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详细内容包括动物的行为类型、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的运动方式。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探索宇宙的方法。
4. 第四章《能源与环境保护》:详细内容包括能源的类型与转换、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类型、地球与宇宙的基础知识以及能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能源转换与环保措施。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特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模型、动物卡片、地球仪、太阳能电池板。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画图工具、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生长与变化。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行为类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 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标注各阶段特点。
b. 动物的行为:观察并记录身边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c. 地球与宇宙: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d. 能源与环保:讨论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方法,设计节能小发明。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细胞结构。
2. 动物的行为与适应:行为类型、环境适应、运动方式。
3.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太阳系、探索宇宙。
4. 能源与环境保护:能源类型、转换、环保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解释光合作用的意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多样性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转化与守恒3.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运动与生活4. 人体与健康人体器官与系统健康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能量守恒定律。
3.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 认识人体器官与系统,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物质变化与能量守恒、地球运动与人体器官。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物质变化的区分、地球运动与生活、健康生活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物标本、实验器材、地球仪、人体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册、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地球仪、人体模型等,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多样性、地球运动、人体健康等话题。
2. 新课内容:(1)多样的生物:介绍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物质的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讲解能量转化与守恒。
(3)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4)人体与健康:介绍人体器官与系统,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验观察、地球仪操作、健康生活体验等实践活动。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物质变化、地球运动、人体健康等主题词。
2. 各章节重点知识框架。
3. 实践活动、例题、随堂练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生物分类。
(2)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简述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谈谈你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内容《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转化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3.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4. 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原理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太阳能的优势与局限性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2. 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理解能量转化的规律。
3.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了解太阳能的原理和利用方式,认识到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能量转化、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太阳能的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地球仪、太阳能电池板。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展示太阳能电池板,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的规律。
以地球仪为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讲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原理,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让学生判断物质变化实例,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让学生设计太阳能利用的创意方案。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1)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不同种类的生物特点;第二章《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三章《光与能量》:探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研究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第四章《电与磁》:认识电的基本性质,了解磁现象及其应用;第五章《地球与宇宙》:探索地球的结构,认识宇宙及天体。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2. 掌握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等基本概念,形成科学知识体系;3.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光的折射、电磁现象等;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的传播、电与磁的应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生态系统等现象,引出学习内容;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及特点;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4. 电与磁的基本性质及应用;5.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练习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光的折射现象解释;电与磁的应用案例分析;地球与宇宙知识问答。
答案:见附录。
2. 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书写工整,答题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科学书籍,参加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的覆盖面:确保教案涵盖了教材的全部章节,避免遗漏重要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1、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
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
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学会学习。
六: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计划课时备注1 1、放大镜2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34、怎样放得更大;练习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4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8、微小世界和我们;5单元练习1、我们身边的物质;6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75、铁生锈了;练习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8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9 单元练习;期总中练习;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2、月相10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11 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6、在星空中(一);127、在星空中(二 )13 8、探索宇宙;单元练习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143 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15生活用水;练习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16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17 单元练习、18 单元检测19 学期总复习20 学期实验考核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