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7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合集下载

历史ⅲ人民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历史ⅲ人民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历史ⅲ人民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因素:②统治者极力推进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③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2.政治因素:①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封建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

②他们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大动荡,王朝更替,出现权力真空,是当时思想的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

5.外来因素: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二)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贽〔zhì〕---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①人物简介:〔1〕生活时代:明朝中后期。

独具个性。

〔2〕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②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③主张⑴挑战理学正统地位。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并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⑵挑战孔子儒学正统地位。

⑶,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⑷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黄宗羲①简介A.参加抗清斗争 B.失败后,隐居著述②代表作:《明夷待访录》③思想主张:A.a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33.顾炎武①简介:亭林先生①明末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②参加抗清活动③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②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③主张:A.政治:a..批判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第3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4.下列关于唐甄及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揭露批判专制君权,反对神化帝王 B.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深刻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D.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
)
唐甄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
着眼于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
[答案] C
第40页
返回导航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3)政治理论上 ①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 三纲五常 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 无道之君 治的长期黑暗。 ③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其关键在于“正君心 ”。 , 所以才导致了政 ”, 将儒家价值化为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 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 欲”是什么关系?
(4)理学经典上: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集为 《 四书 》 ,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 3.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 维护 专制主义 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标志: 心学 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已经完成。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人民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人民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人民版课标要求考点梳理一、宋明理学1.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魏晋时期的道教兴起和佛教传播冲击着儒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②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理学的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北宋的“二程”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2.理学的成熟(1)南宋的朱熹通过对理气关系、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整理论述,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强调儒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三纲五常”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以“正君心”。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达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学的发展(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直接体悟。

(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李贽(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理学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

2.黄宗羲(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其主张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应,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训练题 人民版

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1.“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出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学伦理道德答案 D2.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永馨。

”此人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答案 C3.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

”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天地之正气”“察其理”“仁心仁政”可知是理学,故选D。

答案 D4.《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答案 C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 A项只是强调个人修养,B项不符合理学要求,D项不是根本目的。

宋明理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C项正确。

答案 C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课时作业: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Word版含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课时作业: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Word版含解析

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年广东惠州一模)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其次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A.儒道佛消灭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头传入中国2.(2022年河南洛阳一模)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导学号50520219) A.三教合流趋势开头消灭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3.朱熹在《白鹿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A.训练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强调训练的目的是完善道德C.期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D.为学的目标是写出华丽的辞章4.(2022年安徽合肥三模)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

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

这说明宋代()(导学号50520220)A.社会保障体系格外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5.(2021届广东珠海摸底)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敬重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D.封建法律程序的任凭性6.(2022年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

但不行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

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理学的成熟(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1)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

(2)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的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他还提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32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32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对应学生用书P118)1.(2011广东文综)“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2011课标全国)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选C。

题干的主要意思是: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乡野之间,是非不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应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这实际上是否定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强调百姓对国家的责任。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强调百姓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跟否定君主专制无关。

“天下为公”指天下应该是天下人的天下。

因此C项是最接近题干意思的。

4.观察右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解析:选C。

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再根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判断该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5.(2011天津文综)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7.(2011江苏单科)“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0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0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30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1.(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唐朝的韩愈(768—824)举起“复古”的旗帜,反对社会流行的骈文,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

他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强调要有“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掀起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唐宋古文运动。

韩愈的主张意在( )A.抵制庸俗的流行辞藻B.弘扬华夏孔孟道统思想C.培养创新型社会人才,社会乱象丛生,儒学受冲击,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提出道统论,弘扬先秦儒学思B项。

A项是其手段;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2.(2022·四川凉山二模)唐代女子可以驰骋田猎、女着男装、竞学胡舞、服饰华丽;宋代女性重修养,审美以纤细、瘦弱为美,追求保守的理性之美,整体风格呈现出拘谨与质朴的趋向。

宋代的变化反映了( )A.传统文化礼制的逐渐湮灭B.理学思想影响了社会生活C.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局面,故选B项;两宋时期理学的兴起使传统文化礼制重新恢复官方秩序,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文人士大夫,排除C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3.(2022·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府的州县学校,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完全导向科举应试,其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

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A.降低了五经社会地位B.违背了政府价值导向C.否定了传统纲常理念,促进了儒学观念,故选D项;“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说明当时儒家五经依然是指定的学习教材,排除A项;“以德行气节相砥砺”说明宋代书院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符合宋代统治者强化统治秩序的需要,排除B项;“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说明宋代书院依然重视学生儒家伦理纲常理念的培养,排除C项。

4.(2022·湖南湘西三模)朱熹在编撰史书《资治通鉴纲目》时处处效法《春秋》,《纲目》记载历史人物或去其官,或削其爵,或夺其谥,以此表达褒贬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7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洛阳高三段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答案:A2.(2018·沧州高三质监)朱熹向宋孝宗提出了“恤民”“省赋”的主张。

他说:“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

”朱熹意在说明( ) A.仁义王道与依法治国相结合B.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辅相成C.民本思想以轻徭薄赋为根本D.无为而治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朱熹这段话的核心是体恤百姓、关注民生,主要做法是减轻赋税和降低军费开支,B项正确。

A项中的“依法治国”与题干中“恤民”“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

C项说法是对题干信息的片面反映,但没有涉及题干“省赋”的主张,排除。

D项中的“无为而治的观念”与题干中“恤民”“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3.(2018·运城高三摸底)(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陈正己之间的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辩志(志:意识动机)”正己复问曰:“何辩?”对曰:“义利之辩。

”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

”可见,陆九渊强调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天人感应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陆九渊的心学,“意识动机”等字眼表明材料强调的是“发明本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主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4.(2018·淮北高三期末)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说明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D5.(2018·大庆高三质监)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激励人们奋发立志C.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解析: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朱熹和王阳明虽然对于“理”解释不同,但都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故D项正确;A与理学思想相反;B属于理学积极意义;C不是二者本质意图。

答案:D6.(2018·佛山高三质检)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7.(2018·宿州高三联考)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

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解析:据材料“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道德良知的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心学理论没有强调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主导的历史背景,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哲学理论的高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C8.(2018·黑龙江高三六校联考)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民生计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 A.经世致用思想 B.致良知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解析:“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可以得出,形成的是经世致用思想;B、C、D与材料不符,故选A。

答案:A9.(2018·荆州高三摸底)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不属于材料中黄宗羲政治主张的是( )A.天下大公 B.从政为民C.君臣平等 D.依法治国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天下之大公”体现了天下大公的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体现了从政为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体现了君臣平等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依法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D10.(2018·白城高三质监)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主张“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主观欲求,B项正确。

题干强调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没有涉及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排除A。

题干强调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与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无关,排除C。

没有全面阐述主客观辩证关系,而是强调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11.(2018·张家界高三期中)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

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

旨在说明( ) A.三代之治的可行性 B.强化集权的重要性C.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D.经世致用的必要性解析:依据材料“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可知顾炎武主张人民自治,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必不如其自为”可知强调的是民自为,而不是集权,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强调的是自为,不是三代之治的可行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12.(2018·东营高三调研)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相应出现,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营口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

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

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

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1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