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_郭怀成
城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评估与设计方法

城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评估与设计方法引言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规划不仅仅关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景观生态评估与设计方法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旨在通过科学的手段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并提供相应的设计方法,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景观生态评估的概念和意义景观生态评估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估方法,旨在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
它涉及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景观生态评估的意义在于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规划者提供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的方案。
二、景观生态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景观生态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是评估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调查等。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景观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景观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野外调查则可以获取具体的生态信息。
指标体系是评估的基础,常用的指标包括景观多样性、景观连通性、生态服务功能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
三、景观生态评估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评估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规划者可以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景观生态评估可以指导城市规划的布局和设计。
通过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措施,以优化城市环境。
最后,景观生态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测提供支持。
通过定期评估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可以监测城市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四、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景观生态设计是景观生态评估的延伸和应用,它旨在通过设计手段改善和优化城市景观的生态状况。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包括保护生态系统、增加景观多样性、提高景观连通性等。
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人们认为尺度代表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1]。从本质上来说,尺度是自然界所固有的特征,然而,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兴趣,生态学家对尺度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如尺度还可以是用于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时间或空间单位,或者是由时间或空间范围决定的一种格局变化等[21-22]。
专家系统分类也属于人工智能分支,由用户界面、推理器和知识库组成。专家分析方法和经验被事先输入到知识库中,据此对待分类影像地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确定地物类型。有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影像特征,建立起遥感专家分类决策模型库,实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的自动分类提取[13]。专家系统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推理机制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专家系统的推理判断能力,数据翔实的专家知识库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建立专家分类系统的难点。
1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1景观分类
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是不均匀分布的,从而构成不同的景观生态类型[8],具有异质性;同时,景观在自然界中不同尺度上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内容,具有等级性。正是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和等级性,使建立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景观分类是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研究的基础,景观异质性则是景观分类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每一个景观类型是相对均质的,其内部组成和结构具有相对一致性。在景观分类过程中通常将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部分确定为不同的景观或景观要素类型,而将相对均质的部分确定为相同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区域尺度上,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通常可以划分为森林、灌丛、草地、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以及水域这几种主要类型。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对同一景观采取不同分类方案能够产生不同景观格局,但其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清楚[9],这也是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中基于GIS的景观格局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中基于GIS的景观格局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这种开发活动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如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增加自然灾害风险等。
因此,在规划和决策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对项目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和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评估、预测和评价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景观格局是指不同类型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组合和分布,包括景观类型、景观面积、景观形状、景观间的距离和相互联系等要素。
它能够反映出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功能,也能够揭示出潜在的环境脆弱性。
基于GIS的景观格局分析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景观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和定量描述的方法。
GIS技术能够综合利用地理、社会和经济数据,通过数字化地图和空间分析功能,揭示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利用GIS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GIS可以提供多源数据的集成分析。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考虑到各种自然资源、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就需要使用大量的数据。
GIS技术能够将多源数据集成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其次,GIS具有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对景观格局进行定量描述。
通过GIS软件的功能,可以对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形态进行量化,并进行合理分类和聚类分析。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项目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为评价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还具备可视化展示的功能,能够将景观格局的分析结果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
这对于决策者和公众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项目对景观的影响,并参与环境评价的过程。
在实施基于GIS的景观格局分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需要建立准确的地理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其次,需要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加工、图层叠置、网络分析等。
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2 景观格局发展综述
• 20世纪80年代初期,景观生态学被林超、黄锡畴、陈昌 笃等介绍到中国之后,一系列文献介绍了国外景观生态学 概念和方法,景观格局作为其基础内容同时在中国引起广 泛关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我国景观格局研究的起步阶段, 主要以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为主。 • 我国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真正起步于1990年。1990年, 肖笃宁等发表了“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 景观格局的研究渐成热点,关于农林、湿地、区域、城市、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甚至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分析 和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这个时期其文献数量 有着较缓慢但稳定的增长。
3 景观格局的研究内容综述
• 3.1 研究区域范围
• ]城市的研究,如乔美华对大同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王佳、熊妮 娜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常芳基于GIS/RS的太原市1976 年——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柏林等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均属此类; • ]省区范围的研究,如张本峋、申怀飞对河南省的研究,曾加芹、欧阳 华等对西藏地区的研究; • ]流域范围的研究,如卢玲、李新等对黑河景观格局的分析; • ]对铁路沿线的研究,余艳红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生态影响评价为例 进行了研究; • ]对一个湖区的研究,如郑建蕊、蒋卫国对洞庭湖区的研究;王景伟、 王海洋以鞍山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 描述中的应用,还有候绍洋基于GIS的山区和平原景观指数粒度效应 分析。
• 3.2 研究时相
• 单时相的研究,也有多时相的研究。 • 刘鸿雁、赵雨森对哈尔滨市的研究,宋鹏飞对太原城区的 研究,王晓微基于遥感图像掩膜法的厦门市景观分类与动 态变化研究,都属于单时相的研究; • 而常芳对太原市1976——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 分析,王佳等对北京20年土地利用状况的研究则属多时相 研究。
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环评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ncl udl e f n rn nN i p c eaut nf o i ienso  ̄ met m at v a o rnn—pl t clgc at ( J T 1 ag i e o l i o ol e eoo a i c” H / 9—19 ) ud i l mp 97 .
M io , i Z eg n C oY e , i u i aBa Ln hn f g , a u L ie e R j
( . i n j n rv c eerhIs tt o n i n na S i cs Habn10 5 , h a 1 Heo g agPoi i R sac tue f vr me tl ce e , r i 50 6 C i ; l i na l ni E o n n
ln j n sac c d m f n i n e t rt t n a d o e l e n i n e t v u t nu i ,w a ec mp rd a d o gi gr erh a a e y o vrm na poe i n t r ea d e v o m n e a ai nt a e e o l co h r t r l a l o s eh v o ae n
Ab ta t T i a e t d c steme o so n sa ee oo yi c lgc le vrn e tli a te au t n h g e sr c : hsp p ri r u e t d f a d c p c lg e oo ia n i m na n o h h l n o mp c v la o .T  ̄u h t i h a p e f no a i o c psa d picpe f a dc p c lg p H a o fb sc cn e t n rn ilso n s a e eooy,a d tee a lso c lg v u t n u igi h p c f i l n h x mpe fe oo ye a a o sn n te ae t o l i s s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花境空间辨识与建设评价方法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花境空间辨识与建设评价方法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需求,本文以景感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成环境和生态感知方面的关联性研究,聚焦城市花境这种生态景观要素,从城市居民的“花境感知”着手,建立了城市花境空间研究框架,提出基于新数据环境的城市花境空间辨识技术方法,进一步提出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对花境的社会美学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
从花境空间辨识到花境建设评价,提升拓展了城市花境研究的技术方法,为城市花境空间建设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花境;大数据;景感生态学;城市生态研究1引言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居民福祉和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需求和必经之路。
以往过于强调绿化要素规模和指标数据而忽略生态景观品质提升的建设方式(如“草坪热”、“广场热”等)应加以改变,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提升城市品质、考虑居民感知感受的“景感生态学”应运而生。
景感生态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生态学研究方向,主张将人的感知纳入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基于生态学原理,从人的物理感知(视觉、嗅觉、听觉等)和心理感知(宗教、文化等)出发,将居民的感知纳入城市生态研究[1]。
花境是一种花卉植物造景形式,花境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2],本文以“人的花境感知”为切入点,以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导向,研究城市花境空间辨识测度和建设评价,是景感生态学在建成环境研究中的初步运用。
2当前城市花境建设存在问题2.1城市花境总量不够,形式不够多样,效果不突出当前,我国城市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普遍以绿化为主,城市绿地虽有花卉点缀但比重不高,出现“绿量”高而“花量”水平较低,花境景观应用不足。
从总体来看,各类草本花卉、色叶观花乔木、花灌木等种类形式应用较少,花境层次和季相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较普遍。
2.2花境建设多集中性规模营造,而居民日常空间花境感知不足在城市花境建设中,很多城市多以集中大规模花境营造,在一些城市广场、道路、城市公园中布置花境,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活动中,重点打造主题花境以营造热烈的节日和活动气氛,这些都是集中性的大规模花境营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济南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分析研究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济南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分析研究
李成;周振东
【期刊名称】《山东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39)3
【摘要】以济南市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绿地现状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主要理论为指导,对济南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对济南市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类似城市区域产生一定借鉴作用.【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李成;周振东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2
【相关文献】
1.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永州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探讨 [J], 张英;魏开云
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洛阳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研究 [J], 许娅琼;梁娟丽;王超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J], 凌珂茹;何多丰;李涵
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r——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J], 贺丽丽;张凯云;陈立凡
5.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小城市绿地系统评价——以山东省曹县为例 [J], 马晓婉;李端杰;何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用】环境规划学郭怀成.doc

1.1 概述1.1.1 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是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环境规划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环境权环境权---公民、法人、国家享有良好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天赋人权 ---环境享用权采光权和通风权―《民法通则》清洁空气权―《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水权―《水污染防治法》安宁权―噪声控制观赏权―公园、风景的欣赏达到生理上、精神上满足环境规划的目的是保障天赋人权●人赋人权---环境经济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又是污染的来源、环境破坏的根源→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环境规划基本任务是规范人赋人权(对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调控)。
1.2 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1.3.1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 ---国家发改委、各级计委制定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2006年开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的●促进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将污染控制和技术改造结合在一起;确保环保资金的落实1.3.2 环境规划与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根据各地域的特点,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将临近的不同行政区划的几个区域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相似经济成分和共同发展目标的经济区。
●△我国最大的经济区划:沿海、中部、西部又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西环境规划是经济区划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区域环境规划促使经济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9期2011年9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V o l 130,N o 19Sept 1,2011收稿日期:2011-02-12;修订日期:2011-07-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2005CB724205);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102-001)作者简介:郭怀成(1953-),男,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E -m ail:h cguo@pk u 1edu 1cn 。
都小尚(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
E -mail:duxiaos -hang@sohu 1com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郭怀成1*,都小尚1,2,刘 永1,周 丰1,何成杰1(1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21郑州市环境保护局,郑州450007)摘要:针对当前区域规划环评在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和景观格局规划方案系统优化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框架,构建了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准则和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累积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区域规划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和安全性判别,实现了区域景观格局的系统优化,从而为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学支持。
案例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框架和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准则的简捷、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优化后的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原规划方案,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区域规划环评;景观格局优化;景观安全性;判别准则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9-1713-121 引言景观格局的生态优化是实现其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必要保证之一[1~3]。
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区域规划环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消除或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规划实施所引致的区域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评价与优化调整,以保障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性。
目前,国内外对区域规划环评的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国内学者多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区域规划环评,如:李巍等[4]在综合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景观受胁迫性等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划环评中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的技术框架,为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区域规划环评作了较为全面的尝试;唐占辉等[5]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流域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初步的探讨;此外,还有相关研究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如何应用在园区开发[6,7]、公路规划[8,9]、水电站开发[10]以及铁路建设[11]等规划环评研究中。
国外学者多集中于生物多样性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如:M arull 等[12]构建了土地可持续性指数作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以评估其可持续性;M Êrtberga 等[13]提出了战略环评的景观生态学概念框架,用于评估长期发展过程如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不同的规划方案情景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旨在景观和区域层次将生物多样性问题综合于规划和关于城市环境的战略环评中;Sloo tw eg 等[14]结合世1714 地 理 研 究30卷界银行基于综合自然资源管理的排水规划综合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学排水规划战略环评评估框架。
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性判别和景观安全格局是区域规划环评方法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标志,景观安全格局的实质是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15~17]。
区域开发过程实质上是工业和城市化过程,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及景观规划中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18]。
实现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景观发展格局使其符合生态学的要求,从而减免城市景观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19];它更加强调格局与过程安全及其整体集成,通过确定自然生态过程的阈限和安全层次,提出维护与控制生态过程的关键性的时空量序格局,将生态系统管理对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20]。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针对规划环评所提出的减缓措施多为对规划方案实施的补救措施,对规划方案本身在景观格局安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解决不够;特别是对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判别准则的建立和对规划方案基于景观格局安全的系统优化不足,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性(景观安全格局判别准则)也未明确回答。
这些无疑会影响到区域规划环评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充分考虑战略环评的时限性和时效性,基于景观生态学格局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景观格局安全性的含义、构成要素和等级划分,构建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力求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性判别和系统优化问题,并应用于规划环评案例,以保障区域的景观格局安全。
图1 区域规划环评景观格局累积影响评价和景观安全格局优化方法框架F ig 11 M ethodo lo gy framew or k o f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 assessment and landscape secur ity patter n optimizatio n fo r RP EA2 研究方法211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框架 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格局分析方法提出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框架,分5个步骤(图1、表1):(1)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分级准则的建立。
已有的准则的基础包括美国生态学家Fo r -m an [21]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0及/必要的格局0、德国生态学家H aber [22]的10%~15%土地利用分异(DLU)战略、俞孔坚等[23,24]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0和/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0等。
在此采用层次分析法(AH P)及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经专家打分确定准则层和因素层的权重和分值。
在此基础上,确立分级原则:¹各级别之间要在安全水平上有明确的界限;º每个级别的指标易于空间识别;»分级系统要能反映景观格局可能存在的主要安全水平;¼级9期郭怀成等: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1715别之间的过渡安全水平要能归类于最靠近的级别安全水平且不至于在安全性的实质内容上和所靠近的安全水平有明显的区别。
据此,建立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分级准则(表1)。
表1区域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准则Tab11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pattern security景观格局安全等级及分值(总分Z=100)Ñ-安全状态(最优格局)(90<F[100)Ò-较安全状态(良好格局)(70<F[90)Ó-不安全状态(预警格局)(F[70)综合表征状态(准则层)权重(B)/分值(F B)分项表征状态(因素层)权重(W)/分值(F W)指标(i)/分值(f)指标(i)/分值(f)指标(i)/分值(f)一、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即规划区域源地状态(1~5)0145/451源地数量(区域范围内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大型自然植被斑块)0114/14i\4个¹/1216<f[14i=2~3个¹/918<f[1216i=1个&i=0º/f[9182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物种扩散低阻力区)0108/8i每个源地都具有明显且面积较大的缓冲区¹/712<f[8i每个源地都具有较明显但面积较小的缓冲区¹/516<f[712i无缓冲区或不明显º/f[5163源间连接(相邻二源间最易联系的底阻力通道-源间廊道)0111/11i源地之间有2个以上的连接廊道,宽度在1~2km¹/919<f[11i源地之间具有1个连接廊道,但宽度较窄,小于1km,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¹/717<f[919i无º/f=04辐射道(由源地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0105/5i每个源地具有多个辐射道,辐射未受到人类活动阻碍¹/415<f[5i每个源地具有较少的辐射道,辐射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阻碍¹/315<f[415i无或无明显辐射道,辐射受到人类活动的较大阻碍或自身退化º/f[415 5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地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0)0107/7i源地之间具有战略点且未受到人类活动威胁,状态良好¹/613<f[7i源地之间具有战略点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状态一般¹/419<f[6.3i无战略点/f=0º二、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即规划建成区景观格局(6a)及与建成区周边源地和绿地之间的空间关系(6b)0125/256规划建成区景观格局(6a)及与建成区周边源地和绿地之间的空间关系(6b)6a:0114/146b:0111/116a:i规划建成区内有较多的小型自然斑块和廊道,且连通性良好;»6b:i建成区与其周边源地和绿地之间通过多条绿色廊道和战略点连接良好;»i规划建成区内单个建设用地景观单元面积不超过10hm2¼/6a:1216<f[146b:919<f[116a:i规划建成区内有较少的小型自然斑块和廊道,且连通性较好;»6b:i建成区与其周边源地和绿地之间通过较少的绿色廊道和战略点连接较好;»i规划建成区内存在较少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0hm2的单个景观单元¼/6a:918<f[12166b:717<f[9196a:i规划建成区内有很少的小型自然斑块和廊道,且连通性较差;»6b:i建成区与其周边源地和绿地之间绿色廊道很少,无战略点,连接很差,二者几乎分离;»i规划建成区内存在较多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0hm2的单个景观单元¼/6a:f[9186b:f[717三、景观异质性分析即规划区域自然景观单元总面积比例(7a)和分布状况(7b)0130/307规划区域自然景观单元(即植被和水域单元)总面积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7a)及分布情况(7b)7a:0116/167b:0114/147a:i>35%;½7b:i除源地景观单元外,其他自然景观单元均匀分布于规划区域¾/7a:1414<f[167b:1216<f[147a:25%<i[3;½7b:i除源地景观单元外,其他自然景观单元比较均匀分布于规划区域¾/7a:1112<f[14147b:918<f[12167a:i[25%;½7b:i除源地景观单元外,其他自然景观单元在规划区域内分布不均匀,呈紧密分布¾/7a:f[11127b:f[918注:(1)判别准则依据:¹为俞孔坚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0[23]和/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0[24]中的相关内容和依据实践经验推理;º为依据¹并结合实践经验的推理;»为依据Forman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0及/必要的格局0[21]并结合实践经验的推理;¼和¾为依据H aber的10%到15%土地利用分异(DLU)战略(/10%急需法则0)[22]并结合实践经验制定;½依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区绿化覆盖率指标标准35%制定;(2)分值说明:Z为总分值,Z=100分;B为准则层权重,F B为准则层分值;W为因素层权重,F W为因素层分值;i为指标,f为由因素层权重折算的各指标i的分值,F为各安全水平纵向累计总分值;准则层和因素层分值按专家打分确定的权重分配分值,将因素层各因素分值按景观格局安全分级标准:Ñ-安全状态:90<F[100;Ò-较安全状态;70<F[90;Ó-不安全状态:F[70分别折算到景观格局安全性判别等级划分三级水平中,每个级别总分值再按其纵向累计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