。
他们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书写了这段绿色传奇。
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谁是最可爱的人?塞罕坝人当之无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那时经常刮风沙,大的时候对面看不到人,现在没那个风沙天了。
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房子,每天跳舞、唱歌、打太极拳、打门球。
有付出就有回报,我们现在享福了!”80岁的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潘文霞,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回想起当初吃的苦,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1969年,潘文霞来到塞罕坝大唤起林场,在苗圃从事育苗工作。
育苗需要掏大粪给幼苗施肥,年轻俊俏的潘文霞二话不说跳下粪坑,一瓢接一瓢地掏。
中午吃饭,丈夫做了香喷喷的面条,饥肠辘辘的潘文霞端起碗来,却怎么也吃不下去,不由得泪流满面。
面条一口也没动,下午继续接着干。
再后来,她就适应了,粪照掏,饭照吃,“有时候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去,实在太累了,吃着吃着饭,人就睡着了,碗和筷子‘哐当’掉在地上……”有时,年幼的儿子会光着小脚丫,跑到苗圃里找妈妈。
潘文霞怕孩子踩着幼苗,总是马上狠心地把孩子赶回家去,同时不忘叮嘱一句“把家里的门锁好”。
彩色的风暴(2014辽宁鞍山说明文)

彩色的风暴①如果你在朔风凛冽、雪花飞舞的冬季到内蒙古草原做客,淳朴殷勤的主人会同你谈论起草原上的白毛风。
被白毛风卷起的雪浪中的小屋,仿佛是在大海的浪尖上颠簸的独木舟。
那满耳的山呼海啸,实在惊心动魄。
其实,这寻常所见的白毛风,只不过是风吹雪,是强风吹舞地面上的积雪,积雪飘舞空中的天气现象。
②真正的白毛风学名叫雪暴,是由西伯利亚寒潮引起的。
白毛风除了在内蒙古草原出现外,我国的新疆、黑龙江以及河北的坝上高原也有出现。
如1962年2月在坝上的康保县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白毛风天气。
这次白毛风达10天之久,淹没了道路,公路积雪最深处达1米以上,交通断绝。
不少房屋被埋没,羊群因缺草、严寒而大批被冻死。
③除了发生在冬季的白毛风,在大地春意正浓的4~5月,当你兴致勃勃地在著名古丝绸之路的甘肃河西走廊旅游时,有时会突然遇到挟着大量砂石和尘土的狂风。
顿时,太阳失去了光辉,天空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所以,人们把这种风暴叫做“黑风”。
黑风是中纬度内陆戈壁沙漠地带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
④黑风的发生过程是这样的:在晴朗的午后,远眺西方,有一抹抹的黑云,过了2~3分钟,再抬头看时,就会发现黑云已变成一条十分宽广的黑幕。
接着,它迅速地膨胀扩展着,犹如无数条烟龙所组成的灰褐色烟幕。
烟幕的前锋好像由众多的龙头拥挤在一起翻滚着,并不断从原有的龙头爆发出新的龙头,以惊人的速度争先恐后地窜过来。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巨大的烟幕移动和激烈的烟龙翻滚,人们却丝毫听不到它的声响。
当你觉得凉风扑面而来,树枝摇曳起来时,高数千丈的烟幕犹如高山倾倒,铺天盖地压来。
黑风愤怒地吞噬着空间的一切,室外伸手不见五指,这时离最初看到的一抹抹黑云一般不超过5分钟。
⑤黑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黑色妖魔。
1977年4月22日,甘肃省张掖市发生了一次黑风,翻滚的尘幕前呼后拥,狂风在耳边呼啸,令人胆颤心惊。
10多名小学生被吹落水渠,不幸丧生;上万亩良田的表层沃土被刮得一干二净,顷刻间砂石满天飞舞。
“白毛风”的感觉(王曙摄影散文之501)

“白毛风”的感觉(王曙摄影散文之501)王曙摄影散文之501“白毛风”的感觉旧社会有一句谚语“穷人穷在租里,天冷冷在风里”。
在克什克腾旗的坝上真正地领略了严冬中白毛风的厉害。
“白毛风”是在干冷的天气中,刮起的一种强风,夹带着雪的细粒,紧贴着雪地冰面呼啸而过。
肉眼能够看到那白色的风流蛇形地窜动,给人在精神上就有战栗的威慑。
在这样的天气中,必须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地,那风几乎无孔不入,脸部只要有丁点袒露,就会被刺得生疼而变得麻木。
应了那句“针眼大的洞斗大的风”如尖锥的风能够钻透厚厚的冬装,让人切肤地感觉到它的威力。
为了拍摄到“白毛风”的行迹,我们这群南方人在风口站立,没多久就被冻得嗷嗷直叫,赶紧钻进车里取暖。
在那片冰封的湖面,强风席卷着雪粉,溜冰似地在淡绿色的冰面上滑过。
舞动着,扭曲着,颤抖着将无形的风演绎成一幅幅惨淡却生动的画面。
当风刮进白桦林,被白桦树阻挡后,风怒了。
发出犀利而凄惨的尖叫,那种不甘心的嘶喊不亚于野狼的嚎叫,能让人感受到风与树林搏斗抗争的蛮力。
那种大自然的威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搏击,在这里我感悟到了严冬的符号,不仅仅是白雪皑皑,而是西风漫卷的那种动感与残酷。
我在“白毛风”中短暂地停留,让生命的肉体在风中摇曳,让思绪随着寒风流动。
此时此刻,那些深藏在脑海中的封尘,被“白毛风”扬起、摔落、搅拌着。
就像冻伤的肌肤必须用冰冷的雪来搓擦才能康复一样,被犀利的寒风一阵捣鼓,心中抽拔出一株碧绿的嫩苗,那是我的春天。
2017/1/20凌晨只有冰面才能真正地演绎风的威力。
这种美丽与壮观只有在寒冷中才能享受。
迎面而来,大有将我吞没之势。
流动的音符。
塞罕坝痴心、热血和青春铸就

562020.10HUMANITIES ARTICLE人文绿苑追剧《最美的青春》,每每热泪盈眶,感动万分。
我与塞罕坝结缘于2007年的冬天,上坝面试北林大招收的第一批农业推广硕士。
上到坝上,正值下午2点半,一天里气温最高的时候,但吉普上却显示车外是零下29摄氏度。
茫茫林海,寒树林立,银装素裹,景色美丽。
我到车下拍个美丽“日晕”,仅仅10秒钟,就觉得耳朵要冻掉了,脸被风卷雪渣打得生疼。
平生第一次知道了啥叫“白毛风”,啥是“坝上冬天”。
那时就想,这地方造出百万亩人工森林需要付出何等艰辛?!之后,我不时会到塞罕坝,还在坝上建立了森林培育学科的长期科研基地。
来到坝上,每每会醉倒,醉于坝上人的真诚,醉于塞罕坝的美丽。
塞罕坝究竟有多美?这里有个小故事。
2014年夏季,我校车队林师傅随我陪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马克教授上坝考察落叶松人工林。
上到赛罕塔最高层俯瞰茫茫林海,突然林师傅说了一句至今我觉塞罕坝:痴心、热血和青春铸就◎ 山水林人得最能体现塞罕坝之美的话:“贾老师,再美就要哭了”一个大男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可想塞罕坝有多美。
此后,林师傅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和朋友到塞罕坝度假。
他说,2天不够、5天也不够……不为观光,只为感受。
他还学会了找蘑菇圈,采蘑菇。
只要有出车到塞罕坝的机会,他都争取来。
塞罕坝的四季都很美。
春季,“萌芽初上落叶松”,再加上林下的杜鹃花海,想必是极美的,可惜那个季节我还没去过。
夏季,葱郁满满,落叶松、樟子松林翠绿下的片片花海,有橘黄色的金莲花、艳黄色的野罂粟,更有蓝色妖“雀”——大漠飞燕草、乌头,有红红的胭脂花、白白的唐松草,还有野玫瑰、地榆(黄瓜香)、金露梅、银露梅……碰到花海,谁的腿都会走不动。
七星湖湿地是一个好去处,尤其旭日东升时,水面上飘着一层淡淡薄雾,好一个神仙居所。
日出前,从林场场部走到七星湖对面的观景台拍旭日下的林百万亩落叶松人工林—康熙点将台572020.10人文绿苑编辑 李晓梅****************海与湿地,是我的保留节目。
塞罕坝人的“定力”从哪里来

塞罕坝人的“定力”从哪里来作者:王新伟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第10期距北京最近的荒漠沙地,是北京往北、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这里海拔在1400米以上。
有人形容这里向北京刮大风,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1962年春天,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派了一支369人、平均年龄24岁的队伍,在这块荒漠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塞罕坝,建起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从那时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历时55年,造出了112万亩森林,阻断了通向北京的风沙。
“一把手”就是顶梁柱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40岁的王尚海,原是承德地委委员、地区农业局长,扛过枪,打过日寇,担任过围场县委书记。
1962年,王尚海到任第一年,带着职工种下1000亩树苗,秋天发现死了一大半,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又种了1240亩,成活率不足8%。
有人直喊:“塞罕坝不适合造林!”严寒也跟来了。
雪下了一米多深,气温逼近零下40度,通往围场县城的土路被积雪堵死。
除夕夜,回不了家乡过年的职工穿着厚棉衣,在半地下的窝棚里,围着火炉子发牢骚:“什么鬼地方?下马算了!”有人还说,领导班子家属都在北京、承德城里头,没准哪天就调走喽!王尚海听到这些议论,与领导班子做出两个决定:一、林场不能下马。
塞罕坝曾有森林,是清朝皇帝狩猎地方,近100年来才被砍光,不信不能造林。
二、所有领导班子成员把家搬到林场来,与职工同甘共苦。
王尚海在承德住楼房,一狠心把妻子和5个孩子全搬来了,全部家当只装了半卡车,有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住在临时腾出的两间土坯房里,妻子在林场当临时工。
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家在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大学林学院毕业,在林业部当工程师,他把在中国林科院工作的妻子和3个孩子也动员来了。
职工一看,全服气了。
王尚海选中了一个叫“马蹄坑”的地方,这里地势平缓,适合机械作业,决定打一场机械种树的“马蹄坑大会战”,提振士气。
1964年4月20日,春种时节,王尚海挑出60名职工开进马蹄坑,搭起窝棚,要大干一场。
塞罕坝伟人故事500字

塞罕坝伟人故事500字塞罕坝一个美丽的高岭。
广袤的森林,遍地的野花,风吹草低见牛羊。
春天百灵婉转,松涛如海;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置身其中仿佛世外桃源让人留恋。
只是这一切早已成为遥远的梦境,现在的塞罕坝一片荒芜,人迹罕至,独留漫天黄沙肆意地吹虐,诉说着她无边的凄凉。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让塞罕坝重回昔日的美丽,我自愿来到坝上参加植树造林的工作。
起初不以为意,全认为植树是一件无比简单的事情,可是来到这里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妙想天开。
严重沙化的土地使种下去小树苗全都莫名的枯萎,无论怎样精心护理,浇灌最后全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偶尔有零星几棵存活下来也是病恹恹的,像是一蹶不振的人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可是再坚毅的恒心也抵不过时光的消磨,一次一次的失败,让我们所有人都渐渐气馁。
失败的阴霾直如眼前这场暴风雪笼罩在每个人的心间,这是我们来到坝上的第二个严冬,出奇的寒冷。
呼啸的白毛风好似恶魔一般要把所及的一切全部摧毁。
地窨子被大雪压住,水壶里的水也被牢牢冻住,单薄的棉衣根本抵不住严寒的侵蚀。
无奈,我和其他同事都冻得直打哆嗦,只有不停地在手心里呵气取暖。
可还是冷,这时候要有一口热乎的白面馒头该有多好,我们早已断粮多时,为数不多的几个土豆也只能勉强撑个数日。
给养车许是被困在半道上了,我饿得头眼发晕,又想起承德的葱香千层肉饼,外焦里嫩,咬一口面和肉,满嘴流油,口齿生香,无比享受。
哎,我暗暗叹气,骂自己奢侈。
这时大队长推门进来说要挑选几个体格好的人跟他出去寻村借粮,我自告奋勇报了名,与其冻馁,不如主动,或许有一线希望。
临行前,众人把自己手里仅存的土豆都贡献我与大队长,满怀希翼的盼着我们能把食物带回来。
白雪皑皑,冰封千里,呼啸的白毛风挟裹着弥天的大雪肆虐地吹舞着,完全遮蔽了日头。
虽是晴暖天气,可感受不到一丝暖意,相反寒意彻骨。
我和大队长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厚厚的雪地里,鞋子与裤腿早已湿透。
深达十多米的积雪完全掩埋了腰腹,感觉自己是独行在泥泞沼泽里的困兽,每一步都是触目惊心,举步维艰。
滦河——精选推荐

滦河源头滦河源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的巴彦古尔图山北麓,是闪电河和黑风河的交汇处,两河泾渭分明,闪电河水呈黑色,黑风河水呈银色,两河相会形成滦河,是锡林郭勒草原唯一一条入海的河流,同时也是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1]拥有华北第二大河、流经18个旗县、全长近1000公里、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的滦河之一源——吐力根河发源于乌兰布统漠海恩都尔山西麓的七道沟、八道沟和老鸦甸子湿地,因源头湿地植被保护较好,泉水渊源不断地向外涌流,多个泉眼汇集成蜿蜒曲折的小河,小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河中盛产“细鳞鱼”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2]吐力根(蒙语意为弯曲狭窄)河辖区内河长60公里,在下游的河夹心南(克旗与多伦县交界处)同赵古堆河汇流出境,年均径流量0.33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0.9立方米/秒。
吐力根河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与河北省围场县的界河,远远望去象一条玉带飘落在坝上草原高原,河的北岸草原辽阔,丘陵起伏,山花烂漫,植被保存完好,大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观景象;河的南岸是无边无际人工林,浓荫如盖,松涛阵阵,让游人切身感到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惊人壮举。
在河道宽阔、地势低洼处,形成了若干湖沼,星罗棋布,如火泡子、沙仁脑泡子、长腿泡子等。
这里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水相映成趣,使山川草木极富灵性。
尤其有些泉水还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增加了独特的魅力。
引滦(河)入(天)津后,当时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曾经来这里参观考察,了解此地为滦河之一源,从此公开认定这里为“滦河源头”。
滦河滦河是海河流域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但它并不是海河的支流,而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滦河水系北起内蒙古高原,南临渤海,西界潮白、蓟运诸河,东与辽河相邻,流域面积44750平方公里。
流域内包括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31个县、市,共有耕地1465 万亩,人口873万。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流经内蒙古高原、坝上草原,蜿蜒于燕山峡谷之间,在潘家口穿越长城,经滦县入冀东平原,在河北省乐亭县注入渤海,全长888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坝上有一种风叫“白毛风”
坝上“刮白毛”风是家常便饭的事,但坝上当地人人冬天多猫冬,不出门,在屋内就可以听到大风嗷嗷的叫,近几年来冬季来坝上摄影的朋友越来越多,因为坝上冬季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摄影发烧友前来,但坝上的白毛风远没有《狼图腾》小说内的严重,但真的在坝上遇到白毛风,也是很恐怖的,建议刮白毛风的时候还是不要出去,你在小院里肯能感觉风和日丽,在到了荒凉空旷的草原,什么也看不见,坝上冬季最冷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下雪是家常便饭,如果漫天大雪伴着狂风怒吼,便是白毛风了。
坝上草原上的风力有时能达七八级以上,如此猛烈的狂风暴雪即便是白天,也会搅得天昏地暗。
黑夜里的白毛风无法想像,寒冷或者湿冷,漆黑一团,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人和牲畜随波逐流,不管前方是沼泽还是悬崖,只能一股脑顺风往前跑。
我们没见过地狱,相信裹挟在白毛风里,感觉肯定比赴地狱还要差。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坝上的云户外俱乐部【】
本文原始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