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自己还不会读的字--------自学提示二:(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通用15篇)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通用15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小石潭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小石潭记》二、重点、难点: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

《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3.朗读课文:4.文言词语总结:5.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本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小石潭记》,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1.2.2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子结构、词语用法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3 写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唐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小石潭记》的背景。

1.2.4 文化内涵:讲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画、园林建筑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够用自己的话总结和描述小石潭的景色和特点。

2.1.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能够正确运用到写作中。

2.1.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景,能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如“游览”、“湍急”等。

2.2.2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如“石潭之水,清澈见底,深不可测”等。

2.2.3 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如山水画、园林建筑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1.2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写作能力。

3.1.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课文中的景色和特点。

3.2.2 实物展示: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精选11篇)小石潭记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摇缀(zhuì) 隶(lì)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

《⼩⽯潭记》教学设计5篇《⼩⽯潭记》教学设计5篇 《⼩⽯潭记》是⼀篇语⾔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下⾯是⼩编为⼤家准备的《⼩⽯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家喜欢! 《⼩⽯潭记》教学设计篇1 ⼀、导⼊新课 唐代有⼀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组著名的⼭⽔游记,合称《永州⼋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他的《永州⼋记》之⼀的《⼩⽯潭记》。

⼆、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潭的?请⽤译⽂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林,听到了⽔声,好像⾝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我的⼼情也欢乐起来。

2、⼩⽯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整块⽯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底,鱼的影⼦散在⽯上,静⽌不动;忽然向远处游⾛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被⽵⼦和树⽊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家,使得⼼神凄凉,寒⽓透⾻,感到悲哀深沉。

5、课⽂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分清楚,请说说本⽂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潭——潭中景物——⼩潭源流——潭中⽓氛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潭的经过,⽤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声、⼩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潭位于⼈迹罕⾄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写环境的“寂寥⽆⼈”“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了什么写法? 明确:⽤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点上看,⽽是向前⾛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部⼭⽔风景影⽚。

发现⼩潭篁⽵—⼀⽔声——⼩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游鱼,⽤的是特写镜头。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三)、体会人物的“忧”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

(屏幕出示)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文中的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

(3)掌握柳宗元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柳宗元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音韵律。

(2)要求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句子,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析文中的景色描写,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讨论作者为何会产生如此心情,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文中的景色。

(2)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保护环境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 总结本文的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写一篇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小石潭记》的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深化对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柳宗元的文学特点。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一、导入
苏轼在《与程全父》写到,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一代文豪苏轼在被贬琼州的日子里,随身携带的书只有两本,一本是《陶渊明集》,另一本是《柳宗元集》。

柳宗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文人?他又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能让苏轼把《柳宗元集》“常置左右”,目为一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字缝里去感受他的灵魂。

二、读文赏景
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潭在作者的妙笔下熠熠生辉。

请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柳宗元的眼中的小石潭。

很好,以其境过清。

1.请同学们用“清”组词。

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清澈、
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凄清、清丽、
2.众人拾柴火高,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用清赏读文中之景。

““隔篁竹”“伐竹取道”,小石潭隐藏在幽幽翠竹之中,似乎与世隔绝一般。

这是清幽、清静的小石潭。

3.“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脆悦耳;
4.“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有清凉之感,让人望而生寒;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清秀、清丽;
6.“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是桑”,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水色清亮;
7.“坐潭上,凄神寒骨”,是潭石和石潭的清冷;
同学们善于读书,伶牙俐齿,精妙的回答使让文中清新秀丽景致如微风扑面而来。

四、循景探情
古人游览山水时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宗元探山访水,伐竹取道,游玩石潭,寄予何情呢?
1.有同学说“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有同学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神寒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小石潭的环境都凄寒到“骨”和“神”了。

这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啊!作者到底是乐是忧?你认为这里面哪个字或词最能体现柳宗元内心深处的感受?
有人说:乐,有人说:凄寒悄怆
2.世人皆知景美人乐,却不懂他忧为何!让我们知人论世。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己任。

20 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

后,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不料革新失败。

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城两千里以外的永州,这一年,他33 岁。

改革同僚王伾(pí)也被贬,后因病,郁郁而死;王叔文先是被贬,第二年又被赐死。

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

整整十年,他谪居荒僻永州,期间,年近70 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

因“戴罪”之身,柳宗元不能回乡为母守孝。

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

政治上的失意,亲朋的故亡,这种种的变故让他如何不忧?同一个地点,同期,柳宗元还写了另一首诗《江雪》。

请齐读。

看这首诗每句话的首字——千、万、孤、独。

3.万千孤独的柳宗元望小溪源流时“不可知其源”,会联想到什么呢?
是呀!目力所及便是思想之所在,不可知其源一语道破水源的不可寻求,更是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措呀。

清秀的景色使得小石潭因“秀”而“美”;柳宗元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人因“才”而“美”。

一个“秀美”,一个“才美”,两者都美。

两者都被人“遗忘”了。

一个被“永州之人” “忘”在荒郊野外,一个被“皇帝” “忘”在不长一毛的永州。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小石潭记》的山水之景与人生况味,怎一个清字了得!
五、景中之人
水清鱼乐人亦乐,景幽境清心更忧。

心怀抱负的柳宗元会如何抉择人生呢?像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独乐田园吗?请看屏幕。

柳宗元被贬永州10 年间,广泛研究,撰文著书,还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年仅47岁。

我们看,柳宗元真了不起,他没有躲进小石潭,而是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志向,虽一贬再贬,心中装的都是天下百姓,真是一位志行高洁、不随大流的清士。

六、结语
柳宗元选择自己坚持的人生,并拥有高贵的心灵。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人生呢?这是我们课后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板书设计:
怎一个“清”字了得
——柳宗元《小石潭记》
景:清秀
情:清寂
人:清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