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山中访友》细品

《山中访友》细品

《山中访友》细品作者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人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山中访友》是一首清新的诗,一支悠扬的歌,让人不忍释手,回味无穷。

作者以浪漫的童心使原本平常的山野,变成了珍奇的胜境,一天无甚滋味的旅游成了难忘的人生经历。

首段,“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表明了时令是春天五月天,“撞了个满怀”拟人化的笔法。

“撞”字化无形的风为有形的风。

有一种惊喜与意想不到之意。

连用两个“好清爽”是反复,前一个指天气,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大地一片勃勃生机,后一个指作者的心情,前后是因果关系。

总之,开头交待好天气与作者的好心情,为下文进一步访友作了铺垫,也为下文作者带着喜悦的心情去访问山中的“友人”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二段,三个“不”读来令人生疑,可见访问之友非同一般。

只带好心情,与前面形成对比,同时照应上文“感觉好清爽”,“哼”、“踏”、“独自”、“访问”是好心情带来的具体行动。

此段与上段构成承接关系。

好天气,才有好心情,这样才顿生出游的念头。

此段开启下文。

第三段,按作者的游踪来写。

首先碰到的是一座古桥,历史悠久,德高望重,默默无闻,坚韧而坚强,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把人马渡过彼岸。

“躬腰。

俯身吻”,拟人手法,既符合外形特点,又表明它的亲切与爱抚之情。

“波光明灭,泡辣聚散……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此句通过与“逝川”的比较突现了古桥的精神――坚韧、顽强、默默无闻。

第四段,“知己”、“手势”、“唤我的名字”、“交换眼神”。

表明山中的“朋友”,对来访者――“我”的欢迎态度,其中“青翠”用的特别有深意,苍翠的树枝随风摇曳,好似与人打招呼。

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好似在欢迎我。

阳光射着露珠,晶莹剔透。

熠熠生辉,恰好似与“我”交换眼神。

以上是从视觉与听觉来写的。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家生平介绍《山中访友》教案

作家生平介绍《山中访友》教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作家王安忆的生平及其代表作之一的《山中访友》教案。

一、作家王安忆生平王安忆,本名蔡澜,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崇川区,祖籍浙江省嵊州市。

王安忆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喜欢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

1973年,她考取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她的文学之路。

1978年,王安忆应聘进入《文化大革命研究》杂志社担任编辑。

1982年开始创作,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钦差大臣》,这个笔名“王安忆”就出现了。

王安忆在创作中汲取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对于小说的创作特别注重细节和情感,她的作品通常在描写情感方面比较细致入微,充满温情。

王安忆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细腻、真实、温情的笔调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凤凰台上忆吹箫》、《人生若只如初见》等。

二、《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是王安忆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因为思维僵化,写作出问题,拜访老朋友,寻找思路。

故事是从南京开始的,主人公怀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记忆的感慨,带着读者一起踏上了往南京郊外山中的旅途。

本篇教案将主要介绍《山中访友》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情感描写和主题思想。

1、语言特点王安忆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其文字简洁明了,但却饱含深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而《山中访友》也不例外,作者将文字化作画笔,将自然之美和情感之美融合在一起。

王安忆的语言不仅表现自然美景,还表现人们对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整个小说中,语言的描写充满着生动的形象,如“秋天的阳光没有盛夏烈,但是是阳光,总是温暖的。

”,“树上的叶子变了味道,有了栗子的味儿。

”这些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也可以感受到人的美。

2、情感描写情感描写是王安忆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山中访友》中,情感描写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的喜爱,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朋友之间的交流、对自然的感悟,来表现友情、亲情、爱情。

例如:“我们谈论时光,谈论风花雪月,谈论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人生,好像一个下午,漫谈。

小学语文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重点课文复习资料(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山中访友》中的友情与人际关系解读-课件

《山中访友》中的友情与人际关系解读-课件

《山中访友》中的友情与人际关系解读-课件一、引言1.1文章背景介绍1.1.1《山中访友》选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

1.1.2文章描绘了作者与好友在山中相聚的情景。

1.1.3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互动,展现了深厚的友情。

1.1.4背景设置在山中,突出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主题。

1.2作者与作品简介1.2.1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1.2.2《陋室铭》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隐逸思想。

1.2.3作品风格清新脱俗,语言朴实自然。

1.2.4通过作品可以窥见作者的高洁情操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1.3.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3通过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与人际关系的真谛。

1.3.4借鉴古人的交友之道,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友情主题解析2.1.1文中通过山中相聚的情景展现友情的美好。

2.1.2描述了朋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2.1.3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2.1.4友情主题在文中起到了串联全文的纽带作用。

2.2自然景色描写的作用2.2.2自然环境的描绘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2.2.3通过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强调了友情的纯粹和真挚。

2.2.4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2.3人物形象分析2.3.1作者与友人都具有高洁的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2.3.2通过人物对话和行为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2.3.3人物形象塑造有助于加深对友情主题的理解。

2.3.4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际关系的追求。

三、教学内容3.1文章结构分析3.1.1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引子、山中相聚、结尾。

3.1.2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1.3结构安排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1.4通过结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走向。

3.2友情主题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2.1友情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教学课件3)山中访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教学课件3)山中访友

白云———飘逸
瀑布———雄浑
悬崖———充满智慧
云雀———纯洁
石头———空灵
落叶———神秘
小花———柔媚
返回
4、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4) 作者通过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
告诉人们应拥有一颗水晶般的童心, 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尊重生命,热爱 生活,与美丽的大自然和谐共处。
返回
5、文章第一段中的“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与文末的 “带回了满怀好心情”,两处“好心情”表达的意 思一致吗?为什么?
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 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 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 去搬弄是非。
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25
速读并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 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1、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 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2、拟人手法的应用。
3.让我想到了 。
4.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32
1. 开着车去大自然旅游,东逛逛,西瞧瞧, 采几朵小花,拍几张照片,刻上一句“到此一 游”便回去了。
2.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 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 问我的朋友。
33
仿写: 模仿课文的写法,选取你喜欢的生活中
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 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
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 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先后 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 《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 《中3 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
请用标准的音读出下面词语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

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

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1、《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

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
•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第 4 节“我靠在一棵树 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 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 观 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 的翅膀,写一个片断或一篇小作 文。
德高望重 古桥:
树林: 知己
闭上眼我变成了树……
山泉: 清凉
一面明镜
溪流:汩汩
唱和一首小诗
瀑布: 飞流
金嗓子—有气势
悬崖: 陡峭
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 悠悠
让天空充满宁静
淘气 云雀:
从不说是非
芬芳清香 落花:
落叶: 精致的纹理,蕴含生命的奥秘
石头: ——敲击,听见时间的回声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 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 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 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 的过程。因为石头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 结而成,所以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 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
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 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 头吟咏。头顶上的石头像为我撑起的 巨伞。
把“雷阵雨来了”的情景,比作 “侠客”和“醉酒的诗人”,形象的 写出了阵雨来临时的气势。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 访友”?
(1)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热 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 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走到他乡遇知音,
激动流下泪三滴。
组词:
邀请

《山中访友》赏析

《山中访友》赏析

山中访友赏析1. 导言《山中访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述了苏轼游历山中,寻访旧友的经历和心情。

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展示了自然山水和友情的美好,表达了作家对自然与人情的热爱。

本文将对《山中访友》进行赏析。

2. 文本内容《山中访友》以苏轼自身游历山中访友为主线,以描写山水、友情和自我感受为辅助,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友情的热爱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的美景。

文章开头便写到:“登山即倦,何处无山?山中有山,山中有水,山中有树,山中有竹,山中有草木花果,山中有鸟兽虫鱼。

”这一段文字通过列举山中的各种元素,展现了山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接着,文章通过对山林、山泉、峡谷等地形特征的描写,展示了山中的壮美景色。

例如,文章写到:“林壑阒寂,吲山乍雾,叠嶂叠嶂,奇峰相属”,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受。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艺术形象,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

其次,文中抒发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文章中,苏轼以拜访旧友为背景,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向往。

例如,在文中提到:“蓬佩之期,心指同游,志效乂站。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对友情的向往。

而在文中,苏轼对友情的描述也表现出一种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例如,他写到:“志于忘结,而以言谈为合”,表达了以言谈相交,用心灵感应来维系友情的深意。

最后,作者通过对内心感受的描写,展示了对自然与人情的热爱。

文中写道:“痛与病,老与死,不足智以自限;喜与欲,富与贵,不可力以必争。

”这段文字表达了苏轼喜悦与烦忧交织的心情,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然而,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3. 艺术特点《山中访友》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

首先,苏轼在文中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设问、对仗等。

这些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次,苏轼在文中采用了自然描写和感悟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

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

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