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三课时教案》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① 病原微生物: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② 传播途径:指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的方式。
③ 防控措施:指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④ 危害:指微生物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艺术性与趣味性设计
①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传播途径,增加视觉效果。
② 利用色彩和字体变化突出重点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评价体系,我打算引入更多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如课堂小测验、小组互评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微生物知识。同时,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等知识点,形成一份知识总结。
6.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学习微生物如何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如益生菌、有害菌等。
- 微生物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7. 案例分析
- 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不同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防控策略。
- 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微生物感染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③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参与绘制微生物示意图,增加课堂互动性。
十.课后作业
1. 微生物基本概念
- 作业题目:请简述微生物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
- 参考答案: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微生物传播途径
-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 参考答案: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来自微生物的恐吓》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微生物是一类极其微小的生物体,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们有的对我们有益,有的对我们有害。
本节课将重点谈论来自微生物的恐吓,让我们了解到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2. 精通微生物传播的途径;3. 学会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三、知识点1. 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 微生物对人类的风险3. 微生物传播途径4. 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 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请同砚分组谈论并总结出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点;- 老师进行点拨,引导同砚熟识到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微小但壮大的生存能力。
2. 微生物对人类的风险- 展示一些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图片或视频,让同砚了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引导同砚探讨微生物感染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如传染病的扩散等。
3. 微生物传播途径- 通过实例讲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等;- 让同砚分组谈论并总结微生物传播的途径,加深他们对微生物传播方式的理解。
4. 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讲解常见的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健康饮食等;- 设计小组活动,让同砚展示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加深他们对预防方法的理解。
五、总结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学会正确熟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对我们的风险,精通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保卫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六、作业1. 沉思并总结自己平时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传播途径;2. 设计一份宣扬海报,呼吁大家注意预防微生物感染。
七、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讲解;2. 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信任同砚们对微生物的熟识会更加深度,能够更好地预防微生物感染,保卫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期望大家能够勤勉进修,做到知行合一。
感谢大家的参与!第二课时一、导入微生物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它们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教学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2、例举常见的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性传播疾病、青春期肺结核及其预防。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和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在研究葡萄酒变酸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
新授课:
一、来自细菌的威胁
1、什幺是细菌:
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
2、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
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第三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其带来的威胁。
3. 掌握预防和控制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等基础知识。
2. 观看视频:学生需观看关于微生物及其危害的科普视频,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就视频内容展开讨论,探讨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威胁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4. 实践活动:学生需完成一个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调查学校或社区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等。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本次课程学习的报告,包括对微生物的认识、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以及自己的感悟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任务,保证预习、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的质量。
2. 实践活动要切实可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微生物的存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 作业报告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
报告应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4. 学生应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并提交给老师,不得拖延。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2. 观看视频的感受和疑问记录的准确性和深度;3.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4. 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创新性;5. 作业报告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将得到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课程标准要求一、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二、例举常见的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性传播疾病、青春期肺结核及其预防。
三、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和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教材内容全解一、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
二、什么是细菌: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三、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
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①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②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③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四、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
青霉素(英国微生物学家弗来明在1928年发现)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五、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六、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无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
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是: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1943年开始投入使用)。
七、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
八、活动: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调查)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编制调查表;④实施调查;⑤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
九、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流感的流行的三环节)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2. 掌握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3. 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导学内容:一、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1.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2. 微生物的特点:微小、繁殖迅速、易变异。
二、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1.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3. 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三、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等;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肉、生蔬菜等;3.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四、正确识别和处理微生物引起的疾病1. 症状:发热、头痛、咳嗽、腹泻等;2. 就医: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治疗;3. 隔离:避免传播给他人。
导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入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二、讲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三、讨论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感染的严重性。
四、介绍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讨论正确识别和处理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六、总结导学内容,强调预防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导学作业:1. 查找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并写出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2. 思考一下,你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不良卫生习惯,如何改正?参考知乎文章格式,仿写高质量详细的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掌握预防和处理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详解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点击:331评论:12008年12月17日22:55 作者:林元瑶智词:文字大小【大中小】【背景色】【可打印版本】【关闭窗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感染和传染的不同。
2、了解细菌的特点和类型和细菌引起的常见的疾病。
3、了解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
4、了解病毒的特点。
5、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6、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性传播疾病、青春期肺结核及其预防。
技能目标:通过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制表、取样、建模、数据分析、制图表等各项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传染病知识学习,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联系和协同发展的观点,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细菌的特点和类型和细菌引起的常见的疾病,了解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了解病毒的特点,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调查。
〖教学用具〗图表、辅助课件〖授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在20世纪前手术是十分危险的事,因为很多人会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亡,但没有人知道引起感染的原因。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原因。
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怎样避免微生物的感染。
◎感染:感染是一个个体现象,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它不同与传染,传染肯定不是一个个体的现象。
一、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球菌杆菌螺旋菌2、细菌的危害:侵入人体细胞举例:扁桃体炎(链球菌侵入喉部细胞)产生破坏细胞的毒素举例:破伤风杆菌进入伤口后,产生一种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3、细菌引起的疾病举例:炭疽引起炭疽的细菌:炭疽杆菌人类感染的途径:肠炭疽——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食皮肤炭疽——擦伤或割伤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肺炭疽——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感染者症状:发高烧、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并伴有咳嗽,病情恶化时会感觉呼吸困难、出汗、皮肤上浮现请色的斑点,严重者会休克或丧生。
《第三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下册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3. 学会预防和控制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阅读教材中关于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并完成预习导读中的问题。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寻找并观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并记录其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实验室里完成一次简单的微生物培养实验,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
4.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传播,并形成小组报告。
5. 撰写报告:学生需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撰写一篇关于“微生物的威胁与防控”的报告。
三、作业要求针对以上作业内容,学生应按照以下要求完成:3. 作业要求a.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家中观察微生物时,应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与安全,详细记录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
b.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应遵循实验室规则,正确操作实验器材,认真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c. 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的小组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d. 撰写报告:报告应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知识、观察记录、实验过程、防控措施及个人见解等方面,语言应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及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以上是《初中科学课程<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详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
三、传染病:
复习引入:张三去医院看病,在他的周围有六位病人,分别患有甲肝、阑尾炎、心脏病、骨折、流感、肺结核。
试判断,在六位病人中,对张三有威胁的是那几位?你是如何判断的?思考: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练习:1、下列疾病哪些是传染病?
流感、肺结核、近视眼、红眼病、贫血、龋齿、蛔虫病、乙型脑炎、冠心病、乙肝、灰指甲、癌症传染病:流感、肺结核、红眼病、蛔虫病、乙型脑炎、乙肝、灰指甲
2、你根据什么特点认定这些病是传染病呢?
1、传染病特点:
①具有传染性:54岁的河北籍男子孟茂盛,起初他不知道自己患了“非典”,去天津治疗,在治疗期间,先后有97人被他感染上“非典”,人称“毒王”。
(新华网2003-05-28 09:38:01)传染病的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健康人。
②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可广泛传播使一定地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
③免疫性: 人体患病痊愈后常该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常见的传染病见P74常见的传染病的种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2、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①传染源②易感人群、
③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2、饮水、食物3、生物、媒介4、土壤、接触。
传染病四种类型:
空气、唾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饮水、食物传播——消化道传染病
吸血昆虫为媒介传播——血液传染病4、接触传播——体表传染病;性接触传播——性传播疾病。
练习:有一次,小浑全家吃毛蚶,这些毛蚶曾被甲肝病人的粪便污染,而且没有煮透,结果小浑吃了后,患了甲肝。
请回答:
(1)甲肝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甲肝病毒。
(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考虑,“吃不洁毛蚶”属于传播途径,而“不洁毛蚶”属于传染源。
(3)小浑患病前属于易感人,患病时成为传染源。
思考;针对传染病的这些特点,你认为应该如何预防和控制?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预防传染病流行
原则:切断其中任一环节流行即可停止。
控制传染源:1.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
2.对感染动物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水源和粪便管理;生活用具消毒;消灭媒介动物(蝇蚊蚤虱)等(主要方法)。
保护易感人群:体育锻炼,不与传染原接触,预防接种等。
思考1:义乌鼠疫20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曾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细菌战。
浙江义乌崇山村的405名村民惨死于日军731部队生产的鼠疫杆菌。
可见: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可以危害人类……思考2:有人说这次SARS是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你说呢?
事实表明:很多的传染病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
人类在原始状态中,本来是和动物、植物、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产生之后,才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征服,但历史的发展说明,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人类应该把
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对其他物种生命的尊重上,过一种更科学、更自然、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思考:近十年来,我国性传播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什么?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