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习题大全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习题大全及答案

八下古文桃花源记一、重点字词的翻译:1.缘__________2.逢__________3.夹岸__________ 4.缤纷__________ 5.异__________ 6.复__________ 7.穷__________8.仿佛__________ 9.若__________ 10.舍__________ 11.初__________ 12.才__________ 13.旷__________ 14.俨然__________ 15.良田__________ 16.属_____ 17.阡陌__________ 18.交通__________ 19.相闻__________ 20.种作__________ 21.悉__________ 22.黄发垂髫__________ 23.怡然__________ 24.见_____ 25.乃________ 26.所从来________ 27.具_____ 28.要__________ 29.设________ 30.食__________ 31.咸__________ 32.问讯__________ 33.云__________ 34.妻子__________ 35.邑人__________ 36.绝境__________ 37.间隔__________ 38.今__________ 39.无论__________ 40.具言__________ 41.叹惋__________ 42.余__________ 43.延__________ 44.去__________ 45.语云__________ 46.不足__________ 47.为__________ 48.道__________ 49.既__________ 50.扶__________ 51.向__________ 52.志__________ 53.诣__________ 54.如此__________ 55.遂__________ 56.得__________ 57.欣然__________ 58.规__________ 59.未果__________ 60.寻__________ 61.后遂无问津者(遂)__________ 62.问津__________ 63.者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的翻译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箬.篷(ruò) 魅.力(mèi) 器皿.(mǐn)B.窈.窕(yòu) 垂髫.(tiáo) 造诣.(zhí) 蒹葭.(jiā)C.好逑.(qiú) 溯洄.(huí) 悄怆.(chuàng) 雎.鸠(jū)D.豁.然(huò) 怡.然(yí) 篆.文(zhuàn) 荇.菜(xìnɡ)【答案】B【解析】B. 窈.窕(yǎo)、造诣.(yì)。

故选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B.心乐.之(乐:以……为乐)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答案】C【解析】C.有误,属:类似,故选C。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B.诎右臂支船C.佁然不动D.左手倚一衡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要”通“邀”;B项“诎”通“屈”;D项“衡”通“横”。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崔氏二小生..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其两膝相比.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A项“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C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D项“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评试卷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评试卷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评试卷一、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2分)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关雎》)2.,。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3.,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4.挑兮达兮,。

(《子矜》)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是:,。

6.补充完整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30分)(一)核舟记(10分)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3)珠可历历..数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B、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C、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苏轼泛舟十分高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同步测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同步测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 语.云(yù) 诣.太守(y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欲穷.其林穷:尽(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5)才.通人才:仅仅,只(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8)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9)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0)悉.如外人悉:全,都(11)具.答之具:详细(12)咸.来问讯咸:全,都(13)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4)皆叹惋..叹惋:感叹(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6)此中人语.云语:告诉(17)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18)及.郡下及:到(19)诣.太守诣:拜访(20)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数目)不满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练习
3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北冥有鱼》)
40.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理解性默写。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7.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9.《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3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3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3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练习
一、直接性默写。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6.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练习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桃花源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 说魏晋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花源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 人说啊。”
我得到108枚念珠,(都是)用山桃核做成的,圆得像小樱桃一样。一 枚念珠上,刻着罗汉三四尊,或者五六尊,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 诵经的,有拄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在树荫下盘腿端坐着 说法的,有(几个人)环坐在一起用手比画着讨论(佛法)的,有袒胸赤 足蜷坐着的,还有向南走去后面跟着侍奉的,合计来看,一共有五百 个。(这些刻画里)蒲团、竹笠、茶盒、挑东西的木杖、(化缘用 的)瓶钵、经卷等物件都有。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之 类的动物在中间错杂交坐。乍一看去,不很清楚。(但是)窗明几净 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颗粟米大小 而罗汉的样子很古奥,有的禅衣上织绣着绮丽的纹饰,有的穿着袈 裟或质地朴素的麻布短衣,而且(罗汉的)神情风度,在松柏岩石之 间,都非常潇洒,(这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极致了啊!
7.文本理解(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听了之后 为什么“皆叹惋”? 答: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花源外的人不能过 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答: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快乐的社会。 (3)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答: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
6.文本理解 文章第三段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题(附答案)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2.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

3. 描写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以声衬静,写桃花源内环境宁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核舟记》魏学洢1、全文围绕着“奇巧”一词选择材料。

2、文中引用《赤壁赋》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文中引用《后赤壁赋》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作者的感叹是:嘻,技亦灵怪矣哉!5、作者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印证了文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四、《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芳草鲜.美.(.)(2)屋舍俨.然.()(3)阡.陌.()(4)阡陌交.通.()(5悉.如外人()(6)便要.还家()(7无.论.魏晋()(8)此中人语.云()(9)便扶.向路()(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三、选择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便舍船太丘舍去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3)初极狭,才通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省份(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1、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第2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第三段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_______。

(3分)1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20、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

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一、1、靖节先生、东晋、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田间小路(4)互相通达(5悉:“全”或“都”(6)同“邀”邀请(7不要说或更不必说(8)yù告诉(9)沿、顺着(10) 原来的,从前的;(11)计划,打算。

(12)随即,不久三、选择3.B4.答案.B(交通:互相通达)(2分)5.B6.D7.B8..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9.答案.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四.(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5)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五(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10.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1、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氛围,也为下文写更令人惊异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12、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16、答:①欲穷其林②怡然自乐③处处志之④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17、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18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20、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八年级下《小石潭记》练习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完成下列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二,积累运用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佩.()环.()佁.()然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②、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④、伐竹取道。

伐:_________取:_________⑤、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⑥、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许: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朗读课文第①、②段,回答问题:5.“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

6.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按原文填空。

①.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

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