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集验背疽方

合集下载

卷十背痈疽疮

卷十背痈疽疮

卷十背痈疽疮卷十背痈疽疮宋户部尚书沈诜,为人仁厚。

一兵卒患背疽,乞假,亲为合药治之。

时旱蝗,当致斋圜邱,犹丁宁料理,药内用酒,恐市酤不中用,自取酒入药,服之即愈。

其法用瓜蒌子一枚,乳香、没药各一钱,甘草三钱,用醇酒九盏,临服,嚼没药一块,饮此酒极妙。

《苇航纪谈》罗谦甫治一人,年逾六旬,冬至后数日,疽发背,五七日,肿势约七寸许,痛甚。

疡医曰:脓已成,可开发矣。

病者恐,不从。

三日,医曰:不开,恐生变症。

遂以燔针开之,脓泄痛减。

以开迟之故,迨二日,变症果生,觉重如负石,热如爇火,痛楚倍常。

六脉沉数,按之有力。

此膏粱积热之变也。

邪气酷热,固宜以寒药治之。

时月严寒。

复有用寒远寒之戒。

乃思《内经》云:有假者反之。

虽违其时,从证可也。

(琇核:脉实症实,必用凉解,舍时从症,夫复何疑。

)急作清凉饮子,加川黄连一两五钱。

作一服服之,利下两行,痛减七分。

翌日复进前药,其证悉除,月余平复。

京师人司仲,父患背疮,若负火炭,昼夜呼叫。

司仲泣于途,遇道人曰:子何忧之深也。

子当求不耕之地,遇野人粪,为虫鸟所残,即以杖去其粪,取其下土,筛而敷之。

乃如其言,用之立愈。

父曰,岂以冰著吾背耶?吾五脏俱寒矣。

房州虞候张进,本北方人。

因送郡守还,逢道人饮之酒,得其治痈疽方。

文录曹子病背疮,医不能疗。

闻进有此方,索之。

进元无手诀,但以成药敷之,旬日而愈。

一儿五岁,鬓边生疮,继而发于脑后,症侯可忧。

亦以敷进,凡所用皆一种,不过三夕,二患皆平。

其方但择阿胶透彻者一两,水半升,煎令消,然后入虢丹一两,慢火再熬,数数搅匀,侯三五沸乃取出,摊令极冷,储磁瓶中,用时以毛扫布疮四面,而露其口,如疮未成,则遍涂肿处,良久自消。

切勿犯手,更无他法。

一切恶疮皆可敷,不特痈疽也。

《类说》虞奕侍郎,背中发小疮,不悟,只以药调补。

数日,不疼不痒,又不滋蔓。

疑之,呼外医灸二百壮,已无及。

此公平生不服药,一年来唯觉时时手脚心热。

疾作,不早治,又误服补药,何可久也。

盖发背无补法。

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紫色疽疮膏

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紫色疽疮膏

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紫色疽疮膏
【组成】
轻粉9g 红粉9g 琥珀汾9g 乳香粉9g 血竭9g 冰片0.9g 蜂蜡30g 香油120g 珍珠粉0.9g
锅内盛油在火上开后离火,将前五种药粉入油内溶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溶化,将冷却时兑入冰片、珍珠面搅匀成膏。

化腐生肌、煨脓长肉。

扁平疣、鼠疮(淋巴结核)、臁疮、顽疮等。

贻敷患处。

急性炎症性皮损,新鲜肉芽勿用。

此药膏有一定毒性,若大面积使用时,应注意汞剂的吸收中毒,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教授(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319)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痈疽秘方(方11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痈疽秘方(方11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痈疽秘方(方11首)(2011-05-16 09:45:41)转载治痈疽秘方2. 1 加味三星汤【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组成】元参15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发疽以阳实证居多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配以元参、焦山栀泻火清热以增清热解毒之功且无寒冷郁遏之弊。

全方药专效宏奏效颇佳。

【主治】发疽(脑疽) 证见初起红肿焮痛根盘坚硬高突形寒身热或高热不解脉弦或洪数苔白腻或黄腻。

【加减】便秘热结加生首乌9克以清热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坚肿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肿透脓湿重者加藿香、川朴、茯苓、滑石等以化湿渗湿。

【疗效】临床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2.2 鹿角托里汤【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组成】鹿角胶(或鹿角片)9克生黄芪、白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金银花15克远志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扶督阳托里排脓。

【方解】方中以鹿角胶(或鹿角片)温阳而解阴寒郁结之滞芪、归、芍、草相伍以益气和血而兼有托毒透脓之功并以金银花解毒清热远志温行散结使之阴寒渐解而脓毒得以透达。

阳复、毒清则疮自愈。

【主治】发疽(脑疽) 症见疮色暗干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热神疲纳呆脉沉细无力属正虚阴涸之证。

【加减】如阴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并倍用生芪。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6页2. 3 黄芪托毒汤【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组成】生黄芪23克当归身、陈皮、泽泻各6克生白芍、广郁金各5克怀山药、金银花、白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托毒排脓去腐。

【方解】痈疽成脓腐溃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脓稀而腐肉不脱治宜益气托毒、排脓去腐。

方中生芪补气配以归芍具有排脓托毒之功合山药健脾能助新肉生长郁金理气与当归并用有行血消肿之效配以金银花解毒茯苓、泽泻利湿故能托毒消肿去腐生新符合疮疡溃后病机。

背疽掺药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背疽掺药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背疽掺药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背疽掺药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背疽掺药的功效有哪些吗?吃背疽掺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背疽掺药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背疽掺药的功效有哪些吗?吃背疽掺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鲫鱼1尾(刳去肠脏)。

【制法】以羯羊粪实其中,烘焙焦黑,极干燥,为细末。

【功能主治】背疽。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景岳全书》引作“收口掺药”。

【临床应用】背疽:龙游有患背疽,已溃,如碗面大,视五脏仅隔薄膜耳,自谓必死。

用此方干掺之,疮口遂收,至今无恙。

【摘录】《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卷二引童县尉方
关于背疽掺药的相关知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在现在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养生方剂层出不穷,而且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1、医经2、本草3、方论4、伤寒、金匮5、医案6、医话7、妇儿儿科要略妇科秘方 妇科问答 妇科玉尺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 傅青主女科 广嗣要语 活幼心书 济生集济阴纲目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颅囟经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宁坤秘笈女科撮要 女科经纶 女科精要女科秘旨 女科要旨 女科旨要 女科指要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胎产秘书 胎产心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宜麟策 婴童百问 婴童类萃 幼科发挥 幼科切要幼科释谜 幼科折衷 幼幼集成 幼幼新书 育婴家秘张氏妇科 证治准绳·女科 证治准绳·幼科竹林女科证治 竹泉生女科集要8、诊断9、养生10、杂著蔑乎!虽然窃有说焉,宋人怀燕石而自以为宝也,一旦出示于人,乃悟其非宝矣;朱奉议作《伤寒百问》,早刊行世,得某友指摘之,遂改着《活人书》而传矣。

学海深羡宋人之善悟,而将勉为奉议之能改也。

然则是刻也,非自炫也,亦非非自炫也。

光绪戊戌暮春皖南建德周学海澄之甫书于邵伯埭舟中---读医随笔自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包氏喉证家宝辨证录经巢氏病源补养宣导褚氏遗书此事难知刺灸心法要诀丹台玉案法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跌打秘方跌损妙方读医随笔冯氏锦囊秘录傅青主男科格致余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医彻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顾松园医镜韩氏医通喉科秘诀喉舌备要秘旨回春录急救广生集集验背疽方焦氏喉科枕秘金疮秘传禁方金针秘传经络考经络全书经验麻科景岳全书救伤秘旨肯堂医论口齿类要类经图翼类证治裁厘正按摩要术理虚元鉴立斋外科发挥刘河间伤寒医刘涓子鬼遗方秘传眼科龙木论疠疡机要临证实验录鉴明医杂著明医指掌目经大成内外伤辨脾胃论普济方·针灸奇症汇青囊秘诀全生指迷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儒门事亲痧胀玉衡痧疹辑要伤科补要伤科大成神应经审视瑶函慎疾刍言慎柔五书石室秘录市隐庐医学杂时病论寿世保元寿世传真寿世青编著松峰说疫孙真人海上方痰火点雪痰疠法门推拿抉微推求师意外经微言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启玄外科十法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万病回春卫生宝鉴温病条辨温病正宗温病指南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疫论吴医汇讲洗冤集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校注医醇賸义形色外诊简摩性命要旨虚损启微轩岐救正论血证论研经言眼科秘诀眼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养生导引秘籍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医碥医法圆通医贯医林改错医门法律医述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读书记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医学源流论医学摘粹医学真传医学衷中参西医学正传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录医原医旨绪余医宗己任编医宗金鉴异授眼科疫疹一得银海指南饮膳正要尤氏喉科秘书尤氏喉症指南杂病广要杂病治例增订十药神书张氏医通针灸甲乙经针灸易学针灸资生经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证治汇补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

『妙方集锦』治痈疽妙方(方14首)

『妙方集锦』治痈疽妙方(方14首)

『妙方集锦』治痈疽妙方(方14首)治痈疽妙方1回阳三建汤【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歌诀】回阳三建附参芪,归芎茯苓山茱萸,二草陈香苍厚朴,红花独姜皂角根。

【组成】附子3克,人参3克,黄芪3克,当归3克,川芎3克,茯苓3克,陈皮3克,山茱萸3克,木香15克,甘草15克,紫草15克,厚朴15克,苍术15克,红花15克,独活15克,煨姜3片,皂角树根皮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气助阳,托毒消痈。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附子补气助阳,以扶正逐寒;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养血以通其脉;配以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独活、煨姜温燥寒湿以除阴凝之邪;山茱萸养肝阴;木香理气止痛;而妙在用一味皂角树根皮通络散结以消痛。

综观全方,具有扶正托邪,转阴回阳之功。

【主治】阴疽发背,症见初起不肿、不疼、不热、不红、后皮色紫黯、根脚平散、软陷无脓不腐、脉细身凉。

可用于疮疽痈疡等化脓性感染合并全身性脓毒败血症等病症。

2透脓散【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服此能收速溃功,归芪皂角穿山甲,川芎加入力更宏。

【组成】黄芪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穿山甲(炒)3克,皂角刺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若加酒少许更妙。

【功效】补气活血,托毒溃脓。

【方解】疮疡痈疽的出脓,可使毒气随脓外泄;若痈疡虽已成脓,但由于气血不足,无力托毒排脓外出时,治当益气溃坚排脓。

方中用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消散通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加酒少许通经行瘀,以助药力。

合而用之,以奏补托排脓之功,对于痈疮已成,因体虚不能速溃者,可以促其透脓速溃;对于不能托毒化脓者,也可促其化脓。

【主治】痈疡脓已成脓,体虚不能自溃者。

可用于多种化脓性疾病,以及慢性溃疡见疮口色白、经久不敛等病症。

【加减】若见气虚软甚,可加党参、白术、甘草;热毒尚炽,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阳虚畏寒,加鹿角霜、肉桂。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难经》•《类经》•《医经原旨》•《灵素节注类编》•《内经评文》•《内经博议》•《经络全书》•《内经知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心源》伤寒、金匮•《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发微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捷诀》•《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九十论》•《伤寒医诀串解》•《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高注金匮要略》•《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金匮翼》•《仲景伤寒补亡论》•《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浅注》•《伤寒大白》•《类证活人书》•《伤寒六书》•《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寻源》•《伤寒总病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附翼》•《伤寒明理论》•《伤寒法祖》•《伤寒直格》•《伤寒百证歌》•《伤寒心法要诀》•《河间伤寒心要》•《伤寒舌鉴》•《伤寒指掌》•《伤寒括要》•《经方实验录》•《伤寒恒论》•《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诊治•《中医诊断学》•《中医伤科按摩学》•《濒湖脉学》•《脉经》•《医法圆通》•《临证实验录》•《褚氏遗书》•《仿寓意草》•《孙真人海上方》•《诊家枢要》•《诸脉主病诗》•《临症验舌法》•《奇经八脉考》•《诊脉三十二辨》•《察病指南》•《脉确》•《辨证录》•《证治汇补》•《石室秘录》•《症因脉治》•《丹台玉案》•《脉诀汇辨》•《脉症治方》•《麻科活人全书》•《丹溪手镜》•《医宗己任编》•《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校注医醇剩义》•《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脉因证治》•《三指禅》•《诊家正眼》•《杂病心法要诀》•《医学见能》•《医学妙谛》•《史载之方》•《笔花医镜》•《诊宗三昧》•《脉理求真》•《金匮钩玄》•《脉象统类》•《脉诀乳海》•《脉诀刊误》•《名师垂教》•《评琴书屋医略》•《时病论歌括新编》•《虚损病类钩沉》•《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丹医秘授古脉法》•《素灵微蕴》•《自我调养巧治病》•《常见病自测》•《百病自测》•《中医疾病预测》•《手掌与疾病》•《手穴手纹诊治》•《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急诊医学》•《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物理诊断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本草•《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食鉴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普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千金食治》•《本草蒙筌》•《本草易读》•《饮食须知》•《证类本草》•《本草求真》•《本草新编》•《本经逢原》•《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本草便读》•《本草经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名医别录》•《本草分经》•《本草择要纲目》•《本草害利》•《本草撮要》•《药性切用》•《药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续编》•《药征》•《本草乘雅半偈》•《滇南本草》•《本草图经》•《药笼小品》•《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药炮制》《食物疗法》方言•《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急救便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宁坤秘籍》•《删补名医方论》•《证治准绳·类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考》•《卫生易简方》•《华佗神方》•《仁术便览》•《文堂集验方》•《奇效简便良方》•《小品方》•《集验方》•《退思集类方歌注》•《奇方类编》•《经验丹方汇编》•《时方妙用》•《串雅内外编》•《苏沈良方》•《回生集》•《医方论》•《眉寿堂方案选存》•《汤头歌诀》•《外科方外奇方》•《急救良方》•《时方歌括》•《药症忌宜》•《毓麟验方》•《是斋百一选方》•《千金宝要》•《博济方》•《普济本事方》•《保健药膳》内科•《中医内科学》•《温热论》•《增订十药神书》•《时病论歌括新编》•《凌临灵方》•《温病指南》•《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全生指迷方》•《经验麻科》•《内外伤辨》•《虚损启微》•《重订灵兰要览》•《医学传灯》•《青囊秘诀》•《疠疡机要》•《杂病广要》•《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类证治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血证论》•《松峰说疫》•《时病论》•《痧胀玉衡》•《痧疹辑要》•《温热暑疫全书》•《脾胃论》•《慎柔五书》•《温疫论》•《广瘟疫论》•《瘴疟指南》•《内科摘要》•《何氏虚劳心传》•《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流行病学》•《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呼吸病学》•《心脏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消化病学》•《血液病学》•《动脉粥样硬化》•《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妇科•《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产宝》•《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女科旨要》•《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宜麟策》•《广嗣要语》•《女科指要》•《竹泉生女科集要》•《家传女科经验摘奇》•《妇科秘方》•《产鉴》•《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济生集》•《胎产秘书》•《女科秘旨》•《证治准绳·女科》•《济阴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经纶》•《胎产心法》•《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规》•《妇科玉尺》•《女科精要》•《胎产指南》•《妇科心法要诀》•《女科要旨》•《女科百问》•《妇科秘书》•《沈氏女科辑要》•《女科切要》•《女科撮要》•《女科指掌》•《女科折衷纂要》•《邯郸遗稿》•《盘珠集胎产症治》•《评注产科心法》•《女科证治准绳》•《女科秘要》•《女科宝鉴》•《组织学与胚胎学》•《妇产科学》儿科•《中医儿科学》•《育婴家秘》•《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麻疹阐注》•《幼科切要》•《达生编》•《幼幼新书》•《证治准绳·幼科》•《保婴撮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幼幼集成》•《儿科要略》•《婴童百问》•《幼科释谜》•《儿科萃精》•《专治麻痧初编》•《活幼心书》•《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折衷》•《幼科心法要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痘疹心法要诀》•《婴儿论》•《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慈幼便览》•《幼科概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指南》•《小儿药证直诀》•《慈幼新书》•《保幼新编》•《儿科醒》•《幼科种痘心法要旨》•《陈氏幼科秘诀》•《鬻婴提要说》•《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儿科学》外科•《中医外科学》•《跌打损伤方》•《伤科大成》•《跌打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金疮秘传禁方》•《跌损妙方》•《外科十法》•《伤科补要》•《刘涓子鬼遗方》•《正体类要》•《正骨心法要旨》•《救伤秘旨》•《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启玄》•《立斋外科发挥》•《外科全生集》•《疡科纲要》•《跌打损伤回生集》•《外科集验方》•《外科精要》•《外科精义》•《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伤科汇纂》•《外科选要》•《外科十三方考》•《发背对口治诀论》•《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外科传薪集》•《外科医镜》•《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伤科方书》•《核、化学武器损伤》•《外科学总论》•《普通外科学》•《泌尿外科学》•《骨科学》五官•《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察舌辨症新法》•《痰疠法门》•《眼科秘诀》•《尤氏喉科秘书》•《白喉全生集》•《喉科秘诀》•《包氏喉证家宝》•《白喉条辨》•《口齿类要》•《尤氏喉症指南》•《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喉舌备要秘旨》•《重订囊秘喉书》•《眼科心法要诀》•《焦氏喉科枕秘》•《目经大成》•《审视瑶函》•《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明目至宝》•《重楼玉钥续编》•《眼科阐微》•《原机启微》•《重楼玉钥》•《喉科指掌》•《中医眼科备读》•《耳鼻咽喉外科学》•《口腔科学》•《西医眼科学》•《针灸学》•《针灸大成》•《穴道秘书》•《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络考》•《针灸易学》•《子午流注说难》•《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资生经》•《针灸甲乙经》•《推拿抉微》•《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针灸素难要旨》•《针灸神书》•《针灸问对》•《针灸大全》•《炙膏肓腧穴法》•《经络汇编》•《经穴汇解》•《黄帝明堂灸经》•《针灸聚英》•《宋本备急灸法》•《子午流注针经》•《灸法秘传》•《针经指南》•《中医刺灸》•《人体解剖学》页首医论•《中藏经》•《外经微言》•《柳洲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医学源流论》•《医林改错》•《集验背疽方》•《慎疾刍言》•《韩氏医通》•《证治心传》•《市隐庐医学杂着》•《性命要旨》•《医医小草》•《中医之钥》•《止园医话》•《医学传心录》•《思考中医》•《景景医话》•《塘医话》•《质疑录》•《中风论》•《肯堂医论》•《医医医》•《知医必辨》•《推求师意》•《洗冤集录》•《对山医话》•《疫疹一得》•《医学读书记》•《格致余论》•《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诸病源候论》•《读医随笔》•《周慎斋遗书》•《冷庐医话》•《医原》•《丹溪治法心要》•《友渔斋医话》•《温病正宗》•《医贯》•《疡科心得集》•《古今医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医旨绪余》•《形色外诊简摩》•《重庆堂随笔》•《吴医汇讲》•《银海指南》•《痰火点雪》•《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叶选医衡》•《研经言》•《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归砚录》•《医门补要》•《医学启源》•《六因条辨》•《解围元薮》•《医学三字经》•《侣山堂类辩》•《温热逢源》•《医效秘传》•《存存斋医话稿》•《医学指归》•《医学真传》•《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经溯洄集》•《三消论》•《修昆仑证验》•《客尘医话》•《上池杂说》•《原要论》•《先哲医话》•《人体使用手册》•《医理真传》•《四圣悬枢》页首医案•《曹仁伯医案论》•《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马培之医案》•《杂病治例》•《丛桂草堂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古今医案按》•《王氏医案绎注》•《吴鞠通医案》•《孙文垣医案》•《丁甘仁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回春录》•《程杏轩医案》•《奇症汇》•《寓意草》•《邵兰荪医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精华》•《一得集》•《也是山人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畹香医案》•《花韵楼医案》•《何澹安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何世英医案》•《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湖岳村叟医案》•《洄溪医案》•《集思医案》•《旧德堂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病历书写规范》页首综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圣济总录》•《景岳全书》•《医学纲目》•《医学入门》•《张氏医通》•《寿世保元》•《医碥》•《医学正传》•《古今医鉴》•《万病回春》•《顾松园医镜》•《医门法律》•《古今名医汇粹》•《卫生宝鉴》•《儒门事亲》•《明医指掌》•《医学摘粹》•《丹溪心法》•《医学心悟》•《急救广生集》•《明医杂着》•《医学实在易》•《轩岐救正论》•《扁鹊心书》•《医经国小》•《医学集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医名词词典》•《中医词典》a~b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k~l~m•《中医词典》n~o~p~q•《中医词典》r~s•《中医词典》t~w•《中医词典》x~y•《中医词典》z~其他•《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页首养生•《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营养学》•《饮膳正要》•《陆地仙经》•《养生秘旨》•《女丹合编选注》•《寿世传真》•《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达摩洗髓易筋经》•《心医集》•《寿世青编》•《养老奉亲书》•《食疗方》•《运气要诀》•《马王堆简帛》•《服食导饵》•《古代房中秘方》•《老年百病防治》•《老年食养食疗》•《茶饮保健》•《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预防医学》•《免疫与健康》•《老年学》•《康复医学》页首其他•《中国医学通史》•《厘正按摩要术》•《疯门全书》•《本草问答》•《医暇卮言》•《常用化验值及意义》•《减肥新法与技巧》•《气功外气疗法》•《趣味中医》•《中药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病种临床路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人体解剖学歌诀》•《医用化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科学》•《医学遗传学基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免疫学》•《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风湿病学》•《临床肝移植》•《理疗学》•《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皮肤性病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临床基础检验学》•《基础护理学》•《基因与疾病》•《医院药学》•《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临床激光治疗学》。

扁鹊痈疽神方及验治

扁鹊痈疽神方及验治

扁鹊痈疽神方及验治扁鹊痈疽神方及验治来源:《扁鹊心书》作者:窦材朝代:宋年份:公元1127年—1279年注:关于痈疽(yōngjū ):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

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正文:疽疮,有腰疽、背疽、脑疽、腿疽,虽因处以立名、而其根则同。

方书多用苦寒败毒之药,多致剥削元气,变为阴疽,侵肌蚀骨,溃烂而亡。

不知《内经》云∶脾肾气虚,寒气客于经络,血气不通,着而成疾。

若真气不甚虚,邪气不得内陷,则成痈。

盖痈者,壅也。

血气壅滞,故大而高起,属阳易治。

若真气虚甚,则毒邪内攻,附贴筋骨,则成疽。

盖疽者,阻也。

邪气深而内烂,阻人筋骨,属阴难治。

其始发也,必憎寒、壮热,急服救生汤五钱,再服全好。

甚者,即于痛处,灸三五壮。

(阴疽即三五十壮,亦不为过。

)如痛者属阳,易治。

若不痛,乃疽疮也,急服保元丹,以固肾气。

若用凉转药,则阳变为阴,或不进饮食而死,急灸关元可生。

(近世疡医,只记一十三味方,不问邪之深浅,感之重轻,顶之起不起,色之红不红,不辨五美,不审七恶,概用此方,更加凉解。

即见纯阴冷毒,而犹云半阴半阳,总以发散解毒为良法,及至寒凉冰伏,尚云毒盛内攻。

或见神情躁扰,终认火热未清。

小证变大,浅证变深,若遇大证,未有不受其害者。

世谓外柯拉折腿,医亦不尽然。

人之无良,亦或有之,其余实由学问未精,识证不确,阴阳错乱,虚实混淆,变证之来,全然不晓,有似故意害人,其实非本心也。

)治验医案:一人病脑疽六日,危笃不进饮食,余曰∶年高肾虚,邪气滞经也。

令服救生汤,即刻减半,夜间再进一服全安。

一人忽患遍身拘急,来日阴囊连茎肿大如斗,六脉沉紧。

余曰∶此阴疽也,幸未服解毒凉药,若服之,则茎与睾丸必皆烂去而死。

急令服救生汤五钱,又一服全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集验背疽方书名:集验背疽方作者:李迅朝代:宋·庆元二年年份:公元1196年<目录><篇名>原序属性:始予奉亲携幼,来官泉江,未入境,首问邑有良医师乎?又问市有佳药肆乎?或对以医固不乏人,而庸庸者实多,药肆仅一二数,然稍贵细者则缺焉。

予谓∶二者,老幼所根据以为命也,今顾若此,其奈之何哉!或曰∶邑有李嗣立廷评者,广收方书,多蓄药味,有问方者必告,有求药者必与,了无吝色厌心。

予固私窃庆幸。

时方至旅见,亦未暇询及也。

久之,嗣立来请问(一作间),与之款语,见其持心近浓,非爱人利物之言不谈。

叩以《难》、《素》、《脉诀》、《病源》等书,其应答如流。

厥后家人子或有病,疏方惠药虽数,不惮烦。

三年间,不医之求而唯嗣立之谒。

一日,嗣立出示一编曰∶此治背疮方也。

今人例以此为恶疾,悉付之外科而邈,不加之意,不知治疗之失宜,盖未有能得全其生者!某于此究心有年,所活甚众,君能捐二、三万钱,刻板流存,不犹愈于刊他书乎?予且图之。

会有黄冠师曰∶刘道渊者,主邑之太霄观,忽得此疾,刘素号晓方脉,得嗣立之书而敬信之,凡服药次第,悉案书以从事,不两月,遂获安。

予益信其书之有验,乃为之序其首。

嗣立名迅,以儒传家,父兄相继收科,子弟亦登名贤书,乡评翕然推重。

予与其兄嗣宗尝同校长沙试,契分为不薄,又有针、膏起废之功,故乐为之成其志云。

\x郭应祥序\x<目录><篇名>背疽方总论属性:背疽之方,所传百余,然有验者极少。

其间(一作中)又有用药偏重,或太冷,或太热,或药性有毒者,今皆不录,独择尝用而经验者录之,庶几不至有误活人治病之意。

<目录>背疽方总论<篇名>背疽其源有五属性: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冷酒、食炙物、服药热毒五。

盖治背疽,不可一概将为热毒,其治之法难易,当自一而至五。

<目录>背疽方总论<篇名>察疽发有内外之别属性:初发疽时,一粒如麻豆大,身体便发热,生疽处肉亦热,肿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后肉色红紫,此为外发。

虽大若盆碗,如用药有理,有百人百可活。

如初发疽时,不拘小大,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之间,渐渐开大,不肿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坏烂,破后肉紫黑色,此为内发。

有此证者,未发见之先,脏腑已有溃烂,百人百不救,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目录>背疽方总论<篇名>审内证用药属性:自泻,呕吐,不思饮食,诊脉而肾脉最虚,此等古人皆以为不治之证,然尚有救疗之理。

<目录>背疽方总论<篇名>服补药快捷方式属性:肾脉虚甚,当用补药而有牾处∶如用鹿茸、附子之药,是抱薪救火;如用平补之药,肾气又猝难平复,若俟河之清。

向来有一贵人苦疽疾,正生此一证,诸医无策。

愚云∶昔尝闻一名医讲论,凡人遇五更初,肾气必开,若一语言、咳嗽,即肾气复合。

遇肾开时,进一服平补药,其功效胜寻常服峻补之药十数服。

愚以此策献之。

遂选用山药丸,所用皆平补肾气,全无燥偏重之药,根据此法而进,详以告病者与其侍旁之子弟,如法而服药。

三日之后,医有诊脉,知其肾脉已平复矣。

则有疽疾人,肾脉虚弱,未可便如古人之论,以为不可治。

若人有痼冷、虚弱、危困之疾,如其法而用药,可谓用力寡而收功倍矣(案∶山药丸缺)。

<目录>背疽方总论<篇名>疽发所在有不可治者属性:脑上诸阳所会穴,近脑则髓出;颈项上近咽喉,药饵、饮食之所通,一有所碍,两不能进;肾俞上与肾相抵,命之所系,穴即透空,又不可着艾。

三处有疽,并为难治。

<目录>背疽方总论<篇名>戒忌属性:作劳叫怒,嗜欲,饮食如干湿面、炙、淹藏、冷酒、生冷、滞腻、鱼、羊并不可食。

性热者发热,冷者损脾、肾,毒者发病,皆当戒之。

病者之房,深戒有腋气人并有孕妇人、月经人入房。

合药亦忌此等人见之,又忌鸡、犬、猫儿见之。

已上戒忌,安后半载间,血气未定,犹定(一作当)谨戒,不废药饵,方能保全。

疽疮之方有验者,载于方书。

然有贫乏无钱买药,又有适居僻邑草市,难得药材,只得服草药、鸬藤酒,续以麦饭石膏涂敷、神异膏贴之,亦屡用取效。

若无麦饭石膏,如田夫野人,只用神异膏亦可。

\x麦饭石膏\x(案∶此方原缺,今从《苏沈良方》补入)白麦饭食石(色黄白、类麦饭者犹佳。

炭火烧赤,醋中浸之十遍,研。

白蔹末与石等分)鹿角(不用自脱者,须元带脑骨者,截用二三寸。

炭火烧至烟尽为度,杵为末。

并前二味)上并捣细末,取多年米醋,于铫中煎令鱼眼沸,即下前件药末,调如稀锡。

以蓖子涂敷肿上,只当疮头留一指地,勿令合,以出热气。

如未脓,当内消;已作头,当撮小。

若日久疮甚,肌肉损烂,筋骨出露,即布上涂药贴之,干即再换,但以鬲中穴,无不瘥。

其疮切忌手触,宜慎之。

<目录><篇名>麦饭石膏论属性:麦饭石膏治背疽之疾,神妙莫比,惜乎世人罕有能知者。

然古方所载用药制度,略而不详,则其间药材不真,修制苟简,是自致其无验,非方之误也。

愚亲见一贵人有此疾,医者用麦饭石膏涂贴,不惟无效,又且添痛楚;更以毒药之,脓亦不溃,昼夜终痛,不得安寝。

疮逐日开大,浸至两胁,又于咽喉、脚膝间遍发数疽,医者尽以为不可治疗。

愚虽预备此药,选择修制,既良且精,而未敢便用。

俟诸药缩手,试以用之,一夕之间,疼痛尽止,脓血俱溃,来如湍水,病者安寝。

众皆惊愕,以谓别有神药,殊不察止于麦饭石膏也。

疽疾须得脓血溃散之多,即使毒瓦斯随脓血出,不至内伤脏腑,病者得安。

有一庸医,见脓不溃,遂打两锡管,欲插入疽,以口汲出其脓。

愚谓∶用此则病者必不可救!力沮其说。

又用荐席开其一窦,使病者仰卧以取脓, 此说不可谏,因令试之, 脓亦不来。

后卒用愚所合麦饭石膏而取效。

自此而后,乡闾有此疾者,来下问,因录此方,俾精择修合,尽取十全之功,愚故详着之。

一、痈疽初作之时,便合用麦饭石膏四围涂敷,以护其根脚,不可使开,中心却要留痈口如钱大,使毒瓦斯出。

如痈渐小,随其大小敷之。

直候疽破脓溃之后,口收止犹径寸许,用神异膏点敷收住,却用麦饭石膏。

\x神异膏\x 治一切疮疥(按∶此方原缺,今从危亦林《得效方》补入)全蝎(七个,去毒) 皂角(一锭,锉碎) 巴豆(七粒,去壳) 蛇床子(三钱) 清油(一两) 黄蜡(半两) 轻粉(半匙) 雄黄(别研,三饯)上先用皂角、全蝎、巴豆煎油变色,去了三味,入黄蜡化开,取出冷处,入雄黄、蛇床末、轻粉,和匀成膏。

先用苦参汤温洗后,以药擦疮疥上,神效。

\x又∶神异膏\x(此方从《赤水元珠》补入)黄杏仁元参(各一两)上用麻油二斤,煎至将黑,加蛇脱五钱,蜂房一两,男子发一团如鸡子大,再煎至黑,去滓,徐徐下黄丹,不拘多少,得中为度,文武火熬收。

<目录><篇名>治疽痈用药大纲属性:此书所着方颇为周备,但欲使用药者,不可不知之尔。

然人能逐一玩味,详说深思用药之意,临时看其病证次第用药,无有不效。

近时有亲旧得此病,为愚医所惑,或用君臣药,或用草药,其病益多,痛楚日增,然后回心,杜绝众医,用愚方,间蒙下问,但指示三五方与之服饵,无有不安者。

今略书用药要领与夫先后之序,画一于后。

一、初觉时背疽之疾,便令服内托散,后来不生变证,口舌无疮。

此药但可服十数服而止。

\x内托散\x 大止疼痛. 如未破,即点破有脓(此方原缺,今从《惠济宝书》补入)。

川乌(一两,泡)茯苓(三分)苦杖(半两)独活白芷甘草(炙,各一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酒调下,日三服。

一、即令继服五香连翘汤。

服此药如大便宽快、内热既省,即令住服。

若一二日之后大便再闭,须令再服,要取利毒瓦斯至尽,然后住服。

亦合看病患虚实,量其轻重而进药。

\x五香连翘汤\x木香(三分,不见火)沉香(三分,不见火)连翘(全者去蒂,三分)升麻(三分)黄(三分,拣无叉附者,生用)木通(三分,去节)甘草(半两,生用)丁香(半两,拣去枝杖,不见火)乳香(半两,别研)大黄(微炒,半两,锉)麝(真者,一钱半,别研)桑寄生(三分,难得真者,缺之亦可)独活(三分,买老羌活用,今铺家所卖独活,乃是土当归,不堪用)上为粗末,和匀。

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留滓二服,用水二盏再煎作一服;积四散滓,用水三盏,又再煎作一服,然后不用其滓。

方用银器煎药,如无银器,入银一片同煎。

内桑寄生一味,最能疗病,但难得真者,如缺,用升麻代。

今已加升麻,若无真桑寄生,则升麻分两当倍用。

一、次令多服洪氏排脓内补散。

无呕逆之证,用好酒下;有呕逆之证,合用木香汤下。

此一药,合与痈疽相为,终始服饵,不可辍。

\x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x(亦名托里十补散)治一切痈疽疖疮。

未成者速溃,败脓自出,无用手挤,恶肉自去,不犯刃。

使服药后,疼痛减,其效如神(此方原缺,今从《和剂局方》补入)。

黄(以绵上来者为胜。

状如箭竿,长二三尺,头上叉者。

洗净,寸截,捶破撕擘,以盐汤润透,用盏盛汤瓶上一炊久,焙燥,随众药入研,即成细末)人参(以新罗者为上。

择团结、重实、滋润,洗净,去芦,薄切,干搏用)当归(取川中来者。

择大片如马尾状,滋润、甜辣、芬香者,温水洗,薄切,焙干用,各一两)浓朴(用梓州者。

肉浓而色紫,掐之油出。

去粗皮,切,姜汁窨一宿,熟,焙燥。

不用杜朴)桔梗(以有心、味苦者为真,无心、味甘者荠也,主解药毒,切勿误用。

泥净,去头、尾,薄切,焙燥)桂心(用卷薄者。

古法,带皮桂每两止取二钱半。

合用一两,当买四两。

候众药罢,别研,不得见火)芎(以川中来者为上,今多抚芎。

大块者,洗净,切,焙)防风(择新香者。

洗净,切,焙)甘草(生用)白芷(各一两)上十味,选药贵精,皆取净,晒、焙极燥方秤。

除桂心外,一处捣,罗为细末。

入桂令匀。

每服,自三钱加至五钱,热酒调下,日夜各数服,以多为妙。

服至疮口合,更服犹佳,所以补前损、杜后患也。

不饮酒人,浓煎木香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或饮酒不多,能勉强间用酒调,并以木香汤用酒,功效当不减于酒也。

大抵痈疽之作,皆血气凝滞,风毒壅结所致。

治之不早,则外坏肌肉,内攻脏腑,其害甚大。

才觉便服,倍加服数,服之醉则其效速。

发散风毒,流行经络,排脓止痛,生肌长肉,药性平和,老人、小儿、妇人、室女皆可服之。

\x木香汤\x 治痈肿(一作疽)初结,头痛寒热,气急方(此方原缺,今从《圣济总录》补入)。

木香藿香叶沉香薰陆者丁香(各一两)上五味,粗捣筛。

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取滓敷膊上。

日二。

一、呕逆有二证∶一证谓其初发时,不曾服内托散,伏热在心;一证有气虚,脾气不正而呕。

合仔细看病证,参酌用药。

若是因热而呕,外证心烦、身热、痈作痛,此即是伏热在心,合将内托散服三两服而止,不可多服;若是气虚而呕,其证心不烦热,遇早便呕,或闻秽气亦呕,早晨合服嘉禾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