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下册活动单教案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第七课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做个生态瓶》说课稿3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做个生态瓶》说课稿3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做个生态瓶》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资源。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

然而,对于生态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难点:制作生态瓶,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态瓶材料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分发生态瓶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生态瓶,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瓶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思考与讨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瓶中的生物如何相互依赖、维持生态平衡。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奥秘。

七. 说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部分生态瓶制作步骤:1.准备材料2.设计生态瓶3.组装生态瓶4.观察与记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生态瓶的过程: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记录本、笔等观察记录材料和工具。

[教师]有关校园生物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本课教材上各种生物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预设:喜鹊、蝗虫、蚊子、麻雀、蜻蜓、蝴蝶、狗尾草、瓢虫、蟋蟀、蚯蚓、苍蝇、燕子、蚜虫、蚂蚁、梧桐树。

)看完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预设: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2.谈话:生物种类繁多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对它的研究有何意义?本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3.过渡: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而我们所处的校园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校园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预设:不知道。

)想要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做一些观察和记录来统计生物种类。

)4.揭题:为了更详尽地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我们今天就要进行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

(板书:校园生物大搜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校园(或田野)中常见的不同生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索校园生物的兴趣,同时将问题聚焦到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关注,顺势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设计者: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七节的内容。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关于铁生锈的现象,第5课已经作了分析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是从汇报交流学生在第5课的课外实验的发现中展开的,学生热烈地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学生在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中已经初步发现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的快慢,于是我通过回顾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实验现象中铁钉生锈在空气中及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生锈速度,自然引出探究铁生锈的快慢是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为了能使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在第五课之后,在教室里安排2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要求他们记录了第四天的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结论。

师生讨论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防锈措施知道的很少,我事前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明确了铁这种物质是会发生变化产生铁锈这种新物质的。

并且六年级的学生们会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认知,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铁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潮湿的环境相关。

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成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获得结论。

结合前面《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探究铁生锈成因,在课外学生也已经通过开展对比实验来观察记录。

基于这些学生已有的这些认知,他们在本课“科学研讨会”这个活动中首先要“学”的就是——明确铁生锈的原因。

但我发现就教材本身的设计来看学生是很难获得铁生锈的成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科学结论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一. 教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从而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其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意义。

2.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3.学会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措施。

2.难点: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

2.准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材料。

3.准备分组讨论的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提问: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2.呈现(10分钟)展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如栖息地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和点评。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学生可以参与的环保活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提高环保行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提高环保行动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活动材料。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物多样性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生物多样性是什么?2.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总结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的理解。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2(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2(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2(新版)一. 教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较为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措施。

2.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户外,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户外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安排讨论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保护措施。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什么情况下铁
置 气 湿 中 和空气 位 中 处 中 置 生 锈 速 度 我 们 的 结 论 6.小组讨论: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 铁生锈、减 缓铁生锈的速度?其中有什么科学道 理? 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 小组评价 标领悟,交流学 习收获。 二、习作 1. 影 响 铁 生 锈 速 度 的 因 素 是 ( )。 A. 空气 B. 水 C. 水和空 气的共同作用 2. 下 列 哪 个 地 方 铁 容 易 生 锈 ? ( ) A. 干燥的沙漠 B. 潮湿的热带 海边 C.干燥的高原 3.观察铁钉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现 象,需要( ) 。 A. 在铁钉上洒水 B. 把铁钉 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 C.把铁浸没在水中 4. 下列不能防止铁生锈的做法是 ( ) 。 A.轴承涂油 B.脸盆加瓷 C.将铁放入盐中 5. 观察一辆小自行(至少 2 点) 板书设计:
课题: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内容: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 5 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师导学案 个性调整 学生活动单 活动一:科学讨论会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 阅读课本 38 页的实验记录单,小 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 组讨论: 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 (1)我们组在第 5 课实验设计作 业: 出的假设与课本实验记录中的假设相 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同吗? (2)课本中的实验记录单改变的 活动一:科学讨论会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 条件是: 我们小组实验改变的条件 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 是: 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 (3)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4)分析铁生锈的原因,我们小 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 38 页实验记录表: 组一致认为: 分析: 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 合理么?谈谈。 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 活动二:铁生锈的快慢 1.我的问题:铁在什么情况下容 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 什么情况下铁容易生锈? 原因是什么呢? 易生锈? 讨论: 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 2.我的假设: 3.阅读课本 38~39 页的内容,想 因 还 是 空 气 和 水 的 共 同 作 用 的 原 因? 一想,怎样制定我们的实验计划。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 4.小组合作,制定实验计划。 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 实验设计 进的地方么? 研究的问题: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 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的假设: 三、铁生锈的快慢 实验材料: 活动二:铁生锈的快慢 1、 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 实验方法: 但是每年由 5.按照计划,观察实验,做好记 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 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 所以 录。 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 铁钉生锈观察记录表 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放 空 潮 水 盐水里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 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 (可以参 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 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 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 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 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 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 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 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 48页——铁锈的形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