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报告范文: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薯业调研报告

薯业调研报告

薯业调研报告调研背景薯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薯业的现状与趋势,本次调研主要围绕薯业的生产、销售、消费和发展中的挑战进行。

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及访谈薯业种植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我们旨在提供一份全面、客观的薯业调研报告。

生产环节1. 种植面积与品种:调研显示,我国薯业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各地以丰富的品种资源进行试验和推广。

目前,主要品种包括马铃薯、番薯、蓝薯等。

在种植面积方面,北方地区占据较大比例,但南方地区也在不断发展薯类作物种植。

2. 产量和质量:薯业的产量稳步增长,但质量仍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的薯类产品质量较高,有机种植和无公害生产方式得到推广,但仍有部分农民面临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瓶颈。

销售与消费1. 销售渠道:薯类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销售渠道进入市场。

目前,电商渠道的崛起对薯业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逐渐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青睐。

2. 消费趋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转变,薯类产品在餐桌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薯类产品被认为是一种健康、方便、美味的食品,逐渐走入家庭和餐饮业。

发展挑战与机遇1. 种植技术与管理:尽管我国薯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种植技术和管理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限制了薯业的发展。

同时,病虫害防治和育种工作也需要加强。

2. 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薯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品牌产品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

因此,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是当前薯业发展的关键。

结论与建议根据对薯业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调研结果,本报告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和示范,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

2.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薯类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 发展电商渠道,拓展薯类产品的销售渠道。

4. 建立农产品品牌,提高薯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甘薯种业发展报告总结与反思

甘薯种业发展报告总结与反思

甘薯种业发展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泛,且其营养价值高,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作为甘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薯种业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甘薯种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 甘薯种业的现状2.1 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甘薯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种植面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得益于甘薯的适应性强、病虫害抗性好等特点。

2.2 品种更新不快目前,甘薯种植业的一个瓶颈是品种更新不快。

大部分种植户还停留在传统品种上,未能及时引入新的高产、抗逆的新品种。

2.3 营销渠道不畅甘薯种业的发展面临着营销渠道不畅的问题。

由于缺乏专业的销售渠道,甘薯价格不稳定,导致种植户的收益不稳定。

2.4 技术创新需加强尽管甘薯种植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

甘薯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 发展机遇与挑战3.1 机遇- 国内外市场需求大。

随着人们对优质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作为一种富含营养的作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 科技进步带来机遇。

随着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等新技术的应用,甘薯种植的成本降低,品种更新加快,种植效益提高。

3.2 挑战- 竞争激烈。

随着甘薯种植面积的增加,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

- 环境压力增加。

气候变化、干旱等环境问题对甘薯种植带来一定的威胁。

4. 发展策略与建议4.1 加强品种创新种植户应积极引进新品种,优选高产、抗逆的甘薯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4.2 加强供应链建设甘薯种植业应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市场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采购渠道和销售网络,提高市场竞争力。

4.3 推动科技创新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甘薯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投入,推动种植技术的升级,并积极引入新技术,提高甘薯的效益与质量。

4.4 引导农民专业化种植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化种植甘薯,增加效益。

高平市红薯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高平市红薯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高平市红薯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红薯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被广泛种植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被消费。

高平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自治县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达的农业产业。

红薯作为高平市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对于当地农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高平市的红薯产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于促进当地红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红薯种植现状在高平市,红薯是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丰富。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平市红薯种植面积约为10000亩,年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

红薯种植主要集中在市郊和山区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红薯的生长。

高平市的农民在红薯的种植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使得红薯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红薯加工发展概况红薯不仅在生鲜市场上有着很高的销售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加工原料。

在高平市,红薯加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通过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制作成各种红薯制品,包括红薯淀粉、红薯粉丝、红薯干、红薯饼等,这些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也在外地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随着红薯产业的不断发展,与红薯加工相关的企业也在逐渐增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了收入渠道。

四、红薯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高平市的红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红薯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制约了红薯产业的发展。

红薯加工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生产成本偏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市场营销渠道相对狭窄,产品销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由于红薯生产区域分散,采购、仓储、物流等环节繁琐,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影响了行业的竞争力。

五、红薯产业的发展对策为了促进高平市红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1. 推进红薯机械化种植。

最新-关于县红苕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品

最新-关于县红苕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县红苕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红苕又名红薯,是XX县主要旱地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红苕产业列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对推进“生态蓬溪”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消费,满足成渝两大城市人口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加快红苕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XX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过程中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栽培种植状况(1)面积及产量:红苕是我县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2019年全县种植150亩,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950000亩的11.7%;亩产鲜苕1640公斤(折原粮410公斤),总产鲜苕201972吨(折原粮50443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358118吨的14.09%,是全省红苕主产区之一。

(2)品种布局及种植方式:目前我县主要栽培的红苕品种为南薯88、南薯99、徐薯18、胜利白等品种。

种植方式主要为间套作,利用春洋芋和小麦等前作收后与玉米间、套作。

(3)特色红薯种植:我县自2019年来一直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以中国生物强化项目为载体,发展高β胡萝卜素红苕、紫薯等系列特色功能薯,目前已初具规模,面积近万亩,且该产品的市场反响很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食、饲及加工状况(1)食、饲情况:在我县,红苕薯块主要用于人们鲜食和牲畜饲料及进行淀粉、粉条加工。

用做生活食用的鲜苕约占红苕总产量的15%(3.03万吨),用做牲畜饲料约占45%(9.08万吨);留种约占5%(1万吨);冬季储备因黑斑病、软腐病而烂掉约占5%(1万吨)。

(2)加工情况:为增加种植红苕农户的收入,搞好红苕深加工是关键环节。

全县目前已有粉条加工企业和手工作坊共40户,年加工红苕6万吨(占鲜苕总产量的 30%),生产粉条2000吨。

其中,XX县吉星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吉星贡”牌粉条达1000吨(因原料供应不足,其每年3000吨生产能力未全部满足);任隆、黄泥、三凤、金龙等红苕种植主产区粉条加工企业:任隆薯兴粉条加工厂、黄泥乡岩洞湾薯沛粉条加工厂、金龙乡4农户合伙开办的粉条加工厂年共加工粉条750吨,36户手工作坊年加工粉条250吨。

红苕产业调研报告

红苕产业调研报告

红苕产业调研报告红苕(red yam),又称为红薯,是一种富含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农产品。

红苕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对红苕产业进行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场概况红苕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红苕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首选。

目前,红苕的市场需求量正在不断增长。

在城市,红苕常用于烹饪、烘焙和饮品制作;在农村,红苕是主食或饲料的重要来源。

二、产业链分析红苕产业链主要包括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

种植环节是红苕产业的基础,发展红苕种植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收购环节是红苕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收购体系和规范的收购流程。

加工环节是红苕产业的附加值环节,红苕产品可以进行切片、烘干、粉碎等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销售环节需要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现状目前,红苕产业发展状况良好。

一方面,红苕产量逐年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红苕产品多样化,如红苕粉、红苕片、红苕饮料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红苕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国外。

四、发展趋势红苕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红苕将成为新的健康食品热点。

同时,红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耐贮藏性,可以在不同地区进行种植和储存。

因此,红苕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

五、发展建议在发展红苕产业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技术支持:加强红苕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种植者的技术水平和产量。

2.市场营销:加强对红苕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加工创新:开发红苕的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4.加强合作:建立红苕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共同研发和推广红苕优质种植技术和产品。

总结起来,红苕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发展红苕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红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红苕产业调研报告

红苕产业调研报告

红苕产业调研报告红苕产业调研报告一、产业概述红苕,是一种常见的块根类薯类作物,其主要特点是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广。

红苕的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苕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食材,逐渐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二、市场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食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红苕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此外,红苕还可以作为原料加工成各种健康食品,例如红苕干、红苕粉等,这些深加工产品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三、红苕产业发展现状目前,红苕产业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和加工体系。

例如海南、广西等地,红苕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也较高。

而在加工方面,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开发红苕相关产品,并逐渐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与其他薯类作物相比,红苕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尚不完善,种植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还有待提高。

四、发展机遇与挑战红苕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机遇在于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需求持续增长;挑战在于缺乏种植技术的推广和人才培养,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等。

因此,红苕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完善产品加工环节,拓展销售渠道,以推动红苕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发展建议1.加强科技研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通过培育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红苕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推广优质种植技术,提高红苕种植者的收益。

2.加强产品研发和加工创新:开发更多红苕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拓宽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红苕产品。

3.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对红苕产品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同时加强与零售商和餐饮企业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销售量。

4.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建立红苕产业协作组织,促进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红苕产业的发展。

对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小红薯如何做成大产业如何立足我县自身实际和优势,加快红薯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日,县人大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深入到桐寨铺镇、毕店镇、东王集乡、大河屯镇就全县的红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报告如下:一、薯业发展优势和潜力(一)自然条件优越某某县地处某某盆地东南侧,是一个岗丘占57.85%的农业大县,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土壤含钾量高,非常适合红薯生长。

某某地处中原,居全国红薯生产区的中心位置,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四通八达,物流运输十分便利,便于鲜薯、薯种、薯苗东西南北调运和推广。

(二)前景广阔红薯不仅是粮食作物,更是经济作物。

红薯全身都是宝,不仅根块可以食用、加工,而且茎叶是理想的饲料、蔬菜。

市场对红薯需求量很大,市场广阔,被称为“朝阳产业”。

一是适应性强。

红薯具有怕涝耐旱的生理特性,过去就有红薯是耐旱草的说法。

去年秋季我县天气大面积干旱,在没有水浇,玉米几乎绝收的情况下,红薯亩产仍达到4000斤—5000斤。

另外,红薯病害不多,容易种植,不需要轮作倒茬,相同地块可连续多年种植。

二是效益显著。

种植红薯具有投资少、用工省、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与一年两熟的一麦一玉米种植模式相比,4月中下旬栽植,11月初收获,一年一种一收,除施底肥外,一般只需中耕锄草1-2次,可节省10-15个工时,亩产可达到3000公斤,实现产值2400元,如果将鲜薯储藏到春节前后上市,亩产值可达到3000元以上,如果加工成“三粉”,亩产值可达到5000元以上。

三是用途广。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红薯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具有抗突变、抗癌、美容、减肥、某某、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把红薯排在抗癌蔬菜的第一名,鲜薯中的白色浆液状粘液蛋白可防止动脉硬化和抗衰老,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7全球健康食品排行榜”中,红薯既是最佳的抗癌食品,又是很好的减肥食品。

红薯调查报告

红薯调查报告

红薯调查报告摘要:红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报告通过对红薯的种植情况、产量及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总结了红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引言:红薯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粮食作物之一,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薯的消费需求逐年增长。

本报告旨在对红薯产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红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红薯的种植情况1. 地理分布:红薯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

2. 种植面积:红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经达到数百万亩。

3. 种植方式:红薯主要通过直播和整地插秧两种方式进行种植。

二、红薯产量及市场需求1. 产量:红薯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国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2. 市场需求:红薯作为常见的食用农产品之一,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红薯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包括红薯粉、红薯面包、红薯面条等。

三、红薯产业存在的问题1. 品种问题:目前红薯品种较为单一,部分地区存在品种老化和抗病性差的情况。

2. 储存和运输问题:红薯易受病虫害侵害,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损,导致损失增加。

3. 市场推广问题:红薯制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红薯制品的了解度有限,影响了市场潜力的发挥。

四、红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 机遇:红薯被认为是一种健康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红薯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也能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变化的挑战。

2. 挑战:红薯产业仍然面临着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挑战。

此外,红薯产业还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五、建议和对策1. 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的新品种。

2. 加强红薯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红薯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3. 增加红薯制品的生产和推广,拓展市场份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为主。

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

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

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

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

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

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

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
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

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

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

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

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

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

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

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

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
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

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

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

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

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

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

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
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

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

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

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

缺乏统一品牌。

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范文写作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

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1][2][3]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