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现状分析与崛起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安徽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经济发展分析

安徽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作为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安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为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在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中国区域协 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
安徽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名 胜古迹。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安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 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的特点。
安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乡发 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近年来,安徽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经济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03
服务业结构
安徽省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中以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等为主导。随
着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服务业在安徽省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安徽经济发展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安徽经济发展概述 • 安徽经济结构分析 • 安徽经济发展动力分析 • 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
战 • 安徽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安徽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01
安徽经济发展概述
安徽省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01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 ,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 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02
安徽经济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
01
农业结构
安徽省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之一,农业产值占据较大比重。近年来,
安徽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科技创新,2
工业结构
安徽省以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近年来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加大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安徽省的基本情况
1 2
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多 个省市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加强省际合作与联动
加强与相邻省份的经济合作,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加强省内各城市间的合作
推动合肥、芜湖、安庆等城市间的合作,实现城市间协同发展和 整体竞争力提升。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 长,且增速较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环境污染问题逐 渐凸显。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对安徽省的可持续 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
国家战略支持
产业转移机遇
科技创新机遇
内需市场潜力
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和“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迎 来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 型的加快,部分传统制造业和劳 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安徽省作为承接产业转移 的重要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 遇。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 量和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 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链招商
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完善。

安徽考察调研报告

安徽考察调研报告

安徽考察调研报告安徽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为了更全面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潜力,本次考察选择了安徽省作为调研的对象。

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报告将围绕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二、经济发展状况1.经济总量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安徽省的经济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9年,安徽省的GDP总量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6.1%。

安徽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列前列,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产业结构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较为丰富,以制造业为主导。

其中,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等在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受制约于资源禀赋和环境保护要求,产业结构正逐渐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

三、资源禀赋1.自然资源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为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安徽省还拥有大面积的耕地和充足的水资源,为农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人力资源安徽省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人口规模大约为6000万人。

但是,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相对较低,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四、产业特点1.先进制造业安徽省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企业,如三一重工、合肥通用机械等,涵盖了机床、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新兴产业安徽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猛。

例如,合肥经开区的创新产业园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为安徽省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未来发展趋势1.转型升级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安徽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同时,推动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环境也十分重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安徽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华东腹地,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将从经济、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介绍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24年,安徽省的GDP达到3.9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

安徽省的经济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逐年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安徽省的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也比较突出。

此外,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煤炭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安徽省还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安徽省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增长趋势平稳。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已超过7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安徽省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人口比重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安徽省的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安徽省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安徽省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近年来,安徽省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等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安徽省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进步。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安徽省有一批三甲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和农村合作医疗等重要项目,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

安徽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安徽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安徽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近年来,私营经济发展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徽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一、安徽私营经济的发展现状1、规模不断扩大。

安徽私营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推进,它的贡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集团化发展日趋成熟,竞争力有所提高。

2、结构不断优化。

安徽私营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吸收大量社会资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同时,市场有序竞争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高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安徽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安徽私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资源利用不够充分,资金短缺,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等不足,以及市场有序竞争条件不完善等问题不容忽视。

2、转型升级缓慢。

安徽私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企业加工业结构单一,专业化程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

三、安徽私营经济发展的对策1、完善政策。

安徽应该加强政策的完善,放宽市场准入、减税降费,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另外,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投资模式,加大补贴力度;同时,要加强供给侧改革,改善市场参与环境,以促进安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科技创新。

安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探索新技术,帮助企业引进新技术;另外,要鼓励企业自主技术研发,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3、全面发力改善投资环境。

安徽要加大投资环境建设的力度,减少政府干预、规范投资市场秩序,全面发力改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安徽私营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因此,要想实现私营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安徽特色优势,加大政策完善力度,为安徽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真正让安徽私营经济发挥出更强大的活力,实现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

安徽经济崛起路径选择

安徽经济崛起路径选择

示出了一定 的产业结构优势.
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 拥有 省部级重点实验
统产 业比重大 , 新兴产业 比重小, 场竞争 能 市 产 业比重仍 显过大,第三产业还 不够发达。
5科教 、 才优势 .台肥 是全国唯一 的国 力弱 。三次产业结构 中第三产业产值偏 小, 、 人 第

室 3 个, 3 国家和省属科研单 位 7 多个 , O 各类 工农业产品层 次和附加值较 低, 工业正处在工 高校 5 所 , 3 博士授权点 18 , 3 个 两院院士近 3 业化初期阶段 向中期阶段 推进 的时期, O 工业依 人, 人才资源在每万人中的比例位居全田同类 然较难 反哺农业 。 城市前列 , 具有充足的劳动 力资源和优秀的科
4城 市总体 实力不强, 、 城镇化 水平低 , 城 市聚集效应 不够明显 . 就安徽全省 的城市规模
来说 。 大城市特 别少 , 内城市 主要 是一些 中 省 ( 安擞经济崛起存在的劣势 二) 1 济总量偏 小,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 小城市, 、经 城市规模小 , 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 20 年安敲全省 GP 04 D 总量是 41.8 826 亿元, 总体 实力不强 , 比 城市聚集效应不够 明显。且 这 同期全国平 均水平 56.2 258 亿元低 431 亿 些城市职 能结构 不合理 ,城市 问分工不 明确 . 5.4 元 . 当于铜 陵、 山和池州兰 个地市全年所 出现一定 的趋 同; 相 黄 不仅如 此, 安徽 城镇化水平 创造的 GP D 之和 ,在全国 3 个省份 中处于第 还 比较低 。近五年来 , 1 安徽城镇化 率一直低 于 % l 位 ,与经济发达 的长三角 地区的平均 水平 全国平均水平 ,且 这种 差距一直保持在 8 ~ 4

最新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最新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最新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安徽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安徽省的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在传统产业方面,如钢铁、煤炭、化工等,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新兴产业也在迅速崛起。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安徽省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生产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农业方面,安徽省一直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

近年来,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蔬菜等的种植和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同时,农村电商的发展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服务业在安徽省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旅游业发展迅速,黄山、九华山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技创新领域,安徽省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在量子通信、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安徽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交通方面,高铁网络日益密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大大缩短了省内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省份的时空距离。

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安徽省积极推动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

皖北地区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培育,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安徽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制造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徽省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制造业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

特别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已经成为安徽省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2.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安徽省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实现。

在高技术制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安徽省的企业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3. 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在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中,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

这些地方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

同时,安徽省还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鼓励农民转型升级,助力制造业的脱贫攻坚。

二、安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竞争加剧和技术革新的不断推进,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安徽省应该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同时,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技术精英和创新人才投身制造业发展。

3. 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方向。

安徽省应积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08月(第23卷第8期)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Aug 1,2009(Vol .23,No .8)[收稿日期]2009—06—26[作者简介]刘红兵(1967—),安徽五河人,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经济【DO I 】1013969/j 1issn 11007-5097120091081007安徽经济现状分析与崛起的路径选择刘红兵(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601)[摘要]安徽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塌陷会一直困扰着安徽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安徽经济崛起面临着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但安徽经济崛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夯实基础,艰苦奋斗。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省情,强化优势,工业强省。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解放思想,聚集才智,在加快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相对优势,实现超长发展。

[关键词]安徽经济;经济崛起;后发优势[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9)08—0029—04The Curren t S itua tion and Econom y Em erg i n g Route Cho ice i n Anhu i Prov i n ceL I U Hong 2bing(The B asic Courese D epart m ent,A nhui Publishing Technical College,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The lagging economy in the m idland of Anhui p r ovince will be interfere with the econom ic devel opment of the whole regi on or even wider .The Anhui econom ic gr owth is facing a series of p r oble m s and conflicts,such as the back ward statement of concep ts,weak econom ic foundati on,envir on mental p r otecti on and s o on .Anhui πs E merging Economy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 ment of building a well 2off s ociety in an all 2r ound way .So we must ta mp the foundati on and work hard .The scientific outl ook on devel opment should be set as the guideline,based on p r ovincial conditi ons,strengthening the superi orities,industry strengthening our p r ovince .W e must accurately comp rehend the devel opment l ocati on,keep ing pushing on strategic adjust m ent of econom ic structure and transf or mati on of the devel op ing modes .And we still need t o e manci pate the m ind and bring in talents t o create relative advantages and achieve great devel opment in ac 2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izati on .Key words:Anhui econom ic;e merging economy;superi orities 近代文化名人梁启超盛赞安徽“阔水深流,俊彩星驰”,这是由衷的赞叹!众所周知,安徽省是清朝康熙六年即1667年成立的一个省,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合肥不错,居皖之中”,毛泽东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遂把省会定于一个有着五万之众的小县城[1]。

在这片131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江蜿蜒东去,淮河奔流到海,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

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冠为天下第一的黄山,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西递、宏村,更有出过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文房四宝之乡———江南诗画之地的宣城。

明清之际,徽商称雄中国商界六百年,当时就有“无徽不成镇”一说。

“安徽人左右了中国的发展”的观点是十分中肯的,安徽人在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安徽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排名是前几位。

安徽矿藏资源也很丰富,安徽煤炭的蕴藏量占到华东地区二分之一,“晋煤保全国,皖煤保华东”。

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储量之丰、品位之好,在全国早已名声鹊起。

然而,与相对发达的省份相比,安徽在现代化发展的搏弈和经济的赛跑中滞后了。

一、安徽经济发展的现状(一)与周边省份的差距及原因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一直面临着政府财力不足、百姓生活不富的尴尬局面。

1995年安徽人均G DP 比全国低3018%,相差1497元;到2000年,安徽人均G DP较全国低3112%,差距扩大到2211元,而到了2002年,安徽省人均G 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367元。

2008年,全国人均G DP为22640元,而安徽人均G DP只有14249元。

30年前,在第一轮农村改革中,首创了“大包干”责任制的安徽,为什么近些年经济发展脚步却落在了全国的后面?安徽曾经是华东六省一市的成员,安徽人的华东情结根深蒂固,有与江浙比、向江浙看齐的习惯。

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苏浙皖三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 DP早已不在一个水平上,与经济大省相比,安徽未能比肩而进,而只能望其项背。

表1 2008年苏浙皖G DP与人均G DP比较省份G DP(亿元)人均G DP(元)江苏2473832985浙江1763335730安徽887414249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表明:2008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是安徽省的2178倍,人均G DP是安徽省的2131倍;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是安徽省的1198倍,人均G DP是安徽省的215倍。

安徽省能源资源比江浙两省多,但安徽跟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差距竟如此之大!通过下面事例,可以感受到安徽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安徽茶叶量大、品种也多,多年来都是常规生产。

邻近的江苏收进安徽的茶叶,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价钱就翻番。

江苏的茶园还盖上一层黑幕,这样采摘期可以提前20天,不但卖了俏市,还把市场给占下了。

皖北的板栗外销只能卖到3000-4000元/吨,徐州的板栗外销却能卖到8000美元/吨,仅仅因为是品种和质量不同,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这说明,安徽的经济实力还落后,经营管理的理念、营销方式、手段、渠道等都存在许多问题。

安徽被划入中部地区后,经济发展状况也未能令人乐观,各项经济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也是居中的多,居前的少。

尤其在人均G DP一项,安徽的排名位列六省之末。

问题已不是颜面和阔气之争,而是让人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安徽襟江近海,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为什么有着良好的先天与后天条件,严峻的现实却让安徽人难开笑颜呢?2008年度,在中部六省内部,安徽省GP D的总量8874亿元,排名第四(见表2)。

这一数字警示我们:近年来,安徽省在中部地区发展落后的整体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安徽经济如果再继续徘徊乃至下滑,经济塌陷肯定会困扰着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表2 2008年中部六省G DP与人均G DP比较省份总量排名(位)G DP(亿元)人均G DP(元)人均排名(位)河南5142341505616湖北1184511473317湖南1383661312320安徽1588741424922山西1754651614315江西1953231220424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究其原因,很多人将之归咎于安徽省游离于中央政策之外,被边缘化了。

持这一类观点的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把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塌陷”的原因归结为:(1)中部开放滞后,从而失去了发展先机;(2)国家对中部缺乏倾斜政策,中部成为“政策洼地”;(3)中部省份财政收入和上缴基数高,导致财力窘迫;(4)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又是因为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根本原因是解放思想不够;(5)“四不够”的原因在于不会用人;(6)缺乏江浙人的创业精神[2]。

笔者认为以上几点原因在安徽都可以找到现实的例证,可以说,就是安徽经济塌陷的主要症结所在。

笔者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具备若干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要给政策,就是说要给地方实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因为我们的行政体制是垂直管理,政策是中央制定的,地方上必须要执行。

中央对各个大的地区要基本上一碗水端平,不能太厚此薄彼。

如果这个条件达不到,地方经济的确展就不会均衡。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说,浦东开发晚了,是他的责任,后来才有了浦东的开发开放,现在的浦东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与此对照的是,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我国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国际性大都市,但风头和锐气已没有前些年强劲了。

安徽经济发展“锅底”的处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它历史的原因。

有材料表明,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中国宏观战略布局来看,安徽省误了三趟车。

一趟车是误在五六十年代,没有轮到中国投资建设的重点。

二趟车是误在八十年代初,没有轮到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投资倾斜。

第三趟车是误在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相继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安徽省再一次的被排斥在中央宏观政策之外。

”[3]安徽省在中央的战略安排上仅仅是东部地区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初级产品生产基地。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除了中央宏观政策的屡次擦肩而过,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也给安徽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