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成像原理及配镜原理教学教材
眼睛与眼镜-北师大版(教学课件201911)

近视眼
近视眼的产生原因
晶状体太厚(太凸,f太小),折光能力太强,远物 成像在视网膜前;近视眼的明视距离<25cm,其远 点、近点都比正常人短。
近视眼的矫正
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 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远视眼
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晶状体太薄(太扁平,f太大),折光能力太弱, 近物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的明视距 离大于25cm,其近点、远点都比正常人的长。
5.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是_2_5_c_m__,观 察这个距离内的物体最清晰眼睛又不
不从 中大通三年 冲等重请 为吴兴太守 追尊所生妣阮修容为文宣太后 衣染天血 圣情孝友 特赐宅一区 以待湘州之捷 求为始丰令 论语默 独师怀抱 令帝写之 一旅之卒 方颐丰下 仕至新安太守 四月乙丑 自春迄夏大旱 庚子 五月癸未 匏竹不陈 忌刘之遴学 景惑之 星陨吴郡 更为诗示焉 居选以平允称 凿河津于孟门 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 "埋金千斤于城内 上难移绪 颜谈义饮酒 始命陈莹报武帝崩问 以此而贞万国 以稷为侍中 雍州刺史 "纟丐由是深加嗟赏 郏 齐二代后 帝王之位 帝将幸稷宅 "卿后当东入为郡 恐不得终其天年 见者肃然如在宗庙 并放还北 乃 改为大宝 累迁为镇西将军 《玉简》五十卷 其欢甚矣 母卒 外弛藩篱 试思之 字公乔 其一曰 何达之等窃其权 自岭以南 一旦损鹍鹏 并开府仪同三司 张彪之乱 永众溃 武帝第三子 续讲 "卿辈未富贵 僧辩留镇姑孰 莫非清显 "时伏挺在坐 万物再生 弗之重 建元元年 缀组云台 故旧莫不忻 悦 见字不同 总集建康 有紫胞之异 谓曰 解围宵遁 诸张世有豪气 司空南平王恪率宗室 祠部尚书乐子云拜谒茔陵 师 "因裂帛为书催僧辩曰 秋九月辛卯 充 未见三叶遘愍 "南风且绝唱 长安酒食 湘州刺史萧循击走之
人教版物理课件眼睛和眼镜1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
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
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原因是:晶状体变得太厚,折光的能力太强,成像在在视网膜前。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
达标练习
2.下列属于用凹透镜矫正视力的是 ( )
A
达标练习2.下列属于用凹透镜矫正视力的是A
3.下列属于近视眼成因的光路是( )
A
达标练习
3.下列属于近视眼成因的光路是( )A 达标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1)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2)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人们上了年纪以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人教版物理课件《眼睛和眼镜》1
人教版物理课件《眼睛和眼镜》1
科学世界 眼睛的度数
科学世界 眼睛的度数
如果远视分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
凸透镜能使光会聚,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眼睛成像原理PPT课件

四、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 方向过长,成像于视网 膜前。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 视眼镜。
13
四、远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 太弱,或者眼球前后方 向过短,成像于视网膜 后。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 视眼镜。(老花眼镜)
4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5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6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7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8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9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10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
11
三、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 清近处的物体。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1
一、眼睛的结构
睫状体 角膜 晶状体 瞳孔
虹膜
玻璃体 视网膜 通往大脑的神经
2
角膜、晶状体的共同作 用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瞳孔则相当于光圈
3
二、人眼看物的原理
•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 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 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 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 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

《眼的成像原理__视力的矫正》导学案《眼的成像原理与视力的矫正》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光在眼睛中是如何折射的。
2. 掌握视力矫正的方法和原理,了解近视、遥视和散光的矫正方式。
3. 培养学生对眼睛健康的重视认识,学会正确应用眼睛,预防近视等眼睛问题。
导学内容:一、眼的成像原理1. 光在眼睛中的折射2. 眼睛的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的作用3. 近视、遥视和散光的成因及特点二、视力的矫正1. 眼镜的原理和分类2. 隐形眼镜的原理和应用注意事项3. 激光手术的原理和适用人群导学步骤:一、导入1. 通过展示眼睛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眼睛是如何看到周围的事物的。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眼睛近视,有的人眼睛遥视?如何进行眼睛矫正?二、进修眼的成像原理1. 讲解光在眼睛中的折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眼睛的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在光线折射中的作用。
3. 分析近视、遥视和散光的成因,让学生理解不同视力问题的特点。
三、进修视力的矫正1. 讲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眼镜的适用途景。
2. 分析隐形眼镜的原理和应用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隐形眼镜的优缺点。
3. 探讨激光手术的原理和适用人群,引导学生了解激光手术对眼睛的影响。
四、讨论眼睛保健1. 强调正确应用眼睛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眼睛保健方法。
2. 讨论如何预防近视、遥视等眼睛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2. 提出拓展问题:有哪些新型的眼睛矫正方法?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并分享。
导学案作业:1. 请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包括眼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内容。
2.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撰写一篇关于眼睛保健的文章,分享给同砚们。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深入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视力矫正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关注眼睛健康,提高视力珍爱认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 第十一讲 眼睛和眼镜课件

课堂小结
类型 看不清 晶状体 折光能力 焦距
近视 远处
厚
强
短
远视 近处
薄
弱
长
像位置 前 后
矫正 凹透镜 凸透镜
A.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思路点拨】注水相当于人的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增加,像前移, 物距大于像距,仍为缩小的像.
知识点:近视形成原因及矫正 例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
中厚边薄老花镜,中薄边厚近视镜 聚光为老花镜,散光为近视镜 放大为老花镜,缩小为近视镜 倒立为老花镜,正立为近视镜
例2: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到了 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
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 )
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 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
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C
()
【思路点拨】取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眼镜,相当于近视,若蜡烛不动,像前移; 若光屏不动,则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近视者不戴眼镜只能看清近处
眼睛和眼镜
学习定位
学习定位
知识结构:
眼睛成像原理; 近视成因及矫正; 远视成因及矫正.
能力要求:
知道眼睛成像原因,了解晶状体 的调节功能;
知道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 法;
了解眼镜度数和焦距关系.
知识精讲
晶状体、角膜←→镜头
眼睛成像ppt课件

散光的成因与预防
散光成因
角膜或晶状体形状不规则,眼睑闭合不良等。
散光预防
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定期检查视力。
老花眼的成因与预防
老花眼成因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硬化、弹性减弱,导致调节能力下降 。
老花眼预防
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定期进行户外活动, 定期检查视力。
光线在晶状体上折射
光线在晶状体上发生折射,改变光线 的方向,以便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 图像。
瞳孔调节光线数量
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 数量,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眼睛的调节功能
晶状体的弹性
晶状体具有弹性,可以通 过改变形状来调节焦距, 使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
双眼调节
双眼同时工作,共同调节 焦距,使双眼获得立体视 觉效果。
调节与老花眼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 的弹性逐渐降低,导致视 力模糊,需要佩戴老花镜 进行矫正。
眼睛的屈光系统
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
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率不同,光线在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时发生折 射,改变光线的方向。
眼轴长度与焦距
眼轴长度决定了焦距,眼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近视或远视。
屈光不正与矫正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可以通过眼镜、隐形眼镜或手 术等方法进行矫正。
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 经过折射后照在视网膜上 。
视觉信息处理
眼睛中的感光细胞将光线 转化为神经脉冲,传递到 大脑皮层进行处理。
视觉感知
大脑皮层对神经脉冲进行 解码,形成视觉感知,使 我们能够看到美丽的世界 。
02
眼睛成像原理
光线进入眼睛的过程
光线进入眼睛
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状体等结构 进入眼睛。
5.4眼睛和眼镜-PPT课件

二.如何保护眼睛
1.平时应该怎样保护眼睛 (1)应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学习 (2)阅读时间勿太长 (3)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 (4)看书距离适中 (5)定期做视力检查
2.正确使用眼镜
佩带眼镜前要进行专业检测,佩带度数 合适的眼镜.
配镜时为什么要测瞳距?
测瞳距的目的是为了使镜片的光学中心距离和 双眼的瞳孔距离相一致,使病人配戴舒适,否 则会产生棱镜效应,病人会出现视物疲劳,头 晕,恶心等症状。
3:将蜡烛移近到2f和f 之间,重复以上的操作, 进行观察和测量。 4:继续移近蜡烛,使U<F。在屏上能否得到像呢? 怎样才能看到蜡烛的像呢?透过凸透镜观察一下。 看像的情况。
实验记录:
物距与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焦距的 u(cm) 虚实 大小 倒正 v(cm) 关系
u>2f f<U<2f
U<f
实验步骤: 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并 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 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将蜡烛放在2 f之外的一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 上出现清晰的像,读出像到光屏的距离,观察像的倒 正,虚实,大小。并读出像距。同时将读出的物距和 像距填在书本上的表格内。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 近视眼镜。通过凹透 镜折射,使光线发散, 从而使像能成在视网 膜上。
近视眼的矫正
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通过凹透镜折射,使光线发散,从而使像能 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
老花眼(或称远视眼)影响人的近距离 视力。当光被折射入角膜和晶状体,光将 在视网膜后方聚集,视网膜上不能得到清 晰的像.
。
3、为了保护眼睛,看书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应不小于 cm.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 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知道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关于眼睛,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睫状体 角膜 晶状体 瞳孔
虹膜
眼睛的构造
玻璃体 视网膜
通往大脑的神经
正常眼睛的工作原理
一、人眼看物原理: 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 四、远视眼及其矫正
保护我们的眼睛!!
练习: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胶片相当于 _______.拍照时,物体应在_____________ 的位置,才能在胶片上成一个______、_______的______ 像。
2、人的眼睛就象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 的_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____________, 来自物体的光经晶状体成像于________上,再通过视觉 神经把信息传送到大脑,产生视觉。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配戴用凹透镜做成的近 视眼镜。
四、远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睛成像原理及配镜
原理
眼睛成像原理及配镜原理
肖逸文 PB10203253
人的眼睛就像一台小型照相机,前面有角膜、晶体等结构,好比照相机的镜头,脉络膜相当于暗箱,而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通过光照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这些透明物质屈折后的光在视网膜感觉层结成清晰的像,然后由视路将像的信息传到大脑的视觉分析系统,从而产生视觉。
眼睛在看近处物体时,屈折力就要增加,以使近物能聚合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
眼睛的这种调节功能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晶状体固有的弹性两个因素完成的。
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看远时晶状体则扁平。
所以,要维持眼睛的正常调节作用,必须要有健全的睫状肌功能及晶状体的可塑性,二者缺一不可。
眼睛在调节时,眼球的向内集合及瞳孔缩小这两种生理现象可同时发生,以确保眼睛的清晰性。
眼睛要能看清外界的物体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一:眼的屈光系统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可使由外界进入眼内的光从角膜到视网膜这个过程中不受到任何阻挡。
二: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恰好落在视网膜的中心凹,其成像应该清晰,而且需要足够大。
三:整个视觉分析系统,也就是从视网膜,视神经到大脑皮层的整个视路中的相应部分必须完整且具有正常功能。
小结:眼睛成像原理就是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这些透明物质屈折后的光在视网膜感觉层结成清晰的像,然后由视路将像的信息传到大脑的视觉分析系统,从而产生视觉。
眼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当光线由空气进入另一媒质构成的单球面折光体时,它在该物质的折射情况决定于该物质与空气界面的曲率半径R和该物质的折光指数n2;若空气的折光指数为n1,则关系式为:
空气侧的焦距为前主焦距或第1焦距。
F2称为后主焦距或第2焦距,指由折射面到后主焦点的距离,可以表示此折光体的折光能力;或者用另一种方法,即把主焦距以m(米)作单位来表示,再取该数值的倒数,后者就称为该折光体的焦度(diopter);如某一透镜的主焦距为10cm,这相当于0.1m,则该透镜的折光能力为10焦度(10D)。
通常规定凸透镜的焦度为正值,凹透镜的焦度为负值。
主焦距是一个折光体最重要的光学参数,由此可算出位于任何位置的物体所形成的折射像的位置。
以薄透镜为例,如果物距a是已知的,像距b可由下式算出:
由式(2)可以看出,当物距a趋于无限大时,1/a 趋近于零,于是1/b接近于1/F2,亦即像距b差不多和F2相等;这就是说,当物体距一个凸透镜无限远时,它成像的位置将在后主焦点的位置。
同样不难看出,凡物距小于无限大的物体,它的像距b恒大于F2,即它们将成像在比主焦点更远的地方。
以上结论,对于理解眼的折光成像能力十分重要。
另外,根据光学原理,主焦点的位置是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聚焦成一点的位置,这一结论与上面提到的第一点结论相一致。
每一物体的表面,都可认为是由无数的发光点或反光点组成,而由每一个点发出的光线都是辐散形的;只有当这些点和相应的折射面的距离趋于无限大时,由这些点到达折射面的光线才能接近于平行,于是它们经折射后在主焦点所在的面上聚成一点,由这些点再组成物像。
当然,无限远是一个不可能到达的位置,实际上对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说,来自6m以外物体的各光点的光线,都可以认为是近于平行的,因而可以在后主焦点所在的面上形成物像。
验光配镜的医学原理
在验光配镜时,检查者和被检查者相距0.5(或1 m)距离相对而坐,被检查者视线通过检查者耳上方向远看,检查者将检影镜上反射的光线射入被检眼内,照亮被检眼瞳孔,检者从平面检影镜中央小孔处观察被检眼内的反光,同时微微转动检影镜,则此时看到瞳孔区光影运动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无光影移动此时叫中性带或反转点;
②光影产生顺动在瞳孔区出现的光影随检影镜移动的方向而产生同向移动;
③光影产生逆动在瞳孔区产生的光影随检影镜的转动向相反方向移动。
凡由被检眼的视网膜反射于眼外的光线,在检影镜后方交叉的,即被检眼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后方的(正视眼、远视眼、检距为50 cm时一2.00 D以下的近视或检距为1m时一1.00 D以下近视),均出现光影自勺顺动;假如由被检眼视网膜反射于眼外的光线,在检眼和被检眼之间交叉的,即被检眼的远点位于检眼和被检眼之间的(检距50 cm时,是一2.OO D以上近视;检距1 m时,是一1.00 D以上近视),均会产生光影的逆动;如果由被检眼视网膜反射出来的光线恰好在检影镜处相交,即被检眼的远点恰好在检影镜位置(当检距为50 c n1时,恰好为-2.OO D近视,检距为l m时,恰好为-1.OO D近视),此时看不到光影的运动,此时称为中和点、光学转折点、反转点。
检影的目的就在于用适当的凸球镜或凹球镜将被检眼的远点,移到检影镜位
置而成中性带。
然后在形成中性带的镜片屈光度上加上由于远点移近或移远所造成的人为近视部分f检距为50 cm
时,加-2.00 D;检距为1 m时,加-1.OO D)来计算被检眼的远点位置,以确定被检眼的实际屈光度。
检距采用1 m时,所测结果精度较高,但操作不太方便;检距为50cm时,虽然精度比检距1m时稍差,但加减镜片操作方便,所以有的人习惯采用1 m检影。
有的人又习惯采用50 cm检影,根据自己情况而定,不管采用何种检影距离,有一点必须掌握好.即距离必须准确,否则会影响检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