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
《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教学实录
1、教师介绍本课时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学习《山中访友》这一课文。
2、教师布置学生自主预习任务:
请大家先预习文中的生词,并试着自己翻译一下。
3、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文章:
请学生朗读文章,并给出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4、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小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以检查他们是否理解文章的内容。
6、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二、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非常符合《山中访友》这一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本文,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山中访友 教学实录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篇一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板书课题师:“访”就是?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露珠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云雀师:还有补充吗?生:还有雷阵雨生:还有落叶、落花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生:很开心,很轻快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
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师:德高望重,望是什么?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
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中访友》,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山中访友》的文章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贾平凹及其作品《山中访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文章,感受语言美。
3.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背景、作者写作风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写作:结合文章内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山中访友》,掌握文章内容。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作业要求的完成情况。
3. 写作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表达、语言组织及创意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将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作业布置,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自然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会文章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大自然就如一位超级魔法师,随手一挥,春夏秋冬,天南地北,多姿多彩的景致就呈现于我们眼前(ppt播放风光片):或灿如锦花、或和风细雨、或气势磅礴、或冰封万里。
学生(瞪大惊喜的眼睛):哇,好美呀!老师:今天我们跟着作家李汉荣先生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 ppt 揭题)板书:山中访友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学生:山中访友老师:《山中访友》,大家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学生:拜访的可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师:这是一个病句,请将句子修改正确、完整。
学生:作者李汉荣拜访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朋友。
老师:这次加了主语,说得正确完整了。
希望下面的同学,能像他一样,把句子说得正确、完整,最好用上好词,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作者李汉荣拜访的是一位在山中植树造林的年轻健壮的小伙子朋友。
学生:作者李汉荣拜访的是贫困山区里睁着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的小学生。
学生:作者李汉荣拜访的是一位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一位白发苍苍的隐士朋友。
老师:嗯,随着大家的述说,我仿佛看到了李汉荣正在拜访一位位不同的朋友。
那李汉荣到底拜访的是怎样的朋友呢?老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初步阅读,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老师: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听课文范读,边听边在文中用“——“找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播放《山中访友》的朗读视频)老师:听完了范读,我们才知道,原来作者访问的不是人,而是?学生:山中的景物老师:那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请按照课文拜访顺序说一说。
学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露珠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云雀老师:还有补充吗?生:还有雷阵雨生:还有落叶、落花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老师:这些朋友在李汉荣的眼中,是怎样的?快速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词语。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山中访友》教学实录13篇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山中访友》教学实录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细致的小编演员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3篇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
《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名师篇一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的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自读点拨法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一、赏美景,诵美文:我们的祖国不仅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更有为之称颂的瑰丽的壮美诗篇。
现在我们就边欣赏这奇山异水,边诵读这壮丽的诗章: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较,但余钟磬音。
欣赏着这些美景,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同学们,想不想到山中走一走(想)。
今天,我们有幸与李汉荣先生同行,去山中访友!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众朋友及称呼,并思考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尽可能用文中的词句)2、师生共同明确:`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坚韧树——知已自己变成一株树山泉——姐姐明镜、照出我的浑浊溪流——妹妹邀我的唱和白云——大嫂好女儿、好护士、返老还童瀑布——大哥歌唱家、金噪子、不求回报悬崖——爷爷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云雀——弟弟纯洁的少年、从不说是非蚂蚁——小弟弟有缘分、患难兄弟石头——时间的回声落叶——命运的神秘的手相小花——眼含柔情的女性雷阵雨——侠客吼叫诗人的朗诵感动人老柏树——慈祥给我避雨师小结:在这里,作者用“朋友、知已、兄弟姐妹”来称呼山中的景物,用“德高望重、慈祥、从不说是非”等语句来评价山中的朋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三、朗读赏析:1、朗读指导:师:所以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用饱含深情、喜悦的语调,较为舒缓的语速来朗读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2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一、温情地觅友(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现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甚么?听到了甚么?闻到了甚么?(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
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
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甚么?(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沉醉!)(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同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先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井井有条的介绍给我们的呢?生3:按一天的按次。
师:一天谁的按次呢?生3:一天作者工夫的按次。
师:嗯,先不焦急确定答案。
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同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初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 “……我也该回家了……”)师:如今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一切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生3:该当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按次。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
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
如今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一)找出不解的句子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的地方。
师巡查了解先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
怎样解决这些成绩呢?生4:把每个人的成绩讲出来大家一同讨论。
生5:这样工夫不够用。
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成绩,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同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生:赞同)(二)小组交流(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求本小组成员所提成绩。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领悟诗人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诗歌?诗人是谁?大家能简单概括一下诗歌的内容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山中访友》的读后感。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你们是否渴望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的接触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李汉荣的脚步,一起走进《山中访友》,去感受他与山中朋友的那份独特情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生 1: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朋友。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
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这些朋友的呢?生 2:作者怀着愉快、高兴的心情。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生 3:从“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能看出来,作者一出门就感觉很清爽,心情很好。
师:说得不错。
那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课文,去感受作者与这些朋友之间的情谊。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与朋友情谊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在旁边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师:谁先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生 4:“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作者把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明作者对老桥充满了尊敬和赞美。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
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比喻老桥呢?生 5:因为老桥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很有功劳。
师:很好。
还有谁来分享?生 6:“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觉得这句话很生动,鸟儿和露珠好像都在和作者交流,说明作者和它们很亲密。
师:是啊,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树林中朋友的和谐相处。
那在描写山泉、溪流、瀑布等朋友时,作者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生 7:作者把山泉比作一面镜子,把溪流比作吟诵着小诗的诗人,把瀑布比作男高音歌唱家,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一首诗《寻隐者不遇》,广为流传,同学们会背吗?(生背)诗人到山中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
今天,我们要学的《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又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山中看个究竟吧。
(板书——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配乐营造气氛)师:请同学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小声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划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学生小声朗读课文)
师: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纷纷作答)师整理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
师:读了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初看文章题目以为作者去拜访的是人,没想到作者拜访的却是自然界的这些朋友,读后觉得非常新奇有趣。
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非常亲切,好像这些朋友也是自己的。
师:大家谈了自己阅读课文的初步感受,看得出同学们已被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感染。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作者那样的好心情,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去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三、研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认真看课文,圈点勾画)
生:我喜欢这一句,“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一句用“德高望重”形容老桥,突出了桥的历史悠久,同时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并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生:我喜欢“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这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师:请展开想象,这该是怎样的手势?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你能描述出来吗?(生描述,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用语)
生:“我闭上眼睛,我真得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这句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仿佛自己与树融为了一体。
师:融为一体是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一下。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句。
(学生推荐一女生)——树木的成长是缓慢的,因此,朗读时声音要轻一点,语速要慢一些。
现在,这位同学开始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感觉自己也是树林中的一棵树,用心去体验一下树的成长。
(学生举起双手认真体验)
生:我喜欢“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这句,这里把“山泉”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泉清澈、宁静的特点。
师:说得好,这一段除了写“山泉”,还写了许多景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白云”,突出了白云的洁白。
生:把“瀑布”比作“歌唱家”,写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了瀑布的奉献精神。
师:对,你真得很善于阅读。
瀑布的奉献精神让我想起那些漫天要价,要“天价”的明星们了。
——这一段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生(齐声):以第二人称来写,感觉很亲切。
(师引导全班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师:作者如此亲切地称呼山里的众朋友,从中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
作者独自一人走进山林,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是“山中访友”呢?
生:以大自然为友,体现了作者想象的丰富、新奇。
生:说明作者具有童心、童趣。
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以这样的方式叙述,我们感觉很亲切。
师:本文中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的,他对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用心去留意,用满怀的真情谱写了心中的赞歌,正是: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
(板书)
四、拓展训练
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拨动我们的心弦,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改变角色,假设你就是那棵树,那片云、那座古桥、那山中的一景,你将向人类朋友倾诉怎样的心声呢?
生:我是一棵大树,由于人类的肆意砍伐,我的族类朋友日渐减少,为此,我常常掩面叹息。
亲爱的人类朋友,停一停你们手中的锯斧吧,想一想,是谁给你们送来清凉的慰藉?是谁为你们阻挡风沙?是谁给了你们清新的空气。
那都是我们,是我们大树,求你们不要再乱砍乱伐了,如果等到青山泛黄,洪水泛滥的那一天,就后悔不及了。
(同学们都为他声情并茂的发言鼓掌)
师:精彩!真是精彩!——还有谁要诉说?
生:朋友,我是你脚下那无名的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我们一样都有生命。
请高抬贵脚吧!难道你们就没看到我身旁的牌子吗?——“小草也有生命,请足下留情”。
师:同学们,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大树”和“小草”的诉说,你们有什么感想?(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16:我们要劝那些滥砍滥伐者放下斧头。
生17: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18:一定要保护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可看出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这很好,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景,你又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19:你好,亲爱的朋友,我是你的氧气朋友,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聆听鸟儿的歌唱,欣赏这山中的美景……
生20:嗨,大家好,我是那山中的溪流,“叮咚叮咚”,我的声音好不好听,如果你累了,不妨到我身边来坐坐……
(下课钤声响了,许多同学还高高举着手)
师:今天,通过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合作,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课文,欣赏品味了文中优美的语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正是有了大自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才有了舒适、温馨的家园。
我想,只要我们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珍惜、爱护大自然的这些朋友,他们就会给人们最美的笑脸,人类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你想知道最具有“贵族” 气质的邮箱是什么吗?
揭开“邮箱贵族” 的神秘面纱。
网盘、短信免费送,更多惊喜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