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合集下载
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3、西汉:漕渠、白渠
• 4、东汉:治理黄河(王景) • 5、特色灌溉工程:西北地区的坎儿井
不同时期不同的耕作方式
•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 破坏环境,很难再生产 • 2、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 原因: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
不同时期不同的耕作方式
• 3、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 原因:
• 自耕农(自己有地)——税
• 佃农(没有地,租地主的地)——税、租
采集经济
• • • • • • • • • • • 采集经济的形成: 1) 学会直立行走 2) 学会使用天然工具 采集经济的基本特征: 1) 以采集为主 2) 使用以木棒为主的天然工具 3) 自由经营、自由劳动、自取所需 4) 财产共有 5) 完全平等和自由的人际关系 6) 最古老的经济组织:原始人群 7) 以树为家
– 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 ②私有土地出现
• 特点:
– 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②以家庭为单位; – ③自给自足
• 作用与地位:
– – – –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相对于佃农来说); ③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与进步; 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而破产
南稻北粟
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出现。它们在发展 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 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 植粟和水稻的国大提高了当 时的农业生产 效率
曲辕犁
•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出现在长江下游一带 。是自汉代后农具改革 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发展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 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 A.封闭保守 • C.耕织结合 B.精耕细作 D.艰难脆弱
9.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7.“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家庭为单位 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耕农经济 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 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 自耕农经 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③自耕农经济形势 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起源 起源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耕作方式
发 展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东汉—三国 唐宋时期
桔槔(gao)
翻车 筒车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
孙叔敖在楚庄王 十七年(公元前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 597 年)左右,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 分水堤、飞沙堰溢洪 主持兴办了我国 城、京杭大运河并 道、宝瓶口进水口三 最早的蓄水灌溉 称为中国古代三大 大部分构成,科学地 工程 ——芍陂。 工程。吐鲁番的坎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芍陂因水流经过 儿井总数近千条,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 芍亭而得名 。公里。 全长约500O 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灌田万顷”楚 是全世界最大的地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 郑国渠 系统 。 庄王也一跃成为 下水利灌溉 为“水旱从人”的 “春秋五霸”之 “天府之国”。 一。 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 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 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 入郑国渠。 郑国渠巧妙连通泾河、洛水, 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 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 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芍陂 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 天下粮仓 都江堰 坎儿井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必修2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五、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鱼嘴
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疆坎儿井
治理黄河
东汉人王景,主持 过一次封建时代最 大规模的治黄活动,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 安流800年。历史 上对王景治河充满 了赞扬之辞:"王 景治河,千载无患 "。
黄河被誉为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 它也是中国农耕 经济的命脉,而 历史上黄河多次 发生水患,大规 模的改道就有6 次之多,从汉代 以来,历朝统治 者经常组织大规 模的治河工程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13世纪
英国的《亨利农书》
3倍Leabharlann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 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麦、菽、稻”(实际上不只五种)
麦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发明制 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 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 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 教人治病。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 炎帝。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 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 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 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 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 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 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大家。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 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 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 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 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 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
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极易适应水田耕作。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翻 车 操 作 图
筒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 石、骨、木 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 打制、磨制 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 人力 畜力 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4.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 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5.自耕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是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③人口增加 ④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③④ D.①③④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农业阶 段
时间
原始农 石器时代 业
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
农业工具 木质、石质、骨质农具
铁制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牛耕
西汉 东汉
铁农具数量大增 曲柄锄、大镰、耧车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唐朝
曲辕犁
一牛挽犁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耒耜→
石犁→ 青铜犁 → 铁犁
直辕犁 → 曲辕犁
战篇》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小农经济存在什么弊端呢?
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
西周至清自然灾害统计表
四、小农经济
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茫 茫千里,人烟断绝……”
1、小农之小,“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小”, 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 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古代农业经济的主导形式
“……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
四、小农经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小农之小, “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四、小农经济
朱陈村 唐 白居易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课程标准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问题: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完善的?有什么意义?
• 含义:其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生产工具的 改进、灌溉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耕作方法的成熟 、耕作技术总结等; • 完善方式: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犁壁安装、曲辕犁 的出现等;翻车到筒车;水利设施完善:都江堰等;改进耕 作技术:代田法等; • 意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产增产、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 起了积极作用;
3、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五、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特点之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3、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5、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传说 2、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作用)★、郑国渠 3、两汉: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原因)、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2、春秋: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1)原因:①生产工具②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私有土地的出现 (2)含义: (3)特点: • ①生产规模小——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 ②分工简单——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③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地域差别:黄河流域:粟、麦 长江流域:水稻 3、家畜饲养业:“五谷”“六畜” 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课程标准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问题: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完善的?有什么意义?
• 含义:其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生产工具的 改进、灌溉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耕作方法的成熟 、耕作技术总结等; • 完善方式: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犁壁安装、曲辕犁 的出现等;翻车到筒车;水利设施完善:都江堰等;改进耕 作技术:代田法等; • 意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产增产、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 起了积极作用;
3、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五、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特点之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3、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5、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传说 2、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作用)★、郑国渠 3、两汉: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原因)、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2、春秋: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1)原因:①生产工具②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私有土地的出现 (2)含义: (3)特点: • ①生产规模小——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 ②分工简单——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③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地域差别:黄河流域:粟、麦 长江流域:水稻 3、家畜饲养业:“五谷”“六畜” 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一
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 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 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 农业耕作方式。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模式的进步 三、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特点2: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西域:坎儿井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 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 特点,你如何评价?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 3.优点
①一定程度激发干劲,稳定生活
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弊端
①分散性---劳苦 ②脆弱性---难挡天灾人祸 ③封闭性、落后性--少交流和合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记忆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从产业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2、从耕作技术看:主要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
3、从经济单位和劳动分工者看: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男耕女织”按性别分工。
3.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翻车 三国马钧
唐宋时期 筒车
(二)水利设施的发展
1、重要的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汉明帝任命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三)农业技术的积累、总结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
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作) 家庭精耕细作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麦
稻
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一
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 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 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 农业耕作方式。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模式的进步 三、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特点2: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西域:坎儿井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 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 特点,你如何评价?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 3.优点
①一定程度激发干劲,稳定生活
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弊端
①分散性---劳苦 ②脆弱性---难挡天灾人祸 ③封闭性、落后性--少交流和合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记忆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从产业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2、从耕作技术看:主要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
3、从经济单位和劳动分工者看: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男耕女织”按性别分工。
3.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翻车 三国马钧
唐宋时期 筒车
(二)水利设施的发展
1、重要的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汉明帝任命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三)农业技术的积累、总结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
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作) 家庭精耕细作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麦
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谷丰登
菽SHU(豆类总称) 粟SU(稷)小米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主要标
志(1)农耕工具
耕作方式
原始 __木__、__石__、__骨__ 质
刀耕火种
耒(lěi)耜(sì)等
商周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 出现
筒车(水力冲击)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农业的起源
1、起源: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分布格局:南水稻北粟麦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之一:
种植业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稻
大米
麦
面粉
黍
黄米
锛、斧、钁、镢头。
铁制农具
牛耕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 出现。战 国中后期,铁犁用 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 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 耕得到广泛的 推广。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曹魏马钧改进了 东汉毕岚 发明翻车。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何谓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 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哪些因素能影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生产工具、生产经验、 水利工程、生产组织等
石镰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石锄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2010·天津文综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 代农业生产中( )
图1
A.铁犁牛耕的出现 C.精耕细作的开始
图2
B.耕犁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 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两汉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坎儿井
三、水利工程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
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
(落后性)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
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 (1)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
的生产积极性。 (2)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1)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2)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石犁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 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石器
骨器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 农具占全部农具的 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 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 85%以上。这说明 铁 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
战国八件铁农具分别是: 铁锸、犁、铲、铁犁铧冠、
三、结合教材和图片,归纳中国古代农
业经济的特点。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 耕作图
一、种植业为主, 二、铁犁牛 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精耕细作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三、男耕女织式 的经营方式
1.农 农业出现:上古时期,神农氏,起源于原始种植业
业的 地域差异:黄河、长江;北粟麦、南水稻
起源 产业结构:种植为主、种养结合;“五谷六畜”
石器锄耕
春秋 __铁_农具(重大事件 ) 战国 出现_牛__耕(_铁__犁)
铁犁牛耕
西汉 _牛__耕推广 唐朝 _曲__辕_犁(标志步犁定型 )
(2)灌溉工具: _翻__车_、 _筒__车_
精耕细作
特点之二
三、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环境的改良
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填空
上古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 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 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 2000年前的汉代就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
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 生产方式和特点?
远古、商周 __刀__耕_火__种__;__石木骨器
耕作 春秋战国__铁__器__牛__耕_(__重__大_意义?)
生产工具 工具 汉代__发__明__犁_壁__,__牛__耕_推__广__
2.精 不断改进
唐代__曲__辕__犁_(__重__大__意_义__?_ )
耕细 作生 产方 式的 形成
水利设施 不断完善
经营方式
灌溉工具 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条件 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春秋战国 ___________________ 汉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周 “千耦其耘”
的演进 春秋后 “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原因、优劣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