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京剧院来湘交流(摄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五单元 18天下第一楼(节选)

①两个场景都用了传神的动词。“抓”表现小福子求胜心切,“拿”则表现余师 傅自信从容(2分)。
②两个场景都用比喻、对比手法。把面条与皮筋对比,用“白练”“银蛇”“飞 龙”做比喻,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娴熟;与“青衣花旦的水袖”对比,用“花枝乱 颤”做比喻,表现余师傅耍面技术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2分)。
18.天下第一楼(节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
A.幌.子(huǎng) 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jī) 怯.懦(qiè) 雕梁画栋.(dòng)
B.拾掇.(duo)
忌讳.(huǐ) 捣.蛋(dǎo) 咬牙跺.脚(duò)
C.凄.惨(qī)
隶属.(zhǔ) 撑.着(chēng)
赫.赫扬扬(hè)
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傅叫徒弟当 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 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 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 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⑫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 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 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 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 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 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 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 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 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 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 傅有麻烦了。
红色经典的文化意义阐释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
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
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四川红色之旅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事迹,是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崇高理想、钢铁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精神象征,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四川境内先后战斗、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行程一万五千里,足迹遍及近70个县。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会理、两河口、毛尔盖、巴西等重要会议;红军三大主力的两次胜利大会师都发生在四川这块热血土地上。
四川是长征经过地区最广、时间最长、最艰苦卓绝、最可歌可泣的省份,十几万巴蜀儿女参加红军,9万余人壮烈牺牲。
同时,川北还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的中心地区,红军在这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苏维埃政权体系,制定了土地法大纲。
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人杰地灵,不仅诞生了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孕育了郭沫若等革命文化战线上的旗手,培育了刘伯坚、江竹筠等一大批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烈。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人口和资源大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00多万,有14个聚居的少数民族,有全国第二大藏族区、最大的彝族区和唯一的羌族区;水能资源“富甲天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地6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座、国家级旅游景区138处。
京剧

京剧[1](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2]、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3]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11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4]三鼎甲“榜首”及“国剧[5]”之称。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
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
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分文丑与武丑。
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杨门女将》——写在国家京剧院2014“致春天”展演之际

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杨门女将》——写在国家京剧院2014“致春天”展演之际作者:彭维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5期彭维2014年3月,国家京剧院的《杨门女将》作为“致春天”的首演剧目拉开了系列演出的帷幕。
《杨门女将》排演于1959年,是京剧舞台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半个世纪前精雕细琢,五十余年后光彩依旧,这个剧目业已成为全国演出剧团多、演出场次多、出访次数多的一部旷世经典。
一部戏,创排于文艺氛围波诡云谲的特殊年代,何以得生?讲述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传奇,演绎一批妇孺皆知的人物,何以得新?积淀日深、化用无痕的传统精华,用心磨砺、勇于创新的新编精神,何以得传?杨门与女将考源寻流,“杨家将”的故事早于宋元戏曲、说唱、话本等艺术中广泛流传,《醉翁谈录》关于宋元话本的记载就有了《杨令公》《五郎为僧》等节目;现存的元杂剧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光赞活拿萧天佑》等等;至于明杂剧发展为更详尽的《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明代嘉靖前后经《杨家将演义》的传播,杨家将的故事更是大受欢迎。
戏曲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方式更使得杨家故事广为流传,汉剧、桂剧、滇剧、川剧、湘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等等大剧种百花竞妍、争相演绎。
当然,将“杨家将”故事全面皮黄化的庞大工程则始于乾隆、嘉庆年间编写的清代宫廷戏曲集《昭代萧韶》。
编写者自称“依北宋传为注脚,略增正史为纲领,创成新剧”,共计二百四十出剧目,尽皆“谱异代之奇闻,共斯民以同乐”(《昭代萧韶·凡例》),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整改,老令公(杨业)、杨家七儿郎、孙杨宗保、曾孙杨文广、及佘太君(佘赛花)、八姐、九妹、穆桂英、以至于烧火丫头杨排风,黑红二将焦赞、孟良等,因着新兴剧种京剧的传播更加声名远扬。
杨门剧目层出不穷,1951年,国家京剧院编剧景孤血对新中国成立之前已很流行的京剧曾作不完全统计,其中提到据北宋杨家将改编的剧目共计36出。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戏在“戏改”中较为流行的版本大都存于《京剧丛刊》。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作品名单

作者: 无[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京剧
页码: 1-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摘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名单,包括大戏23台,折子戏4台,线上展演剧目8台.其中,23台大戏有国家京剧院《风华正茂》、北京京剧院《许云峰》《李大钊》、上海京剧院《红色特工》、天津京剧院《楝树花》、吉林省戏曲剧院《凤凰二乔》、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战士》、武汉京剧院《母亲》、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云南省京剧院《团圆之后》、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有限公司《花漫一碗泉》等.。
我国主要京剧院团及各院 团演员

我国主要京剧院团及各院团演员我国主要京剧院团及各院团演员使用中国京剧团名称。
第一代演员: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让、景荣庆、李金泉、李慧芳、江新蓉、高玉倩、阎世善、李金鸿和以阿甲、马少波、李紫贵、郑亦秋、范钧宏、翁偶虹、吕瑞明、王颉竹、景孤血、樊放、戴英禄、邹忆青、刘吉典、关雅浓、赵金声、郭大有等,在各种艺术竞赛中屡屡夺魁折桂。
艺术造诣深湛的鼓师、琴师白登云、赓金群、王德元、李瑞斌、任子衡、王凤朝、沈玉才、费文治、靳文山、李广伯等和舞台艺术技师们,也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中坚力量的著名编导、艺术家、音乐、舞台美术专家等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风格。
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刘长瑜、冯志孝、钱浩梁、李光、李维康、王晶华、吴钰璋、张曼玲、刘琪、寇春华、李欣、俞大陆、耿其昌、高牧坤、李岩、陈真治等与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济、杨春霞、齐啸云等汇合成新的艺术力量,继续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在创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第三代选拔引进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材,于魁智、刁丽、张建国、张火丁、耿巧云、陈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赵永伟、李文林、袁慧琴、邓敏、宋小川等,都是一代新秀,正在舞台艺术中锻炼成长,是中国京剧事业的接班人。
全院阵容强大,名角荟萃,流派纷呈,剧目丰富。
老一辈艺术家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万春、吴素秋、李宗义、李慧芳、姜铁麟、赵荣琛、王吟秋、梅葆玫、李元春等曾担任领衔主演。
创作室阵容强大,有老剧作家汪曾祺、杨毓珉、梁清濂,老导演王雁、周仲春、迟金声、小王玉蓉,作曲家陆松龄等。
乐队伴奏有名琴师李慕良、何顺信、姜凤山、燕守平;名鼓师谭世秀、刘玉泉、杨振东、金惠武等。
文化部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5.27•【文号】•【施行日期】2009.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总政宣传部艺术局,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中央有关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文化部定于2009年6月至10月在北京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
这项工作是“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取得的突出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国庆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国各地申报剧目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确定了100余台剧目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
现将参演剧目予以公布,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和有关院团要高度重视此次献礼演出活动,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切实保障,认真做好演出及宣传等工作。
二、参演单位要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提高参演剧目质量,力争在献礼演出中展现出最高的艺术水平。
三、各参演单位要认真做好进京演出的各项组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工作、安全保障工作、饮食卫生工作等,并做到厉行节俭、务实高效。
四、鉴于国庆期间北京的交通、住宿、剧场安排等情况较为特殊,请各参演单位和有关部门尽早落实参演事项,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五、对于参加献礼演出的剧目,文化部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应确定演出和宣传工作的负责人、联络人,制定宣传方案,并与文化部艺术司保持密切联系。
向逢春简介

向逢春简介向逢春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传媒人。
他是中国广播电视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音乐界的重要人物。
在长达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向逢春创造了许多传媒奇迹,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向逢春出生于1940年,是湖南汉寿人。
他在1960年代开始从事传媒工作,并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传媒事业的发展。
他曾担任过北京电视台的节目制片人、湖南电视台的副台长、中国央视的新闻编辑和制片人等职务。
他精通传媒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电视节目制作、广播新闻报道、曲艺和音乐表演等等。
他的工作成果广受欢迎,因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在中国广播电视神话的产生历程中,向逢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的开播筹备工作,在这之后,他担任了央视新闻编辑、制片人等职务。
在此期间,他创造了众多在中国社会中产生激烈反响的优秀节目,如《三送老将》、《英烈保乡》、《美丽河山爱护从小做起》、《航模科技》等等。
这些节目的传播效果极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
向逢春也是中国广播电视最早的“大制片人”之一,他的制作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人称之为中国电视制作的鼻祖之一。
除了电视节目制作之外,向逢春对曲艺和音乐的推广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他是中国优秀男声歌唱家,也是中国广播电视界的优秀主持人之一。
他曾多次到国内外进行音乐交流活动,包括到台湾、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音乐活动的评委和主持人,为中国音乐界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如今,向逢春已经是中国传媒事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不可磨灭,这让他成为了中国传媒史上的传奇人物。
作为公众人物,向逢春一直以来对社会贡献良多,他的工作成果使得许多年轻人看到了传媒事业的美好未来。
向逢春的影响力是深远而广泛的,他也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敬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