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小石潭记》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1. 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2. 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弄懂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七、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课后)1.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2. 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3. 分析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难点词语;(2)分析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之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2)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小练笔。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小石潭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景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分析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小石潭记》。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3.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层次。

4.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5.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总结本文描绘的小石潭美景及其特点。

3. 思考:为什么作者在小石潭会感到孤寂和悲凉?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3)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言文作品,如《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写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写一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小短文,模仿《小石潭记》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优秀9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优秀9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优秀9篇)小石潭记课后反思篇一《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

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

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

40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一些。

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

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

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

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

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2.2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小石潭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生平事迹。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朗读感悟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5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第五章: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石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6.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小石潭记》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小石潭记》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引导提问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小石潭的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

(2)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讲解分析(1)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进行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小石潭记》。

(2)鼓励学生背诵,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7. 作业布置(1)抄写《小石潭记》中的重点句子。

教师招聘语文《小石潭记》试讲稿

教师招聘语文《小石潭记》试讲稿

教师招聘语文《小石潭记》试讲稿教师招聘语文《小石潭记》试讲稿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了创设情境,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导语中引用了法国著名雕塑家XXX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他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先让他们了解背景知识。

XXX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然后,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指导他们积累生字词,并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石潭的特点,并从中选出一个字或词语进行赏析。

学生们发现小石潭的特点是清幽、凄美,然后从文中找出了“清”、“青”、“幽”三个词语进行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小石潭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同时让他们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教师让学生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然后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通过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疑难探讨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他们认为,这是作者对小石潭的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既有快乐又有忧伤。

明确:快乐和忧伤是紧密联系的。

XXX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满,因此他的情感主调是凄苦的。

他寄情于山水,试图摆脱这种抑郁的情绪。

然而,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一旦受到凄清环境的触发,他的悲伤和凄凉的情绪就会再次流露出来。

六、课堂小结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头、水、游鱼和树木,以此来表达自己在孤独中的悲凉和凄苦。

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如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以及运用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还能感受到《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以及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小石潭记》教师资格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小石潭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潭记》。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

2. 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课文,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 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短文。

3. 深入研究柳宗元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小石潭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以及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字词的掌握。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运用课文写作手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作者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的理解,以及培养的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目:小石潭记
2.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坻,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景物描写;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目的:
1.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4.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课文
二。

理清文章结构,学生讨论回答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同游者姓名。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三。

重点研读
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抓重点字词回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潭中的水、游鱼各有什么特点?怎么写的?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态--佁然不动动态--远逝、往来愉悦心情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作者心情如何?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心情。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四。

课后小结
1.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出来?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文章先写“--”,后面又写“--”?。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幽伤的心情)2.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他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以及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例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 ------为岩。

”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洌”“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比喻手法,显示出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自然的原始风貌,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3.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投影显示)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

希望大家认真诵读,体会作者借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