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 《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
《阿长与〈山海经〉》双重叙事视角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双重叙事视角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双重叙事视角解读内容摘要:《阿长与》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鲁迅通过叙述童年时与阿长有关七件事情,展现了自己对阿长的态度起伏的同时,也展现出阿长平凡却伟大,朴实与善良的鲜明人物形象。
在回忆性散文特有的双重叙事视角下,展现出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感恩怀念。
两个鲁迅的跨时空相遇,将阿长的人物形象勾勒得更加真实、丰满,交织出阿长温暖的人性光辉,同时折射出鲁迅感激、怀念、怜悯、自责等多元的情感。
关键词:鲁迅阿长《山海经》双重视角《阿长与》选自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入选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在回忆性散文中,隐藏了叙事两个主体,一个是写作时45岁是的中年鲁迅,一个是经历过与阿长相关的一系列事件的童年鲁迅,双重叙事视角折射出文本多元的情感。
一.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的特性。
童年的鲁迅就是一个充满了好奇的孩子,喜欢自己的“隐鼠”、“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是最儿童最简单的好奇、好动的表现。
在听远房叔祖说起一本绘图的《山海经》,被其中“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激发出了渴慕,甚至一坐下来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这是童年鲁迅充满了好奇的重要表现,这种好奇心保持时间较长,激发着他计算压岁钱、计划上街、计算出门时间等行为的强大好奇心理。
这也使得鲁迅在得到阿长寻到《山海经》之后,说它是“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与儿童自由的天性相对的就是童年鲁迅极不耐烦的“规矩”。
平常的规矩就是阿长不许他玩闹,还有她所说的“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等等。
到了使人开心的除夕却还是阿长要求的“恭喜规矩”与“福橘规矩”。
童年的鲁迅将这些除夕的规矩称为“元旦辟头的磨难”,他“极不耐烦”的态度就是儿童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阿长与山海经赏读

阿长与山海经赏读《阿长与《山海经》》赏析陶德宗与《朝花夕拾》中多数篇章以叙事为主不同,《阿长与〈山海经〉》以记人为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长妈妈这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由此形成它在艺术上的一大特征。
长妈妈是满清末年一个下层妇女,她是鲁迅家的女佣,也是鲁迅的保姆。
同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众多的下层劳动妇女一样,长妈妈也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
她地位卑下,青年守寡,帮人为生,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之所以呼她为“阿长”,鲁迅说,这是因为我家原“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长妈妈的这种卑微地位和不幸的命运表明了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那个社会中所受的威压与歧视的深重,为这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形象打上了一层悲剧底色。
但是,这卑微的地位和不幸的命运又仅仅是长妈妈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一个表现方面,她身上的悲剧性更突出的表现方面是她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后所形成的愚昧无知。
她“懂得许多规矩”,恪守着一些“古怪仪式”,如新年早上的讨吉利,“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她也称太平天国起义军为“长毛”,而且将其和土匪强盗视为一体。
她将“长毛”说得“非常可怕”,似乎是杀人掠物,无所不为。
她认定女人有“伟大的神力”,“严肃”地向“我”讲述“长毛”捉女人去助其作战的荒诞不经的故事。
凡此种种,皆是长妈妈愚昧麻木的具象表现。
她的这些思想,正是封建文化特别是封建迷信观念对其灵魂毒害与腐蚀的结果。
散文通过对长妈妈的着力表现与生动叙写,便在她那地位卑微、命运不幸的悲剧底色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其心灵被损伤的悲剧色彩。
长妈妈不仅在思想上是愚昧麻木,而且在其性格上也有其庸俗的一面。
她“常喜欢切切察察”,比比划划地去播弄是非,以致时常在“我”的家里制造出一些“小风波”,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比较探究《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童年絮味《生命》

比较.探究《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童年絮味》《生命》第一课时【温故互查】1.鲁迅,原名,字,我国伟大的、、。
他的散文集是,又叫,我们学过一篇散文,就选自这部散文集。
【学习目标】1.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 感悟人间的无私的“爱”。
【导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默读课文《阿长与 <山海经>》,用“”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
用“”标出不理解的句子。
用“”标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1. 给划线字注音。
保姆()絮()说菩萨()震悚()憎恶()惶()急惧惮()大抵()2. 解释下列词语。
絮说:掳:震悚:骇:切切察察:顺顺流流:3. 思考哪些段是介绍阿长的称呼由来和形体特点的?哪些段是具体刻画阿长的形象的?哪些段是抒发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福之情的?4. 文章用两段文字交代阿长称呼的由来,作者想由此表现什么?5. 划出表现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词语,看看这些表示情感的词语对应哪些段落的内容?哪一种情感是对阿长的调侃?哪一种感情是对啊长真心的敬佩?(自主学习,努力让自己独立完成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详写的是阿长的哪一件事?由这一件事可以看出阿长对“我”怎么样?请你分析一下阿长的形象特点。
2. 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写阿长的种种缺点是不是该删去?3. 这篇散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从文章的前半部分里,作者对阿长是真的“憎恶”、“讨厌”吗?4. 为什么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5.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详细写她怎么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与同学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
小组内写出最佳答案,和全班同学交流。
)【中考连接】(2012年潍坊市)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角色/角逐兴奋剂/兴冲冲和颜悦色/曲高和寡B.背包/背弃开小差/差旅费寡廉鲜耻/屡见不鲜C.纤夫/纤维人行道/行业语横冲直撞/飞来横祸D.提纲/提防冠心病/冠名权调虎离山/陈词滥调【达标测评】1.《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
《阿长与山海经》经典课件PPT精选全文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 现出什么样的心情?
“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 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表现出意外、 震惊、感动和喜悦的心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 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 大的神力”?
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
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判断正误
(1)《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对 )
(2)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并非真的是指少年鲁迅。(错 )
(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 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对 )
• 2、“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先 生在具体的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往事。
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 慕着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
因
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
《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因为“我”对她能帮“我”这件事没抱 过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 并在告假回家时跑了很多路用自己微薄 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 法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 的心பைடு நூலகம்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 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研讨要点

《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研讨要点
一、《拣麦穗》《阿长与〈山海经〉》《雪地贺卡》对小孩子的没有任何希求的关爱表现在哪里?“没有任何希求”的关爱,此话出自《拣麦穗》。
三篇中分别体现为:明知小女孩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可老汉至死都一直疼爱她;阿长主动过问、主动给“我”买来“我”日思夜想的《山海经》;“我”对李小屹美好童心的呵护,李小屹毫不知情。
二、鲁迅如何看待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
人们往往漠视小孩子、小人物的心愿、心情。
对重视孩子心愿的行为,鲁迅很看重,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怀念做过这种好事的长妈妈。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包含着成年后的作者对此事的评价。
三、阿长和卖灶糖的老汉形貌不佳,阿长更有种种缺点。
为什么不把主人公写得更完满一些呢?一是人物“原型”可能本就如此。
二是形貌不佳、有缺点的人才是生活中常见的真人。
三是这恰恰使主人公心灵之美的一面显得更为动人。
以上三个要点的详细研讨意见参见练习一解答。
四、两篇鲁迅作品在叙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在叙述有关的事件中就带出了人物的种种特点;写得传神、风趣,使人哑然失笑。
详见练习二解答。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下名著导读整理

八年级名著导八(上)名著《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鲁迅)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因此书中篇章多是写童年往事的,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
典型情节:《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
主要艺术特色: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精彩片断: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④《藤野先生》;⑤《无常》。
阅读感受:①重温这些文字,感同身受,佩服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五猖会》);②《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是回忆性散文。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老舍)主要内容: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
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
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
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讲解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高清课堂: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上)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
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期《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知识积累1.谋死:谋杀。
2.隐鼠:鼹.(yǎn)鼠的别名。
3.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4.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絮,话语啰嗦重复。
5.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6.辟头:开头。
7.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
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8.全体:全身。
9.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悚,害怕;恐惧。
10.执干戚:拿着盾、斧。
干,盾牌。
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11.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12.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13.懿.(yì):美好。
14.骇.(hài):惊吓,可怕。
骇人听闻。
15.掳.(1ǔ):抢夺。
掳掠。
16.惶.(huáng)急:惊慌急迫。
17.疮.(chuāng)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疮,指皮肤或黏膜溃烂的病。
18.诘.(jié)问:诘责并质问。
19.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20.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词句品位?积累 说明

3.第3(组)句,一是要注意到这些加点词语都是四字词语;二是表达的情味各有不同,月残星稀是情景,死乞白赖是情态,大言不惭、贼眉贼眼、前仰后合,既是神态又具谐趣;三是要联系上下文体味,这就可以感受到全文有一种诗意的抒情的气味,所以。
第2小题,《阿长与〈山海经〉》中谈到的“敬意”,即两处“伟大的神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敬意”,即因为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我”对他极恭敬。以严肃的眼光看,不合常理的“敬意”即指阿长述说女人会使炮炸了,“我”所表述的“特别的敬意”。一般而言,读到这里,自然会觉得更加有趣。原因就是上面谈到的幽默的第三个特征(更重要的特征),对这种以科学的眼光看来显而易见的荒诞说法不加任何怀疑,反而是诚惶诚恐,给予“特别的敬意”,“主编导读”指出这叫将谬就谬,歪理歪推,越推越荒谬,越可笑越有趣。这个有趣还源于上述幽默的第二个特征,即它是将讲述者的真诚揉在一起的,特别是将某种合理性结合在一起,即以小孩子的幼稚眼光去看的,因而它的攻击性很弱,相反是洋溢着宽容、理解、乃至欣赏,可笑之极也是可爱之极(无论是对讲故事的长妈妈还是听故事的童年的“我”)。只要设想一下,这“特别的敬意”改为成人的口吻就是讽刺了。此外,正如“主编导读”指出的,要从理论上领悟其奥秘是很复杂的,但从母语语感的角度领悟,并不困难。因此,不要求将有关的幽默理论硬灌给学生,但要求体悟到此处的“更加有趣”。积累多了,一个人幽默方面的语感就会更强。这也就是“主编导读”强调的语感的重要性。
《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词句品位?积累 说明
--------------------------------------------------------------------------------
第1小题,主要引导学生:①能举出一、二例谈体会(具体例子参见上述介绍);②能说出作品善于在叙述中(也就是无须另花笔墨)就表现出人物的某方面特点(这就感受了白描),特别是令人可笑的特点(这就感受了幽默);③谈人物的特点尽可能用词具体,说法参见前面的分析,但不必强求用词统一;④能领悟到自己的笑声是因为它的逼真、生动(说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形象真切等等均可)而引发的,这就多少感受到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魅力。以上四点,有些要求可能较高,可视情形降低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语〕不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元旦辟头的磨难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来还原、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烦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在“阿长”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
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
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
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通过还原,问题、矛盾就不难提出来了:一、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
这是很可悲的。
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二、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
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
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挖掘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
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
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似乎是多余的。
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
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隐含着荒谬,旧礼教的荒谬。
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
例如肯尼迪的太太积奎琳,后来又嫁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堂皇地刻上:积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
但是,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不可能想象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
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地不动脑筋地成为可怕的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整篇文章里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
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
但是,在鲁迅看来,这比之对肖像的描写还重要。
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
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要深入下去,就应该换一种。
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
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
要深刻地揭示《阿长与〈山海经〉》的特点,不妨把它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加以比较。
从对人物的态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对于他的保姆阿长,比之对于他的老师,感情变得比较复杂了。
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因而童心和童趣是我们注意的要点,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它们之间的同和异,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一些表面上互相不连贯的事,《阿长和〈山海经〉》集中写一个人,但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并不太连贯,把全文连贯起来的,是作者作为儿童对阿长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
要作段落划分,就比较烦琐,吃力不讨好。
要把“我”对于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把标志着“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词找出来。
鲁迅在名字的文章做足了以后,就写对于她的一般印象,无非说她喜欢传播家庭里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闻。
特别点出细节,说话时,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够文明而已。
作为保姆,她的任务应该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间睡觉却自己摆成一个大字,占满了床。
这说明她不称职。
而且,尽管“我”的母亲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间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没有听懂,不但没有改进,夜里反而变本加厉,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
把这一切归结起来,表现作者态度的几个关键词是“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
这以后,事情有了发展,“我”与阿长的矛盾加深了。
过新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无限的欢乐,而且是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的想象。
而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煞风景。
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一定要吉利。
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紧张。
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
注意,没有这个冰冷的感觉,就很难表现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长的迷信之间的冲突。
这一切造成的结果,又有一个总结性的关键词语:“磨难”,或者“元旦辟头的磨难”。
把节日变成了“磨难”,这是“我”和阿长的情感矛盾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对于阿长的情感的一个大转折,关键词不是事情讲完了才提出来的,而是在一事情还没有讲出来时提前出现的,这关键词就是:“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
阿长讲了一个荒谬不经的故事。
这是本文中最为精彩的笔墨。
尽显一个幽默大师从情感到语言的游刃有余。
首先,这个故事一望而知是荒诞的。
1.概念混乱:把太平天国和一切土匪混为一谈,尊称其为“大王”。
2.缺乏起码的判断力: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对其可信性,毫无保留意见。
3.逻辑混乱:小孩子要拉去当小长毛,女人脱下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
这显而易见的荒谬、可笑,而长妈妈讲得很认真,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欺骗或者开玩笑的样子,这就显得好笑,不和谐,不一致。
有点西方人讲的incongruity 了,有点幽默了。
其次,用还原法观之,对于长妈妈的逻辑荒谬,特别是抓去做小长毛和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的说法,“我”不但没有表示怀疑、反驳,反而引申下去:“我”不怕这一切,因为“我”不是门房。
这就把逻辑向荒谬处更深化了,好像真的所有门房都要被杀头,好像太平天国时代还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似的。
这是第一层次的荒谬。
第二层次的荒谬是,这一切居然没有引起“我”的恐惧,也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引起了“我”的“空前的敬意”。
逻辑就更加可笑了。
越是荒谬,就越是可笑。
“敬意”的这种语义在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只有把语义的变幻和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奇妙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领悟。
这里的幽默感得力于“将谬就谬”。
按还原法,正常情况下,应该对长妈妈的荒谬故事加以怀疑,加以反驳:阿长的立论前提绝对不可靠,推论也有明显的漏洞。
这些都视而不见,却顺着她的错误逻辑猛推,将谬就谬,愈推愈谬,几个层次,越推越歪。
幽默感也随之而强化。
“特别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如果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用,可能要被认为用词不当。
但是,这种用法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反讽。
这种用语里面有着作者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感。
接着,正面引出“我”想念《山海经》的事。
对于孩子的这种童心,没有人关心,而这个做保姆不称职、生性愚蠢而又迷信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灵需求。
“我”对于长妈妈的感情来了一个大转折。
这是第四个大转折。
关键词仍然是“空前的敬意”。
比之第三个转折的“特别的敬意”还增加了一点分量,还怕不够,又在下面加上了一个“新的敬意”。
但是性质上,这个“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和前面的不一样,它不是反语,不是幽默的调侃,没有反讽的意思,而是抒情的。
和前面的幽默反语遥相呼应,构成一种张力。
整篇文章最精彩的就在这里了。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唤醒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个是反语,有讽喻的意味,而另一个则有歌颂的意味。
而这二者本来互相矛盾的内涵,竟可以水乳交融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语言大师对于汉语语义的创造性的探索。
这从单纯工具性是难以解释的,细心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人文性。
在字典中的语义是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化的,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则是变化万千的,是在人与人的特殊精神关联中变幻的。
这种变幻,正是语义的生命。
从这种变幻的语义中,读者才能充分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密码和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鲁迅对这个小人物的愚昧,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尖锐的讽刺,而是温和的调侃,并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
在最后一段,居然用了诗化的祈使语气: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在对于中国的国民性一直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鲁迅,用这样的诗一样的颂歌式的语言是很罕见的。
鲁迅在小说中写过一系列的农村下层人物,受到他歌颂的很少,从阿Q到祥林嫂,从七斤到爱姑,从单四嫂子到王胡、小D,这些人物没有一个受到鲁迅这样诗化的赞美。
但是,长妈妈却享此殊荣。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下层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也并不仅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能概括完全的,至少在特殊的情境下,鲁迅还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
似乎可以用“欣其善良”来补充。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不能说,鲁迅自己所说的对于他的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不够全面的?这一点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
读文章,就是要读出它的好处来,用比较的方法,就要比较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来,《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相比,它的特点就不难概括出来,那就是:不但有幽默的调侃,而且有真挚的抒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作为一个伟人的宽广胸怀,即使对一个有这么多毛病和缺点的、麻木、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
从这里,我们应该深深地体悟鲁迅式的人文情怀。
而表现这种人文情怀,最为关键的词语就是“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这一切和最后祈求大地母亲,永远安息她的灵魂这样的诗化语言结合成一体。
一味拘于字典语义,是不可能进入这种深沉浑厚的精神境界的。
〖拣麦穗〗〔关键词语〕心情我要吃灶糖从艺术上,从美学上理解《拣麦穗》,要从实用功利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差异入手。
文中写旧社会农村穷苦姑娘,为了准备嫁妆,在夏收时节拣拾收割后遗留下来的麦穗,换了钱,买一点花布,准备出嫁时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